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诗人"张爱萍

  核心阅读   张爱萍参加革命时很年轻,经历过红军长征、新四军抗战的艰苦磨砺。他熟读古代兵书,借古鉴今,常结合战争实际教育和训练部队。他文武双全,被誉为“马背诗人”。   血雨腥风,长征前后的艰苦磨砺   张爱萍上将军政全能、文武双全,善长诗词、书法和音乐,被誉为“军中才子”、“马背诗人”。   他15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转入中国共产党,2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1934年9月,24岁的张爱萍被分配到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任政治委员。   张爱萍原名张端绪。19岁那年,他改了名字。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川陕边防督办”、军阀刘存厚鱼肉人民,张端绪十分憎恨他。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想:要打倒军阀,就必须要有武装;要革命到底,就一定会有流血牺牲。于是,他改名为“爱萍”。“萍”的含意,一为“浮萍”,漂泊不定;一为“青萍”,即宝剑―斩杀不平!在前面加一个“爱”字,更能彰显坚决的革命斗争信念。那时,母亲已经悄悄地给他定了亲,也依旧没能改变他坚定要“走”的决心。“爱萍”看似充满女性化气息,实则极具阳刚之气!   时势造英雄!沙场征战,血雨腥风,艰苦磨砺,宝剑锋寒。在艰苦卓绝的长征初期,张爱萍在两个月内由红十二团政治委员晋升为红四师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时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爱萍参加了突破国民党第4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1935年1月,张爱萍在师长张宗逊负伤、师政治委员黄克诚生病的情况下,责无旁贷地挑起指挥红四师参加土城战役的重任。在正面主攻郭勋祺的青杠坡战斗中,红四师英勇奋战,给川军的“模范师”以严重打击。1935年2月,红三军团由3个师缩编为4个团,张爱萍任第十一团政治委员。紧接着,他率部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攻克遵义城、坚守老鸦山等战斗。红十一团或担任前卫,或负责主攻,为红军长征途中取得第一个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5月中旬,红军向大渡河进军途中,张爱萍改任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是彭雪枫。   6月18日,经历了与凶恶敌人战斗的抢渡大渡河,与恶劣环境搏弈的翻越夹金山,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兴奋不已的张爱萍赋诗一首:   夹金六月犹飞雪,红军渡泸从头越。   夜宿南麓孤月升,晨攀北峰冷日斜。   银海茫茫鸟兽绝,寒风凛凛休停歇。   狂喜两军巧会师,欢声雷动天地裂。   8月的盛夏,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的红一、红四方面军继续北进。张爱萍和彭雪枫率第十三团作为右路军的先锋之一,经过艰难跋涉,终于通过了人迹罕至、气候无常的数百里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地区后,张爱萍再赋诗一首: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蒿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坐地随意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9月12日,一路北上的红一军、红三军,根据中共中央俄界会议决定,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团改称大队。张爱萍任第二纵队第十三大队政治委员,陈赓任大队长。在一个黑灯瞎火的夜晚,支队司令员彭德怀让素有“摸黑清”之称的张爱萍记下一个命令。彭德怀一边口述,张爱萍一边以膝盖为桌撰写文书。不一会儿,张爱萍就把这份将第十三大队调归林彪第一纵队的命令写好了。点灯后,彭德怀审阅着字迹清楚,行距相等,字距匀称,没有漏字、叠字的命令文书,不由得夸赞:“张爱萍真是‘一遍清’啊。”聊起这份“绝活”,张爱萍说,这是他每天晚上都要以此方式记日记或写“打油诗”练出的硬功。   10月19日,越过六盘山、冲破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封锁线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激情满怀的张爱萍精心完成了一首《胜利到达吴起镇》:   秋风凉月伴征程,马不停蹄步疾行。   未遇人群逾四月,夜半宿营吴起镇。   晨见村头聚乡亲,高喊欢迎铁红军。   方知陕北苏区境,惊喜已抵自家门。   军民相会激情涌,欢呼声震九重云。   长征前后的一年多时间,张爱萍分别担任红三军团第十一、十二、十三团政治委员,为这3个主力团接受艰苦卓绝的考验,取得卓著功勋,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这3个团分别演变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第二营、第三营和师独立团第二营,解放军第二十二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九五团、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第一三九团和第六十四军第一九一师第五七二团。   1935年12月,张爱萍任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并开始认真学习马术。接着,他又学习马上劈刀、射击等战术本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挥小型实战,张爱萍做到了骑术精湛,刀枪纯熟。红军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中,张爱萍率骑兵团转战长城内外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牵制敌军,纵横驰骋,从而保障了战役的胜利。   