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壮剧侬智高

From: 人大资料中心

Subject: 人大资料中心保存资料

Date: Tue Mar 05 00:47:15 CST 2013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multipart/related;

type="text/html";

boundary="----=_NextPart_21535c4d_99a7_4bb9_b459_295a8dff01bc"

X-MimeOLE: Produced By Microsoft MimeOLE V6.0.6001.18049

这是 MIME 格式的多方邮件。

------=_NextPart_21535c4d_99a7_4bb9_b459_295a8dff01bc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K"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7bit

Content-Location: http://219.234.83.63/query/wordUI.jsp

解读云南传统壮剧《征伐平南侬智高》

何源景

【专题名称】舞台艺术(戏曲、戏剧)
【专 题 号】J51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9年5期第39~41,48页
【英文标题】Interpretation of Yunnan's Traditional Zhuang Opera Zhengfa Pingnan Nong Zhigao
【作者简介】何源景,文山州艺术研究所,三级编剧。云南 文山 663000

【内容提要】 侬智高是云南壮族民间的一位传奇式英雄人物,关于侬智高题材的云南壮剧有很多部,其中,《征伐平南侬智高》最有名、保存得最完整、流传得最广远。剧中描绘的侬智高举兵反宋的义举,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观该剧目,笔者产生了几个折射观点。今天,我们来分析研究这样的传统壮剧,旨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找到壮剧生存发展的空间。

【关 键 词】云南传统壮剧/侬智高/历史意义/折射观点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9)05-0039-03
    侬智高是云南壮族民间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被云南壮族人民视为英雄,受人敬仰、受人崇拜。在云南壮族民间,尤其是在云南壮族的主要聚居地——文山,关于侬智高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在云南壮剧中,关于侬智高题材的剧目也很多,有《弄侬智高》、《侬智高》、《征伐平南侬

