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

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复习大纲

一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词源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含有学习的范围、领域、时限、进程的意思,于今天理解的课程相似。2.在西方,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二)课程的涵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都作为课程。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北美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是活动,而应该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6.课程即社会改造 广义的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和所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生开设的某一门学科

(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科技发展水平5.学生发展

(四)课程理论主要流派

1.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

这是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课程理论,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课程理论

主要内涵:a.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促进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b.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行,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c.建构了规范的“学科”课程,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学科相结合d.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

2.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这是一种通过批判和超越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课程理论,它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力、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内容:a.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b.课程的实质是经验c.创造出了新的“社会活动中心”d.引导课程实现了从“学科”到“活动”的历史形态转型

3.发展主义课程理论

赞可夫的理论

主要内涵:a.理论直接依据是“最近发展区学说”b.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的基本涵义有(1)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

(2)指心理一般发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3)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的发展c.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d.课程研制的五大基本原理

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这一课程理论主要依据是结构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布鲁纳

基本原理:a.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b.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c.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d.重视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e.提倡发现学习法f.提出了螺旋型课程

5.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克伯屈、拉格和康茨

主张:a.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b.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c.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d.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6.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以人主义本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a.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c.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d.组织意义学习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指学校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化。课程目标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标准,是课程化了的“教育目标”,同时,课程目标还是课程设置的直接要求以及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客观依据

2.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以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标准,三者可排列为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所指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对于受教育者的具体要求,他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指师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3.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

a.“普遍性目标”取向 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指那些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它直接作用于课程领域,称为课程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普遍性、模糊性与广泛性,优点:适应范围的广泛性以及相关人员基于自身经验对其做出的解读,不足:这类目标在含义上不清晰,存在歧义,缺乏提出的科学依据,而且在逻辑上有时混乱不清,具有很强的随意性b.“行为目标”取向 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课程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习者身上所发生的行为上的变化 特点: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优点:方便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和操作,从而有效的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便于教师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价,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以及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非常有益 缺点:忽视那些难以被量化、被测评的内容,预先规定的行为目标很可能不适合面前的实际教学情景

P111 课程内容维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简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往的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把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新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作出了要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2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试图改变缺乏创新精神和“手脑”发展失衡的现状。3.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科学与人文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目标,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4.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培

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目标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培养,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P115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简单)

1.在师生关系上,由居高临下向尊重、赞赏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但要尊重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更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有值得教师赞赏的地方。2.在教学关系上,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论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3.在教材处理上,由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灵活的创造者。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范例,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供载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新教材的编写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例子,教材中有很多 留白,给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4.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研究者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不仅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检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诊断,还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检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诊断,还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

P121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论述)

1.在推广过程中探寻科学统筹与经验探索之间的平衡。首先,在改革实验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对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的科学指导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改革实验试点和推广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最后,改革的先试点再推广做法大大地加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同时,在试点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积累富有成效的经验,促使经验与理性相互渗透,从而使课程改革彻底拜托经验型模式。2.在立足上探寻国际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平衡,与以往的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借鉴立足于中国的课程现状,力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新课程体系,体现中国课程所特有的内涵。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平衡是指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方的差异性,增加课程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建立能满足不同的地区不同需要的课程体系。为了增加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包括增加地方课程的比重,设置校本课程,倡导利用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3.在课程结构上探寻不同课程类型以及不同科目之间的平衡。4.在课程内容上探寻社会需求、个人发展、知识资源之间和其三者各自内部的平衡。首先,删除陈旧的,繁琐艰深的内容,吸纳新知识。其次,增加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5.在课程主体上探寻主题结构之间的平衡。课程改革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咨询专家意见,组织智囊团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专家也是我国课程改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课程管理上探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平

衡。仍然以国家管理课程为主要形式,适当地将一部分课程权利下放到地方和学校,

P136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论述)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掌握知识本身要求学生不断地观察、想象、思考、记忆和操作,这个过程是智力发展的过程。知识不等于智力。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要提高知识技能的水平,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学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学生的智力。

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复习大纲

一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词源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含有学习的范围、领域、时限、进程的意思,于今天理解的课程相似。2.在西方,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意思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二)课程的涵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都作为课程。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北美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是活动,而应该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6.课程即社会改造 广义的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和所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学生开设的某一门学科

(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科技发展水平5.学生发展

(四)课程理论主要流派

1.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

这是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课程理论,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课程理论

主要内涵:a.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促进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b.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行,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c.建构了规范的“学科”课程,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学科相结合d.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

2.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这是一种通过批判和超越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课程理论,它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力、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内容:a.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b.课程的实质是经验c.创造出了新的“社会活动中心”d.引导课程实现了从“学科”到“活动”的历史形态转型

3.发展主义课程理论

赞可夫的理论

主要内涵:a.理论直接依据是“最近发展区学说”b.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的基本涵义有(1)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

