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4 期 农业科学研究 Vol.26No.4 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2005年12月
Dec.2005
文章编号:167320747(2005)0420064204
利用DEA方法测算中国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
董晓芳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银川 750002)
摘 要:采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给出了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测算途径,并运用它测算了中国部分省区大豆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据此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各大豆产区生产的最佳投入配置.从投入的角度考察各省区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反映目前大豆的生产率状况.关键词:DEA;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大豆中图分类号:S551+.4 文献标志码:A
MeasuringtheRelativeProductionEfficiencyofProductionbyDEAMethodDongXiaofg
(SchoolofEconomicandManagement,,China)
Abstract:Thispaper,usingthenon2parameter,introduceditsbasicprinciplesandmeasuringmethods,andttechnologicalefficiency,puretechnologicalefficiencyandscaletroductionofsomeprovincesinChina.Accordingtotheresults,thisinvestmentallocation.Thesignificanceofthispaperwastoinvestigatetheefficiencyofeachprovince’ssoybeanproductionfrominvestmentaspect,andtothepresentproductivityconditionofsoybeanproductioninChina.
Keywords:DEA,comprehensivetechnologicalefficiency;puretechnologicalefficiency;scaleefficiency;soybean
中国大豆的相对效率评价仅仅是中国各省区的大豆效率比较,实际上和美国、巴西等国家相比,中国大豆种植规模小、单产低,大豆的生产是无效率的[1].中国大豆的种植农户只有0.1hm2的平均规模,即使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黑龙江,农户种植大豆的规模,最大的也只有10hm2左右,而美国1978年农户平均种植面积是114hm2,1992年平均每户的大豆种植面积148hm2.1996年中国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2001年进口创历史记录,达到1394万t,已经接近国内大豆的生产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豆作为食物的消费量和作为蛋白质饲料的豆粕需求量增长很快,而国内大豆的生产量却停滞不前,供需缺口只能靠大量进口来缓解.中国的大豆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原因有2个:①中
国大豆的单产水平低,仅为1.68t/hm2,是世界平均
水平的78%,美国的67%,巴西的71%.如果2000年中国的大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仅此一项就可以使中国的大豆生产量达到2000万t,基本满足国内对大豆的消费需求.②种植规模小.这2个因素导致了中国大豆的成本相对过高,国内价格通常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20%以上.
1 方法与理论模型
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的运
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自1978年底,一个DEA模型发表后,新的模型及相关
的重要理论结果不断出现,已成为运筹学研究的一
收稿日期:2005208225
作者简介:董晓芳(19712),女,山东武城县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第4期 董晓芳:利用DEA方法测算中国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个新领域.具体来说,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作出评价.就其“耗费的资源”和“生产的产品”来说,每个DMU都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实体.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DEA可以得出每个DMU综合的数量指标,确定有效的(即相对效率最高的)DMU,并指出其他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DEA还能判断各DMU的投入规模是否恰当,并给出了各DMU调整投入规模的正确方向和程度,应扩大还是缩小,改变多少为好.
为测算生产单元的纯技术效率水平,A.Charnes,W.W.Cooper等,在1985年提出了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i(i=1,2,…,n),每个决策单元都是以m种投入生产k种产品,分别以m维向量Xi和k维向量Yi表示代i生产单元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以相对效率为基础而建立的可变规模报酬模型(加入松弛变量后)为:
TT
θ(e1ν-εminSA+e2SB),
i=1n
65
说明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既无法等比例地减少各
种投入,也不能个别地减少某种投入或增加某种产出.这时生产点(X0,Y0)处于技术有效状态,而当规划的最优解都满足θ0或SB≠0时,DMU0是弱c=1,但SA≠
有效的.说明某些投入量已处在最小状态,所有投入不能按同一比例减少,但仍有可能对投入或产出进行结构性调整.即在弱技术有效下,生产规模是适当的,仅存在结构问题.当θc
0,Y0)处于技术无效状态.表明在保持产出不小于Y0的条件下,可以使得各种投入同时缩小θ0或SB≠0时,还存c倍,若SA≠在结构问题.
