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撰写者:李维强 导师:杜华平

自谢灵运,陶渊明开创山水田园诗派。有唐一代,祖述陶谢者,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也。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王维。他出生在儒学世家, 绘画音律无不精通, 被人誉为" 文章冠世, 画绝千古" ,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 其中山水田园诗尤其被人所称颂. 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说:"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成珠, 着壁成绘,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 而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林志〉〉中对王维的评价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则非常精辟允当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的鲜明艺术特点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王维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一直是一个洒脱恬淡闲适的世外高人形象。然而细读其诗,深层体会,不难发现,其很多诗在表面的恬静闲雅中透出深沉的孤独悲凉之感,在其努力追求平和超然的境界背后隐藏着深切的悲剧性人生体验。

一、山水田园诗中的寂寞情怀的表现

(一) 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现孤独悲苦的词语。

1.诗中“孤”、“独”、“寂寞”、“悲”、“愁”、“惆怅”等字眼的频繁出现。

“孤”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独”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寂寞”如:

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送孙二》)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悲”如: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愁”如:

江连暮雨愁。(《送贺遂员外外甥》)

独念倚门愁(《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惆怅”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这些词句,可以说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悲苦之情。

2.诗中“寒”、“暮”、“衰”、“空”“疏”、“秋”“残”、“荒”等修饰语的使用。

“寒”如春寒、夏寒、天寒、寒梅、寒原、寒更、寒塘、寒日、寒川等,“暮”如暮春、暮云、暮蝉、暮雨、暮尘等,“衰”如衰柳、衰颜、衰木、衰草等,“空”如空山、空馆、空堂、空林等,“疏”

如疏钟、疏雨、疏桐等,“秋”如秋雨、秋山、秋夜等,“残”、“荒”如残雨、荒城、荒村等,其余如“枯桑”、“草枯”、“苍翠”、“颓颜”、“阴风”、“穷巷”、“风凄凄”等,这些修饰语的多次使用,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情绪。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山秋。(《归嵩山作》)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答裴迪》)

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暮尘。(《送孙二》)

旌旄转衰木,箫鼓上寒原。(《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二首》)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送陆员外》)

(二)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孤独凄寒的意境。

“意境”一词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就已出现,而作为美学范畴到唐才产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在唐和六朝多称境界、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艺术意境实质上就是源于形象而又超于形象的一种恍兮惚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果把读者及审美主体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王维诗多清丽恬淡,高雅超然,但在这之后则隐透出孤独凄寒的意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中“落日”、“古寺”、“寒钟”、“荒城”、“古渡”、“古塞”等自然意象,夕阳之景常用于表现伤感的情调,古寺寒钟则透出静谧幽冷的气氛,使人感到一种时空凝结的超越,荒城古渡古塞则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苍凉萧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轻阴的天气搁延了小雨,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静坐久看那苍翠的苔色,似乎要染到我的衣裳上来”。这首诗写作者在阴天无意间感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阴润的苔色显得格外青翠,似乎要把颜色染上人衣。这种细腻的美感只有在澄静的心境中才体会得到。表面看这首诗是活泼生动的,发现了可喜的生活情趣。但细细品味,会发现诗的意境是如此幽寂,散发出深沉的孤寂之感。主人公是那样的孤独,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因为没有人来,只能与青苔为伴。青苔是一种生长于背光、阴湿之地的植物,出现与诗中,可见主人公所居之地是多么幽寂。苍苔色其实就象征一种孤独凄寒之感,他感觉那种青苔色似乎要染到自己衣服上来,是作者感觉自己要被孤独感吞噬了似的。全诗的色调就如那苍苔色般阴冷潮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颜色上人衣”的感觉在《山中》一诗中也出现了“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翠之色沾湿人衣,这应当是主人公在山色映照下产生的幻觉,但又何尝不是心理在作怪呢?孤独的主人公进入深山,徜徉于幽寂的自然景色中,想融情自然,却还是被孤独包围着。关于“青苔”,在王维其他诗中也出现了。在《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中有“青

苔日厚自无尘”,《鹿柴》中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田家》中有“雀乳青苔上,鸡鸣白板扉”,“青苔”散发出的阴冷凄寒之气,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寂渗透于作品之中,使诗的意境蒙上一层凄凉。 再如《辋川集》第十七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起鸣琴又发出长啸。在深林中没有人来听,一轮明月却自来相照”。王维辋川绝句多从客体着笔,描写环境的空幽。这首却从主体入手,写人与自然的独处。很容易想起院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幽思独伤心。”阮诗以凄清悲冷的自然景象为衬托来抒写对历史社会的深广忧愤,对人生悲剧的无限悲哀,对无语言说的孤独苦痛的切身体验,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仅二十字的短诗竟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决非偶然。那么,联系阮籍《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馆》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作者忧时之情的自然流露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了。王维以阮籍这样一个人物自比,正是因为他与阮籍一样有着难于言说的隐忧和愤慨。 嵇康弹琴、孙登长啸,他们似乎还想要人知道,王维却写弹琴长啸人都不知,只有明月相照。一方面呈现自然情趣的超然,另一方面又透出深深的孤独寂寞之感。诗人力图忘却孤苦,怡情山水,然而这种孤独感还是在字里行间弥散开来。