智高》、《元帅泪》等,其中,尤以《征伐平南侬智高》最为有名、保存得最为完整、流传得最为广远。如今,回过头来对这个古老的剧目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一,关于剧本《征伐平南侬智高》及侬智高其人
    《征伐平南侬智高》写的是北宋皇祐年间壮族英雄侬智高起兵反宋的故事。因不满朝廷的残酷压迫,侬智高在广南起兵反宋。宋仁宗御驾亲征,率狄青、石义、张忠、李义、刘正五虎将前往征剿。侬智高在仙山道人驮麻窝帮助下,屡败宋军于广南六郎城下,宋仁宗被围困数月无法脱身,狄青修书将两个儿子狄龙、狄虎搬来救驾,结果是六郎城守军段凤玉、王兰英二员女将看上了狄龙、狄虎,分别与两人结为夫妻,投奔了宋营。但宋军依然不敌驮麻窝,难解重围。无奈,狄青又搬来妻子双阳八宝公主、穆桂英、杨文广等救驾,穆桂英用降龙木制服了驮麻窝,侬智高阵营也土崩瓦解,侬智高受伤被俘。宋仁宗不念旧恶,大气地释放了侬智高,全剧在宋仁宗犒赏将士的欢呼声中结束。
    据传说,侬智高幼年时,父亲和哥哥被土匪杀害,余寡母和兄弟,家中一切生活大都依靠他。侬智高每天挑水时,都有一个老虎在井边坐着,它头上印有一个大大的“王”字。侬智高无所畏惧,依旧天天去挑水。有一天,老虎对他说:“你骑我不骑?你不骑我,我吃你。”于是,侬智高跳上虎背,那虎就驮着侬智高飞上天去,不久又回到地面,故此,有“侬智高天子”之说。后来,侬智高长大了,带领群众抵抗兵匪,常打胜仗。有一次,他打不过土匪,被他们追赶,跑到一山脚时,见一清澈水潭,纵身投入,一潭清水立刻变为黑水,一只大黑虎从水中站立起来,头上赫然印有一个鲜明的“王”字。追兵赶到水潭时,不见侬智高,只见大黑虎,吓得丢盔弃甲,急忙逃命。故此,民间传说黑虎就是侬智高的化身。
    传说毕竟是传说,终不可信。但凡一个人有众多的传说、神话附其身上,则此人必在民间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一点恰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侬智高在壮族民间的崇高地位。父兄被杀害后,侬智高四处流浪,最终继承了其父侬全福的大首领位置,成为一方领导。侬智高之所以成为壮族的民间英雄,主要是因为他敢于率领壮族人民反抗朝廷的压迫、剥削,成为云南壮族地区底层社会壮族人民的代言人,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其时,侬智高欲依附朝廷,却得不到朝廷的认可,而百姓们早已无法忍受朝廷的苛捐杂税,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首领起义造反,那真是一呼百应。正因此,侬智高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在研究他,有些地方的壮族人至今还在崇拜他;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人们不敢堂堂皇皇地崇拜侬智高,怕受到牵连,转而崇拜他的化身——黑虎。
    二、《征伐平南侬智高》积极的历史意义
    《征伐平南侬智高》是云南壮剧支系富宁土戏的传统剧目,由老艺人李振堂、黄恒珍于1939年根据《五虎平南》改编而成。壮语习惯使用倒装句,“征伐平南侬智高”的意思是侬智高征战讨伐平南宋军;在这一出戏中,改编者有意将侬智高反宋写成是因不堪宋朝压迫剥削所致,这与史实有出入,但恰恰因这一改,将侬智高民间英雄的形象树立了起来,《征伐平南侬智高》被赋予了积极的历史意义。
    戏一开始,侬智高就有这样一段独白:“本卿侬志高,镇守广南地界。可恨宋朝为上,我邦为下,叫我年年进贡,岁岁去朝。想是吾国,山也未崩,海也未干,哪有几多珠宝进贡?就此心怀不忿,练就雄兵百万,要夺宋朝江山。”在宋朝历史上,民间起义频频发生,如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还有后来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当时的社会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贫困,民间怨声载道,一些封建特权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十分残酷。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改编者有意识地树立侬智高的起义者形象是有着积极历史意义的,他们顺应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一剧中,在获悉侬智高造反后,宋仁宗一怒之下,亲率五虎将出征讨伐他,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合逻辑的,与史实也有较大出入。但也就是因为这一改,宋朝统治阶级的无能被充分显示,一个堂堂大国皇帝,为讨伐一个边疆起义者而亲自出征,最后反被围困数月,发出了“宋仁宗到平南年深日久,又怎能打得开转回天朝?上无亲下无戚无人照顾,内无粮外无兵有路难逃”的哀叹,这是改编者有意为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嘲讽。与此同时,这样一改,从另一个侧面树立了侬智高的高大形象,连统治阶级的最高首领都亲自出征,说明侬智高在当局看来是非同小可的,非亲自出马治其罪。侬智高是壮族的人民英雄,站在壮族人民的立场上,侬智高就是他们的代表,侬智高的所言所行就是壮族人民的所思所想。因此,该剧快结束时,侬智高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宋朝军队,受伤被俘。照常理,尽管侬智高不敌宋朝军队,但壮族人民在感情上是不能接受他被处死的,因此,改编者如此安排该剧结局。其实,如果安排侬智高逃出重围、不知去向,宋仁宗气急败坏、毫无胜利的喜悦,可能会更好些,这就更强化了该剧的嘲

