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1997答案

上海大学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现代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 Surplus)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亦称凯恩斯陷阱,Keynesian Trap)

二、简述题(21分)

1. 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异同。

2. 通货膨胀的基本成因。

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

三、分析题(12分)

1. 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又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价格会上涨,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何评价?

2. 为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不会在其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部分进行生产?

四、计算题(12分)

1. 某消费者每月收入120元,全部用在X 和Y 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他的效用函数为U =XY ,X 的价格是2元,Y 的价格是3元。计算:

(1)效用最大化时X 与Y 的购买量

(2)货币的边际效用与最大总效用

2. 假定在一个简单经济中,家庭的自主性消费为9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可支配收入(Yd )占国民收入的75%,政府支出G 为200亿元,投资I 为250亿元,净出口函数(X -M )=200-0.1Y ,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政府支出增加20亿元后的均衡国民收入与政府支出乘数。

(3)当(2)中政府支出的增加来自税收的增加时(即政府增加20亿元开支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同量的税收)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平衡预算乘数。

五、论述题(40分)

1. 什么是商品生产的外部性(外部影响)?认识商品生产的外部性有何现实意义?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认识。

答案部分

上海大学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现代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

1.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选择生产要素的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收益。机会成本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内,它的资源的供给量总是相当固定的,或者说总是一个有限的量,而决不可能同时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机会成本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量表示。但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 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

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曾经给经济学下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使用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在西方,机会成本不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分析消费和政府开支等活动的得失。

2.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 Surplus):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

还可以用下图更具体地衡量消费者剩余。

在图中,DD 0为需求曲线。当消费者以单位价格OP 0购买OQ 0单位的物品时,他实际支付的总额为OQ 0MP 0。但是,OQ 0单位的物品提供给他的效用为OQ 0MD ,即他愿意支付的最大支出为OQ 0MD 。而两者之间的差额,即P 0MD ,就是消费者剩余。它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可见,消费者剩余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得到的好处并不是从卖者那里搜刮到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消费者剩余仅是消费者心理上所感觉到的一种满足。它对社会的、经济的多方面决策,都是有用的概念。

3.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

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

4.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5.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亦称凯恩斯陷阱,Keynesian Trap):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

变得有无限弹性,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导致利率的下跌,而只是导致闲置余额的增加。

在流动性陷阱状态下,人们认为债券价格太高,因而必将下跌,同样,认为利率太低,因而一定会上涨,所以人们认为,购买债券将招致资本损失,为此他们就只持有货币。金融当局可以在萧条时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支出。但利率一旦降到流动性陷阱的水平,再增加货币供应就不会使利率降低了,而只会向银行闲置的资金那样积压起来。

五. 简述题(21分)

1. 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异同。

答:(1)完全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的条件是:①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是既定价格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②产品同质。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③要素自由流动。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进入或退出市场。④信息充分。卖者和买者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垄断竞争是指一种由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市场中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引起这种垄断竞争的基本条件是产品差别的存在。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产品差别既会产生垄断,又会引起竞争,从而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状态。有差别的产品往往是由不同的厂商生产的。因此,垄断竞争的另一个条件就是存在较多的厂商。这些厂商努力创造自己产品的特色,以形成垄断,而这些产品之间又存在竞争。

(2)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SAC=LMC=LAC,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SMC且AR=LAC=SAC。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比较如下。

相同点:第一,从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看,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实现长期均衡都是通过厂商调整生产规模以及进入或退出生产集团的形式实现的;第二,从长期均衡的结果看,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在长期均衡中,需求曲线都和LAC 曲线相切,即在长期中利润为零。

不同点:第一,从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看。在完全竞争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中,其实现机制是随着厂商变化,市场上产品供给改变,从而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曲线并没有移动。在垄断竞争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中,由于厂商的变化,代表性企业的需求曲线发生改变,从而使企业原有均衡点位置受到扰动,从而逐步实现长期均衡。第二,从长期均衡的结果看。在垄断竞争条件下,需求曲线并不是相切于LAC 曲线的最低点,而在完全竞争中相切于最低点。因此垄断竞争长期均衡的数量比完全竞争少,而成本比完全竞争高,存在着生产资源的浪费,资源未达到最佳状态。从SAC 曲线看,垄断竞争也没有达到SAC 的最低点,意味着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