《酬张少府》中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哭六祖自虚》中有“琴声纵不没,终亦断悲弦”,弹琴、长啸、伴月都是诗人借以忘忧谴怀、融情自然的方式,此外还有饮酒、垂钓等,如:“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春中田园作》),“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身投河朔饮君酒”(《不遇咏》),“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答张五弟》),“留醉与山翁”(《汉江临泛》),“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

(三)王维诗中表现出几类寂寞人物形象

长城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听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编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陇头吟》

《陇头吟》以一位想从戎立功的侠少于一位久经戎行的老将对照展开主题,描写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老将的满腔悲愤与感慨,“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写出无限悲愁。又如《老将行》以统治者刻薄寡恩与老将军壮心不已的矛盾为主题,在老将悲壮感人的形象之中,也寄托了寒士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愤懑不平。这类作品及其主人公多寄托了作者仕途上怀才不遇的失意,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彷徨与苦闷。

王维在其作品中通过塑造高僧、渔夫、野老、村童等避世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寂寞孤独之情。隐士、高僧如《济上四贤咏》中的几

位世外高人。其之三《郑霍二山人》云:“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买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凉。吾贱不及议,斯人竟谁论?”郑霍二人既有才学,又品节高逸,然而却不被任用。这逍遥隐逸中包含无限的无奈与悲哀。又如《千塔主人》中的禅院主人,超然物外,其所住之地“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何等幽寂,诗结尾“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以虚无缥缈的云烟作点染,更见出主人的宁静淡远。

渔夫野老村童如《酬张少府》中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似乎渔夫的歌声中蕴涵了不尽的人生哲理,渔夫俨然成了一个洞察世事的高人。又《中南山》有“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终南山深处的樵夫,似乎不止是指引宿处,也在给迷茫的作者指引人生道路。《蓝田石门精舍》中有“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老僧、牧童、樵客都是那样高深、逍遥、超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对比出作者自身的为世事所累,难以超脱。还有《桃源行》里的野老、村童等人,他们都是过着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在作者笔下,他们是那样的逍遥快活,那样的高深洒脱,作者对他们不仅充满羡慕,而且简直把他们当人生道路的指引者。作者虽没有言及自身的苦闷迷茫,但通过这种反衬,也是不言而喻了。

此外,王维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楚辞》意境的化用和对屈子崇高人格的仰慕和追求,以表达自己品行的高洁和对明主贤君、开

明政治的渴望,从而反衬自己的抑郁苦懑。 如《欹湖》一诗:“吹萧凑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诗中直接化用了《楚辞·湘君》的意境:借《九歌·湘君》塑造的凄清美丽的图景想象女子日暮时分送别夫君的情景,象征自已心灵的另一番感慨。箫声呜咽,斜阳脉脉,两情依依;蓦然回首,白云自卷,青山悠悠。但这一回首的难言之情,难道不像诗人的被迫离京、放弃自己正待效力国家的复杂情怀?这种心境不正象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被迫出离?触景伤怀,怎不令诗人悲从中来!与此相似,当我们读到“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竹里馆》)的诗句时,不能不联想到“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幽独。况“独坐幽篁”的王维与“终不见天”之山鬼也有着相同的处境和遭遇。正如朱熹《楚辞集注》云:“此篇(《山鬼》)文义最为明白„„言其被服之芳香者,自明其志行之洁也;言其容色之美者,自见其才能之高也„„处幽篁而不见天,路险艰又昼晦者,言见弃而遭障蔽也„„至于思公子而徒离忧,则又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忘君臣之义也。”如把朱熹对《山鬼》的注解用于对诗人王维当时的处境与心境的阐释,亦恰如其分。

王维是一个孤独而内敛的文人,生活经历及其自身性格等方面原因,使他的心中隐藏着挥之不去的孤寂与苦闷,排遣不掉的抑郁与彷徨,这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诗作中流露出来,在作品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尤其是其后期作品,常描写寂处山林的隐居生活与感受,诗中主人公孤独沉寂,俨然就是作者自身的反映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

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

主人公厌倦仕途,寂处山中,与空林白云为伴。这正是像作者这样正直的文人的遭遇,官场的黑暗,统治者的不重视,人世的坎坷,使他们历尽沧桑而最终理想不能实现,于是逃向自然,在山水中寻求安慰,忘却痛苦。此诗孤独中有怨悱,写景中衬托出迟暮之感。草间二句,纯用大自然音响,渲染出早秋山中的萧瑟气氛和诗人的寂寞心情。再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本篇应是李林甫当政时所作,政治的黑暗令作者感到失望与悲哀。此时的作者又历经人世坎坷,面对自己晚年处境,孤寂感油然而升。这种孤寂感有生理上老病的缘故,但更多是时世变化给作者精神上的压力所致。主人公对人生的种种悲哀不能释然于怀,极力想摆脱悲苦,于是“学无生”,“学无生”只是作者遭遇艰难之后的消极选择,是为摆脱世事而以参禅来去除烦恼。