后来,军委骑兵团演变为八路军第一二�师骑兵营、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张爱萍作为首任骑兵团政治委员,为这支团队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宝剑锋寒,抗战时期率部东进   1938年9月,张爱萍奉命调到新四军工作,先任中共豫皖省委书记,配合豫东新四军游击支队建立豫东根据地并向津浦路东敌后发展。1939年初夏,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成立,张爱萍任处长,组织领导开辟皖东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张爱萍被任命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皖东北地区所有地方武装。张爱萍认为皖东北比皖东更接近华北,而且可以作为挺进苏北的跳板,也可与从南向北发展的陈毅、粟裕部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打击国民党顽军。这正符合中共中央向东发展的战略意图。   1940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到皖东北检查工作。张爱萍与他在根据地与日伪顽周旋了一个多月。两人多次探讨新四军的战略计划。刘少奇指出,应把苏北看作新四军的战略突击方向。他疾呼:“广泛猛烈地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   张爱萍也冷静地分析了皖东北根据地的优势:西有彭雪枫的豫皖苏根据地,南有张云逸的皖东根据地作掩护,南下的八路军跨过陇海线就可以在此休整。部队可以坐待时机成熟进入苏北。   皖东北的战略价值终于凸显出来,并得到中共中原局的认同。张爱萍投入到了尽心尽力地经营好皖东北根据地的工作中。   1940年8月底,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他们均成为战将黄克诚部队中的骁将。9月3日,张爱萍率部东进苏北,增援渡江北上之新四军,最终完成中共中央向东发展的战略意图。驻扎下来以后,他和韦国清在部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肃清游击习气、建设正规化军队的教育,对提高战斗力大有裨益。很快,张爱萍率部接连取得了奇袭翰林庄、伏击梁岔、攻克高邮和占领宿(县)沭(阳)(东)海等战斗的胜利。   1941年1月上旬,蒋介石蓄意制造了皖南事变,激起八路军、新四军的极大愤慨。1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决定将陇海路以南、长江南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坚决抗击日伪军。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改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张爱萍任旅长,韦国清任政治委员。   2月11日,第九旅攻打江苏省泗阳县青阳镇。张爱萍随突击营攻进镇内,逐墙进行突破。第二十五团在镇西北方向发起进攻时,遭到负隅顽抗,主攻连被压在一堵高墙后面。张爱萍赶到双方对峙的最前沿,副团长沙风向他汇报了情况。接着,张爱萍登上一个小炮楼,居高临下查清日伪军的火力点。他不顾危险,抽掉小炮楼上�望孔中一块堵着的砖头,察看敌情,发现右下侧有个火力点。没想到,敌人竟先开枪,子弹差点击中张爱萍。说时迟,那时快,他迅疾从警卫员手里接过20响的快慢机,猛地推开砖头,向刚才发现的目标猛烈扫射,压制住了敌人的火力点。与此同时,被压在大墙后面的部队迅疾冲了过去。此战结果,新四军歼伪军1个团,毙伤其40余人,俘副团长以下400余人,而自身仅伤亡16人。可以说,张爱萍身先士卒,为最终攻克青阳镇立下殊功。   借古鉴今,结合战争整训部队   张爱萍一边打仗,一边整训部队。他熟读古代兵书并善于研究兵法,借古鉴今,常结合战争实际教育和训练部队。   在政治思想教育上,张爱萍认为明代名将王鸣鹤的“练心”说颇能借鉴。王鸣鹤在万历年间刊行的重要兵书《登坛必究》中说:“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人乎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张爱萍在一次报告中谈到思想教育:“首先从政治上提高它。政治工作是主要的,先从抗日保家开始来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建立党的支部,加强对共产党认识的教育,拿红军的优良传统、斗争历史,以及苏联革命战争中的例子来说明革命的过程和前途,使全体指战员了解游击队有走向正规军的必要。”   在提高军事技术上,张爱萍推崇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练胆”、“教技”说。俞大猷在兵书《正气堂集》里讲,“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张爱萍推陈出新,在近战方面着重练习刺杀、投弹、敌火下的运动;在夜战方面着重练习利用地形、地物、战斗队形、侦察警戒及夜袭。   在训练战术方法上,张爱萍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津津乐道。唐朝名将李靖说:“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这与王鸣鹤主张的“因其才力而授习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处。张爱萍将李靖的话语引申为不搞教条主义,反对盲目训练,注重不断改进和提高。在实践中,张爱萍既师承古人,又变阵融新。以拼刺刀为例,当时的刺刀与枪柄上的螺丝连接不牢,刺刀刺在敌人身上容易和枪脱离,因而拼杀效果不太理想。张爱萍便想到了简便实用的劈刀,并在整训中增加了劈刀课目。夜袭突击队过去只配手榴弹和短枪,张爱萍要求每人再配备一柄大刀,并强化训练。他再三强调:“劈刀不是劈花刀,应该采取日本式的劈剑术的动作。”整训后,大刀队成了第九旅的一绝。在后来的战斗中,当展开白刃格斗时,日军一见新四军指战员从背后抽出大刀,就胆战心惊,狼奔豕突。   由于张爱萍严以治军,第九旅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迅速成长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了较强的战斗力。   