只要将在不变规模报酬假设下测得的结果θc
ν进行比较,就可推和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测得的θ
算规模效率的大小.图1表示出几种不同规模报酬假设下的生产前沿.不同规模报酬假设下的效率,综合效率θ纯技术效率θν和规模效率θc、s分别为:
6λX
i
n
i
+SA=θcX0,-SB=Y0,
s.t.
i=1n
6λY
i
i
(i=1
6λ
i
=1,
图1 不同规模报酬假设下的生产前沿
Fig.1 Productionpossibilityundertheassumption
ofdifferentrewardscales
λi≥0,i1,0,0.
其中,SA=12,sam)T,SB=(sb1,sb2,…,)T,分别表示对0进行结构调整的松弛变量.X0,Y0表示被评价决策单元DMU0的投入和产出向
ν3
量.当规划(Dε)的所有最优解都满足θν=1,SA=SB=
3
0时,则称DMU0是技术有效的.若θν=1但SA≠0或
3
SB≠0,则称DMU0是弱有效的.θν
在可变规模报酬的线性规划模型去掉一个约束后,即变为不变规模报酬模型.它测算的是生产单元的综合效率(TEc)建立在Tc上的投入角度的综合效率评价模型(加入松弛变量SA和SB及摄动量ε后)为:
TT
θ(e1minSA+e2SB),c-ε
i=1
θθθ=, ν=, .c=s=
AM
BN
AM
AM
BM
综合效率θν和规模效率θc等于纯技术效率θs的乘积.所以,
θθθθν×ν.c=θs, sc/θ
通过分别运行CRS,VRS的DEA模型得到θc和θν,用他们便可以推算规模效率的水平.当θνc=θ时,生产单元的规模效率为1,即生产处于最佳规模;否则生产单元的规模效率有所损失.评价生产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用以下模型非增规模报酬NIRS(Non2IncreaseReturnstoScale)模型:
TT
θ(e1minSA+e2SB),n-ε
i=1n
6λX
iN
n
i
+SA=θcX0,
(Dε)
s.t.
s.t.
i=1
6λiYi-SB=Y0,
6λX
i
n
i
+SA=θcX0,-SB=Y0,
λi≥0,i=1,2,…,n.SA≥0,SB≥0.
这里θc表示生产单元的综合效率,其他符号与前文定义相同.可以看出这一规划问题是在保持生产可行和产出不小于Y0的条件下,尽量让投入按同一比例缩小.当规划的所有最优解都满足θc=1,SA=SB=0时,
i=1n
6λY
i
i
n
(Dε)
i=1
6λ
i
≤1,
λi≥0,i=1,2,…,n.SA≥0,SB≥0.
当生产单元处于规模无效(θs
66农业科学研究 第26卷
参照基是处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是被缺乏效率的省份
学习的省区(为了方便各省用序号表示),河北是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省区,各项投入达到了比较合理的配置,参照基表明河北在大豆的生产投入方面向自身学习,同时河北也被其他一些缺乏效率的省份学习.计数是该省份被其他省份参照的次数,计数大说明该省区值得比较多的生产区参照.河北、黑龙江、河南、安徽4省大豆生产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是大多省份参照的对象,其中河北被7个省份参照.不是所有处在生产前沿面上的省份都值得其他缺乏效率的省区参照,江苏的技术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但是它的计数值为0,说明它没有被其他的省份学习.这种相对效率的比较分析忽略了各地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差异,仅仅从投入产出角度进行了比较,难免会出现误差.根据使用了2003年的数据进行评价,如果使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对各地区的相对效率的变化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某个对诊断该省区的某.