二、王维寂寞情怀的形成缘由

(一)人生际遇,仕途坎坷

王维在《叹白发》一诗中有“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人生感慨,其实也是他痛苦心灵的叹息与呻吟。在同时代及后来人看来,王维在唐代文人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传统文人中都算是幸运者,出身不算很清贫,不用受很多生活艰辛,又受良好教育,仕途

虽有坎坷但比大多数人顺畅显达得多,又多才多艺,诗作、绘画、书法都有很高造诣,颇有名气,真可算是一个成功人士了。然而使人却为何发出了那样的感叹,是什么“伤心事”使他难以消解,以至不得不向“空门”了呢?这要从作者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两方面说起。

从生活经历来看,他一生也的确经历过很多挫折,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他的“几许伤心事”主要有:1. 幼年丧父. 这使他从小就缺失了父爱, 兄弟五人他又是长兄, 还有个妹妹, 教养弟妹侍奉母亲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他身上, 使他一生为之所虑所累. 他在《偶然作》中说道:“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几回奋欲飞,踟蹰复相顾”,他一生中未脱离官场,与家庭重担有很大关系。2、初入仕途旋遇事遭贬。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21年),王维二十三岁进士及第,任太乐丞。几个月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受牵连而被贬官济州。从京官降为地方小官,意味着政治地位的急剧下降和前程的坎坷,这对正积极昂扬、欲大有作为的王维是个沉重的打击。在《被出济州》中他写道“微观易得罪,谪去洛州阳”、“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官场的失意时政治上毫无经验的王维感到茫然和感伤,也使他感受到了官场的险恶。3、中年丧妻。约三十二岁左右,王维“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在王维诗集存稿中,没有发现有悼亡或明确言及自身爱情的诗作(也许有后来亡佚了) ,但其写爱情的诗作都是非常真切的,如没有深切体会,难以写得那么细腻感人。可以肯定,王维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从他写给友人、亲人的送别、悼念、劝勉等诗作中可以明

显看出来。对人生一次次离别,诗人总是特别的感伤,何况与妻子的死别。4、无后嗣。王维中年丧妻,妻子未留下儿女,而他之后又不再娶,是以没有子嗣。王维虽奉行佛教,但他是个很传统的人,且侍奉母亲又极孝顺,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点意识他应是有的。而且似乎王维四个兄弟也无子嗣留下(王缙曾有一子,不幸一岁夭折)这一切使他的痛苦更深重,在《贵躬荐弟表》中他凄苦地说道“晚年来阗然孤独,迥无子孙”王维后半生就是在这种无妻无子的痛苦孤独中生活着,可想而知心境是何等悲凉。5、母亡。虽然其母是自然死亡,王维仍然很悲伤。《旧唐书. 王维传》记载,王维“侍母崔氏以孝闻”,母丧后,“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6、陷贼被迫受伪职事及贼平后系狱定罪。安史之乱时,王维为叛军所俘,并委以官职,虽曾服药取痢,伪称病以推辞,不果。唐军收复长安后,凡做的伪职的以六等定罪。王维幸因曾作《凝碧池》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加之其弟王缙平乱有功,官位已高,愿削官为王维赎罪,王维仅降职而已,且之后官位又一直升迁。但王维自己却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愧疚心理一直折磨着他,也是他对官场沉浮、人生无常有了更深体验,他的悲哀更深重了。

从心路历程来看,王维是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细腻、心灵敏感而脆弱的诗人。经历比别人小的挫折,却可能受比别人更大的创伤。很多文人,如李白、苏轼等,或比他经历更坎坷,或仕途更不顺,受到的打击更多,他们虽也牢骚满腹,却始终乐观,比他看得开。而他却在挫折中消极、沉静下去。这种沉静、出世,看似洒脱淡然,却隐藏着

深深的悲凉。他的皈依佛教,他的隐逸,很大程度上是在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如他自己所说,以“向空门”来销自己的“伤心事”。中国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孤独情结,“无家可归的孤独感”,“心里受挫而遗世的孤独感“,“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的孤独感”等,使他们感到异常的孤独。屈原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这是一种清醒着的孤独。陈子昂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苏轼也感慨“高处不胜寒”,这一伟大孤独感在文人中传承着。王维的孤独情结是很重的,他的很多诗,实际就是孤独寂寞中的生命独语。

(二)人格特征,孤独寂寞

王维的母亲崔氏“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虽说青壮年时也曾积极进取,但坎坷的仕途让他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常是“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春阳上方即事》)“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磨葵”(《积雨辋川作》)追求的是“湛然常寂”的境界。《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加之他很重感情,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 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对“为苍生谋”美好宏愿的幻灭,使他唯有到山水田园中寻找精神寄托。与陶渊明不同的是,陶渊明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寒先”使他深深体会到躬耕田园的艰辛,而“闻多素心人,乐于