1941年5月初,张爱萍指挥第九旅进行洪泽湖战斗。第二十五团第三营和警卫连奉命从临淮的老汴河口下水,其他各部在岸上进入阵地。部队刚进入洪泽湖口,就与水匪高铸九设卡的10余只钢板划子和其他30余艘船遭遇。新四军以轻重机枪猛烈射击,击穿水匪木船上的钢板,水匪大惊,四处溃散。张爱萍下令各部展开追击。第二十五团第二营和团直属部队接近高铸九水寨,与高铸九属下的王大明鸭枪队相遇。王大明已被张爱萍争取过来,所以,鸭枪队面对新四军时朝天放空枪。当新四军临近时,鸭枪队则掉转枪口,向高部开火。高铸九慌乱中乘船向南突围。他逃上岸后进了盱眙县城,投靠了日军。5月4日中午,高部及其他水匪被压缩于成子湖东南湖面,大部被歼。第二十五团第一营围攻另一水匪陈佩华部,第二天早上,陈部分头乘船向高良涧、老子山、盱眙方向突围。新四军紧追不放,大部匪徒在高良涧被新四军俘获,陈佩华也被活捉。少数匪徒在老子山附近,由日军开枪掩护得以逃脱。   此役胜利结束后,洪泽湖成了抗日根据地的内湖。为此,张爱萍作诗《平定洪泽湖》一首:   洪泽水怪乱水天,奋举龙泉捣龙潭。   红旗漫展万众勇,白帆云扬千樯舷。   塞江倒海斩妖孽,长风劈浪扫敌顽。   肠乌红天炀红泊,渔歌满湖鱼满船。   11月,张爱萍升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他上任后即组织全师军政大训练,并在全师排以上干部会上作了《认真改变我们的军事教育法》的报告。   兵形如水,军民团结苏北反扫荡   1943年初,苏北根据地军民积极展开了春季反扫荡斗争。张爱萍奉命统一领导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3个团和第七旅第二十一团及地方部队在盐阜地区坚持原地、分散作战,以抗击日伪军2万余人的疯狂扫荡,掩护主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面对敌人的进攻,结合盐阜区一片平原、处处水网的特点,张爱萍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采取了“敌进我进,敌退我进”的战术原则,即:日伪军开始扫荡时,则以宽大正面的防御战术阻击;日伪军前进时,则分散对其两翼包抄,转至敌人侧后追击,咬住不放;如日伪军反击时,则再迂回其侧翼,进行包抄袭击,紧紧盯住,不断袭扰,以疲惫敌人;当日伪军大举扫荡时,其兵力大大分散,则乘虚转进敌军区域隐蔽待机,并相机给兵力薄弱的日伪军据点以打击,抄其“老窝”,以牵制扫荡之敌军,对方势必撤回救援,这样就缩短了敌军在根据地扫荡的时间;当日伪军在根据地设立新的据点后开始撤回时,则分路转回原根据地,给新建据点敌军以反击,捣其“新巢”,处处占主动。   他对“敌进我进”的通俗解释是:“我们不是坚持内线作战吗?根据地被敌人占领了,我们再‘敌进我退’,还能退到哪里去?因此,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来一个‘敌进我进’,再来一个‘敌退我进’。这样,既利于我们回旋,又使敌人有后顾之忧,作战的主动权便完全操纵在我们的手上了。”   布置完主力部队的作战任务,张爱萍又将目光转向民兵和地方部队,他以四川人特有的幽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三种作战方法:一是引诱敌人的“小孩拉瞎子法”,即以小部队引诱日伪军向新四军有利的方向行动,以杀伤日伪军或破坏其计划;二是阻滞敌人的“狗咬叫花子法”,即以小分队分散包抄、迂回敌后,跟踪追击,咬住不放;三是使敌人疲惫的“老头挖洞逗猴子法”,即待进犯之日伪军宿营时,于日伪军营地外挖洞隐蔽,向其宿营地投掷手榴弹或鸣枪,以疲惫日伪军,而敌军想还击却扫射不着。   张爱萍说:兵形如水,因地制流。打仗用兵,变化多端。只要有利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总目的,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1943年2月7日至22日,日伪军集结2万多人,采取分进合围、海上封锁的拉网战术,在飞机、骑兵的配合下,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以盐河以东、射阳河以北地域为重点,大举向根据地进攻。在进行反扫荡动员时,张爱萍一字一顿庄严地宣布:“战斗中,如果谁向后退,就枪毙谁。如果我向后退,你们就枪毙我!”   接着,张爱萍率部在根据地内与日伪军顽强周旋,“敌进我进,敌退我进”,搞得敌人晕头转向。盐阜区地方军民及民兵也采取“村村抵抗、处处放枪”的打法,在日伪军经过的道路分散设伏,给其必要杀伤后迅速撤离,分散隐蔽,入夜再复集中,以袭扰日伪军。同时,军民还采用挖沟、拆墙、筑坝、拆炮楼、打狗等措施,配合反扫荡战斗。   新四军成功地抵挡了日伪军一个多月的进攻,日伪军扫荡无大战果,只得灰溜溜地撤退。张爱萍立即抓住战机,对敌实施反击,以收复被占领的重要村镇。   攻克陈集,收复失地再立功勋   3月下旬,新四军攻击位于阜宁中心区最大的陈集据点。陈集的守军为日军崖畅野中队,共89人,装备精良,工事坚固,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等,并建有弹药库。如果及时拔掉这个据点,有利于改变双方态势,争得战场主动权。为此,张爱萍决定,由胡继成率第二十三团攻取陈集,特务营配合,其余部队担任阻击并袭击、牵制陈集外围据点之敌。   战前,张爱萍来到第二十三团,提出了四面包围,多路而又有重点地攻击的作战方法。张爱萍说:“我们这次要用‘火烧赤壁’的办法,多准备些弓矢,箭头上包裹蘸过火油的棉花。我们要用这种武器来摧毁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他还要每个参战连队组织一个20人左右的奋勇队,完成刺杀、投弹等任务。   24日夜,攻击部队隐蔽集结于陈集西北,分三路完成了对陈集的包围。   日军中队主要驻在陈集镇西的几所坚固民房里,另有一小部分兵力,驻于镇东北之太平庙。他们在镇中心设了一座很高的�望台,筑了许多碉堡和射击掩体,还把集镇四周的桥梁拆毁,并在河里放了鹿砦。   战斗打响之前,张爱萍又到了第二十三团二营主攻第五连,他站在最前沿,实施最有效的指挥。夜晚9点多,尖刀班顺着交通沟快速行进到陈集的圩河边,干掉了日军哨兵。尔后,第五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日军的营区。机枪、手榴弹、蘸了油的弓矢,一齐向日营袭去。日军顿时死伤大片。接着,他们退到一个三面临水的院落内,借势负隅顽抗。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张爱萍接到报告后,给第二十三团团长胡继成下命令:“没有别的办法,还是火攻!”   