1 1soybeanproduction
in2003inChina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序号[**************]技术效率1 0.960.820.9 0.831 1 1 0.811 0.840.91参照基
[***********]61
θθν就可判别生产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①ν=θn时,
θθ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②ν≠n时,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以上2种情况分别如图1中的D点和B点所示.B点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D点
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2 指标与数据
全文使用了1个产出指标和4个投入指标测算了中国各省区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2].产出指标主要是指主产品产量、主产品产值、副产品产值等,使用的产出指标是每0.0667hm2主产品产值.投入指标依次使用每0.0667hm2的用工作价、物质费用、总动力、期间费用.使用的投入指标数据及指标涵义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用工作价是按地区工价汇总计算,因为各地的劳动力价格不同,如果按统一工价汇总就不能准确反映各地区的每0.0667hm2用工差异;物质费用仅仅包括种子、化肥、农家肥、农药4项,统计学意义上的物质费用一般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在这里物质费用的数据统计没有考虑间接生产费用.投入产忽略一些不能较好控制的因素,下提高产出);,是从;期间费用主要指土地承包费、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用等.测算使用的期间费用减去了土地承包费,因为土地承包费不是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具体指标数据来源于《2003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16
88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运用DEA方法对2003年13个省区大豆生产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大豆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寻找生产投入的最佳配置[3].提供了中国13个大豆主产区的参照基表格,并把效率分解成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3项,通过运行非增规模报酬(NIRS)的DEA模型,将其结果与纯技术效率得分比较,判断出各省区处在递增或递减的规模报酬区间,具体指出了各省区生产可节约的投入幅度,为各大豆产区调整投入产出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表1是在投入产出比较的基础上识别了中国13个大豆生产省区的生产技术状况.技术效率得分中,有5个产区等于1,这些产区的大豆生产位于生产的前沿面上,即生产处于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上.
计数[1**********]0表2 2003年中国部分省区大豆生产效率评价Tab.2 Evaluationofsoybeanproductionefficiency
ofsomeprovincesin2003inChina省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综合效率1
0.9640.8170.8980.828111
0.8091
0.8430.909纯技术效率1111
0.842111
0.87111
0.917规模效率1
0.9640.8170.8980.983111
0.9291
0.8430.991规模收益不变递减递增递减递减不变不变不变递减不变递减递增 表2是2003年中国13省区大豆生产效率评价
第4期 董晓芳:利用DEA方法测算中国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结果.从表2可知,10个省区的纯技术效率得分等于1,说明我国大豆生产处于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虽然中国大豆生产的纯技术效率较高,但是综合效率的得分只有5个省份等于1,因为仅有5个省区处于规模效率最优状态,其余省区都表现出规模效率无效状态.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生产的综合效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综合效率中,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大豆产区下降到5个省份.从计算13省区的几何平均数可知,各省区的综合效率值为0.92,其中纯技术效率为0.97,规模效率为0.95.说明我国大豆生产的纯技术效率较高,生产规
67
的生产活动.除了5个效率最优的产区外,其他省区都可以减少一定的投入量来达到目前的生产量.用工作价只有重庆的投入过高,可节约42.57%;内蒙古、辽宁、湖北的物质费用投入过多;山西、内蒙古、吉林、重庆、陕西的机械和畜力费用投入过多,特别是吉林和陕西,可节约幅度分别为10.68%和10.42%;山西、山东等产区的期间费用有一定的节约空间.
表3 2003年部分省区大豆生产投入的可节约幅度
Tab.3 Savablerangeofsoybeanproduction
investmentinsomeprovincesin2003%省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用工作价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2.570.00
模经过调整后规模效率有所提高.从表2的规模效率得分中可知,河北、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苏5个省份的规模效率等于1,说明这5个产区达到了生产规模的最佳状态,处于不变规模报酬阶段,这些产区应保持目前的规模水平.而内蒙古、重庆、陕西3个省区的规模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这些产区的生产规模较小,规模效率还有增长的空间.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湖北5个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从其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该省份大豆亩产的高水平是由于过度的投入导致的,的扩张超过了其规模的承受能力减状态.
