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伙食费以及其他开支,如果节省些,每年的生活费一般在4000-7000元左右。
北京作为一个开放城市,消费水平固然很高,但国家、社会进行教育投资的热情也很高,北京高校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助学金很多。尤其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通过国家投入、社会企业捐赠、校友回报等等渠道,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项目林林总总数百项,其他学校这样的项目也是不少,北京的高校大门是不会向贫困学生关闭的。
此外在北京这样一个发达城市求学,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多,不管是做兼职、还是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酬劳相对来说都比内地许多地方要可观。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解决生活费的问题。
实践机会:前面已经提到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一个发达城市,有了这个前提,那么说北京能提供众多的实践机会也就不足为奇了。北京各大学的勤工俭学工作都做得比较好,而且有些老师也会邀请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书籍的撰写,这些都是绝好的社会实践机会。
就业前景:在北京的高校毕业生之间,“留京”可以说成了人们经常性的话题。诚然,北京作为首都,工作条件很好,机会比较多,个人的发展前景也很广阔,但相对来说非北京籍的本科生留京要困难些,毕竟北京的高校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大有人在,而且现在已无“国家分配”之说,很多人都是以打工的形式留在北京的(当然这些高学历的打工者收入并不低)。如果要考北京的公务员,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要有北京市户口,而本科毕业生如果不是非常热门或急需的专业,要想取得北京的户口还是很难的。不过北京的毕业生回到家乡后一般都比较抢手,因为有北京优良的教学条件培养加上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北京高校的毕业生素质都比较高。
而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毕业生留京相对容易些。在北京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都有很高的考研率,而清华等院校以及医学类、军事类院校还设有本硕连读的专业,可以一步到位,拿到硕士学位。
在北京高校,出国留学也是比较热门的一条道路。因为北京国际交流比较频繁,赴外留学的机会比较多,各种留学中介机构亦不少,很多同学也愿意选择自费留学的路子。相比而言,清华、北大、首都医科大等名校的牌子比较能为国外的大学所接受。
就读指数:如果把北京称为求学的圣地,想来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且不说那北大、清华、人大是全国各地多少学子心中的梦想,单看北京的许多大学都是“国”字头的,就可见北京的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地位!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发达城市,各方面的求学条件都很不错。尤其是北京申奥的成功,为北京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求学北京,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4)华东地区
雄伟壮丽的齐鲁大地,温柔富贵的江南水乡,秀外惠中的侨乡风韵,绵绵不绝的徽州古韵,起伏有致的赣州风情,无不令人神往。雄厚的经济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华东丰富的高教资源:百年老校山东大学、地处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和地处东营的石油大学(华东)是并列直属教育部的省内三大高校;秦淮河映照的吴越故地,像一幅浓淡相宜的丹青,风景里浸染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也渗透了浓重的历史气息,以南京大学为首80多所江淮高校,都禀承了水乡的柔韧,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散落于吴地各具风韵的古城之中。钱塘和西湖不仅为浙江带来了丰足,也营造了内秀而不失大气的江浙文化,浙江大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越来越旺;而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福建的厦门大学等承载着浓厚地域文化与历史底蕴的高校,也是可圈可点。
华东大学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
城市印象:南京
南京很多人喜欢南京的平静与从容,“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朝。”南京既有自然山水之胜,又有历史文物之雅,是座安宁祥和的古城。深刻的文化底蕴,让这个城市有着厚重的历史,虽然底气十足,却有一种别样的温柔。岁月静好的南京,虽然高校林立,却没有声嘶力竭的追逐和喧嚣,它们心平气和地临水而居,心怀宽广地指点江山;它们不叫嚣,不故作高深,纵然如南京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性格中也始终是内敛的,不张扬的。
高校状况:南京的大学不仅数量多,“花色”也很齐全,综合、理工、航空、师范、军事、医药、艺术、体育等学科一个也不少,是我国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基地。似乎是继承了金陵古郡大家闺秀内敛的气质,南京的各大高校都有些害羞地掩身于各条街巷中。 有着悠久历史的综合类大学南京大学分为浦口和鼓楼两个校区;以工科为主、多科性的全国重点大学东南大学也可称得上是全国高校排名的佼佼者了;直属国防科工委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我国多位航空航天界的精英都曾求学于此;南京师范大学不仅为全国的科教系统输送了大量的英才,还创造了个仙林校区工程,直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河海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科技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是中国最早独立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是我国药学领域中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校园错落有致,香草满园,颇具园林风格;南京邮电大学一直以来在国内高校中口碑不错,以电子、信息科学和现代化管理为特色„„
消费指数:相比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的消费还是比较低的,按照正常生活标准一般每月400-600元就可以了。
就业前景:南京的蓬勃发展为毕业留在南京的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机会。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将目光投入上海、北京、深圳等同样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考研出国的比例也不小。 城市印象:上海