于是,蘸了油、点上火的弓矢像萤火虫一样,朝日军猬集的院落飞去,终于把这座院落烧着了。屋内的日军,一边灭火,一边疯狂地以密集的火力顽抗。后半夜下起了雨,把火浇灭了,日军暂逃过一劫。   25日凌晨,战斗还没有结束。如果拖到白天,等敌人的增援部队一到,新四军就危险了。张爱萍急中生智,决定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把日军赶出来再打,即部队包围东、北、南三面,西边的部队则后撤到陈集西北角后埋伏起来。接着,正面攻击开始。奋勇队在机枪的掩护下,迅速占领了与敌人只有一墙之隔的一间房子,并将机枪架在了房顶上,向敌人猛烈射击,投掷密集的手榴弹。之后,奋勇队的勇士们又从房上跳下来,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一时间,刺刀相向,杀声连天。   经过激战,只剩下小部分日军由西南向西北逃窜。张爱萍很快调来了机枪,架在自己的指挥位置上。随即,子弹像扇面似地向正在往外冲的几个日本兵扫去。接着,二连也攻入了院子。残存日军随其中队长崖畅野拼命西逃,被埋伏的新四军歼灭。另有13名日军被俘。至此,张爱萍指挥部队收复了陈集。   战斗胜利后,张爱萍赋诗《陈集歼灭战》:   风送春暖鱼水融,月照铁马虎胆雄。   千村人迎招手笑,百户犬卧抚怀中。   大圣扬威罗刹腹,小鬼跪降龟壳丛。   陈集歼敌获全胜,丧魂落魄寇技穷。   接着,谢振华率第二十四团在3月31日攻占八滩,歼灭日军山本中队和伪军共220余人。之前,陈发鸿率第二十二团于3月19日在单家港遭遇战中,歼灭日伪军340多人,负责具体指挥的第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壮烈牺牲。   这三仗是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反扫荡作战中的著名战斗。   经过历时63天艰苦而巧妙的战斗,张爱萍率部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收复失地。   1944年9月13日,张爱萍升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他随即率领全师指战员开展对日军的反扫荡、反蚕食的杀敌竞赛活动,先后拔掉30余个日伪军据点,解放睢南、宿南地区及睢宁县。   1945年7月25日,张爱萍本着边打仗边建军的原则,向部队颁布了《关于今后建军方针及明春前中心任务和工作秩序》的训令。强调“保证党的绝对领导,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与民主政府的法令,坚决完成党的任务,加强和健全政治工作及政工制度,达到政策统一,指挥统一”。   与此同时,张爱萍继续组织部队攻打日伪军占领的城市及据点。他率领第四师和淮北军区一部先后拔除了时村集、永安集、灰古集、孙瞳集、濉溪口、后马家等日伪军据点,迫使双沟伪军全部投降;攻克了曹村、夹沟、桃山、四堡、符离集等9个车站;收复了泗县、宿迁、泗阳、灵璧、萧县、永城、五河等县城。张爱萍还指挥淮北军区主力和地方民兵及广大群众重点破击津浦铁路徐(州)蚌(埠)段,不仅切断了龟缩在徐州的日军之退路和援路,而且切断了日伪军南北之交通线。   8月15日傍晚,张爱萍得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的消息,不禁由衷欣喜,万分激动,遂吟《浪淘沙》一首:   抗战历八年,豫皖苏边,敌后浴血扫狼烟。   创建抗日根据地,还我河山,捷报震耳传。   日寇乞怜,抗御外寇史空前。   祖国独立奠国基,改地换天。   新四军第三、第四师主力日后成为解放军著名的王牌第三十九军、第二十一军。张爱萍作为新四军这两支部队的领导人之一,对部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魏 冉)   作者小传   欧阳青,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司令部军事编研部副部长,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著有短篇小说《青苹果》,长篇纪实文学《齐鲁雄风》《三野最后一战》《百战将星谢振华》《毛泽东和他故乡的将帅》《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等。是《楚天将帅风云录》《红军将士风采录》的主要撰稿人和《少将风云录》《金戈岁月》的撰稿人。曾在《作家》《大家》《芙蓉》《漓江》等大型杂志发表小说、散文。长期在《党史博览》《党史纵览》《铁军》《中国故事》《军事史林》等大型杂志发表党史军史文章。业余创作20余年来,发表作品共计430余万字。其中不少文章被《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文汇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作家文摘》《中华读书报》《书市周刊》等报刊和新浪、网易、人民、新华、腾讯、搜狐、凤凰等著名网站转载。

  核心阅读   张爱萍参加革命时很年轻,经历过红军长征、新四军抗战的艰苦磨砺。他熟读古代兵书,借古鉴今,常结合战争实际教育和训练部队。他文武双全,被誉为“马背诗人”。   血雨腥风,长征前后的艰苦磨砺   张爱萍上将军政全能、文武双全,善长诗词、书法和音乐,被誉为“军中才子”、“马背诗人”。   他15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转入中国共产党,2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1934年9月,24岁的张爱萍被分配到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任政治委员。   张爱萍原名张端绪。19岁那年,他改了名字。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川陕边防督办”、军阀刘存厚鱼肉人民,张端绪十分憎恨他。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想:要打倒军阀,就必须要有武装;要革命到底,就一定会有流血牺牲。于是,他改名为“爱萍”。“萍”的含意,一为“浮萍”,漂泊不定;一为“青萍”,即宝剑―斩杀不平!在前面加一个“爱”字,更能彰显坚决的革命斗争信念。那时,母亲已经悄悄地给他定了亲,也依旧没能改变他坚定要“走”的决心。“爱萍”看似充满女性化气息,实则极具阳刚之气!   时势造英雄!沙场征战,血雨腥风,艰苦磨砺,宝剑锋寒。