数晨夕”,又使他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他身心俱在田园,陶渊明并不感到孤独寂寞。而王维的天性与人生经历使他既无法在宦海中随波逐流,又无法真正融入田园。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这只是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诗人也只是羡闲逸,歌式微,其中的怅然落寞让人深深体会到士子们“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的痛苦,因此,诗人只是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与享受。大自然的山水之美能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而正是唯有甘于寂寞,诗人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山水之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正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在《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小院》里的“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生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以果落,虫鸣、鸟声反衬山林的静谧,寄寓诗人寂寞情怀。

诗人厌倦尘世纷扰,于是走向自然,在自然中学着享受孤独。车尔尼雪夫斯基说:“那些为生活所折磨,厌倦了跟人们交往的人,是会以双倍的力量眷恋着自然的”。

结语:

“自古圣贤皆寂寞”。寂寞也常是伴随人类文化创造者的一大精神现象。中国自古便有文章是寂寞之道的说法,诗人的人生际遇使其内心常萦绕一种难以排遣的寂寞之感。诗人无奈地说:“君子以布仁施义,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自如,则何往而不适”(《与魏居士书》)。宦海之中“身心相离”之痛,发乎本性的孤独寂寞之苦转而使诗人遁入山水田园之中。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使诗人涤污去浊,息烦静虑,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寂寞情怀成就了诗人,它有助于诗人默观细察,凝神静虑;有助于诗人自观反省,沉想深思;有助于诗人进入一种很高的境界。它使诗人隔绝了世俗尘埃,遮蔽了过眼浮云,不滞于物,胸次洒脱;它使诗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凝炼内在的生命深度。精神生活依靠它忘却鄙近,避开凡俗,而建立起自己的法则。这法则就是摆脱世俗的物欲情欲,势力及实用的束缚,使得心无所碍,悠然意远而获得自由,超然于毁誉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诗人心境空明如一汪清泉,他对大自然的观照极为细微,感受非常敏锐, 像画家一样,诗人善于捕捉自然万物的光与色,明与暗,线与型,以其无人能及的高超技法为后人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田园画,像音乐家一样,诗人宁心静性地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以其“性闲音律,妙能琵琶”《集异记》的卓越音乐才能,把“鸡鸣犬吠”, 暮鼓晨钟,莺歌燕语,落叶飞

花,流泉风雨,斧坎锄锵„„”,谱写成一曲曲抒情小调;像通达极深的维摩诘长者一样,诗人明心见性以禅者的目光观照万物,用静定从容的心情来体味生命,以其对人生的深沉感受和情理反思,把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写许多“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的一首首精美的山水田园诗,使我们在山水田园自然美景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又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可以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我们今天越来越人工化的世界中,更能表现出文的自然之美。对今天日渐功利日渐浮躁日渐物欲所奴役的人们而言,在认识自然,体验生命,回归自然,唤醒自我方面,无疑也是一个颇有价值的参照。“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正是对诗人的写照。

参考文献:

1.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 师长泰主编,《王维研究》第一辑,中国工人出版,1992年出版

3. 李亮伟著,《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3年10月出版

4. 邓安生等译注,《王维诗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6月出版

5.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1981年5月出版

6. 王丛仁著,《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7. 刘宁撰,《王维孟浩然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8. 霍松林、傅绍良著,《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9. 潘晓彦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悲剧意蕴》,《函授教育》,1998年1月

10. 方铭,《王维诗的悲剧意识》,《唐都学刊》第十卷,1993年第2期

11. 王志清,《“王维模式”的文化诠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卷,2004年第1期

12. 张毅,《论王维的情感心态》

13. 杨满仁,《王维诗歌的人文思考》

14.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598页,远方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5. 《楚辞·山鬼》,第44页,远方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6. 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第45~46页,李庆甲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寂寞情怀

撰写者:李维强 导师:杜华平

自谢灵运,陶渊明开创山水田园诗派。有唐一代,祖述陶谢者,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也。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王维。他出生在儒学世家, 绘画音律无不精通, 被人誉为" 文章冠世, 画绝千古" ,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 其中山水田园诗尤其被人所称颂. 盛唐时的《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的评价说:"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成珠, 着壁成绘, 一字一句, 皆出常境." 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 而宋代文豪苏轼在〈〈东坡林志〉〉中对王维的评价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则非常精辟允当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的鲜明艺术特点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

王维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一直是一个洒脱恬淡闲适的世外高人形象。然而细读其诗,深层体会,不难发现,其很多诗在表面的恬静闲雅中透出深沉的孤独悲凉之感,在其努力追求平和超然的境界背后隐藏着深切的悲剧性人生体验。

一、山水田园诗中的寂寞情怀的表现

(一) 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现孤独悲苦的词语。

1.诗中“孤”、“独”、“寂寞”、“悲”、“愁”、“惆怅”等字眼的频繁出现。

“孤”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独”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

“寂寞”如:

山川何寂寞,长望泪沾巾。(《送孙二》)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悲”如: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