讽意味。
    无论如何,《征伐平南侬智高》最积极的意义就是对壮族人民的起义从思想上给予了肯定,表现了当时壮族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强烈思想意愿。
    三、观《征伐平南侬智高》后的几个折射观点
    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征伐平南侬智高》并不能算是一个很成功的剧目,其改编水平是有限的,即使放在当时的环境中来看,其改编水平也不能算高。但,我看该剧本后,却产生了如下几个折射观点。
    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中,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戏,就是狄青的两个儿子狄龙、狄虎被段凤玉、王兰英逼婚,这样女逼男婚的戏所见不多。狄龙上了战场,与段凤玉交战,不敌逃跑,被段凤玉紧追不舍,段凤玉其实是看上了狄龙“脸白像梨树花,容貌美如画”,心里想“要能和他做夫妻,死了也值得”,而狄龙也觉得段凤玉“嘴唇像樱桃花,美如画中人”,心里也想“要得她做老婆,吃早饭就死也值得”,就这样,一个有情,一个有意,最后“我们手拉手来坐,到家去看老人”,一段战场姻缘就此成功。而王兰英与狄虎却又是另一番光景,在狄虎被王兰英追得无路可跑后,王兰英问他“如果你不愿意要我,死了你不要后悔”,狄虎一开始很硬气地答道“死了也不服女人,我只爱我们那里的人,我不答应蛮女”,两人对答完毕再次开战,结果狄虎被打落马下,王兰英说“今天你就死,吃过早饭就当孤鬼”,狄虎一看势头不对,立刻答道“不忙整死我,我心里愿意,共同做夫妻到老”,两人终结连理。这段戏,看后不禁令人莞尔一笑,在紧张的战场上,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而且还是女人抬着枪让男人臣服,这可就是奇观了。其实,壮族人民无论男女,性格都比较开朗、直爽,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喜欢了就敢去表白,今天的壮族人也这样。改编者这样结构剧情,含有壮族人民敢于追求真爱的思想,但是,段凤玉、王兰英却因这一姻缘成了侬智高阵营的叛离者,这样的剧情设置是否妥当,值得考虑——壮族人民尽管性格直爽,但对自己的族人和故乡是忠心耿耿的。
    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出征时,宋仁宗亲率前去征讨侬智高的五虎将狄青、李义、张忠、刘正、石义虎虎生威;但真正上了战场,这五虎将都不大管用,几乎是一交手就败下阵去,而且败在了段凤玉、王兰英两员女将手中,真是男不如女。无奈,狄青只有修书请自己的老婆双阳八宝公主出马,并说“须早来前三日相逢会面,若迟延后三日鬼门关前”,一个堂堂宋朝元帅被嘲讽至这般田地,可以算是一种冷幽默了。众所周知,在封建制度统治下,妇女的地位往往是比较低的,在汉族剧目中,把女性地位抬到如此高度的是不多见的,但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中,就连侬智高所依靠的仙山道人驮麻窝最后也是被穆桂英用降龙木击毙的。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壮族人民很早就有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关于此,有云南壮剧史上的记载为证: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无论汉族戏曲还是其他诸多剧种,旦角都是由男角反串,形成男扮女的状况,但早在清光绪年间,富宁土戏者宁“太平班”就有黄氏合、黄氏艳、黄氏哈等妇女上台演出;光绪三十年清盐运吏岑毓琦做大寿,云南有6个壮剧班前往祝贺演出,地名叫“桑”(即今皈朝)去的戏班就有4个女演员。
    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中,武戏极多,几乎从头打到尾,整个剧目就是一部武打片。除了一开始有一个对侬智高造反和宋仁宗发兵征讨的交代外,全剧一打到底,一直打到宋仁宗大获全胜为止。这样的改编,就像一根竹子不拐弯——直来直去,但这却满足了当时老百姓的欣赏口味,正是因为老百姓看戏偏爱看武戏,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改编。由于地处边疆,文山一带的壮族、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壮族,文化水平都不高,文戏的生存土壤几乎没有,只有武戏才能吸引老百姓观看:台上演员打得热热闹闹,台下观众看得兴致勃勃,改编者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至今,当地壮族人民仍然喜欢观看武打多一些的戏剧节目,笔者在撰写云南壮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时,接连到多个壮剧盛演的乡镇、村庄走访,对此深有感触。这对我们这些当代编剧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一个戏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以编剧水平的高低来衡量,还要更多地考虑其是否能被老百姓接受、喜爱。
    我们今天来研究《征伐平南侬智高》这一剧目,目的不是批评,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古老传统剧目的分析研究,理清云南壮剧发展的脉络,让云南壮剧在去粗存精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为其开拓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收稿日期:2009-09-25