在艰苦卓绝的长征初期,张爱萍在两个月内由红十二团政治委员晋升为红四师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时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爱萍参加了突破国民党第4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1935年1月,张爱萍在师长张宗逊负伤、师政治委员黄克诚生病的情况下,责无旁贷地挑起指挥红四师参加土城战役的重任。在正面主攻郭勋祺的青杠坡战斗中,红四师英勇奋战,给川军的“模范师”以严重打击。1935年2月,红三军团由3个师缩编为4个团,张爱萍任第十一团政治委员。紧接着,他率部参加了夺取娄山关、攻克遵义城、坚守老鸦山等战斗。红十一团或担任前卫,或负责主攻,为红军长征途中取得第一个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5月中旬,红军向大渡河进军途中,张爱萍改任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是彭雪枫。   6月18日,经历了与凶恶敌人战斗的抢渡大渡河,与恶劣环境搏弈的翻越夹金山,中央红军到达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兴奋不已的张爱萍赋诗一首:   夹金六月犹飞雪,红军渡泸从头越。   夜宿南麓孤月升,晨攀北峰冷日斜。   银海茫茫鸟兽绝,寒风凛凛休停歇。   狂喜两军巧会师,欢声雷动天地裂。   8月的盛夏,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的红一、红四方面军继续北进。张爱萍和彭雪枫率第十三团作为右路军的先锋之一,经过艰难跋涉,终于通过了人迹罕至、气候无常的数百里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地区后,张爱萍再赋诗一首: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蒿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坐地随意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9月12日,一路北上的红一军、红三军,根据中共中央俄界会议决定,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团改称大队。张爱萍任第二纵队第十三大队政治委员,陈赓任大队长。在一个黑灯瞎火的夜晚,支队司令员彭德怀让素有“摸黑清”之称的张爱萍记下一个命令。彭德怀一边口述,张爱萍一边以膝盖为桌撰写文书。不一会儿,张爱萍就把这份将第十三大队调归林彪第一纵队的命令写好了。点灯后,彭德怀审阅着字迹清楚,行距相等,字距匀称,没有漏字、叠字的命令文书,不由得夸赞:“张爱萍真是‘一遍清’啊。”聊起这份“绝活”,张爱萍说,这是他每天晚上都要以此方式记日记或写“打油诗”练出的硬功。   10月19日,越过六盘山、冲破国民党军队最后一道封锁线的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激情满怀的张爱萍精心完成了一首《胜利到达吴起镇》:   秋风凉月伴征程,马不停蹄步疾行。   未遇人群逾四月,夜半宿营吴起镇。   晨见村头聚乡亲,高喊欢迎铁红军。   方知陕北苏区境,惊喜已抵自家门。   军民相会激情涌,欢呼声震九重云。   长征前后的一年多时间,张爱萍分别担任红三军团第十一、十二、十三团政治委员,为这3个主力团接受艰苦卓绝的考验,取得卓著功勋,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这3个团分别演变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第二营、第三营和师独立团第二营,解放军第二十二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九五团、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第一三九团和第六十四军第一九一师第五七二团。   1935年12月,张爱萍任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并开始认真学习马术。接着,他又学习马上劈刀、射击等战术本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挥小型实战,张爱萍做到了骑术精湛,刀枪纯熟。红军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中,张爱萍率骑兵团转战长城内外的榆林、靖边、定边、安边地区,牵制敌军,纵横驰骋,从而保障了战役的胜利。   后来,军委骑兵团演变为八路军第一二�师骑兵营、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张爱萍作为首任骑兵团政治委员,为这支团队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宝剑锋寒,抗战时期率部东进   1938年9月,张爱萍奉命调到新四军工作,先任中共豫皖省委书记,配合豫东新四军游击支队建立豫东根据地并向津浦路东敌后发展。1939年初夏,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成立,张爱萍任处长,组织领导开辟皖东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张爱萍被任命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皖东北地区所有地方武装。张爱萍认为皖东北比皖东更接近华北,而且可以作为挺进苏北的跳板,也可与从南向北发展的陈毅、粟裕部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打击国民党顽军。这正符合中共中央向东发展的战略意图。   1940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到皖东北检查工作。张爱萍与他在根据地与日伪顽周旋了一个多月。两人多次探讨新四军的战略计划。刘少奇指出,应把苏北看作新四军的战略突击方向。他疾呼:“广泛猛烈地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   张爱萍也冷静地分析了皖东北根据地的优势:西有彭雪枫的豫皖苏根据地,南有张云逸的皖东根据地作掩护,南下的八路军跨过陇海线就可以在此休整。部队可以坐待时机成熟进入苏北。   皖东北的战略价值终于凸显出来,并得到中共中原局的认同。张爱萍投入到了尽心尽力地经营好皖东北根据地的工作中。   