“愁”如:

江连暮雨愁。(《送贺遂员外外甥》)

独念倚门愁(《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惆怅”如:

惆怅极浦外,迢递出孤烟。(《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这些词句,可以说直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悲苦之情。

2.诗中“寒”、“暮”、“衰”、“空”“疏”、“秋”“残”、“荒”等修饰语的使用。

“寒”如春寒、夏寒、天寒、寒梅、寒原、寒更、寒塘、寒日、寒川等,“暮”如暮春、暮云、暮蝉、暮雨、暮尘等,“衰”如衰柳、衰颜、衰木、衰草等,“空”如空山、空馆、空堂、空林等,“疏”

如疏钟、疏雨、疏桐等,“秋”如秋雨、秋山、秋夜等,“残”、“荒”如残雨、荒城、荒村等,其余如“枯桑”、“草枯”、“苍翠”、“颓颜”、“阴风”、“穷巷”、“风凄凄”等,这些修饰语的多次使用,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情绪。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奉寄韦太守陟》)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山秋。(《归嵩山作》)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答裴迪》)

祖席依寒草,行车起暮尘。(《送孙二》)

旌旄转衰木,箫鼓上寒原。(《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二首》)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送陆员外》)

(二)王维诗中经常出现一些孤独凄寒的意境。

“意境”一词在先秦两汉典籍中就已出现,而作为美学范畴到唐才产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在唐和六朝多称境界、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艺术意境实质上就是源于形象而又超于形象的一种恍兮惚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如果把读者及审美主体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那么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王维诗多清丽恬淡,高雅超然,但在这之后则隐透出孤独凄寒的意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中“落日”、“古寺”、“寒钟”、“荒城”、“古渡”、“古塞”等自然意象,夕阳之景常用于表现伤感的情调,古寺寒钟则透出静谧幽冷的气氛,使人感到一种时空凝结的超越,荒城古渡古塞则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苍凉萧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轻阴的天气搁延了小雨,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静坐久看那苍翠的苔色,似乎要染到我的衣裳上来”。这首诗写作者在阴天无意间感受到的一种生活情趣:阴润的苔色显得格外青翠,似乎要把颜色染上人衣。这种细腻的美感只有在澄静的心境中才体会得到。表面看这首诗是活泼生动的,发现了可喜的生活情趣。但细细品味,会发现诗的意境是如此幽寂,散发出深沉的孤寂之感。主人公是那样的孤独,深院的门白天也懒得开,因为没有人来,只能与青苔为伴。青苔是一种生长于背光、阴湿之地的植物,出现与诗中,可见主人公所居之地是多么幽寂。苍苔色其实就象征一种孤独凄寒之感,他感觉那种青苔色似乎要染到自己衣服上来,是作者感觉自己要被孤独感吞噬了似的。全诗的色调就如那苍苔色般阴冷潮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颜色上人衣”的感觉在《山中》一诗中也出现了“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翠之色沾湿人衣,这应当是主人公在山色映照下产生的幻觉,但又何尝不是心理在作怪呢?孤独的主人公进入深山,徜徉于幽寂的自然景色中,想融情自然,却还是被孤独包围着。关于“青苔”,在王维其他诗中也出现了。在《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中有“青

苔日厚自无尘”,《鹿柴》中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田家》中有“雀乳青苔上,鸡鸣白板扉”,“青苔”散发出的阴冷凄寒之气,将作者内心的孤独苦寂渗透于作品之中,使诗的意境蒙上一层凄凉。 再如《辋川集》第十七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起鸣琴又发出长啸。在深林中没有人来听,一轮明月却自来相照”。王维辋川绝句多从客体着笔,描写环境的空幽。这首却从主体入手,写人与自然的独处。很容易想起院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幽思独伤心。”阮诗以凄清悲冷的自然景象为衬托来抒写对历史社会的深广忧愤,对人生悲剧的无限悲哀,对无语言说的孤独苦痛的切身体验,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仅二十字的短诗竟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决非偶然。那么,联系阮籍《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馆》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作者忧时之情的自然流露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了。王维以阮籍这样一个人物自比,正是因为他与阮籍一样有着难于言说的隐忧和愤慨。 嵇康弹琴、孙登长啸,他们似乎还想要人知道,王维却写弹琴长啸人都不知,只有明月相照。一方面呈现自然情趣的超然,另一方面又透出深深的孤独寂寞之感。诗人力图忘却孤苦,怡情山水,然而这种孤独感还是在字里行间弥散开来。

《酬张少府》中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哭六祖自虚》中有“琴声纵不没,终亦断悲弦”,弹琴、长啸、伴月都是诗人借以忘忧谴怀、融情自然的方式,此外还有饮酒、垂钓等,如:“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春中田园作》),“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青溪》),“身投河朔饮君酒”(《不遇咏》),“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答张五弟》),“留醉与山翁”(《汉江临泛》),“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

(三)王维诗中表现出几类寂寞人物形象

长城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听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编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陇头吟》