表3节约幅度,,可以通过节约投入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不管是递增的规模报酬还是递减的规模报酬,都可以通过调整大豆产区的生产规模从而节约投入的费用,使其达到生产规模的最佳状态,按照这种方式的调整将是最优投入
物质费用
0.000.009.631.250.000.000.0.0.220.000.00
动力费用
0.001.832.420.0010.680.00000.0.000.000.002.8610.42
期间费用
0.002.770.003.761.900.000.000.001.870.005.210.000.00
参考文献:
[1] 朱希刚.中国大豆的困境和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经
济,2003,(1):27233.[2] 孟令杰,顾焕章.度量生产率变化的非参数方法[J].数
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2):46250.[3] 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22119.
(责任编辑、校对 郑国琴)
(上接第60页)
最长的运行时间由改造前65.12h延长到改造后101.44h,增幅56%(表2),延缓了频繁开停机对水泵、电动机等设备的冲击性损伤,减少了设备维修工作量,节约了材料、配件.1~4泵站水量基本匹配,减少了弃水和回水量损失,渠道水利用率由改造前81.16%提高到改造后84.46%,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进一步促进了盐环定扬黄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提高了,渠道水利用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基本解决了空流段运行泵站级间匹配的问题,降低了运行管理成本,将为西部高扬程灌区更好地解决泵站级间匹配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竣
5 小结
机械式停机全调节混流泵在渠首泵站应用后,
机组运行平稳,机组开停机次数减少了633次,减幅48%;机组运行时间延长,增幅56%;泵站工作效率
工报告[R].1996.1220.
[2] 刘家春.水泵与水泵站[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1997.23230.
[3] 储训.现代泵站工程理论与技术[M].无锡: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2.17225.
(责任编辑、校对 郑国琴)
第26卷第4 期 农业科学研究 Vol.26No.4 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2005年12月
Dec.2005
文章编号:167320747(2005)0420064204
利用DEA方法测算中国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
董晓芳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银川 750002)
摘 要:采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给出了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测算途径,并运用它测算了中国部分省区大豆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据此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各大豆产区生产的最佳投入配置.从投入的角度考察各省区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反映目前大豆的生产率状况.关键词:DEA;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大豆中图分类号:S551+.4 文献标志码:A
MeasuringtheRelativeProductionEfficiencyofProductionbyDEAMethodDongXiaofg
(SchoolofEconomicandManagement,,China)
Abstract:Thispaper,usingthenon2parameter,introduceditsbasicprinciplesandmeasuringmethods,andttechnologicalefficiency,puretechnologicalefficiencyandscaletroductionofsomeprovincesinChina.Accordingtotheresults,thisinvestmentallocation.Thesignificanceofthispaperwastoinvestigatetheefficiencyofeachprovince’ssoybeanproductionfrominvestmentaspect,andtothepresentproductivityconditionofsoybeanproductioninChina.
Keywords:DEA,comprehensivetechnologicalefficiency;puretechnologicalefficiency;scaleefficiency;soybean
中国大豆的相对效率评价仅仅是中国各省区的大豆效率比较,实际上和美国、巴西等国家相比,中国大豆种植规模小、单产低,大豆的生产是无效率的[1].中国大豆的种植农户只有0.1hm2的平均规模,即使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黑龙江,农户种植大豆的规模,最大的也只有10hm2左右,而美国1978年农户平均种植面积是114hm2,1992年平均每户的大豆种植面积148hm2.1996年中国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2001年进口创历史记录,达到1394万t,已经接近国内大豆的生产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豆作为食物的消费量和作为蛋白质饲料的豆粕需求量增长很快,而国内大豆的生产量却停滞不前,供需缺口只能靠大量进口来缓解.中国的大豆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原因有2个:①中
国大豆的单产水平低,仅为1.68t/hm2,是世界平均
水平的78%,美国的67%,巴西的71%.如果2000年中国的大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仅此一项就可以使中国的大豆生产量达到2000万t,基本满足国内对大豆的消费需求.②种植规模小.这2个因素导致了中国大豆的成本相对过高,国内价格通常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20%以上.