上海在文化积淀上虽然比不上古都北京,但它视野开阔,有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而且总能不断地反省,能倾听别人的批评。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的生活、上海的发展以及上海的现实所代表的,是想要成为一个世界城市的欲望,这个欲望看上去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因素。在上海的这种世界欲望的渗透下,各高校显得异常的贵族化,生活得相当精致和前卫。从校园食堂、林阴小道,到校外的酒吧、咖啡馆,无不散发着这个城市里最小资的情调,激发着人们无限的想像和阅读它们的向往。它们精明干练却又妩媚,表情始终流露出无比的优越;同时,这里的雅气和灵气又孕育着它们的雅致和灵巧。所以,选择在上海求学,更多的是选择培养自己的创新力,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更丰富。
上海这个城市与生俱来海风的气息与海水的丰富内蕴,似乎所有关于上海说得清楚与说不清楚的东西都可以用“海派”这个筐子一齐装下,这同样也包括上海的大学。许多人选择上海的大学其实就是选择上海这座城市,而复旦无疑是这座城市繁华的夜色里闪烁的耀眼明珠。
高校状况:在上海,有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耳熟能详的名校,除此以外,还有各种类型的高校近50所,数量之多、专业涵盖面之广,在全国名列前茅。
上海的高校主要分布在杨浦、普陀两个区,而以杨浦区最为集中。复旦、同济、第二军医大、上海财经、华东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分布于此,另有部属、市属大小科研院所100多所。比起杨浦区的科技精英荟萃,普陀区的人文气息相对来说要浓厚些,这里集中的大学有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沪西分校等。
消费指数:上海大部分学校一般专业学费标准每生每学年在5000-6500之间,特殊专业达到一万;另外有的高校有一些中外合办的专业,收费都比较高,一般都在12000至15000元左右。
至于生活费方面,虽然上海消费水平比较高,但作为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消费,吃饭每月400元左右。总体来看,如果学费在6500元以内,每年整体消费在1.2-1.5万元之间。
虽然消费比较高,但在贷款助学方面,上海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有多家银行已与上海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助学贷款业务,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实践机会:在上海,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多,而且上海的大学生一般都有参与社会实践的传统。比起北京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喜欢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海的大学生更乐于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沪上众多的企业就是很好的实践大舞台。由于上海是一个资讯发达的城市,因此在校园里就可以掌握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信息。而且上海与北京一样,对外交往频繁,经常有国际性会议召开,这同样为上海的高校学子们提供了锻炼外语的机会。
上海的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实行了大学生勤工助学持证上岗、培训上岗及校内工时补贴等制度,在全市已建立了百余个校内勤工助学基地或实体。而且,作为一种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又能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形式,还开设了助理管理、助理研究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数万个,同时积极为学生联系组织家教、市场调研、社会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活动。
就业前景:上海的经济环境很好,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近年来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状态,而且许多知名企业在此落户。因此很多外地生源的上海高校毕业生都选择了留在上海发展,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到外资或三资企业工作。待遇比较高、发展前景比较好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要获得上海户口并不比北京容易,而这些企业看重的不是户口而是能力,因此,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进公司比当公务员更感兴趣。
上海作为一个发达城市,知识更新很快,因此身在上海如果不经常学习,很容易落伍。而且上海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比较多,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激烈化,要想增强自己竞争的筹码,学历高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上海高校,考研和出国留学也很普遍。上海的留学中介机构很多,在办理留学业务方面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除了公派留学生外,很多学生也选择自费留学。同样,复旦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比较为国外大学所承认。
就读指数:随着入世后中国与国际的交往进一步深入,进一步了解国际法规、国际经济规则,掌握国际最新的科研、经济信息成为了当务之急。由此可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法规、了解世界经济规则以及掌握最新科技的人才正是当前急需,而上海可以说是国内最适合培养这类人才的地方之一。上海处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为蓬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时亦是对外交往的最前沿,不仅对外贸易、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亦有许多跨国集团来此投资。 据统计,《财富》500强中有254家企业在此投资,其他中小型企业更是不计其数。身处如此好的开放环境,上海的高校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开展实践学习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使是非经贸类的高校也很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除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外,还开设了许多有关经济、贸易方面的选修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好处。另外,在上海的一些高校还开设了与国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这些专业虽然学费比一般专业要高很多,但由于采用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在培养国际人才方面有很强的实力。