------=_NextPart_21535c4d_99a7_4bb9_b459_295a8dff01bc

Content-Type: image/pjpeg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base64

Content-Location: http://219.234.83.63/query/images/bottomline.JPG

/9j/4AAQSkZJRgABAQEAYABgAAD/2wBDAAgGBgcGBQgHBwcJCQgKDBQNDAsLDBkSEw8UHRofHh0a

HBwgJC4nICIsIxwcKDcpLDAxNDQ0Hyc5PTgyPC4zNDL/2wBDAQkJCQwLDBgNDRgyIRwhMjIyMjIy

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L/wAARCAADADkDASIA

AhEBAxEB/8QAHwAAAQUBAQEBAQEAAAAAAAAAAAECAwQFBgcICQoL/8QAtRAAAgEDAwIEAwUFBAQA

AAF9AQIDAAQRBRIhMUEGE1FhByJxFDKBkaEII0KxwRVS0fAkM2JyggkKFhcYGRolJicoKSo0NTY3

ODk6Q0RFRkdISUpTVFVWV1hZWmNkZWZnaGlqc3R1dnd4eXqDhIWGh4iJipKTlJWWl5iZmqKjpKWm

p6ipqrKztLW2t7i5usLDxMXGx8jJytLT1NXW19jZ2uHi4+Tl5ufo6erx8vP09fb3+Pn6/8QAHwEA

AwEBAQEBAQEBAQAAAAAAAAECAwQFBgcICQoL/8QAtREAAgECBAQDBAcFBAQAAQJ3AAECAxEEBSEx

BhJBUQdhcRMiMoEIFEKRobHBCSMzUvAVYnLRChYkNOEl8RcYGRomJygpKjU2Nzg5OkNERUZHSElK

U1RVVldYWVpjZGVmZ2hpanN0dXZ3eHl6goOEhYaHiImKkpOUlZaXmJmaoqOkpaanqKmqsrO0tba3 uLm6wsPExcbHyMnK0tPU1dbX2Nna4uPk5ebn6Onq8vP09fb3+Pn6/9oADAMBAAIRAxEAPwD2n7Ba nkwJR9gtf+eCUUUAH2C1/wCeCUfYLX/nglFFAB9gtP8AnglH2C1/54JRRQAfYLX/AJ4JR/Z9p/zw SiigR//Z

------=_NextPart_21535c4d_99a7_4bb9_b459_295a8dff01bc--

From: 人大资料中心

Subject: 人大资料中心保存资料

Date: Tue Mar 05 00:47:15 CST 2013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multipart/related;

type="text/html";

boundary="----=_NextPart_21535c4d_99a7_4bb9_b459_295a8dff01bc"

X-MimeOLE: Produced By Microsoft MimeOLE V6.0.6001.18049

这是 MIME 格式的多方邮件。

------=_NextPart_21535c4d_99a7_4bb9_b459_295a8dff01bc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K"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7bit

Content-Location: http://219.234.83.63/query/wordUI.jsp

解读云南传统壮剧《征伐平南侬智高》

何源景

【专题名称】舞台艺术(戏曲、戏剧)
【专 题 号】J51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昆明)2009年5期第39~41,48页
【英文标题】Interpretation of Yunnan's Traditional Zhuang Opera Zhengfa Pingnan Nong Zhigao
【作者简介】何源景,文山州艺术研究所,三级编剧。云南 文山 663000

【内容提要】 侬智高是云南壮族民间的一位传奇式英雄人物,关于侬智高题材的云南壮剧有很多部,其中,《征伐平南侬智高》最有名、保存得最完整、流传得最广远。剧中描绘的侬智高举兵反宋的义举,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观该剧目,笔者产生了几个折射观点。今天,我们来分析研究这样的传统壮剧,旨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找到壮剧生存发展的空间。

