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GDP的继任者

  “是时候抛开GDP了!”这是《自然》杂志日前一篇文章的标题。   1934年1月,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局向国会金融委员会呈递过去三年的《国民收入报告》,这也被视为GDP的诞生。到今年GDP已整整80岁了。然而,当今世界与GDP诞生的时代相比,已经迥然不同。为此,不少学者开始呼吁,到了给GDP寻找继任者的时候了。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   发明”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DP这一衡量标准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全球正处于经济大萧条和战争动荡的特殊时期。这一概念在诞生之初,曾被视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即GDP的增长意味着经济活动增加、就业和收入增长以及社会的发展。   80年来,GDP指标不断完善,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GDP赞誉有加:“虽然GDP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确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一样,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吝赞美,是GDP“把秩序带给了本来混乱的世界”。   什么是GDP不能反映的   1968年,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竞选总统时曾这样描述GDP――“它能够衡量一切,除了那些能让我们生命变得有意义的东西……它既不能保障我们孩子们的健康,也不能保障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甚至不能保障他们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从GDP的定义来看,其衡量的主要是市场交易,忽略了社会成本、环境影响和收入不平等等诸多问题。例如,交通堵塞会使GDP增长,因为汽油的消费会增多,但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因此没升反降;犯罪率升高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GDP却因为安保支出增加而得到了提高。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中,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视角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市场经济是繁荣的有效工具,但市场和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还存在更高层面的价值,如道德、公正、公共善。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应当开始反思什么是GDP不能反映的。   如何衡量“有意义”的东西   在认识到GDP不能代表一切的同时,研究人员也逐渐掌握更多方法,来衡量那些“有意义”的东西。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罗伯特・科斯坦萨将GDP的“替代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需要反映社会和环境因素。真实发展指数(简称GPI)就是方案之一。2013年的一份研究对17个国家的人均GDP和人均GPI进行比较发现,1950年至1978年间,人均GDP和人均GPI都呈增长趋势;但在1978年后两者的走势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人均GDP持续增长,但人均GPI却呈下降停滞趋势。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使用GPI替代GDP以衡量发展的水平。   同样受到重视的还有民众幸福感。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价值观调查(简称WVS)。WVS发起于1981年,对世界上大约70个国家的国民进行生活满意度调查。目前,WVS正在进行第六次调查。   此外,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简称GNH)也非常具有代表性。GNH以九大类来衡量,包括教育、心理幸福感、健康、时间支配、文化多样性和恢复力、善治、社区活力、生态多样性和恢复力、生活水平。每大类还有8个子项,共72项,这些数据每三年修订一次。值得注意的是,GDP只占幸福总值的1/72。从中可见,不丹国民幸福指数高的秘诀在于“坚持人文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2006年,不丹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最后一类则是将住房、预期寿命、休闲时间和民主程度等指标量化加权评估,以此衡量社会福祉。由英国民间智库新经济基金会发起的快乐星球指数(简称HPI)就是代表之一。其将生活满意度、生态和环境保护、预期寿命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美好生活指数”测评则是通过建立在线互动工具了解影响社会幸福指数的因素,并评估不同国家的幸福指数。   SDGs或将取代GDP   为了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指标,在2000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由于该目标将在2015年到期,联合国将公布全球发展的新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简称SDGs),这一新目标下包含了一系列提升全球福祉的子目标,包括根除赤贫,在世界范围普及基础教育,推动性别平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如果一切顺利,GDP的继任者将在2015年被确立。科斯坦萨认为,世界各国应以联合国制定SDGs为契机,找到一个替代GDP的最佳指标体系。   在中国,GDP的概念首次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出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此记录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轨迹。同其他国家一样,从民间到官方,关注的焦点愈发从单一的GDP转移到民生、环境等等和以人为出发点的“幸福指数”。   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GDP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对GDP的追逐带给中国的贡献不可抹杀。当前对GDP的反思,所需的是把“唯GDP”中的这个“唯”字去掉,“GDP是基础,没有它什么都谈不上,GDP也是一座桥,关键的是我们要知道桥那边通往哪里”。   (摘自2014年3月14日-20日《国际先驱导报》 原标题为《GDP的继任者或在2015年确立》)