(2)指心理一般发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3)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的发展c.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d.课程研制的五大基本原理

4.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这一课程理论主要依据是结构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布鲁纳

基本原理:a.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b.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c.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d.重视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e.提倡发现学习法f.提出了螺旋型课程

5.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克伯屈、拉格和康茨

主张:a.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b.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c.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d.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6.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以人主义本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a.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b.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c.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d.组织意义学习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指学校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化。课程目标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标准,是课程化了的“教育目标”,同时,课程目标还是课程设置的直接要求以及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客观依据

2.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以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标准,三者可排列为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所指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对于受教育者的具体要求,他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是指师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结果,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3.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

a.“普遍性目标”取向 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指那些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它直接作用于课程领域,称为课程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普遍性、模糊性与广泛性,优点:适应范围的广泛性以及相关人员基于自身经验对其做出的解读,不足:这类目标在含义上不清晰,存在歧义,缺乏提出的科学依据,而且在逻辑上有时混乱不清,具有很强的随意性b.“行为目标”取向 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课程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习者身上所发生的行为上的变化 特点: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优点:方便教师对于课程的认识和操作,从而有效的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便于教师对学生做出准确评价,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以及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的达成非常有益 缺点:忽视那些难以被量化、被测评的内容,预先规定的行为目标很可能不适合面前的实际教学情景

P111 课程内容维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简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往的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把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新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作出了要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了有力保障。2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试图改变缺乏创新精神和“手脑”发展失衡的现状。3.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科学与人文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目标,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4.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培

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新课程目标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培养,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P115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简单)

1.在师生关系上,由居高临下向尊重、赞赏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但要尊重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更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有值得教师赞赏的地方。2.在教学关系上,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论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3.在教材处理上,由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灵活的创造者。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范例,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供载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新教材的编写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例子,教材中有很多 留白,给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4.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由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研究者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不仅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检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诊断,还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检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诊断,还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

P121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特点(论述)

1.在推广过程中探寻科学统筹与经验探索之间的平衡。首先,在改革实验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对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的科学指导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改革实验试点和推广过程中,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最后,改革的先试点再推广做法大大地加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同时,在试点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积累富有成效的经验,促使经验与理性相互渗透,从而使课程改革彻底拜托经验型模式。2.在立足上探寻国际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平衡,与以往的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借鉴立足于中国的课程现状,力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新课程体系,体现中国课程所特有的内涵。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平衡是指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方的差异性,增加课程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建立能满足不同的地区不同需要的课程体系。为了增加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包括增加地方课程的比重,设置校本课程,倡导利用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3.在课程结构上探寻不同课程类型以及不同科目之间的平衡。4.在课程内容上探寻社会需求、个人发展、知识资源之间和其三者各自内部的平衡。首先,删除陈旧的,繁琐艰深的内容,吸纳新知识。其次,增加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5.在课程主体上探寻主题结构之间的平衡。课程改革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咨询专家意见,组织智囊团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专家也是我国课程改革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课程管理上探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平

衡。仍然以国家管理课程为主要形式,适当地将一部分课程权利下放到地方和学校,

P136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论述)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掌握知识本身要求学生不断地观察、想象、思考、记忆和操作,这个过程是智力发展的过程。知识不等于智力。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要提高知识技能的水平,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学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发展学生的智力。


相关内容

  • 教学档案目录
  • 教学评估档案目录: A 教学管理: A-1 管理能力 1.领导学习笔记 2.辅导讲座材料 3.奖励证书.论文及经验材料 4.专题和课题研究资料 5.领导听课笔记 6.领导兼课.观摩课等资料.(以上1--6项放在一盒即可,标签"管理能力") 7.主持.参加教研活动及与教师交流解决教 ...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专业名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课程编号:S[1**********]01 课程名称: 高级认知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d Cognitive Psychology 学分: 3 总学时:60 课程性质:学位基础课程(必修) 适用专业: 基础心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以人的心理结构与心理过 ...

  • 证券投资学课程标准
  • <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总 学 时:64 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32 学 分:4 适用专业:金融保险专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性质 <证券投资分析>是金融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形成金融保险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支撑课程之一 ...

  •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的探索
  •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的探索 仁和坪中学 陈华东 中文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 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信息技 ...

  • 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 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

  •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 "过程与方法"是初中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本文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 1.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表明新课 ...

  • 毕业班教学
  • 4月29日,武顺街小学毕业班所有任课教师齐聚一堂,对二00九级毕业班后期管理及复习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会上,教务处组织学习了<毕业班后期管理及复习工作方案>.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老师们对当前班级出现的共通性问题进行了剖析和交流,对复习过程中的科学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深度对话.校长胡文涛强 ...

  •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实施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课程概况 1.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设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的文字教材 ...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复习资料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笔记 2010-01-07 19:2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1.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研究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中国古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