2. 通货膨胀的基本成因。

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商品市场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多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被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增加等因素都会使IS 曲线向右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被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 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使总产出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也不会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

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人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

答:(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于1948年分别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的统称。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 =∆Y /Y =s /ν

式中G 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Y /Y (即经济增长率),s 表示储蓄率S /Y ,ν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K /∆Y (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 /y ),且ν=I /∆Y 。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 =∆I /I =s δ

式中∆I /I 为投资增长率,实际即为哈罗德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δ表示资本生产率∆Y /I ,即哈罗德模型中ν的倒数。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多马是用资本生产率表示资本-产量的比率,且G 表示投资增长率。二者的公式尽管其表达内容各异,但实际上是一回事,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公式表达为:

G =s /ν=s δ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经济含义是:经济增长与储蓄率成正比,而与资产-产出比例成反比。

五. 分析题(12分)

1. 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又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价格会上涨,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何评价?

答:气候不好对农民是否有利就是要看农民总收入在气候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变动。显然气候不好的直接影响是农业歉收,即农产品的供给减少,这表现为农产品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假若此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发生变化,即需求曲线固定不动,那么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将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由于一般的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此时农民的总收入将随着均衡价格的上升而增加。故在需求状况不因气候不好发生变化并且对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气候不好引致的农业歉收对农民增加收入是有利的。当然,如果需求状况也同时发生变化,或者需求不是缺乏弹性,那么农民将不因气候不好而得更多的收入。

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弹性系数及需求状况的所作的假设,一般不能笼统下判断。

2. 为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不会在其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部分进行生产?

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不会在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小于1部分进行生产,分析如下:

假定反需求函数为P =P (Q ) ,则有TR (Q ) =P (Q ) Q

dTR (Q ) dP dP Q 1=P +Q ⋅=P (1+⋅) =P (1-) dQ dQ dQ P E d

所以,当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E d

图 垄断厂商的生产

六. 计算题(12分)

1. 某消费者每月收入120元,全部用在X 和Y 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他的效用函数为U =XY ,X 的价格是2元,Y 的价格是3元。计算:

(1)效用最大化时X 与Y 的购买量

(2)货币的边际效用与最大总效用

答:(1)消费者均衡时,有 MU x MU y =P x P y

y x 即 = 23

同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为

2x +3y =120

联合解得 x =30, y =20

(2)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λ=MU x MU y ==10 P x P y

2. 假定在一个简单经济中,家庭的自主性消费为9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可支配收入(Yd )占国民收入的75%,政府支出G 为200亿元,投资I 为250亿元,净出口函数(X -M )=200-0.1Y ,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政府支出增加20亿元后的均衡国民收入与政府支出乘数。

(3)当(2)中政府支出的增加来自税收的增加时(即政府增加20亿元开支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同量的税收)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平衡预算乘数。

解:(1)国民经济均衡时,有

Y =C +I +G +X -M =90+0. 6Y +250+200+200-0. 1Y

解得 Y =1480

(2)政府支出乘数为

Y =11==5 1-β1-0. 8

增加20亿元政府开支则国民收入增加20⨯5=100亿元。此时的均衡国民收入为1580亿元。

(3)平衡预算乘数为 Y =1-β=1 1-β

所以当20亿元来自税收增加时,国民收入增加20亿元,此时的均衡国民收入为1500亿元。

五、论述题(40分)

1. 什么是商品生产的外部性(外部影响)?认识商品生产的外部性有何现实意义? 答:(1)外部性有时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等,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商品生产的外部性造成了市场失灵。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商品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令V P 、V S 和C P 、C S 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V S >V P 、,但又V P (C P -V P ) ,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 S -V P ) 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 P -V P ) 。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 P V P >C P ,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不等式中可得到(C S -C P ) >(V P -C P ) ,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3)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外部性存在的条件下,私人生产的产量水平和社会所要求的产量水平不一致。为了消除外部性的影响,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课税与补贴。对产生外部成本者课税,对产生外部利益者补贴,其目的在于使外部效果的产生者自行负担其外部成本或享有外部利益。

第二,合并企业。合并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外在性问题内在化。如果生产Y 商品的厂商对生产X 商品的厂商施加了外在性,那么这一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原因是第二家厂商不考虑其行为对第一家厂商所产生的成本或者收益。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将这两家企业合并在一起。合并后的企业会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将导致社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赋予财产权。对能排他的公共财富或无主物赋予财产权,这样就能对享用者收取费用,对破坏者要求赔偿,使外部性削减,同时提高经济效率。

