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类

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邓小平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进。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从 2001 年开始,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在原来的“辩证唯物论”

部分加进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

(一)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

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① 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

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

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

② 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

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

③ 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

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

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

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

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

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 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的含义

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

(1)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2)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形式。

(3)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1)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是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受动者的关系。在实践中,客体限制主体、主体超越限制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内容和结果看,包括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两个方面,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①主体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自然力、智力、意志、情感、创造力等的总和。

②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存在的对象形式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

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

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 主体依据实践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3.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以此修正实践目的、方案,反馈调节实践活动本身。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它们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 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类

世界与自在世界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观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关注的现实和理论热点。邓小平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重新恢复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进。与之相适应我国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公认的成果。从 2001 年开始,在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在原来的“辩证唯物论”

部分加进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强调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具有认识论、历史观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因为物质世界并不是纯粹自然界,也还包含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但仍坚持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

(一)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界定包括两层相互联系的涵义: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具有感性的即物质性的性质和形式的客观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

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这是由实践在人类生活中所具有的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决定的。首先,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根据,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其次,实践规定和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总之,实践使人类超越动物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① 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

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包括主体、

对象、手段)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支配,也是客观的。这说明,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

② 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

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实践不是同主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这说明,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

③ 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并

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这说明,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2)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

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也是认

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受前两者的制约,

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

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通过实践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即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人自己相对客体就成为主体。

1. 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的含义

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

(1)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社会结构有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2)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形式。

(3)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1)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是目的和手段、创造者和被创造者、能动者和受动者的关系。在实践中,客体限制主体、主体超越限制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 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内容和结果看,包括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两个方面,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①主体客体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自然力、智力、意志、情感、创造力等的总和。

②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存在的对象形式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即实践过程。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能动创造的动态过程。实践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

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决策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即决策必须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意愿,有利于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合规律性是指

决策必须尽可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多种属性。对于大规模的重大实践活动,决策必须兼顾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后果,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整体利益的统一。决策时就要开始制定目标。实践目标是对经过改造以后将要出现的东西的提前反映,它以对现存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制定有关将要出现事物的具体目标,即制定实践的“观念蓝图”。实践目标的制定也体现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 主体依据实践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科学的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员安排、物资的分配,协调、控制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3.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以此修正实践目的、方案,反馈调节实践活动本身。某一实践过程结束形成的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进行事实与价值两方面的检验,并作出评价和验收结论。一般地说,成功与否要看实践结果是否同预想的目标一致。

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它们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四)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2)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即“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自然存在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两者是改造被改造、认识被认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使主观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又得到进一步的改造,获得新的思想、意识、认识、理论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上升、不断扩展、不断深入。

2.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自在世界是与人类世界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自在世界指天然自然,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第二,指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界,即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或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世界是不可穷尽的,因而总有自在世界的存在。

(2)人类世界指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是指经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不能脱离自然,人类历史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人类世界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其运动和变化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 ①两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是在自在世界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创造人类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但不可能消除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②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转化。实践使自在世界分化出了包括人化自然在内的人类世界,使“自在之物”不断转化为“为我之物”,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之中。


相关内容

  • 党的任务与性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讲座主要内容(三部分) ★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 ★ 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任务 ★ 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基本知 ...

  •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即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又从微观上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并做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 ...

  • 教学内容(4)
  •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学习任务: 1.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1.2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观点: 1.3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2.1教学重点: ...

  • 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大纲
  • <现代企业管理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专业-营销方向用 54学时) <企业管理>是研究企业管理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学科, 是药学系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该专业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实践工作奠定必备基础知识和基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_牟延林_教学大纲
  •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1.1课程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文理基础指导选修课,是伴随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该领域研究的进展而生发出来的研究性课程,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度教改重大项目"非物 ...

  • 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科毕业论文 题 目 关于重塑中国现代行政文化的研究 姓 名 教育层次 专 科 学 号 [1**********]57 省级电大 陕 西 专 业 行政管理 分 校 榆 林 指导教师 教 学 点 子 洲 目 录 1.引言 ······························· ...

  • 高中各科目录
  • 高中各科目录 数学 必修1到必修5文理都学 选修1-1.1-2文科 选修2-1.2-2.2-3理科 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 ...

  • 逻辑与思维方式
  • 基本资料 逻辑与思维方式 作者: 邵强进编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9.08 页数: 定价: CNY28.0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全书以讲解传统逻辑之精华.介绍现代逻辑之要旨.阐述逻辑的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为主.其目的是帮助读者从理论上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从内容上把握思 ...

  • 在线读书:逻辑与思维方式
  • 逻辑与思维方式 作者:邵强进编著 出版日期:2009 页数:288 关键词:逻辑思维 高等学校 教材 分类: 哲学宗教 >形式逻辑(名学.辩学) 在线阅读逻辑与思维方式电子书超星阅览器 阅读1阅读2下载图书 阅览器阅读/下载图书须安装超星阅览器,立即下载 添加到学习计划 收藏推荐 分享到 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