1940年8月底,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他们均成为战将黄克诚部队中的骁将。9月3日,张爱萍率部东进苏北,增援渡江北上之新四军,最终完成中共中央向东发展的战略意图。驻扎下来以后,他和韦国清在部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肃清游击习气、建设正规化军队的教育,对提高战斗力大有裨益。很快,张爱萍率部接连取得了奇袭翰林庄、伏击梁岔、攻克高邮和占领宿(县)沭(阳)(东)海等战斗的胜利。   1941年1月上旬,蒋介石蓄意制造了皖南事变,激起八路军、新四军的极大愤慨。1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决定将陇海路以南、长江南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坚决抗击日伪军。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改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张爱萍任旅长,韦国清任政治委员。   2月11日,第九旅攻打江苏省泗阳县青阳镇。张爱萍随突击营攻进镇内,逐墙进行突破。第二十五团在镇西北方向发起进攻时,遭到负隅顽抗,主攻连被压在一堵高墙后面。张爱萍赶到双方对峙的最前沿,副团长沙风向他汇报了情况。接着,张爱萍登上一个小炮楼,居高临下查清日伪军的火力点。他不顾危险,抽掉小炮楼上�望孔中一块堵着的砖头,察看敌情,发现右下侧有个火力点。没想到,敌人竟先开枪,子弹差点击中张爱萍。说时迟,那时快,他迅疾从警卫员手里接过20响的快慢机,猛地推开砖头,向刚才发现的目标猛烈扫射,压制住了敌人的火力点。与此同时,被压在大墙后面的部队迅疾冲了过去。此战结果,新四军歼伪军1个团,毙伤其40余人,俘副团长以下400余人,而自身仅伤亡16人。可以说,张爱萍身先士卒,为最终攻克青阳镇立下殊功。   借古鉴今,结合战争整训部队   张爱萍一边打仗,一边整训部队。他熟读古代兵书并善于研究兵法,借古鉴今,常结合战争实际教育和训练部队。   在政治思想教育上,张爱萍认为明代名将王鸣鹤的“练心”说颇能借鉴。王鸣鹤在万历年间刊行的重要兵书《登坛必究》中说:“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人乎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张爱萍在一次报告中谈到思想教育:“首先从政治上提高它。政治工作是主要的,先从抗日保家开始来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建立党的支部,加强对共产党认识的教育,拿红军的优良传统、斗争历史,以及苏联革命战争中的例子来说明革命的过程和前途,使全体指战员了解游击队有走向正规军的必要。”   在提高军事技术上,张爱萍推崇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练胆”、“教技”说。俞大猷在兵书《正气堂集》里讲,“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张爱萍推陈出新,在近战方面着重练习刺杀、投弹、敌火下的运动;在夜战方面着重练习利用地形、地物、战斗队形、侦察警戒及夜袭。   在训练战术方法上,张爱萍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津津乐道。唐朝名将李靖说:“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这与王鸣鹤主张的“因其才力而授习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处。张爱萍将李靖的话语引申为不搞教条主义,反对盲目训练,注重不断改进和提高。在实践中,张爱萍既师承古人,又变阵融新。以拼刺刀为例,当时的刺刀与枪柄上的螺丝连接不牢,刺刀刺在敌人身上容易和枪脱离,因而拼杀效果不太理想。张爱萍便想到了简便实用的劈刀,并在整训中增加了劈刀课目。夜袭突击队过去只配手榴弹和短枪,张爱萍要求每人再配备一柄大刀,并强化训练。他再三强调:“劈刀不是劈花刀,应该采取日本式的劈剑术的动作。”整训后,大刀队成了第九旅的一绝。在后来的战斗中,当展开白刃格斗时,日军一见新四军指战员从背后抽出大刀,就胆战心惊,狼奔豕突。   由于张爱萍严以治军,第九旅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迅速成长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了较强的战斗力。   1941年5月初,张爱萍指挥第九旅进行洪泽湖战斗。第二十五团第三营和警卫连奉命从临淮的老汴河口下水,其他各部在岸上进入阵地。部队刚进入洪泽湖口,就与水匪高铸九设卡的10余只钢板划子和其他30余艘船遭遇。新四军以轻重机枪猛烈射击,击穿水匪木船上的钢板,水匪大惊,四处溃散。张爱萍下令各部展开追击。第二十五团第二营和团直属部队接近高铸九水寨,与高铸九属下的王大明鸭枪队相遇。王大明已被张爱萍争取过来,所以,鸭枪队面对新四军时朝天放空枪。当新四军临近时,鸭枪队则掉转枪口,向高部开火。高铸九慌乱中乘船向南突围。他逃上岸后进了盱眙县城,投靠了日军。5月4日中午,高部及其他水匪被压缩于成子湖东南湖面,大部被歼。第二十五团第一营围攻另一水匪陈佩华部,第二天早上,陈部分头乘船向高良涧、老子山、盱眙方向突围。新四军紧追不放,大部匪徒在高良涧被新四军俘获,陈佩华也被活捉。少数匪徒在老子山附近,由日军开枪掩护得以逃脱。   此役胜利结束后,洪泽湖成了抗日根据地的内湖。为此,张爱萍作诗《平定洪泽湖》一首:   洪泽水怪乱水天,奋举龙泉捣龙潭。   红旗漫展万众勇,白帆云扬千樯舷。   塞江倒海斩妖孽,长风劈浪扫敌顽。   肠乌红天炀红泊,渔歌满湖鱼满船。   11月,张爱萍升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他上任后即组织全师军政大训练,并在全师排以上干部会上作了《认真改变我们的军事教育法》的报告。   兵形如水,军民团结苏北反扫荡   1943年初,苏北根据地军民积极展开了春季反扫荡斗争。