第四,政府直接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加以管制。例如,对污染的管制。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认识。

答:关于通货膨胀的对经济的影响,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是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三是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1)促进论。促进论者认为,西方社会中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膨胀性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增加有效需求。

首先,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货币供给过多,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成为政府的收入,可用于增加投资。而物价上升带来居民持有货币的贬值,此损失被国家占有,这实质上是政府对所有货币持有人的一种隐蔽性的强制征税,又称“通货膨胀税”。如果居民的消费不变或消费的下降小于投资的增加,产出仍能通过乘数效应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具有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得更多。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低收入阶层高,因此,通货膨胀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在通货膨胀的初期,全社会都存在货币幻觉,将名义价格、名义工资、名义收入的上涨看成是实际的上涨。于是劳动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企业家愿意扩大投资,增加雇佣工人,导致就业的增加和产出增长加快。

第四,通货膨胀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由于实物资产和现金余额这两种财富形式之间的替代性,经济单位会增加对实物资产的需求,从而推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第五,通货膨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是不平衡的,各部门的投资规模也会以不同速度增加,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局部调整。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通货膨胀效应理论”中的“促进论”的。

(2)促退论。促退论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上升和工资增加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不对应的,工人可能会通过罢工等方式向政府和资方施加压力。政府从本身利益考虑,可能对某些价格实行行政控制,从而使经济运行缺乏竞争和活跃,价格的信号作用削弱,经济效率下降。

其次,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贬值,存贷款风险增大,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会导致金融瘫痪。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控制名义利率,导致对借贷资金的过度需求,出现对借贷资金实行配给的局面,从而使资金的运用起不到优化配置和加快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错误地引导资金流向,使一部分资金从生产部门转向非生产部门,对经济长期增长不利。在通货膨胀中,进行投机的商业资本周转快,投机者在交易中可获得丰厚利润,而投入生产领域里的资本,一般周转期较长,结果一部分工业资本从生产领域流向流通领域,进行投机活动,生产资本减少,导致经济衰退。

第四,通货膨胀会降低储蓄。一方面通货膨胀会使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削弱其储蓄能力;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又会降低实际利率,带来边际储蓄倾向下降,出现消费对储蓄的强迫替代,投资资金减少,生产规模因资本缺乏而缩减。

第五,反复无常的通货膨胀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增大生产性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打击投资信心,导致投资萎缩,产出下降。

第三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弗里德曼提出的在长期内向上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促退论”观点的。

(3)中性论。中性论者认为,出现通货膨胀时,社会公众通过各种信息作出对未来的预期。根据这种预期,他们就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这种行为调整将会使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均被相互抵消掉。因此,通货膨胀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其效应是中性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也是中性的。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一条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中性论”观点,此外,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R ·E ·Lucas )等则提出理性预期的概念,这比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更强调了通货膨胀政策的无效性,是支持“中性论”的又一理论基础。

上海大学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现代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 Surplus)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亦称凯恩斯陷阱,Keynesian Trap)

二、简述题(21分)

1. 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异同。

2. 通货膨胀的基本成因。

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

三、分析题(12分)

1. 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又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价格会上涨,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何评价?

2. 为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不会在其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部分进行生产?

四、计算题(12分)

1. 某消费者每月收入120元,全部用在X 和Y 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他的效用函数为U =XY ,X 的价格是2元,Y 的价格是3元。计算:

(1)效用最大化时X 与Y 的购买量

(2)货币的边际效用与最大总效用

2. 假定在一个简单经济中,家庭的自主性消费为9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可支配收入(Yd )占国民收入的75%,政府支出G 为200亿元,投资I 为250亿元,净出口函数(X -M )=200-0.1Y ,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政府支出增加20亿元后的均衡国民收入与政府支出乘数。

(3)当(2)中政府支出的增加来自税收的增加时(即政府增加20亿元开支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同量的税收)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平衡预算乘数。

五、论述题(40分)

1. 什么是商品生产的外部性(外部影响)?认识商品生产的外部性有何现实意义?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认识。

答案部分

上海大学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现代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

