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特征

  【摘 要】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对比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任务。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乡村社会 治理 五位一体 特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治理。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农村发展更加美好,这给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今中国正面临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关城镇化问题与城镇化过程的社会发展问题集中凸显,由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学界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合理性的建议。郁建兴、冯涛(2011)从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管理、地方政府治理转型角度来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程莉(2014)从城镇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协调发展角度认为“要引导投资方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岗位”。陆益龙(2013)从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来分析,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重新构建乡村社会认同体系的重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针对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就研究对象而言更倾向于将研究问题细化,只选取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譬如,侧重于行政体制管理、经济发展管理、社会群体管理等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教育、基层乡村的自治方式改革等内容。城镇化转型期引起的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整体性的综合问题,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关联,过分的细化研究容易导致思路变窄,最终导致整个研究体系的缺失。由此,从宏观面上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基于“五位一体”总体思想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则显得较为全面。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

  学界普遍将城镇化概括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产业结构的协调转化发展的历史前进过程。从城镇化的概念表象来看,仅包含人口、空间、经济结构三要素,但其背后隐藏着社会治理、文化教育、农业、行政、公共服务等多种要素的转化要求。冯长春[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要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并付诸实施,一是人口城镇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二是经济城镇化,指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活动转移并在城镇中集聚的过程,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和机制;三是社会城镇化,即伴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过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四是资源城镇化,包括土地、水资源和能源,这些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高效、集约利用。”

  结合城镇化的普遍界定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从人的内在和物的外在,即从思维与存在阐释,亦结合农民――作为城镇化的主体,携带其周边的物质文化环境从农村走向城镇,思维无法一时适应城镇环境的转变,存在在转变中所需要管理与整治,需要第三方的管理与维护――即治理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与实施:治理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资源城镇化,相对应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指导,形成治理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资源城镇化五个方面,并进行展开与实施。

  三、对比分析下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特征

  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历程完成了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所谓新型城镇化的“新”的内涵在于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等硬件设施建设,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人文素养等内涵性的软实力建设,最终要达到的是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位、高质量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通过城镇化过程中的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培训,实现农民在城镇中的生存。

  通过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对比分析与经验总结,从新型城镇化治理微观角度来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由“以管理为先”的强制行政管理向“以服务为先”的协商的人文管理转变,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的建设方向转变;2)由“土地经济”独大向经济结构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等;3)由忽视文化建设向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转变;4)由单纯的人口转移向农民市民化的人口城镇化转变;5)由过渡开放开采向区域合理规划转变。

  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宏观建设来看:1)实现有重视基础设施等“骨骼”搭建向充实文化精神建设等“血肉”转变;2)由“碎片化”的自然村治理向整体城镇“聚集点”治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E].2014年01月20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20/5755331.shtml

  [2]国土资源部: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R].2013年12月30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年3月16日

  [4]蒋仁开,张冰松等:土地利用规划要引导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3(8):93-96

  作者简介:贾海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农”问题与城镇化

  【摘 要】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对比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任务。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乡村社会 治理 五位一体 特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治理。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农村发展更加美好,这给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当今中国正面临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关城镇化问题与城镇化过程的社会发展问题集中凸显,由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显然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学界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合理性的建议。郁建兴、冯涛(2011)从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管理、地方政府治理转型角度来论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程莉(2014)从城镇化过程中经济结构协调发展角度认为“要引导投资方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岗位”。陆益龙(2013)从城镇化与农村社区建设来分析,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重新构建乡村社会认同体系的重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针对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就研究对象而言更倾向于将研究问题细化,只选取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譬如,侧重于行政体制管理、经济发展管理、社会群体管理等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教育、基层乡村的自治方式改革等内容。城镇化转型期引起的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整体性的综合问题,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关联,过分的细化研究容易导致思路变窄,最终导致整个研究体系的缺失。由此,从宏观面上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基于“五位一体”总体思想的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则显得较为全面。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