(5)西南地区
西南虽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但抗日战争中,名校纷纷内迁,一时百家争鸣风光无限,也为西南高校打下了基础。川大地处天府之国成都,作为西部规模最大的百年名校,执西南高校之牛耳,谁还言“少不入川”?与川大并驾齐驱的是重庆大学,建筑学科并不逊色于同济,老电机系可以说是声誉卓然,曾有“小清华”之称,电力专业仍然是重大的王牌专业之一;电子科大,被誉为“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学校的校友遍布海内外IT领域。西南交大地处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百经沧桑,它的王牌专业土木专业与交大同
岁,更是交大的支柱专业。
西南大学秀: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城市印象:
成都:在悠然闲适的成都,各高校如日常生活一样,迈着优雅的步伐,从不去管外面的风生水起。虽然这里不乏川大这样的老牌名校,然而总体上,它们是平民化的,离你我很近,它们不骄奢,不矜持。成都有的,就是一份娓娓清淡的人文气息,给人一份宁谧。
高校名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成都的各个城区。如果真要找一个比较密集的高校聚集地,那么武侯区可算一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皆落户于此,加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众多的科研院所,使武侯区发展为中国西部科技智力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依托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这一资源优势,在区内形成了“科技一条街”,它已逐渐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电脑主导市场,与北京、广州的电脑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消费指数:成都近年来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错,市内商品种类繁多,物美价廉,总体消费水平不是很高。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月生活费用500元以内。成都各大高校,一般文史、法律、财经类专业年收费标准为4000-5500之间。住宿方面,学生公寓每年在500-1200元。成都有完善的贷款助学体系,各大高校和银行都已建立合作关系。
实践机会:勤工助学是成都各大高校为锻炼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而开展的又一重要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管理型、职能型和服务型,大学生可以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帮助下,通过完善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进行家教,助理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成都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般都乐于到社会上去证明和锻炼自己,坚持社会实践活动在成都各大高校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优良的传统。
另一方面,成都的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像兼职和实习等众多的实践机会,与校园的勤工助学活动相比,更具有挑战性,开出的报酬也更加优厚。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报酬来改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增长才干,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庆:在素有“山城”之称的重庆,高校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重大的牌子,建大(已并入重大)的票子,西政的汉子,西师的园子,交院的房子。
高校名望:同为西南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重庆拥有不输于成都的丰富高校资源。如要历数重点高校,那么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学院等闻名遐迩的校名即会脱口而出;第三军医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等知名军校均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还有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以及由原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后的重庆工商大学等一般本科院校。
消费指数:重庆的消费水平,同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较低,工薪阶层,一般农村家庭的子女都能够承受。尤其是重庆成为直辖市后,随着政策的放宽,大量的商家入驻重庆,竞争非常激烈,给消费者带来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般学生的消费大约是400元/月。 就业前景:重庆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大工业、大农业、大流通、大交通的特点突出。作为老工业基地,有许多重要的厂矿;作为西南的经济中心,许多知名企业在此落户。重庆市的高校与许多大型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进行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共建科研实体等,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6)东北地区
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教育相结合,软件和计算机是其强势专业;吉大学科门类很全(包括军事学),师资力量雄厚,吉大的校区分散在长春的各处,所以有句很经典形容吉大的话“美丽的长春座落在吉林大学的校园内”。因为长春到处都可以看到吉大的影子;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哈尔滨船舶大学,造船业自然是其强中之强;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是军校,管理严格,在船舶制造和水产方面有突出学科。
东北大学秀: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印象:哈尔滨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洁白的雪花、晶莹的冰雕,给哈尔滨这个实实在在的城市增加了很多浪漫色彩,而东北人的豪爽、帅气会让你觉得这个城市内在的温度。
