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历史

城市发展历史

姓名:杨鑫

班级:生态03-1

学号:0301040119

指导教师:李殿生

提交时间:2006.12.11

[摘要] 现代城市一般指二十世纪以来的城市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二次大战前、战后四十年代后期、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关键字]城市规划 城市历史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城市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

一.十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市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随着工业革命后,新阶级的迅速成长,促成当时社会秩序的变更,以及继十九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其二,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城市变革,其中诸如单轨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最为有力。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17~1923年,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强烈震撼的时期,这一时期内产生了新建筑运动思潮,各国为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作出了一些努力;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经济复苏,建设活动兴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高层摩天大楼;1929~1939年,是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和酝酿新的世界大战的时期,建设运动重新活跃了一个短时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交战国的城市建设趋于停顿。

具体内容如下

1、 1900~1918年的欧美城市:

a 、城市规划立法工作:当时,欧美一些国家认识到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经常的和重要的职能。1909年,英国第一次通过了城市规划法;同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会议;德国、瑞典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规划行政机构并制定了相关法律。

b 、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翁温和帕克设计了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年,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000人,但到1917年,仅达到18000人;1919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27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五万人。田园城市的设想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翁温和帕克于1905~1909年在伦敦西北建设了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居住区,这是创造" 社会性综合社区" 的一个成功实验,是当时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

c 、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的贡献:

d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e 、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f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2、 1918~1945年的欧美城市

a 、 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b 、英国的卫星城市理论与田园城市的建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 翁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即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聚集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翁温的助手帕克,于1930年在英国建设了第三个田园城市--威顿肖维,位于曼彻斯特的南面,人口10万人。它具有莱奇华斯和韦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特征:围绕着城市的绿化带,工业和居住区的有机组合和精心设计的独户住宅。帕克在威顿肖维实行了他从美国获得的把城市明确的划分成相互结合的邻里单位的思想。

c 、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d 、区域规划:

e 、雅典宪章:在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与会者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与与规划问题,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 雅典宪章" 。大纲指出,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在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大纲列举了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存在的严重问题后指出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强

调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大纲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

二.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战后欧洲和日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恢复和改建;二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具体内容如下:

1、英国的战后重建

a 、大伦敦规划

b 、哈罗新城

c 、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2、 法国的战后重建

a 、 勒. 哈佛的重建

b 、勒. 柯布西埃的居住单位

3、 东欧、苏联与日本的战后重建

a 、 波兰的战后重建

b 、 苏联的战后重建

c、日本的战后重建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五十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一元化结构体系,即大城市只有一个中心,然后在环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规划布局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 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1、五十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相应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的势头十分猛烈,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而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 点" 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2、五十年代的新城建设

3、五十年代的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4、五十年代的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5、朝鲜平壤的重建

6、五十年代的科学城

7、五十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8、五十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

9、五十年代的居住区

10、五十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11、五十年代环境科学的兴起和CIAM 第十小组的建立

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各国政府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从过去的物质建设规划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把物质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规划、科技文化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综合评价,以系统论的观点进行主总体平衡。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取代。规划的范围从国土、从区域、从大城市圈、从合理分布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全国的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与城市规划协调,使城乡融为一体,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城市将进一步现代化,这包括城市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将产生愈益显著的影响。建设技术密集型的科学园区或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

具体内容如下:

1、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化

2、六十年代以来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3、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与莫斯科的城市总体规划

4、六十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5、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6、六十年代以来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地

7、六十年代以来的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8、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区、城市园林绿化、城市雕塑、街头壁画

9、六十年代以来的居住环境与居住区

10、六十年代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11、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一些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学者于秘鲁利马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是继1933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文件。宪章分为11小节,对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主要问题作了论述。这十一小节分别为:城市与区域、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工业技术、设计与实践、城市与建筑设计。宪章强调了"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 ," 规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它必须对人类的各种要求作出解释和反映" ," 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 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 等观点。

12、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与城市环境生态学对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发展历史

姓名:杨鑫

班级:生态03-1

学号:0301040119

指导教师:李殿生

提交时间:2006.12.11

[摘要] 现代城市一般指二十世纪以来的城市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二次大战前、战后四十年代后期、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关键字]城市规划 城市历史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城市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

一.十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市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随着工业革命后,新阶级的迅速成长,促成当时社会秩序的变更,以及继十九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其二,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城市变革,其中诸如单轨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最为有力。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17~1923年,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强烈震撼的时期,这一时期内产生了新建筑运动思潮,各国为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作出了一些努力;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经济复苏,建设活动兴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高层摩天大楼;1929~1939年,是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和酝酿新的世界大战的时期,建设运动重新活跃了一个短时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交战国的城市建设趋于停顿。

