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2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教材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喀斯特地貌的本质

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那么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自然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神奇的山水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2.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3.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 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认识卡斯特地貌

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喀斯特地貌是因为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广泛发育着这种奇特的地貌而得名。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4、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

岩石的可溶性。 5、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

石灰岩。

6、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而喀斯特作用的发育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7、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下面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它的形成发育过程。

(动画: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喀斯特作用后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有多种类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有的同学可能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旅游,请同学们说说看,你看到过哪些形态的喀斯特地貌?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旅游见闻,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种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照片,见识一下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

投影: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写出溶洞和钟乳石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溶洞的形成:CaCO 3+CO 2+H 2O=Ca(HCO 3)2

钟乳石的形成:Ca (HCO 3)2CaCO 3↓+CO2↑+H2O

8、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

溶蚀作用。

9、钟乳石的形成又主要体现了哪种作用?

淀积作用。

说到喀斯特地貌,我们不得不提及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窗。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同学们一定更想知道,桂林究竟有怎样独特的环境才孕育了这么神奇秀美的山水呢?请同学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生物条件来寻找其成因。

(有下划线部分为学生填)

探究1:岩石条件。

桂林在地质史上经历了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过程,在处于海洋环境时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由此可见,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探究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图334,该图是地形图,读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

该地区地形崎岖,该地区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和南部地势较低。 探究3:桂林处于什么热量带?

亚热带。

根据什么可以判断?

纬度位置。桂林的纬度大约是北纬25°多,属于亚热带。

桂林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桂林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探究4:暖湿的气候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其他自然要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桂林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探究5:桂林的气候对水文有没有影响?怎样影响?

林的地势地形特点和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石灰岩受到大面积溶蚀,使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课堂小结: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了非常详细全面的分析,将同学们的回答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桂林地区之所以能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因为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裂隙多,气候温暖,降水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植被茂盛。从桂林山水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桂林山水实质就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于喀斯特地貌,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形态和成因,那么这种地貌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相互讨论后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合作探究)

总结: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因为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土壤不保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是造成我国西南山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堂小结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可溶性的水对岩石产生溶蚀作用的结果,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良好例证。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课件展示知识框架。再次以课件

形式对本节课做以总结。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把时间尽量多的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就整堂课来看有些内容处理还欠细致,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做的更好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为案例,旨在以实例对上一节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地理原理进行验证,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要求。

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喀斯特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教材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以使学生认识到喀斯特地貌是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喀斯特地貌的本质

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那么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自然是如何造化出如此神奇的山水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2.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3.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 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认识卡斯特地貌

阅读教材,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喀斯特地貌”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喀斯特地貌是因为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广泛发育着这种奇特的地貌而得名。

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

4、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

岩石的可溶性。 5、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

石灰岩。

6、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而喀斯特作用的发育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7、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在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会广泛发育。下面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它的形成发育过程。

(动画: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喀斯特作用后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有多种类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有的同学可能曾经到过这些地方旅游,请同学们说说看,你看到过哪些形态的喀斯特地貌?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旅游见闻,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种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照片,见识一下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

投影: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写出溶洞和钟乳石形成的化学方程式。

溶洞的形成:CaCO 3+CO 2+H 2O=Ca(HCO 3)2

钟乳石的形成:Ca (HCO 3)2CaCO 3↓+CO2↑+H2O

8、溶洞的形成主要是什么作用?

溶蚀作用。

9、钟乳石的形成又主要体现了哪种作用?

淀积作用。

说到喀斯特地貌,我们不得不提及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指导学生阅读知识窗。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同学们一定更想知道,桂林究竟有怎样独特的环境才孕育了这么神奇秀美的山水呢?请同学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生物条件来寻找其成因。

(有下划线部分为学生填)

探究1:岩石条件。

桂林在地质史上经历了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过程,在处于海洋环境时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岩。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由此可见,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探究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图334,该图是地形图,读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

该地区地形崎岖,该地区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和南部地势较低。 探究3:桂林处于什么热量带?

亚热带。

根据什么可以判断?

纬度位置。桂林的纬度大约是北纬25°多,属于亚热带。

桂林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桂林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探究4:暖湿的气候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其他自然要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桂林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探究5:桂林的气候对水文有没有影响?怎样影响?

林的地势地形特点和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石灰岩受到大面积溶蚀,使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课堂小结:同学们对桂林山水的成因作了非常详细全面的分析,将同学们的回答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桂林地区之所以能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因为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岩性纯、裂隙多,气候温暖,降水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植被茂盛。从桂林山水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桂林山水实质就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于喀斯特地貌,我们已经了解了它的形态和成因,那么这种地貌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相互讨论后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合作探究)

总结: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因为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土壤不保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是造成我国西南山区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堂小结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可溶性的水对岩石产生溶蚀作用的结果,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良好例证。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多个学生展示)学生先说,然后课件展示知识框架。再次以课件

形式对本节课做以总结。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把时间尽量多的留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就整堂课来看有些内容处理还欠细致,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力求做的更好


相关内容

  • 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zfb
  • 高一地理(必修1)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年级 zfb 1****9008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

  •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中 李志静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 ...

  •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地理试卷-有答案-通用版
  • 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漳平一中 审题人:漳平一中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60分.) 北京时间2015年9月29日,美国宇航局公布有关火星的重大发现 ...

  • 高一必修一地理
  • 高一地理必修1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宇宙的基本特征 1.物质性-天体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属于天体的一部分不叫天体,如:陨星≠流星体)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运动性-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形成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中心天体:太 ...

  •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
  •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天体和天体系统中,具有从属关系,且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太阳系一木星-金星 B.宇宙-太 ...

  • 高中地理如何学习
  • 高中地理如何学习?尤其图题怎么学? 地理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难学,你的方法和兴趣很重要!但主要考的是你综合运用的能力. 高中地理分四块:1)自然地理:就是高一上册部分:2)人文地理:高一下册:3)世界地理:初中部分:4)中国地理(或是区域地理):一般是必修三. 自然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 ...

  • 高一地理(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张惠)
  •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C .金星属于类地行星 D .金星属于巨行星 C. 太阳能电池 D. 煤球炉 5.下列人类活动中, 所利用的能源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 行进中的赛车 B. 羊八井地热发电站 曾有这样一个预言: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 ...

  • 高一地理(解析版)
  •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高一 科目:地理 Ⅰ卷 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45分) 2013年7月16日凌晨,"双星伴月"天象出现,金星.木星和 月亮在天空中组成了一幅&qu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次月考
  •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高一地理第一次协调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5题,共70分. 2006年8月底国内众多网上论坛上有关"太阳耀斑烧毁手机"的传言沸沸扬扬:"根据美国太空总署消息,2006年9月4日,木星.地球和太阳成一条直线,届时将发生太阳耀斑大爆发,这次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