高校指数: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我国第一个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的高校,从1986年我国确定要开展载人飞船研制工作起,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已经写下哈工大的名字,“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的多项难题都是被哈工大攻破的。在工科领域几乎与清华平起平坐,小卫星的上天、神州五号高校国家特殊贡献奖和我国第一个双足类人机器人的研制表现出了自身的强大实力,起到了实实在在的、真正一流工科高校应有的表率作用。
同城兄弟中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也有不俗表现。
就业前景: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风头一浪高过一浪,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机会。 城市印象:大连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是浪漫而踏实的,就像黄昏的星海广场上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动人脚印。黄海的浪、渤海的风使大连眉清目秀、楚楚大方。
高校指数:大连理工大学拥有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计算数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管理科学与工程等9个国家重点学科,校园是大连这座花园城市中的花园。东北财经大学是全国培养财经管理人才数量最多的大学,还曾连续五届获全国大学生足球赛冠军,不禁让人让起了当年的大连实德。大连外国语学院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是东北地区惟一的法语专业教学点。德语系是东北地区惟一的德语本科教学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部所属的惟一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就业前景:这个城市外企不少,为大学生提供了不错的就业机会。
(7)西北地区
西安在教育上的强势地位不逊京、沪、汉三市,千年的古城为在此落户的高校沉淀出浓厚的文化底蕴。西交大在西北的领头地位不容质疑,其管理工程在全国首屈一指;西工大是我国惟一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大学,其航空航天方面的实力可与北航相媲美。说到西北,一定要特别提一下兰州大学,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兰大这所书卷气十足的大学略显孤独而甘于寂寞,但那种远离喧嚣和浮躁的朴实与清净却使兰大多了一份“为学不随流俗转”的沉静魅力。当年李政道博士每年回国招一次研究生,全国只有十个重点大学有资格派学生参加考试,兰大算一个,结果从第二年起,兰大连续几次将第一名拿走,而且有一年竟然考取了三分之一的名额。
西北大学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
城市印象:黄土高坡,厚实的黄土孕育了凝重而又坚实的文化。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的中心。“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曾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但它却没有京城的霸气,也没有古都的娇柔。
高校指数:西安有普通高等院校几十所,数量之多居全国前列,但分布得很集中。
再加上伙食费以及其他开支,如果节省些,每年的生活费一般在4000-7000元左右。
北京作为一个开放城市,消费水平固然很高,但国家、社会进行教育投资的热情也很高,北京高校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助学金很多。尤其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通过国家投入、社会企业捐赠、校友回报等等渠道,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项目林林总总数百项,其他学校这样的项目也是不少,北京的高校大门是不会向贫困学生关闭的。
此外在北京这样一个发达城市求学,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多,不管是做兼职、还是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酬劳相对来说都比内地许多地方要可观。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解决生活费的问题。
实践机会:前面已经提到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一个发达城市,有了这个前提,那么说北京能提供众多的实践机会也就不足为奇了。北京各大学的勤工俭学工作都做得比较好,而且有些老师也会邀请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书籍的撰写,这些都是绝好的社会实践机会。
就业前景:在北京的高校毕业生之间,“留京”可以说成了人们经常性的话题。诚然,北京作为首都,工作条件很好,机会比较多,个人的发展前景也很广阔,但相对来说非北京籍的本科生留京要困难些,毕竟北京的高校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大有人在,而且现在已无“国家分配”之说,很多人都是以打工的形式留在北京的(当然这些高学历的打工者收入并不低)。如果要考北京的公务员,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要有北京市户口,而本科毕业生如果不是非常热门或急需的专业,要想取得北京的户口还是很难的。不过北京的毕业生回到家乡后一般都比较抢手,因为有北京优良的教学条件培养加上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北京高校的毕业生素质都比较高。
而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毕业生留京相对容易些。在北京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都有很高的考研率,而清华等院校以及医学类、军事类院校还设有本硕连读的专业,可以一步到位,拿到硕士学位。
在北京高校,出国留学也是比较热门的一条道路。因为北京国际交流比较频繁,赴外留学的机会比较多,各种留学中介机构亦不少,很多同学也愿意选择自费留学的路子。相比而言,清华、北大、首都医科大等名校的牌子比较能为国外的大学所接受。
就读指数:如果把北京称为求学的圣地,想来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且不说那北大、清华、人大是全国各地多少学子心中的梦想,单看北京的许多大学都是“国”字头的,就可见北京的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地位!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程度很高的发达城市,各方面的求学条件都很不错。尤其是北京申奥的成功,为北京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求学北京,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4)华东地区