【关 键 词】云南传统壮剧/侬智高/历史意义/折射观点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09)05-0039-03
    侬智高是云南壮族民间一位传奇式的人物,被云南壮族人民视为英雄,受人敬仰、受人崇拜。在云南壮族民间,尤其是在云南壮族的主要聚居地——文山,关于侬智高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在云南壮剧中,关于侬智高题材的剧目也很多,有《弄侬智高》、《侬智高》、《征伐平南侬

智高》、《元帅泪》等,其中,尤以《征伐平南侬智高》最为有名、保存得最为完整、流传得最为广远。如今,回过头来对这个古老的剧目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一,关于剧本《征伐平南侬智高》及侬智高其人
    《征伐平南侬智高》写的是北宋皇祐年间壮族英雄侬智高起兵反宋的故事。因不满朝廷的残酷压迫,侬智高在广南起兵反宋。宋仁宗御驾亲征,率狄青、石义、张忠、李义、刘正五虎将前往征剿。侬智高在仙山道人驮麻窝帮助下,屡败宋军于广南六郎城下,宋仁宗被围困数月无法脱身,狄青修书将两个儿子狄龙、狄虎搬来救驾,结果是六郎城守军段凤玉、王兰英二员女将看上了狄龙、狄虎,分别与两人结为夫妻,投奔了宋营。但宋军依然不敌驮麻窝,难解重围。无奈,狄青又搬来妻子双阳八宝公主、穆桂英、杨文广等救驾,穆桂英用降龙木制服了驮麻窝,侬智高阵营也土崩瓦解,侬智高受伤被俘。宋仁宗不念旧恶,大气地释放了侬智高,全剧在宋仁宗犒赏将士的欢呼声中结束。
    据传说,侬智高幼年时,父亲和哥哥被土匪杀害,余寡母和兄弟,家中一切生活大都依靠他。侬智高每天挑水时,都有一个老虎在井边坐着,它头上印有一个大大的“王”字。侬智高无所畏惧,依旧天天去挑水。有一天,老虎对他说:“你骑我不骑?你不骑我,我吃你。”于是,侬智高跳上虎背,那虎就驮着侬智高飞上天去,不久又回到地面,故此,有“侬智高天子”之说。后来,侬智高长大了,带领群众抵抗兵匪,常打胜仗。有一次,他打不过土匪,被他们追赶,跑到一山脚时,见一清澈水潭,纵身投入,一潭清水立刻变为黑水,一只大黑虎从水中站立起来,头上赫然印有一个鲜明的“王”字。追兵赶到水潭时,不见侬智高,只见大黑虎,吓得丢盔弃甲,急忙逃命。故此,民间传说黑虎就是侬智高的化身。
    传说毕竟是传说,终不可信。但凡一个人有众多的传说、神话附其身上,则此人必在民间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一点恰恰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侬智高在壮族民间的崇高地位。父兄被杀害后,侬智高四处流浪,最终继承了其父侬全福的大首领位置,成为一方领导。侬智高之所以成为壮族的民间英雄,主要是因为他敢于率领壮族人民反抗朝廷的压迫、剥削,成为云南壮族地区底层社会壮族人民的代言人,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其时,侬智高欲依附朝廷,却得不到朝廷的认可,而百姓们早已无法忍受朝廷的苛捐杂税,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首领起义造反,那真是一呼百应。正因此,侬智高的名字被载入了史册,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在研究他,有些地方的壮族人至今还在崇拜他;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人们不敢堂堂皇皇地崇拜侬智高,怕受到牵连,转而崇拜他的化身——黑虎。