  “是时候抛开GDP了!”这是《自然》杂志日前一篇文章的标题。   1934年1月,美国商务部内外贸易局向国会金融委员会呈递过去三年的《国民收入报告》,这也被视为GDP的诞生。到今年GDP已整整80岁了。然而,当今世界与GDP诞生的时代相比,已经迥然不同。为此,不少学者开始呼吁,到了给GDP寻找继任者的时候了。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   发明”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DP这一衡量标准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全球正处于经济大萧条和战争动荡的特殊时期。这一概念在诞生之初,曾被视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即GDP的增长意味着经济活动增加、就业和收入增长以及社会的发展。   80年来,GDP指标不断完善,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GDP赞誉有加:“虽然GDP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确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一样,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吝赞美,是GDP“把秩序带给了本来混乱的世界”。   什么是GDP不能反映的   1968年,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竞选总统时曾这样描述GDP――“它能够衡量一切,除了那些能让我们生命变得有意义的东西……它既不能保障我们孩子们的健康,也不能保障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甚至不能保障他们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从GDP的定义来看,其衡量的主要是市场交易,忽略了社会成本、环境影响和收入不平等等诸多问题。例如,交通堵塞会使GDP增长,因为汽油的消费会增多,但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因此没升反降;犯罪率升高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GDP却因为安保支出增加而得到了提高。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中,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视角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市场经济是繁荣的有效工具,但市场和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还存在更高层面的价值,如道德、公正、公共善。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应当开始反思什么是GDP不能反映的。   如何衡量“有意义”的东西   在认识到GDP不能代表一切的同时,研究人员也逐渐掌握更多方法,来衡量那些“有意义”的东西。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罗伯特・科斯坦萨将GDP的“替代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需要反映社会和环境因素。真实发展指数(简称GPI)就是方案之一。2013年的一份研究对17个国家的人均GDP和人均GPI进行比较发现,1950年至1978年间,人均GDP和人均GPI都呈增长趋势;但在1978年后两者的走势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人均GDP持续增长,但人均GPI却呈下降停滞趋势。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使用GPI替代GDP以衡量发展的水平。   同样受到重视的还有民众幸福感。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世界价值观调查(简称WVS)。WVS发起于1981年,对世界上大约70个国家的国民进行生活满意度调查。目前,WVS正在进行第六次调查。   此外,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简称GNH)也非常具有代表性。GNH以九大类来衡量,包括教育、心理幸福感、健康、时间支配、文化多样性和恢复力、善治、社区活力、生态多样性和恢复力、生活水平。每大类还有8个子项,共72项,这些数据每三年修订一次。值得注意的是,GDP只占幸福总值的1/72。从中可见,不丹国民幸福指数高的秘诀在于“坚持人文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2006年,不丹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最后一类则是将住房、预期寿命、休闲时间和民主程度等指标量化加权评估,以此衡量社会福祉。由英国民间智库新经济基金会发起的快乐星球指数(简称HPI)就是代表之一。其将生活满意度、生态和环境保护、预期寿命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美好生活指数”测评则是通过建立在线互动工具了解影响社会幸福指数的因素,并评估不同国家的幸福指数。   SDGs或将取代GDP   为了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指标,在2000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由于该目标将在2015年到期,联合国将公布全球发展的新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简称SDGs),这一新目标下包含了一系列提升全球福祉的子目标,包括根除赤贫,在世界范围普及基础教育,推动性别平等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   如果一切顺利,GDP的继任者将在2015年被确立。科斯坦萨认为,世界各国应以联合国制定SDGs为契机,找到一个替代GDP的最佳指标体系。   在中国,GDP的概念首次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出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由此记录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的轨迹。同其他国家一样,从民间到官方,关注的焦点愈发从单一的GDP转移到民生、环境等等和以人为出发点的“幸福指数”。   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GDP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对GDP的追逐带给中国的贡献不可抹杀。当前对GDP的反思,所需的是把“唯GDP”中的这个“唯”字去掉,“GDP是基础,没有它什么都谈不上,GDP也是一座桥,关键的是我们要知道桥那边通往哪里”。   (摘自2014年3月14日-20日《国际先驱导报》 原标题为《GDP的继任者或在2015年确立》)


相关内容

  • 中美两国55年经济情况对比表!
  • 项 目-----------1950年----1978年----2004年 中国经济总量(亿美元)---100③-----3793.2①--19317④ 年平均增 长---------------+13.87%----+6.46% 人口数(人)------582603417⑤---100823313 ...

  • 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
  •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江-泽-民同志对领导干部安全教育必要性的精辟概括。对安全生产,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监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我们应该牢记以胡 ...

  • 政协委员呼吁对前任领导班子决策失误问责
  • 作者:狄多华    文章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06:11 中国青年报 "某些政府领导和政府部门只想增加手中的审批权和管理权,而不对自己的决策行为负责."民进江苏省主委陈凌孚委员对此提出批评. 陈凌孚说,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权责 ...

  • 美元周期与金融危机的逻辑与应对 沈建光
  • 美元周期与金融危机的逻辑与应对 2015年03月02日 七年前的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也让国内研究视角越来越关注海外,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由于全球经济环境错综复杂,身处于开放体系内的中国经济很多时候面临的最大风险并非来自于国内,而往往来自于国际市场上诸多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佐证 ...

  • 2016考研:经济学热点问题
  • 2016考研:经济学热点问题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目前选择考研的考生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继续深造.改变专业.随大流.考研和当初的高考不一样,它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没有人监督,很少有人指导,信息需要自己搜索.整理.它涉及到对自己的认识定位,目标院校难度的正确 ...

  • 试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代价和正负效应
  • 作者:林丕 新视野 1997年03期 谋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和较大增长,现已成为我国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热烈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也成为上级考核下级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叫做"以GDP和人均GDP论英雄".事实上,它已成为支配我国各项经济建 ...

  • 商务英语阅读
  • 第一课 我们面对的来自中国的真正挑战并非是中国人将不停地用廉价商品来冲击我们.恰恰相反,中国正在沿着价值链条向上攀升,而这将会在将来构成对美国经济的新的最重大的竞争. 在过去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物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只要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而且劳动者勤奋就足够了.但是工厂需 ...

  • 社会责任如何落地
  • 就环保社会责任的涵义与演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徐二明与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进行了探讨.对社会责任认知与承担的改变,实际上伴随着社会在经济.科学.公众意识.法律.监管几个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从西方国家环保责任的发展历程可知,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徐二明:这期杂志的主题是社会责任, ...

  • 以制度体系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 以制度体系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握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系统.有效.实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生态文明建设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