雄伟壮丽的齐鲁大地,温柔富贵的江南水乡,秀外惠中的侨乡风韵,绵绵不绝的徽州古韵,起伏有致的赣州风情,无不令人神往。雄厚的经济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华东丰富的高教资源:百年老校山东大学、地处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和地处东营的石油大学(华东)是并列直属教育部的省内三大高校;秦淮河映照的吴越故地,像一幅浓淡相宜的丹青,风景里浸染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也渗透了浓重的历史气息,以南京大学为首80多所江淮高校,都禀承了水乡的柔韧,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散落于吴地各具风韵的古城之中。钱塘和西湖不仅为浙江带来了丰足,也营造了内秀而不失大气的江浙文化,浙江大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越来越旺;而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福建的厦门大学等承载着浓厚地域文化与历史底蕴的高校,也是可圈可点。
华东大学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
城市印象:南京
南京很多人喜欢南京的平静与从容,“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朝。”南京既有自然山水之胜,又有历史文物之雅,是座安宁祥和的古城。深刻的文化底蕴,让这个城市有着厚重的历史,虽然底气十足,却有一种别样的温柔。岁月静好的南京,虽然高校林立,却没有声嘶力竭的追逐和喧嚣,它们心平气和地临水而居,心怀宽广地指点江山;它们不叫嚣,不故作高深,纵然如南京大学这样的百年名校,性格中也始终是内敛的,不张扬的。
高校状况:南京的大学不仅数量多,“花色”也很齐全,综合、理工、航空、师范、军事、医药、艺术、体育等学科一个也不少,是我国学科体系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基地。似乎是继承了金陵古郡大家闺秀内敛的气质,南京的各大高校都有些害羞地掩身于各条街巷中。 有着悠久历史的综合类大学南京大学分为浦口和鼓楼两个校区;以工科为主、多科性的全国重点大学东南大学也可称得上是全国高校排名的佼佼者了;直属国防科工委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我国多位航空航天界的精英都曾求学于此;南京师范大学不仅为全国的科教系统输送了大量的英才,还创造了个仙林校区工程,直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河海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水利科技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是中国最早独立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是我国药学领域中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多科性重点大学,校园错落有致,香草满园,颇具园林风格;南京邮电大学一直以来在国内高校中口碑不错,以电子、信息科学和现代化管理为特色„„
消费指数:相比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的消费还是比较低的,按照正常生活标准一般每月400-600元就可以了。
就业前景:南京的蓬勃发展为毕业留在南京的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机会。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将目光投入上海、北京、深圳等同样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考研出国的比例也不小。 城市印象:上海
上海在文化积淀上虽然比不上古都北京,但它视野开阔,有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而且总能不断地反省,能倾听别人的批评。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的生活、上海的发展以及上海的现实所代表的,是想要成为一个世界城市的欲望,这个欲望看上去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因素。在上海的这种世界欲望的渗透下,各高校显得异常的贵族化,生活得相当精致和前卫。从校园食堂、林阴小道,到校外的酒吧、咖啡馆,无不散发着这个城市里最小资的情调,激发着人们无限的想像和阅读它们的向往。它们精明干练却又妩媚,表情始终流露出无比的优越;同时,这里的雅气和灵气又孕育着它们的雅致和灵巧。所以,选择在上海求学,更多的是选择培养自己的创新力,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更丰富。
上海这个城市与生俱来海风的气息与海水的丰富内蕴,似乎所有关于上海说得清楚与说不清楚的东西都可以用“海派”这个筐子一齐装下,这同样也包括上海的大学。许多人选择上海的大学其实就是选择上海这座城市,而复旦无疑是这座城市繁华的夜色里闪烁的耀眼明珠。
高校状况:在上海,有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耳熟能详的名校,除此以外,还有各种类型的高校近50所,数量之多、专业涵盖面之广,在全国名列前茅。
上海的高校主要分布在杨浦、普陀两个区,而以杨浦区最为集中。复旦、同济、第二军医大、上海财经、华东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分布于此,另有部属、市属大小科研院所100多所。比起杨浦区的科技精英荟萃,普陀区的人文气息相对来说要浓厚些,这里集中的大学有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沪西分校等。
消费指数:上海大部分学校一般专业学费标准每生每学年在5000-6500之间,特殊专业达到一万;另外有的高校有一些中外合办的专业,收费都比较高,一般都在12000至15000元左右。
至于生活费方面,虽然上海消费水平比较高,但作为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消费,吃饭每月400元左右。总体来看,如果学费在6500元以内,每年整体消费在1.2-1.5万元之间。
虽然消费比较高,但在贷款助学方面,上海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有多家银行已与上海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助学贷款业务,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实践机会:在上海,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多,而且上海的大学生一般都有参与社会实践的传统。比起北京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喜欢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海的大学生更乐于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沪上众多的企业就是很好的实践大舞台。由于上海是一个资讯发达的城市,因此在校园里就可以掌握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信息。而且上海与北京一样,对外交往频繁,经常有国际性会议召开,这同样为上海的高校学子们提供了锻炼外语的机会。