    二、《征伐平南侬智高》积极的历史意义
    《征伐平南侬智高》是云南壮剧支系富宁土戏的传统剧目,由老艺人李振堂、黄恒珍于1939年根据《五虎平南》改编而成。壮语习惯使用倒装句,“征伐平南侬智高”的意思是侬智高征战讨伐平南宋军;在这一出戏中,改编者有意将侬智高反宋写成是因不堪宋朝压迫剥削所致,这与史实有出入,但恰恰因这一改,将侬智高民间英雄的形象树立了起来,《征伐平南侬智高》被赋予了积极的历史意义。
    戏一开始,侬智高就有这样一段独白:“本卿侬志高,镇守广南地界。可恨宋朝为上,我邦为下,叫我年年进贡,岁岁去朝。想是吾国,山也未崩,海也未干,哪有几多珠宝进贡?就此心怀不忿,练就雄兵百万,要夺宋朝江山。”在宋朝历史上,民间起义频频发生,如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还有后来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当时的社会环境恶劣,百姓生活贫困,民间怨声载道,一些封建特权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十分残酷。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改编者有意识地树立侬智高的起义者形象是有着积极历史意义的,他们顺应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一剧中,在获悉侬智高造反后,宋仁宗一怒之下,亲率五虎将出征讨伐他,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合逻辑的,与史实也有较大出入。但也就是因为这一改,宋朝统治阶级的无能被充分显示,一个堂堂大国皇帝,为讨伐一个边疆起义者而亲自出征,最后反被围困数月,发出了“宋仁宗到平南年深日久,又怎能打得开转回天朝?上无亲下无戚无人照顾,内无粮外无兵有路难逃”的哀叹,这是改编者有意为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嘲讽。与此同时,这样一改,从另一个侧面树立了侬智高的高大形象,连统治阶级的最高首领都亲自出征,说明侬智高在当局看来是非同小可的,非亲自出马治其罪。侬智高是壮族的人民英雄,站在壮族人民的立场上,侬智高就是他们的代表,侬智高的所言所行就是壮族人民的所思所想。因此,该剧快结束时,侬智高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宋朝军队,受伤被俘。照常理,尽管侬智高不敌宋朝军队,但壮族人民在感情上是不能接受他被处死的,因此,改编者如此安排该剧结局。其实,如果安排侬智高逃出重围、不知去向,宋仁宗气急败坏、毫无胜利的喜悦,可能会更好些,这就更强化了该剧的嘲