1 方法与理论模型
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的运
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自1978年底,一个DEA模型发表后,新的模型及相关
的重要理论结果不断出现,已成为运筹学研究的一
收稿日期:2005208225
作者简介:董晓芳(19712),女,山东武城县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第4期 董晓芳:利用DEA方法测算中国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个新领域.具体来说,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对决策单元作出评价.就其“耗费的资源”和“生产的产品”来说,每个DMU都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实体.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DEA可以得出每个DMU综合的数量指标,确定有效的(即相对效率最高的)DMU,并指出其他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DEA还能判断各DMU的投入规模是否恰当,并给出了各DMU调整投入规模的正确方向和程度,应扩大还是缩小,改变多少为好.
为测算生产单元的纯技术效率水平,A.Charnes,W.W.Cooper等,在1985年提出了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i(i=1,2,…,n),每个决策单元都是以m种投入生产k种产品,分别以m维向量Xi和k维向量Yi表示代i生产单元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以相对效率为基础而建立的可变规模报酬模型(加入松弛变量后)为:
TT
θ(e1ν-εminSA+e2SB),
i=1n
65
说明在不减少产出的情况下,既无法等比例地减少各
种投入,也不能个别地减少某种投入或增加某种产出.这时生产点(X0,Y0)处于技术有效状态,而当规划的最优解都满足θ0或SB≠0时,DMU0是弱c=1,但SA≠
有效的.说明某些投入量已处在最小状态,所有投入不能按同一比例减少,但仍有可能对投入或产出进行结构性调整.即在弱技术有效下,生产规模是适当的,仅存在结构问题.当θc
0,Y0)处于技术无效状态.表明在保持产出不小于Y0的条件下,可以使得各种投入同时缩小θ0或SB≠0时,还存c倍,若SA≠在结构问题.
只要将在不变规模报酬假设下测得的结果θc
ν进行比较,就可推和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测得的θ
算规模效率的大小.图1表示出几种不同规模报酬假设下的生产前沿.不同规模报酬假设下的效率,综合效率θ纯技术效率θν和规模效率θc、s分别为:
6λX
i
n
i
+SA=θcX0,-SB=Y0,
s.t.
i=1n
6λY
i
i
(i=1
6λ
i
=1,
图1 不同规模报酬假设下的生产前沿
Fig.1 Productionpossibilityundertheassumption
ofdifferentrewardscales
λi≥0,i1,0,0.
其中,SA=12,sam)T,SB=(sb1,sb2,…,)T,分别表示对0进行结构调整的松弛变量.X0,Y0表示被评价决策单元DMU0的投入和产出向
ν3
量.当规划(Dε)的所有最优解都满足θν=1,SA=SB=
3
0时,则称DMU0是技术有效的.若θν=1但SA≠0或
3
SB≠0,则称DMU0是弱有效的.θν
在可变规模报酬的线性规划模型去掉一个约束后,即变为不变规模报酬模型.它测算的是生产单元的综合效率(TEc)建立在Tc上的投入角度的综合效率评价模型(加入松弛变量SA和SB及摄动量ε后)为:
TT
θ(e1minSA+e2SB),c-ε
i=1
θθθ=, ν=, .c=s=
AM
BN
AM
AM
BM
综合效率θν和规模效率θc等于纯技术效率θs的乘积.所以,
θθθθν×ν.c=θs, sc/θ
通过分别运行CRS,VRS的DEA模型得到θc和θν,用他们便可以推算规模效率的水平.当θνc=θ时,生产单元的规模效率为1,即生产处于最佳规模;否则生产单元的规模效率有所损失.评价生产规模报酬递减或递增用以下模型非增规模报酬NIRS(Non2IncreaseReturnstoScale)模型:
TT
θ(e1minSA+e2SB),n-ε
i=1n
6λX
iN
n
i
+SA=θcX0,
(Dε)
s.t.
s.t.
i=1
6λiYi-SB=Y0,
6λX
i
n
i
+SA=θcX0,-SB=Y0,
λi≥0,i=1,2,…,n.SA≥0,SB≥0.