《陇头吟》以一位想从戎立功的侠少于一位久经戎行的老将对照展开主题,描写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老将的满腔悲愤与感慨,“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写出无限悲愁。又如《老将行》以统治者刻薄寡恩与老将军壮心不已的矛盾为主题,在老将悲壮感人的形象之中,也寄托了寒士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愤懑不平。这类作品及其主人公多寄托了作者仕途上怀才不遇的失意,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彷徨与苦闷。

王维在其作品中通过塑造高僧、渔夫、野老、村童等避世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寂寞孤独之情。隐士、高僧如《济上四贤咏》中的几

位世外高人。其之三《郑霍二山人》云:“郑公老泉石,霍子安丘樊。买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凉。吾贱不及议,斯人竟谁论?”郑霍二人既有才学,又品节高逸,然而却不被任用。这逍遥隐逸中包含无限的无奈与悲哀。又如《千塔主人》中的禅院主人,超然物外,其所住之地“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何等幽寂,诗结尾“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以虚无缥缈的云烟作点染,更见出主人的宁静淡远。

渔夫野老村童如《酬张少府》中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似乎渔夫的歌声中蕴涵了不尽的人生哲理,渔夫俨然成了一个洞察世事的高人。又《中南山》有“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的终南山深处的樵夫,似乎不止是指引宿处,也在给迷茫的作者指引人生道路。《蓝田石门精舍》中有“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老僧、牧童、樵客都是那样高深、逍遥、超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对比出作者自身的为世事所累,难以超脱。还有《桃源行》里的野老、村童等人,他们都是过着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在作者笔下,他们是那样的逍遥快活,那样的高深洒脱,作者对他们不仅充满羡慕,而且简直把他们当人生道路的指引者。作者虽没有言及自身的苦闷迷茫,但通过这种反衬,也是不言而喻了。

此外,王维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楚辞》意境的化用和对屈子崇高人格的仰慕和追求,以表达自己品行的高洁和对明主贤君、开

明政治的渴望,从而反衬自己的抑郁苦懑。 如《欹湖》一诗:“吹萧凑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诗中直接化用了《楚辞·湘君》的意境:借《九歌·湘君》塑造的凄清美丽的图景想象女子日暮时分送别夫君的情景,象征自已心灵的另一番感慨。箫声呜咽,斜阳脉脉,两情依依;蓦然回首,白云自卷,青山悠悠。但这一回首的难言之情,难道不像诗人的被迫离京、放弃自己正待效力国家的复杂情怀?这种心境不正象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被迫出离?触景伤怀,怎不令诗人悲从中来!与此相似,当我们读到“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竹里馆》)的诗句时,不能不联想到“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幽独。况“独坐幽篁”的王维与“终不见天”之山鬼也有着相同的处境和遭遇。正如朱熹《楚辞集注》云:“此篇(《山鬼》)文义最为明白„„言其被服之芳香者,自明其志行之洁也;言其容色之美者,自见其才能之高也„„处幽篁而不见天,路险艰又昼晦者,言见弃而遭障蔽也„„至于思公子而徒离忧,则又穷极愁怨,而终不能忘君臣之义也。”如把朱熹对《山鬼》的注解用于对诗人王维当时的处境与心境的阐释,亦恰如其分。

王维是一个孤独而内敛的文人,生活经历及其自身性格等方面原因,使他的心中隐藏着挥之不去的孤寂与苦闷,排遣不掉的抑郁与彷徨,这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诗作中流露出来,在作品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尤其是其后期作品,常描写寂处山林的隐居生活与感受,诗中主人公孤独沉寂,俨然就是作者自身的反映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

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

主人公厌倦仕途,寂处山中,与空林白云为伴。这正是像作者这样正直的文人的遭遇,官场的黑暗,统治者的不重视,人世的坎坷,使他们历尽沧桑而最终理想不能实现,于是逃向自然,在山水中寻求安慰,忘却痛苦。此诗孤独中有怨悱,写景中衬托出迟暮之感。草间二句,纯用大自然音响,渲染出早秋山中的萧瑟气氛和诗人的寂寞心情。再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本篇应是李林甫当政时所作,政治的黑暗令作者感到失望与悲哀。此时的作者又历经人世坎坷,面对自己晚年处境,孤寂感油然而升。这种孤寂感有生理上老病的缘故,但更多是时世变化给作者精神上的压力所致。主人公对人生的种种悲哀不能释然于怀,极力想摆脱悲苦,于是“学无生”,“学无生”只是作者遭遇艰难之后的消极选择,是为摆脱世事而以参禅来去除烦恼。

二、王维寂寞情怀的形成缘由

(一)人生际遇,仕途坎坷

王维在《叹白发》一诗中有“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人生感慨,其实也是他痛苦心灵的叹息与呻吟。在同时代及后来人看来,王维在唐代文人甚至在中国封建社会所有传统文人中都算是幸运者,出身不算很清贫,不用受很多生活艰辛,又受良好教育,仕途