1.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指选择生产要素的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收益。机会成本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内,它的资源的供给量总是相当固定的,或者说总是一个有限的量,而决不可能同时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机会成本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量表示。但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 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

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曾经给经济学下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使用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在西方,机会成本不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分析消费和政府开支等活动的得失。

2.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 Surplus):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消费者对购买不同数量的同一类商品,往往愿意支付不同的价格,但市场上的商品一般只有一个价格,便产生了消费者剩余。

还可以用下图更具体地衡量消费者剩余。

在图中,DD 0为需求曲线。当消费者以单位价格OP 0购买OQ 0单位的物品时,他实际支付的总额为OQ 0MP 0。但是,OQ 0单位的物品提供给他的效用为OQ 0MD ,即他愿意支付的最大支出为OQ 0MD 。而两者之间的差额,即P 0MD ,就是消费者剩余。它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可见,消费者剩余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得到的好处并不是从卖者那里搜刮到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消费者剩余仅是消费者心理上所感觉到的一种满足。它对社会的、经济的多方面决策,都是有用的概念。

3.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

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

4.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5. 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亦称凯恩斯陷阱,Keynesian Trap):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

变得有无限弹性,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导致利率的下跌,而只是导致闲置余额的增加。

在流动性陷阱状态下,人们认为债券价格太高,因而必将下跌,同样,认为利率太低,因而一定会上涨,所以人们认为,购买债券将招致资本损失,为此他们就只持有货币。金融当局可以在萧条时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从而鼓励投资和消费支出。但利率一旦降到流动性陷阱的水平,再增加货币供应就不会使利率降低了,而只会向银行闲置的资金那样积压起来。

五. 简述题(21分)

1. 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异同。

答:(1)完全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的条件是:①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是既定价格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②产品同质。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③要素自由流动。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进入或退出市场。④信息充分。卖者和买者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垄断竞争是指一种由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的市场,市场中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引起这种垄断竞争的基本条件是产品差别的存在。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产品差别既会产生垄断,又会引起竞争,从而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状态。有差别的产品往往是由不同的厂商生产的。因此,垄断竞争的另一个条件就是存在较多的厂商。这些厂商努力创造自己产品的特色,以形成垄断,而这些产品之间又存在竞争。

(2)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SAC=LMC=LAC,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SMC且AR=LAC=SAC。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比较如下。

相同点:第一,从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看,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实现长期均衡都是通过厂商调整生产规模以及进入或退出生产集团的形式实现的;第二,从长期均衡的结果看,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在长期均衡中,需求曲线都和LAC 曲线相切,即在长期中利润为零。

不同点:第一,从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看。在完全竞争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中,其实现机制是随着厂商变化,市场上产品供给改变,从而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曲线并没有移动。在垄断竞争实现长期均衡的过程中,由于厂商的变化,代表性企业的需求曲线发生改变,从而使企业原有均衡点位置受到扰动,从而逐步实现长期均衡。第二,从长期均衡的结果看。在垄断竞争条件下,需求曲线并不是相切于LAC 曲线的最低点,而在完全竞争中相切于最低点。因此垄断竞争长期均衡的数量比完全竞争少,而成本比完全竞争高,存在着生产资源的浪费,资源未达到最佳状态。从SAC 曲线看,垄断竞争也没有达到SAC 的最低点,意味着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

2. 通货膨胀的基本成因。

答: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商品市场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多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被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增加等因素都会使IS 曲线向右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被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的减少。这会使得LM 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总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也使总产出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也不会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

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人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

(3)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

3.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其含义。

答:(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于1948年分别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的统称。该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 =∆Y /Y =s /ν

式中G 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Y /Y (即经济增长率),s 表示储蓄率S /Y ,ν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K /∆Y (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 /y ),且ν=I /∆Y 。它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G =∆I /I =s δ

式中∆I /I 为投资增长率,实际即为哈罗德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δ表示资本生产率∆Y /I ,即哈罗德模型中ν的倒数。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多马是用资本生产率表示资本-产量的比率,且G 表示投资增长率。二者的公式尽管其表达内容各异,但实际上是一回事,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公式表达为:

G =s /ν=s δ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经济含义是:经济增长与储蓄率成正比,而与资产-产出比例成反比。

五. 分析题(12分)

1. 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要歉收。但又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以后谷物价格会上涨,收入会增加。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何评价?