这里θc表示生产单元的综合效率,其他符号与前文定义相同.可以看出这一规划问题是在保持生产可行和产出不小于Y0的条件下,尽量让投入按同一比例缩小.当规划的所有最优解都满足θc=1,SA=SB=0时,
i=1n
6λY
i
i
n
(Dε)
i=1
6λ
i
≤1,
λi≥0,i=1,2,…,n.SA≥0,SB≥0.
当生产单元处于规模无效(θs
66农业科学研究 第26卷
参照基是处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是被缺乏效率的省份
学习的省区(为了方便各省用序号表示),河北是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省区,各项投入达到了比较合理的配置,参照基表明河北在大豆的生产投入方面向自身学习,同时河北也被其他一些缺乏效率的省份学习.计数是该省份被其他省份参照的次数,计数大说明该省区值得比较多的生产区参照.河北、黑龙江、河南、安徽4省大豆生产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是大多省份参照的对象,其中河北被7个省份参照.不是所有处在生产前沿面上的省份都值得其他缺乏效率的省区参照,江苏的技术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但是它的计数值为0,说明它没有被其他的省份学习.这种相对效率的比较分析忽略了各地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差异,仅仅从投入产出角度进行了比较,难免会出现误差.根据使用了2003年的数据进行评价,如果使用不同时期的数据对各地区的相对效率的变化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某个对诊断该省区的某.
1 1soybeanproduction
in2003inChina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序号[**************]技术效率1 0.960.820.9 0.831 1 1 0.811 0.840.91参照基
[***********]61
θθν就可判别生产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①ν=θn时,
θθ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②ν≠n时,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以上2种情况分别如图1中的D点和B点所示.B点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D点
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2 指标与数据
全文使用了1个产出指标和4个投入指标测算了中国各省区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2].产出指标主要是指主产品产量、主产品产值、副产品产值等,使用的产出指标是每0.0667hm2主产品产值.投入指标依次使用每0.0667hm2的用工作价、物质费用、总动力、期间费用.使用的投入指标数据及指标涵义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用工作价是按地区工价汇总计算,因为各地的劳动力价格不同,如果按统一工价汇总就不能准确反映各地区的每0.0667hm2用工差异;物质费用仅仅包括种子、化肥、农家肥、农药4项,统计学意义上的物质费用一般包括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在这里物质费用的数据统计没有考虑间接生产费用.投入产忽略一些不能较好控制的因素,下提高产出);,是从;期间费用主要指土地承包费、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用等.测算使用的期间费用减去了土地承包费,因为土地承包费不是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具体指标数据来源于《2003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16
88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运用DEA方法对2003年13个省区大豆生产的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大豆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寻找生产投入的最佳配置[3].提供了中国13个大豆主产区的参照基表格,并把效率分解成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3项,通过运行非增规模报酬(NIRS)的DEA模型,将其结果与纯技术效率得分比较,判断出各省区处在递增或递减的规模报酬区间,具体指出了各省区生产可节约的投入幅度,为各大豆产区调整投入产出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表1是在投入产出比较的基础上识别了中国13个大豆生产省区的生产技术状况.技术效率得分中,有5个产区等于1,这些产区的大豆生产位于生产的前沿面上,即生产处于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上.