虽有坎坷但比大多数人顺畅显达得多,又多才多艺,诗作、绘画、书法都有很高造诣,颇有名气,真可算是一个成功人士了。然而使人却为何发出了那样的感叹,是什么“伤心事”使他难以消解,以至不得不向“空门”了呢?这要从作者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两方面说起。

从生活经历来看,他一生也的确经历过很多挫折,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他的“几许伤心事”主要有:1. 幼年丧父. 这使他从小就缺失了父爱, 兄弟五人他又是长兄, 还有个妹妹, 教养弟妹侍奉母亲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他身上, 使他一生为之所虑所累. 他在《偶然作》中说道:“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几回奋欲飞,踟蹰复相顾”,他一生中未脱离官场,与家庭重担有很大关系。2、初入仕途旋遇事遭贬。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21年),王维二十三岁进士及第,任太乐丞。几个月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一事受牵连而被贬官济州。从京官降为地方小官,意味着政治地位的急剧下降和前程的坎坷,这对正积极昂扬、欲大有作为的王维是个沉重的打击。在《被出济州》中他写道“微观易得罪,谪去洛州阳”、“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官场的失意时政治上毫无经验的王维感到茫然和感伤,也使他感受到了官场的险恶。3、中年丧妻。约三十二岁左右,王维“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在王维诗集存稿中,没有发现有悼亡或明确言及自身爱情的诗作(也许有后来亡佚了) ,但其写爱情的诗作都是非常真切的,如没有深切体会,难以写得那么细腻感人。可以肯定,王维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从他写给友人、亲人的送别、悼念、劝勉等诗作中可以明

显看出来。对人生一次次离别,诗人总是特别的感伤,何况与妻子的死别。4、无后嗣。王维中年丧妻,妻子未留下儿女,而他之后又不再娶,是以没有子嗣。王维虽奉行佛教,但他是个很传统的人,且侍奉母亲又极孝顺,自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点意识他应是有的。而且似乎王维四个兄弟也无子嗣留下(王缙曾有一子,不幸一岁夭折)这一切使他的痛苦更深重,在《贵躬荐弟表》中他凄苦地说道“晚年来阗然孤独,迥无子孙”王维后半生就是在这种无妻无子的痛苦孤独中生活着,可想而知心境是何等悲凉。5、母亡。虽然其母是自然死亡,王维仍然很悲伤。《旧唐书. 王维传》记载,王维“侍母崔氏以孝闻”,母丧后,“柴毁骨立,殆不胜丧” 。6、陷贼被迫受伪职事及贼平后系狱定罪。安史之乱时,王维为叛军所俘,并委以官职,虽曾服药取痢,伪称病以推辞,不果。唐军收复长安后,凡做的伪职的以六等定罪。王维幸因曾作《凝碧池》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加之其弟王缙平乱有功,官位已高,愿削官为王维赎罪,王维仅降职而已,且之后官位又一直升迁。但王维自己却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愧疚心理一直折磨着他,也是他对官场沉浮、人生无常有了更深体验,他的悲哀更深重了。

从心路历程来看,王维是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细腻、心灵敏感而脆弱的诗人。经历比别人小的挫折,却可能受比别人更大的创伤。很多文人,如李白、苏轼等,或比他经历更坎坷,或仕途更不顺,受到的打击更多,他们虽也牢骚满腹,却始终乐观,比他看得开。而他却在挫折中消极、沉静下去。这种沉静、出世,看似洒脱淡然,却隐藏着

深深的悲凉。他的皈依佛教,他的隐逸,很大程度上是在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如他自己所说,以“向空门”来销自己的“伤心事”。中国文人骨子里都有一种孤独情结,“无家可归的孤独感”,“心里受挫而遗世的孤独感“,“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的孤独感”等,使他们感到异常的孤独。屈原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这是一种清醒着的孤独。陈子昂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苏轼也感慨“高处不胜寒”,这一伟大孤独感在文人中传承着。王维的孤独情结是很重的,他的很多诗,实际就是孤独寂寞中的生命独语。

(二)人格特征,孤独寂寞

王维的母亲崔氏“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虽说青壮年时也曾积极进取,但坎坷的仕途让他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常是“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春阳上方即事》)“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磨葵”(《积雨辋川作》)追求的是“湛然常寂”的境界。《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加之他很重感情,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 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对“为苍生谋”美好宏愿的幻灭,使他唯有到山水田园中寻找精神寄托。与陶渊明不同的是,陶渊明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寒先”使他深深体会到躬耕田园的艰辛,而“闻多素心人,乐于

数晨夕”,又使他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他身心俱在田园,陶渊明并不感到孤独寂寞。而王维的天性与人生经历使他既无法在宦海中随波逐流,又无法真正融入田园。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这只是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诗人也只是羡闲逸,歌式微,其中的怅然落寞让人深深体会到士子们“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的痛苦,因此,诗人只是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与享受。大自然的山水之美能息烦静虑,使人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而正是唯有甘于寂寞,诗人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山水之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正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在《秋夜独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小院》里的“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生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以果落,虫鸣、鸟声反衬山林的静谧,寄寓诗人寂寞情怀。