张爱萍奉命统一领导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3个团和第七旅第二十一团及地方部队在盐阜地区坚持原地、分散作战,以抗击日伪军2万余人的疯狂扫荡,掩护主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面对敌人的进攻,结合盐阜区一片平原、处处水网的特点,张爱萍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采取了“敌进我进,敌退我进”的战术原则,即:日伪军开始扫荡时,则以宽大正面的防御战术阻击;日伪军前进时,则分散对其两翼包抄,转至敌人侧后追击,咬住不放;如日伪军反击时,则再迂回其侧翼,进行包抄袭击,紧紧盯住,不断袭扰,以疲惫敌人;当日伪军大举扫荡时,其兵力大大分散,则乘虚转进敌军区域隐蔽待机,并相机给兵力薄弱的日伪军据点以打击,抄其“老窝”,以牵制扫荡之敌军,对方势必撤回救援,这样就缩短了敌军在根据地扫荡的时间;当日伪军在根据地设立新的据点后开始撤回时,则分路转回原根据地,给新建据点敌军以反击,捣其“新巢”,处处占主动。   他对“敌进我进”的通俗解释是:“我们不是坚持内线作战吗?根据地被敌人占领了,我们再‘敌进我退’,还能退到哪里去?因此,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来一个‘敌进我进’,再来一个‘敌退我进’。这样,既利于我们回旋,又使敌人有后顾之忧,作战的主动权便完全操纵在我们的手上了。”   布置完主力部队的作战任务,张爱萍又将目光转向民兵和地方部队,他以四川人特有的幽默,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三种作战方法:一是引诱敌人的“小孩拉瞎子法”,即以小部队引诱日伪军向新四军有利的方向行动,以杀伤日伪军或破坏其计划;二是阻滞敌人的“狗咬叫花子法”,即以小分队分散包抄、迂回敌后,跟踪追击,咬住不放;三是使敌人疲惫的“老头挖洞逗猴子法”,即待进犯之日伪军宿营时,于日伪军营地外挖洞隐蔽,向其宿营地投掷手榴弹或鸣枪,以疲惫日伪军,而敌军想还击却扫射不着。   张爱萍说:兵形如水,因地制流。打仗用兵,变化多端。只要有利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总目的,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1943年2月7日至22日,日伪军集结2万多人,采取分进合围、海上封锁的拉网战术,在飞机、骑兵的配合下,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以盐河以东、射阳河以北地域为重点,大举向根据地进攻。在进行反扫荡动员时,张爱萍一字一顿庄严地宣布:“战斗中,如果谁向后退,就枪毙谁。如果我向后退,你们就枪毙我!”   接着,张爱萍率部在根据地内与日伪军顽强周旋,“敌进我进,敌退我进”,搞得敌人晕头转向。盐阜区地方军民及民兵也采取“村村抵抗、处处放枪”的打法,在日伪军经过的道路分散设伏,给其必要杀伤后迅速撤离,分散隐蔽,入夜再复集中,以袭扰日伪军。同时,军民还采用挖沟、拆墙、筑坝、拆炮楼、打狗等措施,配合反扫荡战斗。   新四军成功地抵挡了日伪军一个多月的进攻,日伪军扫荡无大战果,只得灰溜溜地撤退。张爱萍立即抓住战机,对敌实施反击,以收复被占领的重要村镇。   攻克陈集,收复失地再立功勋   3月下旬,新四军攻击位于阜宁中心区最大的陈集据点。陈集的守军为日军崖畅野中队,共89人,装备精良,工事坚固,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等,并建有弹药库。如果及时拔掉这个据点,有利于改变双方态势,争得战场主动权。为此,张爱萍决定,由胡继成率第二十三团攻取陈集,特务营配合,其余部队担任阻击并袭击、牵制陈集外围据点之敌。   战前,张爱萍来到第二十三团,提出了四面包围,多路而又有重点地攻击的作战方法。张爱萍说:“我们这次要用‘火烧赤壁’的办法,多准备些弓矢,箭头上包裹蘸过火油的棉花。我们要用这种武器来摧毁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他还要每个参战连队组织一个20人左右的奋勇队,完成刺杀、投弹等任务。   24日夜,攻击部队隐蔽集结于陈集西北,分三路完成了对陈集的包围。   日军中队主要驻在陈集镇西的几所坚固民房里,另有一小部分兵力,驻于镇东北之太平庙。他们在镇中心设了一座很高的�望台,筑了许多碉堡和射击掩体,还把集镇四周的桥梁拆毁,并在河里放了鹿砦。   战斗打响之前,张爱萍又到了第二十三团二营主攻第五连,他站在最前沿,实施最有效的指挥。夜晚9点多,尖刀班顺着交通沟快速行进到陈集的圩河边,干掉了日军哨兵。尔后,第五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日军的营区。机枪、手榴弹、蘸了油的弓矢,一齐向日营袭去。日军顿时死伤大片。接着,他们退到一个三面临水的院落内,借势负隅顽抗。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张爱萍接到报告后,给第二十三团团长胡继成下命令:“没有别的办法,还是火攻!”   于是,蘸了油、点上火的弓矢像萤火虫一样,朝日军猬集的院落飞去,终于把这座院落烧着了。屋内的日军,一边灭火,一边疯狂地以密集的火力顽抗。后半夜下起了雨,把火浇灭了,日军暂逃过一劫。   25日凌晨,战斗还没有结束。如果拖到白天,等敌人的增援部队一到,新四军就危险了。张爱萍急中生智,决定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把日军赶出来再打,即部队包围东、北、南三面,西边的部队则后撤到陈集西北角后埋伏起来。接着,正面攻击开始。奋勇队在机枪的掩护下,迅速占领了与敌人只有一墙之隔的一间房子,并将机枪架在了房顶上,向敌人猛烈射击,投掷密集的手榴弹。之后,奋勇队的勇士们又从房上跳下来,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一时间,刺刀相向,杀声连天。   经过激战,只剩下小部分日军由西南向西北逃窜。张爱萍很快调来了机枪,架在自己的指挥位置上。随即,子弹像扇面似地向正在往外冲的几个日本兵扫去。接着,二连也攻入了院子。残存日军随其中队长崖畅野拼命西逃,被埋伏的新四军歼灭。另有13名日军被俘。至此,张爱萍指挥部队收复了陈集。   战斗胜利后,张爱萍赋诗《陈集歼灭战》:   风送春暖鱼水融,月照铁马虎胆雄。   千村人迎招手笑,百户犬卧抚怀中。   大圣扬威罗刹腹,小鬼跪降龟壳丛。   陈集歼敌获全胜,丧魂落魄寇技穷。   接着,谢振华率第二十四团在3月31日攻占八滩,歼灭日军山本中队和伪军共220余人。之前,陈发鸿率第二十二团于3月19日在单家港遭遇战中,歼灭日伪军340多人,负责具体指挥的第二十二团副团长童世明壮烈牺牲。   这三仗是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反扫荡作战中的著名战斗。   经过历时63天艰苦而巧妙的战斗,张爱萍率部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收复失地。   