计数[1**********]0表2 2003年中国部分省区大豆生产效率评价Tab.2 Evaluationofsoybeanproductionefficiency
ofsomeprovincesin2003inChina省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重庆综合效率1
0.9640.8170.8980.828111
0.8091
0.8430.909纯技术效率1111
0.842111
0.87111
0.917规模效率1
0.9640.8170.8980.983111
0.9291
0.8430.991规模收益不变递减递增递减递减不变不变不变递减不变递减递增 表2是2003年中国13省区大豆生产效率评价
第4期 董晓芳:利用DEA方法测算中国大豆的相对生产效率结果.从表2可知,10个省区的纯技术效率得分等于1,说明我国大豆生产处于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虽然中国大豆生产的纯技术效率较高,但是综合效率的得分只有5个省份等于1,因为仅有5个省区处于规模效率最优状态,其余省区都表现出规模效率无效状态.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生产的综合效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综合效率中,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大豆产区下降到5个省份.从计算13省区的几何平均数可知,各省区的综合效率值为0.92,其中纯技术效率为0.97,规模效率为0.95.说明我国大豆生产的纯技术效率较高,生产规
67
的生产活动.除了5个效率最优的产区外,其他省区都可以减少一定的投入量来达到目前的生产量.用工作价只有重庆的投入过高,可节约42.57%;内蒙古、辽宁、湖北的物质费用投入过多;山西、内蒙古、吉林、重庆、陕西的机械和畜力费用投入过多,特别是吉林和陕西,可节约幅度分别为10.68%和10.42%;山西、山东等产区的期间费用有一定的节约空间.
表3 2003年部分省区大豆生产投入的可节约幅度
Tab.3 Savablerangeofsoybeanproduction
investmentinsomeprovincesin2003%省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用工作价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2.570.00
模经过调整后规模效率有所提高.从表2的规模效率得分中可知,河北、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苏5个省份的规模效率等于1,说明这5个产区达到了生产规模的最佳状态,处于不变规模报酬阶段,这些产区应保持目前的规模水平.而内蒙古、重庆、陕西3个省区的规模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这些产区的生产规模较小,规模效率还有增长的空间.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湖北5个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从其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该省份大豆亩产的高水平是由于过度的投入导致的,的扩张超过了其规模的承受能力减状态.
表3节约幅度,,可以通过节约投入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不管是递增的规模报酬还是递减的规模报酬,都可以通过调整大豆产区的生产规模从而节约投入的费用,使其达到生产规模的最佳状态,按照这种方式的调整将是最优投入
物质费用
0.000.009.631.250.000.000.0.0.220.000.00
动力费用
0.001.832.420.0010.680.00000.0.000.000.002.8610.42
期间费用
0.002.770.003.761.900.000.000.001.870.005.210.000.00
参考文献:
[1] 朱希刚.中国大豆的困境和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经
济,2003,(1):27233.[2] 孟令杰,顾焕章.度量生产率变化的非参数方法[J].数
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2):46250.[3] 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22119.
(责任编辑、校对 郑国琴)
(上接第60页)
最长的运行时间由改造前65.12h延长到改造后101.44h,增幅56%(表2),延缓了频繁开停机对水泵、电动机等设备的冲击性损伤,减少了设备维修工作量,节约了材料、配件.1~4泵站水量基本匹配,减少了弃水和回水量损失,渠道水利用率由改造前81.16%提高到改造后84.46%,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进一步促进了盐环定扬黄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提高了,渠道水利用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基本解决了空流段运行泵站级间匹配的问题,降低了运行管理成本,将为西部高扬程灌区更好地解决泵站级间匹配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竣
5 小结
机械式停机全调节混流泵在渠首泵站应用后,
机组运行平稳,机组开停机次数减少了633次,减幅48%;机组运行时间延长,增幅56%;泵站工作效率
工报告[R].1996.1220.
[2] 刘家春.水泵与水泵站[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1997.23230.
[3] 储训.现代泵站工程理论与技术[M].无锡: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2.17225.
(责任编辑、校对 郑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