答:气候不好对农民是否有利就是要看农民总收入在气候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变动。显然气候不好的直接影响是农业歉收,即农产品的供给减少,这表现为农产品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假若此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不发生变化,即需求曲线固定不动,那么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将导致均衡价格的上升。由于一般的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此时农民的总收入将随着均衡价格的上升而增加。故在需求状况不因气候不好发生变化并且对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下,气候不好引致的农业歉收对农民增加收入是有利的。当然,如果需求状况也同时发生变化,或者需求不是缺乏弹性,那么农民将不因气候不好而得更多的收入。

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弹性系数及需求状况的所作的假设,一般不能笼统下判断。

2. 为什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不会在其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部分进行生产?

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不会在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小于1部分进行生产,分析如下:

假定反需求函数为P =P (Q ) ,则有TR (Q ) =P (Q ) Q

dTR (Q ) dP dP Q 1=P +Q ⋅=P (1+⋅) =P (1-) dQ dQ dQ P E d

所以,当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E d

图 垄断厂商的生产

六. 计算题(12分)

1. 某消费者每月收入120元,全部用在X 和Y 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他的效用函数为U =XY ,X 的价格是2元,Y 的价格是3元。计算:

(1)效用最大化时X 与Y 的购买量

(2)货币的边际效用与最大总效用

答:(1)消费者均衡时,有 MU x MU y =P x P y

y x 即 = 23

同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为

2x +3y =120

联合解得 x =30, y =20

(2)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λ=MU x MU y ==10 P x P y

2. 假定在一个简单经济中,家庭的自主性消费为9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可支配收入(Yd )占国民收入的75%,政府支出G 为200亿元,投资I 为250亿元,净出口函数(X -M )=200-0.1Y ,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政府支出增加20亿元后的均衡国民收入与政府支出乘数。

(3)当(2)中政府支出的增加来自税收的增加时(即政府增加20亿元开支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同量的税收)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平衡预算乘数。

解:(1)国民经济均衡时,有

Y =C +I +G +X -M =90+0. 6Y +250+200+200-0. 1Y

解得 Y =1480

(2)政府支出乘数为

Y =11==5 1-β1-0. 8

增加20亿元政府开支则国民收入增加20⨯5=100亿元。此时的均衡国民收入为1580亿元。

(3)平衡预算乘数为 Y =1-β=1 1-β

所以当20亿元来自税收增加时,国民收入增加20亿元,此时的均衡国民收入为1500亿元。

五、论述题(40分)

1. 什么是商品生产的外部性(外部影响)?认识商品生产的外部性有何现实意义? 答:(1)外部性有时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等,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商品生产的外部性造成了市场失灵。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商品生产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

令V P 、V S 和C P 、C S 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V S >V P 、,但又V P (C P -V P ) ,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 S -V P ) 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 P -V P ) 。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 P V P >C P ,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两不等式中可得到(C S -C P ) >(V P -C P ) ,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3)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外部性存在的条件下,私人生产的产量水平和社会所要求的产量水平不一致。为了消除外部性的影响,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课税与补贴。对产生外部成本者课税,对产生外部利益者补贴,其目的在于使外部效果的产生者自行负担其外部成本或享有外部利益。

第二,合并企业。合并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外在性问题内在化。如果生产Y 商品的厂商对生产X 商品的厂商施加了外在性,那么这一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原因是第二家厂商不考虑其行为对第一家厂商所产生的成本或者收益。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将这两家企业合并在一起。合并后的企业会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将导致社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赋予财产权。对能排他的公共财富或无主物赋予财产权,这样就能对享用者收取费用,对破坏者要求赔偿,使外部性削减,同时提高经济效率。

第四,政府直接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加以管制。例如,对污染的管制。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认识。

答:关于通货膨胀的对经济的影响,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是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三是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1)促进论。促进论者认为,西方社会中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膨胀性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增加有效需求。

首先,通货膨胀的直接表现是货币供给过多,多发行的那一部分直接成为政府的收入,可用于增加投资。而物价上升带来居民持有货币的贬值,此损失被国家占有,这实质上是政府对所有货币持有人的一种隐蔽性的强制征税,又称“通货膨胀税”。如果居民的消费不变或消费的下降小于投资的增加,产出仍能通过乘数效应上升。