诗人厌倦尘世纷扰,于是走向自然,在自然中学着享受孤独。车尔尼雪夫斯基说:“那些为生活所折磨,厌倦了跟人们交往的人,是会以双倍的力量眷恋着自然的”。

结语:

“自古圣贤皆寂寞”。寂寞也常是伴随人类文化创造者的一大精神现象。中国自古便有文章是寂寞之道的说法,诗人的人生际遇使其内心常萦绕一种难以排遣的寂寞之感。诗人无奈地说:“君子以布仁施义,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自如,则何往而不适”(《与魏居士书》)。宦海之中“身心相离”之痛,发乎本性的孤独寂寞之苦转而使诗人遁入山水田园之中。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使诗人涤污去浊,息烦静虑,忘却尘世的纷扰,产生忘情于山水而自甘寂寞的高逸情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寂寞情怀成就了诗人,它有助于诗人默观细察,凝神静虑;有助于诗人自观反省,沉想深思;有助于诗人进入一种很高的境界。它使诗人隔绝了世俗尘埃,遮蔽了过眼浮云,不滞于物,胸次洒脱;它使诗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凝炼内在的生命深度。精神生活依靠它忘却鄙近,避开凡俗,而建立起自己的法则。这法则就是摆脱世俗的物欲情欲,势力及实用的束缚,使得心无所碍,悠然意远而获得自由,超然于毁誉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诗人心境空明如一汪清泉,他对大自然的观照极为细微,感受非常敏锐, 像画家一样,诗人善于捕捉自然万物的光与色,明与暗,线与型,以其无人能及的高超技法为后人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田园画,像音乐家一样,诗人宁心静性地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以其“性闲音律,妙能琵琶”《集异记》的卓越音乐才能,把“鸡鸣犬吠”, 暮鼓晨钟,莺歌燕语,落叶飞

花,流泉风雨,斧坎锄锵„„”,谱写成一曲曲抒情小调;像通达极深的维摩诘长者一样,诗人明心见性以禅者的目光观照万物,用静定从容的心情来体味生命,以其对人生的深沉感受和情理反思,把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写许多“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的一首首精美的山水田园诗,使我们在山水田园自然美景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又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可以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我们今天越来越人工化的世界中,更能表现出文的自然之美。对今天日渐功利日渐浮躁日渐物欲所奴役的人们而言,在认识自然,体验生命,回归自然,唤醒自我方面,无疑也是一个颇有价值的参照。“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正是对诗人的写照。

参考文献:

1.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 师长泰主编,《王维研究》第一辑,中国工人出版,1992年出版

3. 李亮伟著,《涵泳大雅——王维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3年10月出版

4. 邓安生等译注,《王维诗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6月出版

5.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1981年5月出版

6. 王丛仁著,《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7. 刘宁撰,《王维孟浩然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8. 霍松林、傅绍良著,《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9. 潘晓彦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悲剧意蕴》,《函授教育》,1998年1月

10. 方铭,《王维诗的悲剧意识》,《唐都学刊》第十卷,1993年第2期

11. 王志清,《“王维模式”的文化诠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卷,2004年第1期

12. 张毅,《论王维的情感心态》

13. 杨满仁,《王维诗歌的人文思考》

14.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598页,远方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5. 《楚辞·山鬼》,第44页,远方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6. 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第45~46页,李庆甲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相关内容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 刘兴文 教学目的: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 ...

  • 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 高考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专题复习 一.课前布置作业: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本诗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意象:积雨,空林,烟火, ...

  • 古诗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
  • 古诗鉴赏复习之山水田园诗(高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归纳山水田园诗词的相关常识 (2)学会鉴赏山水田园诗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词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山水田园诗相关知识介绍: (1)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以唐代王维 ...

  • 盛唐诗歌之山水田园诗赏析
  • 盛唐诗歌之山水田园诗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出现了很多与山水田园有关的诗歌,晋宋时期经由陶渊明.谢灵运后初具雏形.到了盛唐,在当时强大的经济背景下,山水田园诗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诗歌如是,我们今天能欣赏到的山水田园诗身后都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山水田园诗作为盛唐诗歌的一大诗派, ...

  • 比较王维和孟浩然
  • 陈清/谈王孟诗风的异同 谈王孟诗风的异同 (作者:陈 清) 王维.孟浩然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本文就王孟诗风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别谈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谈王孟诗风的相同之处.说到王孟诗风不能不说王孟的共同生活归宿-- 隐逸.在古人的心目中,孟浩然是天生的隐士.其实不然,王维曾写:&qu ...

  • 诗歌题材学案
  •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诗歌题材 常见的古代诗歌题材: 咏物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边塞征戍诗 怀古咏史诗 思乡怀远诗 (一)咏物抒怀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 ...

  • 题材类精选诗歌
  • 诗歌鉴赏分类练习 高三语文A部 2011-1-3 怀古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苏 ...

  • 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未整理
  •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题型练习题(教师用)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忧民 ①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②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 ...

  •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优美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