上海的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实行了大学生勤工助学持证上岗、培训上岗及校内工时补贴等制度,在全市已建立了百余个校内勤工助学基地或实体。而且,作为一种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又能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形式,还开设了助理管理、助理研究等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数万个,同时积极为学生联系组织家教、市场调研、社会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活动。
就业前景:上海的经济环境很好,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近年来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状态,而且许多知名企业在此落户。因此很多外地生源的上海高校毕业生都选择了留在上海发展,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到外资或三资企业工作。待遇比较高、发展前景比较好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要获得上海户口并不比北京容易,而这些企业看重的不是户口而是能力,因此,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进公司比当公务员更感兴趣。
上海作为一个发达城市,知识更新很快,因此身在上海如果不经常学习,很容易落伍。而且上海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比较多,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激烈化,要想增强自己竞争的筹码,学历高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上海高校,考研和出国留学也很普遍。上海的留学中介机构很多,在办理留学业务方面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除了公派留学生外,很多学生也选择自费留学。同样,复旦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比较为国外大学所承认。
就读指数:随着入世后中国与国际的交往进一步深入,进一步了解国际法规、国际经济规则,掌握国际最新的科研、经济信息成为了当务之急。由此可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法规、了解世界经济规则以及掌握最新科技的人才正是当前急需,而上海可以说是国内最适合培养这类人才的地方之一。上海处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为蓬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时亦是对外交往的最前沿,不仅对外贸易、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亦有许多跨国集团来此投资。 据统计,《财富》500强中有254家企业在此投资,其他中小型企业更是不计其数。身处如此好的开放环境,上海的高校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开展实践学习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使是非经贸类的高校也很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除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外,还开设了许多有关经济、贸易方面的选修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好处。另外,在上海的一些高校还开设了与国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这些专业虽然学费比一般专业要高很多,但由于采用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在培养国际人才方面有很强的实力。
(5)西南地区
西南虽远离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但抗日战争中,名校纷纷内迁,一时百家争鸣风光无限,也为西南高校打下了基础。川大地处天府之国成都,作为西部规模最大的百年名校,执西南高校之牛耳,谁还言“少不入川”?与川大并驾齐驱的是重庆大学,建筑学科并不逊色于同济,老电机系可以说是声誉卓然,曾有“小清华”之称,电力专业仍然是重大的王牌专业之一;电子科大,被誉为“我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学校的校友遍布海内外IT领域。西南交大地处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百经沧桑,它的王牌专业土木专业与交大同
岁,更是交大的支柱专业。
西南大学秀: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城市印象:
成都:在悠然闲适的成都,各高校如日常生活一样,迈着优雅的步伐,从不去管外面的风生水起。虽然这里不乏川大这样的老牌名校,然而总体上,它们是平民化的,离你我很近,它们不骄奢,不矜持。成都有的,就是一份娓娓清淡的人文气息,给人一份宁谧。
高校名望: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20多所高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成都的各个城区。如果真要找一个比较密集的高校聚集地,那么武侯区可算一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皆落户于此,加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众多的科研院所,使武侯区发展为中国西部科技智力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依托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这一资源优势,在区内形成了“科技一条街”,它已逐渐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电脑主导市场,与北京、广州的电脑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消费指数:成都近年来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错,市内商品种类繁多,物美价廉,总体消费水平不是很高。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月生活费用500元以内。成都各大高校,一般文史、法律、财经类专业年收费标准为4000-5500之间。住宿方面,学生公寓每年在500-1200元。成都有完善的贷款助学体系,各大高校和银行都已建立合作关系。
实践机会:勤工助学是成都各大高校为锻炼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而开展的又一重要形式,一般可以分为管理型、职能型和服务型,大学生可以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帮助下,通过完善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进行家教,助理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而且,成都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般都乐于到社会上去证明和锻炼自己,坚持社会实践活动在成都各大高校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优良的传统。