具体内容如下

1、 1900~1918年的欧美城市:

a 、城市规划立法工作:当时,欧美一些国家认识到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经常的和重要的职能。1909年,英国第一次通过了城市规划法;同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会议;德国、瑞典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规划行政机构并制定了相关法律。

b 、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翁温和帕克设计了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年,位于伦敦东北64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公顷,规划人口35000人,但到1917年,仅达到18000人;1919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27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970公顷,规划人口五万人。田园城市的设想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翁温和帕克于1905~1909年在伦敦西北建设了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居住区,这是创造" 社会性综合社区" 的一个成功实验,是当时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

c 、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的贡献:

d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e 、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f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

2、 1918~1945年的欧美城市

a 、 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b 、英国的卫星城市理论与田园城市的建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 翁温于1922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即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聚集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翁温的助手帕克,于1930年在英国建设了第三个田园城市--威顿肖维,位于曼彻斯特的南面,人口10万人。它具有莱奇华斯和韦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特征:围绕着城市的绿化带,工业和居住区的有机组合和精心设计的独户住宅。帕克在威顿肖维实行了他从美国获得的把城市明确的划分成相互结合的邻里单位的思想。

c 、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d 、区域规划:

e 、雅典宪章:在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与会者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与与规划问题,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 雅典宪章" 。大纲指出,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在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大纲列举了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存在的严重问题后指出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强

调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大纲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

二.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战后欧洲和日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恢复和改建;二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具体内容如下:

1、英国的战后重建

a 、大伦敦规划

b 、哈罗新城

c 、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2、 法国的战后重建

a 、 勒. 哈佛的重建

b 、勒. 柯布西埃的居住单位

3、 东欧、苏联与日本的战后重建

a 、 波兰的战后重建

b 、 苏联的战后重建

c、日本的战后重建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五十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一元化结构体系,即大城市只有一个中心,然后在环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规划布局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 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1、五十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相应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的势头十分猛烈,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而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 点" 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2、五十年代的新城建设

3、五十年代的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4、五十年代的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5、朝鲜平壤的重建

6、五十年代的科学城

7、五十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8、五十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

9、五十年代的居住区

10、五十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11、五十年代环境科学的兴起和CIAM 第十小组的建立

四、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各国政府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从过去的物质建设规划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规划,把物质建设规划与经济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规划、科技文化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综合评价,以系统论的观点进行主总体平衡。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取代。规划的范围从国土、从区域、从大城市圈、从合理分布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全国的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与城市规划协调,使城乡融为一体,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城市将进一步现代化,这包括城市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将产生愈益显著的影响。建设技术密集型的科学园区或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

具体内容如下:

1、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化

2、六十年代以来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3、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与莫斯科的城市总体规划

4、六十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5、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问题

6、六十年代以来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地

7、六十年代以来的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8、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区、城市园林绿化、城市雕塑、街头壁画

9、六十年代以来的居住环境与居住区

10、六十年代以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11、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一些世界知名城市设计学者于秘鲁利马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是继1933年雅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又一文件。宪章分为11小节,对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主要问题作了论述。这十一小节分别为:城市与区域、城市增长、分区概念、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与保护、工业技术、设计与实践、城市与建筑设计。宪章强调了"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基本动态的统一性" ," 规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它必须对人类的各种要求作出解释和反映" ," 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 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 等观点。

12、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与城市环境生态学对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


相关内容

  • 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 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摘要]素质教育中发展观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史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历史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为指导,明确教育教学任务,熟练地驾驭历史知识,与学生进行多元交流,努力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历史教育教学的专家和博学者. [关键词]素质教育 历史教师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 ...

  • 历史观与历史哲学的关系
  • 历史观与历史哲学的关系 姓名:张云天 学号:2013232025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历史观作为人类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进程的基本观念,极大地推进了历史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同时近代历史哲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历史观的革新,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新型历史观纷纷登上理论舞台.历史观与历史哲学虽然在研究方向. ...

  • 历史价值论研究的意义和任务
  • 作者:王学川 理论与现代化 2008年11期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4-0023-06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价值论探讨的是历史客体对于历史主体的意义何在,即历史有无目的.有无进步,历史对人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认识历史意义的问题.历史价值论研究, ...

  •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
  •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 ...

  • 历史运动中的跳跃性规律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 作者:张俊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2000年02期 [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6201(1999)05-0048-06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规律是在主体创造与主体选择相统一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历史规律在其运行中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 ...

  •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研究--以松江府城为例
  • 范衍陈柏阳 殷叶果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研究--以松江府城为例 HistoricaIDistrictProtectionRe- search一-A Caseof Songjiang Fu Cheng FANYon.GHENBoyang.YINYeguo Abstract:Authorsdiscusse ...

  •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doc
  •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 六.世界现代史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 ...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编 第一章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历史学的发展趋势与历史课程改革 21世纪历史学的发展必将在20世纪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可以遇见,本世纪历史学的发展,仍将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并将会呈现出一个突飞猛进的飞跃 ...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
  •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 ...

  •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_郝立新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3期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 郝立新 一种社会历史观在其创立者谢世一个多世纪后仍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并在理论界引起持久的争论和在现实中产生久远的影响,这表明了该历史观的独特性.复杂性和生命力.历史唯物主义从其诞生以来,围绕它的理论本质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在历史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