讽意味。
    无论如何,《征伐平南侬智高》最积极的意义就是对壮族人民的起义从思想上给予了肯定,表现了当时壮族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强烈思想意愿。
    三、观《征伐平南侬智高》后的几个折射观点
    以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征伐平南侬智高》并不能算是一个很成功的剧目,其改编水平是有限的,即使放在当时的环境中来看,其改编水平也不能算高。但,我看该剧本后,却产生了如下几个折射观点。
    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中,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戏,就是狄青的两个儿子狄龙、狄虎被段凤玉、王兰英逼婚,这样女逼男婚的戏所见不多。狄龙上了战场,与段凤玉交战,不敌逃跑,被段凤玉紧追不舍,段凤玉其实是看上了狄龙“脸白像梨树花,容貌美如画”,心里想“要能和他做夫妻,死了也值得”,而狄龙也觉得段凤玉“嘴唇像樱桃花,美如画中人”,心里也想“要得她做老婆,吃早饭就死也值得”,就这样,一个有情,一个有意,最后“我们手拉手来坐,到家去看老人”,一段战场姻缘就此成功。而王兰英与狄虎却又是另一番光景,在狄虎被王兰英追得无路可跑后,王兰英问他“如果你不愿意要我,死了你不要后悔”,狄虎一开始很硬气地答道“死了也不服女人,我只爱我们那里的人,我不答应蛮女”,两人对答完毕再次开战,结果狄虎被打落马下,王兰英说“今天你就死,吃过早饭就当孤鬼”,狄虎一看势头不对,立刻答道“不忙整死我,我心里愿意,共同做夫妻到老”,两人终结连理。这段戏,看后不禁令人莞尔一笑,在紧张的战场上,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而且还是女人抬着枪让男人臣服,这可就是奇观了。其实,壮族人民无论男女,性格都比较开朗、直爽,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喜欢了就敢去表白,今天的壮族人也这样。改编者这样结构剧情,含有壮族人民敢于追求真爱的思想,但是,段凤玉、王兰英却因这一姻缘成了侬智高阵营的叛离者,这样的剧情设置是否妥当,值得考虑——壮族人民尽管性格直爽,但对自己的族人和故乡是忠心耿耿的。
    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出征时,宋仁宗亲率前去征讨侬智高的五虎将狄青、李义、张忠、刘正、石义虎虎生威;但真正上了战场,这五虎将都不大管用,几乎是一交手就败下阵去,而且败在了段凤玉、王兰英两员女将手中,真是男不如女。无奈,狄青只有修书请自己的老婆双阳八宝公主出马,并说“须早来前三日相逢会面,若迟延后三日鬼门关前”,一个堂堂宋朝元帅被嘲讽至这般田地,可以算是一种冷幽默了。众所周知,在封建制度统治下,妇女的地位往往是比较低的,在汉族剧目中,把女性地位抬到如此高度的是不多见的,但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中,就连侬智高所依靠的仙山道人驮麻窝最后也是被穆桂英用降龙木击毙的。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壮族人民很早就有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关于此,有云南壮剧史上的记载为证: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无论汉族戏曲还是其他诸多剧种,旦角都是由男角反串,形成男扮女的状况,但早在清光绪年间,富宁土戏者宁“太平班”就有黄氏合、黄氏艳、黄氏哈等妇女上台演出;光绪三十年清盐运吏岑毓琦做大寿,云南有6个壮剧班前往祝贺演出,地名叫“桑”(即今皈朝)去的戏班就有4个女演员。
    在《征伐平南侬智高》中,武戏极多,几乎从头打到尾,整个剧目就是一部武打片。除了一开始有一个对侬智高造反和宋仁宗发兵征讨的交代外,全剧一打到底,一直打到宋仁宗大获全胜为止。这样的改编,就像一根竹子不拐弯——直来直去,但这却满足了当时老百姓的欣赏口味,正是因为老百姓看戏偏爱看武戏,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改编。由于地处边疆,文山一带的壮族、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偏远地区的壮族,文化水平都不高,文戏的生存土壤几乎没有,只有武戏才能吸引老百姓观看:台上演员打得热热闹闹,台下观众看得兴致勃勃,改编者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至今,当地壮族人民仍然喜欢观看武打多一些的戏剧节目,笔者在撰写云南壮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时,接连到多个壮剧盛演的乡镇、村庄走访,对此深有感触。这对我们这些当代编剧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一个戏的成功与否,不能仅以编剧水平的高低来衡量,还要更多地考虑其是否能被老百姓接受、喜爱。
    我们今天来研究《征伐平南侬智高》这一剧目,目的不是批评,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古老传统剧目的分析研究,理清云南壮剧发展的脉络,让云南壮剧在去粗存精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为其开拓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收稿日期:2009-09-25