另一方面,成都的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像兼职和实习等众多的实践机会,与校园的勤工助学活动相比,更具有挑战性,开出的报酬也更加优厚。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报酬来改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增长才干,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庆:在素有“山城”之称的重庆,高校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重大的牌子,建大(已并入重大)的票子,西政的汉子,西师的园子,交院的房子。
高校名望:同为西南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重庆拥有不输于成都的丰富高校资源。如要历数重点高校,那么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学院等闻名遐迩的校名即会脱口而出;第三军医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等知名军校均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还有四川外语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师范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以及由原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后的重庆工商大学等一般本科院校。
消费指数:重庆的消费水平,同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较低,工薪阶层,一般农村家庭的子女都能够承受。尤其是重庆成为直辖市后,随着政策的放宽,大量的商家入驻重庆,竞争非常激烈,给消费者带来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般学生的消费大约是400元/月。 就业前景:重庆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大工业、大农业、大流通、大交通的特点突出。作为老工业基地,有许多重要的厂矿;作为西南的经济中心,许多知名企业在此落户。重庆市的高校与许多大型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进行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共建科研实体等,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6)东北地区
东北大学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教育相结合,软件和计算机是其强势专业;吉大学科门类很全(包括军事学),师资力量雄厚,吉大的校区分散在长春的各处,所以有句很经典形容吉大的话“美丽的长春座落在吉林大学的校园内”。因为长春到处都可以看到吉大的影子;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哈尔滨船舶大学,造船业自然是其强中之强;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是军校,管理严格,在船舶制造和水产方面有突出学科。
东北大学秀: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城市印象:哈尔滨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洁白的雪花、晶莹的冰雕,给哈尔滨这个实实在在的城市增加了很多浪漫色彩,而东北人的豪爽、帅气会让你觉得这个城市内在的温度。
高校指数: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我国第一个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的高校,从1986年我国确定要开展载人飞船研制工作起,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已经写下哈工大的名字,“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的多项难题都是被哈工大攻破的。在工科领域几乎与清华平起平坐,小卫星的上天、神州五号高校国家特殊贡献奖和我国第一个双足类人机器人的研制表现出了自身的强大实力,起到了实实在在的、真正一流工科高校应有的表率作用。
同城兄弟中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也有不俗表现。
就业前景: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风头一浪高过一浪,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机会。 城市印象:大连
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是浪漫而踏实的,就像黄昏的星海广场上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动人脚印。黄海的浪、渤海的风使大连眉清目秀、楚楚大方。
高校指数:大连理工大学拥有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计算数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管理科学与工程等9个国家重点学科,校园是大连这座花园城市中的花园。东北财经大学是全国培养财经管理人才数量最多的大学,还曾连续五届获全国大学生足球赛冠军,不禁让人让起了当年的大连实德。大连外国语学院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是东北地区惟一的法语专业教学点。德语系是东北地区惟一的德语本科教学单位。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部所属的惟一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就业前景:这个城市外企不少,为大学生提供了不错的就业机会。
(7)西北地区
西安在教育上的强势地位不逊京、沪、汉三市,千年的古城为在此落户的高校沉淀出浓厚的文化底蕴。西交大在西北的领头地位不容质疑,其管理工程在全国首屈一指;西工大是我国惟一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大学,其航空航天方面的实力可与北航相媲美。说到西北,一定要特别提一下兰州大学,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兰大这所书卷气十足的大学略显孤独而甘于寂寞,但那种远离喧嚣和浮躁的朴实与清净却使兰大多了一份“为学不随流俗转”的沉静魅力。当年李政道博士每年回国招一次研究生,全国只有十个重点大学有资格派学生参加考试,兰大算一个,结果从第二年起,兰大连续几次将第一名拿走,而且有一年竟然考取了三分之一的名额。
西北大学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
城市印象:黄土高坡,厚实的黄土孕育了凝重而又坚实的文化。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的中心。“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曾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但它却没有京城的霸气,也没有古都的娇柔。
高校指数:西安有普通高等院校几十所,数量之多居全国前列,但分布得很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