《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作者:徐锐 导师:陈文
“氯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第一次进行的元素性质的学习。
一、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
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材重点:
(1)氯气的性质。
(2)漂粉精的成分和消毒原理。
(3)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和实验操作的规范化。
教材难点:
(1)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分析氯水中的成分及漂白原理。
2.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
识,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二、 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使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通过实际事例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毒性,并将毒性与其理化性质相结合;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观察、操作、及分析实验现象与性质的联系的能力;
(2) 使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获得合作能力以及对基本的探究合作能力,使其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有大体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际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安全生产、实验的重要性,建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 通过对氯气利害两面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唯物主义辩证的哲学观。
2、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性质; (3)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最终总 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3、教学准备
信息设备:PPT 及多媒体设备
4、教学过程
5、 板书设计
氯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毒性、有刺激性味(扇闻法) 密度比空气大(相对分子量Mr (Cl 2)=71>Mr (空气)≈29) 可溶于水(1:2),易液化。原子结构:易得一个电子变为负一价 二、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Fe+3Cl2===2FeCl3 棕褐色的烟 2Na+Cl2===2NaCl Cu+Cl2===CuCl2 2.与非金属反应: H 2+Cl2===2HCl 3.氯气与碱的反应 Cl 2+2NaOH =NaCl+NaClO+H2O
制造漂白粉:2Cl 2+2Ca(OH)2=CaCl2+ Ca(ClO)2+ 2H2O 漂白粉主要成分:CaCl 2+Ca(ClO)2;有效成分:Ca(ClO)2
三、教学设计特色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氯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作者:徐锐 导师:陈文
“氯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第一次进行的元素性质的学习。
一、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
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材重点:
(1)氯气的性质。
(2)漂粉精的成分和消毒原理。
(3)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和实验操作的规范化。
教材难点:
(1)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分析氯水中的成分及漂白原理。
2.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
识,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二、 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使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通过实际事例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毒性,并将毒性与其理化性质相结合;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观察、操作、及分析实验现象与性质的联系的能力;
(2) 使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获得合作能力以及对基本的探究合作能力,使其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有大体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际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安全生产、实验的重要性,建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 通过对氯气利害两面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唯物主义辩证的哲学观。
2、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性质; (3)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最终总 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3、教学准备
信息设备:PPT 及多媒体设备
4、教学过程
5、 板书设计
氯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毒性、有刺激性味(扇闻法) 密度比空气大(相对分子量Mr (Cl 2)=71>Mr (空气)≈29) 可溶于水(1:2),易液化。原子结构:易得一个电子变为负一价 二、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Fe+3Cl2===2FeCl3 棕褐色的烟 2Na+Cl2===2NaCl Cu+Cl2===CuCl2 2.与非金属反应: H 2+Cl2===2HCl 3.氯气与碱的反应 Cl 2+2NaOH =NaCl+NaClO+H2O
制造漂白粉:2Cl 2+2Ca(OH)2=CaCl2+ Ca(ClO)2+ 2H2O 漂白粉主要成分:CaCl 2+Ca(ClO)2;有效成分:Ca(ClO)2
三、教学设计特色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