1944年9月13日,张爱萍升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他随即率领全师指战员开展对日军的反扫荡、反蚕食的杀敌竞赛活动,先后拔掉30余个日伪军据点,解放睢南、宿南地区及睢宁县。   1945年7月25日,张爱萍本着边打仗边建军的原则,向部队颁布了《关于今后建军方针及明春前中心任务和工作秩序》的训令。强调“保证党的绝对领导,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与民主政府的法令,坚决完成党的任务,加强和健全政治工作及政工制度,达到政策统一,指挥统一”。   与此同时,张爱萍继续组织部队攻打日伪军占领的城市及据点。他率领第四师和淮北军区一部先后拔除了时村集、永安集、灰古集、孙瞳集、濉溪口、后马家等日伪军据点,迫使双沟伪军全部投降;攻克了曹村、夹沟、桃山、四堡、符离集等9个车站;收复了泗县、宿迁、泗阳、灵璧、萧县、永城、五河等县城。张爱萍还指挥淮北军区主力和地方民兵及广大群众重点破击津浦铁路徐(州)蚌(埠)段,不仅切断了龟缩在徐州的日军之退路和援路,而且切断了日伪军南北之交通线。   8月15日傍晚,张爱萍得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的消息,不禁由衷欣喜,万分激动,遂吟《浪淘沙》一首:   抗战历八年,豫皖苏边,敌后浴血扫狼烟。   创建抗日根据地,还我河山,捷报震耳传。   日寇乞怜,抗御外寇史空前。   祖国独立奠国基,改地换天。   新四军第三、第四师主力日后成为解放军著名的王牌第三十九军、第二十一军。张爱萍作为新四军这两支部队的领导人之一,对部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魏 冉)   作者小传   欧阳青,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司令部军事编研部副部长,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著有短篇小说《青苹果》,长篇纪实文学《齐鲁雄风》《三野最后一战》《百战将星谢振华》《毛泽东和他故乡的将帅》《大授衔―1955共和国将帅授衔档案》等。是《楚天将帅风云录》《红军将士风采录》的主要撰稿人和《少将风云录》《金戈岁月》的撰稿人。曾在《作家》《大家》《芙蓉》《漓江》等大型杂志发表小说、散文。长期在《党史博览》《党史纵览》《铁军》《中国故事》《军事史林》等大型杂志发表党史军史文章。业余创作20余年来,发表作品共计430余万字。其中不少文章被《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文汇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作家文摘》《中华读书报》《书市周刊》等报刊和新浪、网易、人民、新华、腾讯、搜狐、凤凰等著名网站转载。


相关内容

  • 几位特别受读者欢迎的作家.诗人的经典名句
  • 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一顾成<一代人>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一北岛<回答> 3.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一一食指<相信未来 ...

  • 译不尽的[老人与海]| 高存
  •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异域他乡的老渔人,驾着一叶扁舟,只身一人,驶入苍茫无垠的大海,在时空的无涯的孤寂中,在孤注一掷的最后时刻,他发出了这倔强而决绝的声音.这一承载了人类高贵与尊严的声音,时至今日,仍在我们的耳边回荡,激励着我们.作家海明威,连同他 ...

  • 传奇女子――林徽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 ...

  • "诗人领袖"教学目的2
  • 教学目的: 1.了解毛泽东诗人与领袖的双重身份 2.体会诗文中精当的比喻和巧妙的构思 教学重点难点:作者怎样把毛泽东的双重身份融合一起 教学用具:多媒体播放歌颂毛泽东的歌曲渲染气氛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学期学习了两首毛泽东诗词,谁能说说是什么?你能背诵吗? --<沁 ...

  • 海派,现代诗派
  • 海派文学 百科名片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 ...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一.填空: 鲁迅作品名称:<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故乡><孔乙己><明天><端午节><而已集><彷徨><一件小事><药><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

  • [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 <诗经>中服饰描写对后世的影响 一<诗经>中服饰描写概况及意义 纵览<诗经>,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优雅秀美的文字中隐藏着如繁星一般璀璨但又佶屈聱牙的文字.让人难以理解和琢磨,同时也给诗义的赏析带来很大的障碍.但细看之下,却发现他们是那样的生动可爱,每一个都有意蕴深长 ...

  • 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
  • 花儿凋谢时是默默无语的,风儿吹过时是静静无声的,水儿流过是漫漫无态的,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活在世上总要留下只言片语,尽管只有一点. --题记 我不知道该如何诠释自己,有人说酷酷,有人说胆小,有人说我惧怕夜晚,有人说我喜欢阳光--可是直到现在,这些依旧是别人的想法,而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怎 ...

  • 民国四大才女说的那些动人的话
  • 文/简书作者:心情好又暖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张爱玲: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张爱玲代表作品: <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