  学界普遍将城镇化概括为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产业结构的协调转化发展的历史前进过程。从城镇化的概念表象来看,仅包含人口、空间、经济结构三要素,但其背后隐藏着社会治理、文化教育、农业、行政、公共服务等多种要素的转化要求。冯长春[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要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并付诸实施,一是人口城镇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二是经济城镇化,指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活动转移并在城镇中集聚的过程,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过程和机制;三是社会城镇化,即伴随着经济、人口、土地的城镇化过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四是资源城镇化,包括土地、水资源和能源,这些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高效、集约利用。”

  结合城镇化的普遍界定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从人的内在和物的外在,即从思维与存在阐释,亦结合农民――作为城镇化的主体,携带其周边的物质文化环境从农村走向城镇,思维无法一时适应城镇环境的转变,存在在转变中所需要管理与整治,需要第三方的管理与维护――即治理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与实施:治理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资源城镇化,相对应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指导,形成治理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资源城镇化五个方面,并进行展开与实施。

  三、对比分析下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的特征

  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历程完成了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所谓新型城镇化的“新”的内涵在于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等硬件设施建设,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人文素养等内涵性的软实力建设,最终要达到的是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位、高质量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通过城镇化过程中的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培训,实现农民在城镇中的生存。

  通过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对比分析与经验总结,从新型城镇化治理微观角度来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由“以管理为先”的强制行政管理向“以服务为先”的协商的人文管理转变,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的建设方向转变;2)由“土地经济”独大向经济结构统筹协调发展转变等;3)由忽视文化建设向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转变;4)由单纯的人口转移向农民市民化的人口城镇化转变;5)由过渡开放开采向区域合理规划转变。

  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宏观建设来看:1)实现有重视基础设施等“骨骼”搭建向充实文化精神建设等“血肉”转变;2)由“碎片化”的自然村治理向整体城镇“聚集点”治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E].2014年01月20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1-20/5755331.shtml

  [2]国土资源部: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R].2013年12月30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年3月16日

  [4]蒋仁开,张冰松等:土地利用规划要引导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3(8):93-96

  作者简介:贾海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农”问题与城镇化


相关内容

  • 新都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意义问题措施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新都区职称论文发表网-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意义|问题|措施论文选题题目 新都区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意义|问题|措施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 ...

  •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Journal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2刘彦随1,,周 扬2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5:北京100101) 摘美丽乡村建设是 ...

  • 试论社会转型视域中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社会转型视域中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研究 作者:江燕 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4期 摘 要:社会转型视域中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研究中,应重点分析三个问题: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 ...

  • 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以"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城市的内涵,扼要分析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相关问题,以构建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生活家 ...

  • "城市开发边界"政策与国家的空间治理
  • "城市开发边界"政策与国家的空间治理 2015-10-12张兵等 导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背景下,如何赋予"城市开发边界"更为有效的政策内涵?又怎样从国家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角度来判断这一规划政策的价值?回头看规划工作中控制和引导城市开发边界的历史 ...

  •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形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提前实现农民收入翻番 (三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研究_周琳琳
  • [农村发展]农业经济 2017/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研究 ◎周琳琳 *   摘 要: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过城中,我国三农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本文就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三农问 ...

  • _乡规划_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_省略_落实_城乡规划法_中的_乡规划_雷诚
  • "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 --如何落实<城乡规划法>中的"乡规划" 雷 诚 赵 民 [摘要]<城乡规划法>将"乡规划"纳入了城乡规划体系,对这一重要立法的实施尚需加强研究.本文通过对法规中有关"乡 ...

  • 全域旅游 大有可为20160505
  • 全域旅游 大有可为 全域旅游的概念在社会上逐渐引起注意,越来越多的地方对此表示很高的积极性,并就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全域旅游?为什么要推进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我们一起认真探索. 一.何谓"全域旅游" 三十多年来,我们发展旅游,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