其次,通货膨胀具有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得更多。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低收入阶层高,因此,通货膨胀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在通货膨胀的初期,全社会都存在货币幻觉,将名义价格、名义工资、名义收入的上涨看成是实际的上涨。于是劳动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企业家愿意扩大投资,增加雇佣工人,导致就业的增加和产出增长加快。

第四,通货膨胀增加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由于实物资产和现金余额这两种财富形式之间的替代性,经济单位会增加对实物资产的需求,从而推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第五,通货膨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是不平衡的,各部门的投资规模也会以不同速度增加,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可以得到局部调整。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通货膨胀效应理论”中的“促进论”的。

(2)促退论。促退论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上升和工资增加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不对应的,工人可能会通过罢工等方式向政府和资方施加压力。政府从本身利益考虑,可能对某些价格实行行政控制,从而使经济运行缺乏竞争和活跃,价格的信号作用削弱,经济效率下降。

其次,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贬值,存贷款风险增大,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会导致金融瘫痪。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控制名义利率,导致对借贷资金的过度需求,出现对借贷资金实行配给的局面,从而使资金的运用起不到优化配置和加快经济增长的作用。

第三,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错误地引导资金流向,使一部分资金从生产部门转向非生产部门,对经济长期增长不利。在通货膨胀中,进行投机的商业资本周转快,投机者在交易中可获得丰厚利润,而投入生产领域里的资本,一般周转期较长,结果一部分工业资本从生产领域流向流通领域,进行投机活动,生产资本减少,导致经济衰退。

第四,通货膨胀会降低储蓄。一方面通货膨胀会使人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削弱其储蓄能力;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又会降低实际利率,带来边际储蓄倾向下降,出现消费对储蓄的强迫替代,投资资金减少,生产规模因资本缺乏而缩减。

第五,反复无常的通货膨胀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增大生产性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打击投资信心,导致投资萎缩,产出下降。

第三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弗里德曼提出的在长期内向上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促退论”观点的。

(3)中性论。中性论者认为,出现通货膨胀时,社会公众通过各种信息作出对未来的预期。根据这种预期,他们就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这种行为调整将会使通货膨胀的各种影响均被相互抵消掉。因此,通货膨胀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其效应是中性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也是中性的。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即一条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支持“中性论”观点,此外,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R ·E ·Lucas )等则提出理性预期的概念,这比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更强调了通货膨胀政策的无效性,是支持“中性论”的又一理论基础。


相关内容

  • 论述题和材料题汇总
  • 1 .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的材料. 材料l "凡是毛王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2 . 07) 材料2 有 ...

  • 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__复习
  • 电子商务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 电子商务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世界电子商务的起源有赖于20世纪70年代 _______技术的发展. (A) EDI (B) INTERNET (C) TCP/IP (D) XML 2. 1997年10月,中国商品交易中心正式开通,使用了全新的商品流通体系和全新的商品 ...

  •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加练习
  •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编写:锁中 胡启勇) [双向细目表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识记.理解.应用) 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 ...

  • 从成功韩企身上 我们可以学什么?
  • 每经记者 胡沛 发自成都 经历过"汉江奇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韩企不断创造着令世界惊叹的奇迹.韩国目前有12家企业位列世界500强,包括三星.LG.现代.斗山等.为何韩国能诞生众多的经济巨擘?这些韩企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能给中国企业提供怎样的借鉴 ...

  • 八年级下册历史问题及答案
  •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次会议是什么?请说一说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答:(1)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3)内容: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 ...

  • 入党推优问题
  • 入党积极分子推优答辩问题及答案(经典)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 2.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 ...

  •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超星尔雅
  •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一) 1 下列不属于工业领域内部特点的是: A.资本增密 B.劳动增密 C.技术增密 D.排斥劳动 正确答案: B 2 中国历朝历代新政权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 A.大赦天下 B.发动战争 C.均田免赋 D.施行仁政 正确答案: C 3 ...

  • 资料分析历年真题大集合
  • 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卷)(A类) 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 (共15题,参考时限20分钟) 本部分均为单项选择题. 针对下列图.表或文字回答问题.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处理. 一.根据下列文字材料回答116-120题. 我国作 ...

  •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A卷
  • 教师:周远根(陆郎中学) emis账户:10823,密码:62855147gz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A卷) 一.选择题(25题,每题1分,共25分) 1.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