------=_NextPart_21535c4d_99a7_4bb9_b459_295a8dff01bc

Content-Type: image/pjpeg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base64

Content-Location: http://219.234.83.63/query/images/bottomline.JPG

/9j/4AAQSkZJRgABAQEAYABgAAD/2wBDAAgGBgcGBQgHBwcJCQgKDBQNDAsLDBkSEw8UHRofHh0a

HBwgJC4nICIsIxwcKDcpLDAxNDQ0Hyc5PTgyPC4zNDL/2wBDAQkJCQwLDBgNDRgyIRwhMjIyMjIy

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IyMjL/wAARCAADADkDASIA

AhEBAxEB/8QAHwAAAQUBAQEBAQEAAAAAAAAAAAECAwQFBgcICQoL/8QAtRAAAgEDAwIEAwUFBAQA

AAF9AQIDAAQRBRIhMUEGE1FhByJxFDKBkaEII0KxwRVS0fAkM2JyggkKFhcYGRolJicoKSo0NTY3

ODk6Q0RFRkdISUpTVFVWV1hZWmNkZWZnaGlqc3R1dnd4eXqDhIWGh4iJipKTlJWWl5iZmqKjpKWm

p6ipqrKztLW2t7i5usLDxMXGx8jJytLT1NXW19jZ2uHi4+Tl5ufo6erx8vP09fb3+Pn6/8QAHwEA

AwEBAQEBAQEBAQAAAAAAAAECAwQFBgcICQoL/8QAtREAAgECBAQDBAcFBAQAAQJ3AAECAxEEBSEx

BhJBUQdhcRMiMoEIFEKRobHBCSMzUvAVYnLRChYkNOEl8RcYGRomJygpKjU2Nzg5OkNERUZHSElK

U1RVVldYWVpjZGVmZ2hpanN0dXZ3eHl6goOEhYaHiImKkpOUlZaXmJmaoqOkpaanqKmqsrO0tba3 uLm6wsPExcbHyMnK0tPU1dbX2Nna4uPk5ebn6Onq8vP09fb3+Pn6/9oADAMBAAIRAxEAPwD2n7Ba nkwJR9gtf+eCUUUAH2C1/wCeCUfYLX/nglFFAB9gtP8AnglH2C1/54JRRQAfYLX/AJ4JR/Z9p/zw SiigR//Z

------=_NextPart_21535c4d_99a7_4bb9_b459_295a8dff01bc--


相关内容

  • [劳动合同法]解读|新劳动合同法解析列表
  • 对立法者而言,<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从一审到四审经历了近3年的新生法律,它的临盆可能不是一句"瓜熟蒂落"能轻易概括的,就立法程序而言,它的降生将是一个过程的结束,而对于法律的施行而言,对广大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它才刚刚开始.本站发布:劳动合同法全文 ◎新劳动合同法全 ...

  • 岚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文本解读语文教学质因美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岚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文本解读|语文教学|质|因|美论文选题题目 岚山区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文本解读|语文教学|质|因|美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 ...

  • 一切从赞美开始(俘获人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去赞美他)
  • 1 赞美是吃透人性后的最佳选择 1.解读人性1人最需要的是被人发现,发现差异和价值(1) 2.解读人性1人最需要的是被人发现,发现差异和价值(2) 3.解读人性1人最需要的是被人发现,发现差异和价值(3) 4.解读人性2永远不要指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1) 5.解读人性2永远不要指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 ...

  • 文本解读如何解读
  • 文本解读如何解读 文本解读如何解读 周康平<语文学习>2012·5 在王荣生老师的倡导下,更多的教师注意到了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对文本的解读的文章成了刊物录用的"新宠",出现了人人都在谈文本解读的情况,当然也归功于一些大学教授的推动,比如孙绍振和钱理群.这些解读的文 ...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厦门市禾山中学:胡先锋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势,反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力图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阅读 文本 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 ...

  • 经典必读诗句
  • [汉魏南北朝名句](一)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 ...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散文与诗歌阅读
  • 散文与诗歌阅读 1.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所以不从教学常规来谈. 2.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谈. 3.有些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和缜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4.我的谈话主题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与散文解读教学 二--六 先:我们先一起来看新课程标准:阅 ...

  • 坚持高效文本解读的四项基本原则
  • 摘要:文本解读需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范畴.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丰富意蕴,探讨文本蕴涵.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文本中的疑点.难点,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促成新认识的诞生.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操作层面来说,可以从坚持本文中的&quo ...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前言 第1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 1.1 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的研究内容 1.2 研究语文课程性质.地位与教材分析的方法论 1.3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1.4 工具性的由来与含义 1.5 人文性的由来与含义 1.6 工具性 ...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 摘 要: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是语文知识与人文情感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感知.理解.评价.创获,都依赖文本.教师个性解读关系着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师生通过观照文本及心灵对话,实施静态文本解读,实现教材的知识架构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