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标的理念看高中语文之

以新课标的理念看高中语文之“文”

安徽省涡阳第四中学 高汉孝

邮编:233600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在“提高”上下功夫。而语文之“文”则是语文最重要的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在“文”上多做文章。

高中语文之“文”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一、文字

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字,汉字,即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有字形、字音、字义,是音形义的集合体。在语文学习时,我们应该重视文字的学习,我们不但要记住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我们还应该能够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等。

广义的文字,除狭义的文字外,还包括词语、句子等。其实我们早就有这样的说法,比如 “文从字顺”“文字简练”“文字较干净”,这些都是词语、语句的意思。古人写诗作文讲究“炼字”等,“炼字”之“字”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对文字的学习,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深深的感到,采用立体联想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立体联想的方法,就是在学习文字时运用各种方法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展开联想拓展,从而更全面深刻的学习文字。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学习生字时的情景。 “偃旗息鼓”的“偃”字笔画较多,比较难记,老师就给同学们设一谜语:“美貌一姑娘,整日坐闺房。一人去求爱,怎奈隔堵墙。”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学会这个字了。后来,在我的老师的基础上,我又引导我的学生查字典辨析“堰”“揠”等字,教学效果较好。这样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课后,学生给我发一短信:“三面有墙一面空,金龄裙钗在其中。有心和她说句话,可恼门外有人听。打一字。”看,学生要考老师了。教学教到这个份上,还愁学生不爱上语文吗?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能一步一步的提高吗?

又如学习“缀”字,我就引导学生查字典并且利用电脑中拼音输入法总结含有“叕”偏旁的字,学生很快就找出“辍”“啜”“缀”“腏”“涰”“錣”“惙”“缀”“錣”“蝃”“掇”“裰”等,然后又指导学生给常用的辍”“啜”“缀”“缀”“掇”等字辨音,析义,组词,造句。“累”是个多音多义字,我就让学生查字典正字音,析字义,组词语,造句子。经过这样拓展总结,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大增,并且读得准,记得牢,辨得清,用得活;同时还使学生学

会了方法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构了自己的文字知识体系,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想,增强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辨析、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于永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不仅在于篇章上,还在于一个句、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上。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一定不能忽视对文字的学习,即便你是高中生、大学生。文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丰富多彩,光辉灿烂。

古人崇尚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们学习文字也不能仅限于对文字的掌握,更重要的目的是应用,是提高学生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不仅要用它来考试,还要用它来阅读、作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来看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断:

大年三十下午,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包扁食。我擀皮,妈妈包。包着包着,妈妈说:“又是一个皇帝的娘。”我说:“这是现代片,哪来的皇帝的娘。”妈妈笑着指着我擀的皮。哦,太厚!

这一片断写的生动有趣,妙用“后”“厚”这一对同音字,表现了妈妈开朗而又不乏诙谐幽默的性格,反映了在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一片断可能是真实的描写,也可能是小作者的虚构。如果是虚构,我更应该为学生拍手叫好,也为我自己拍手叫好。这与我们平时所进行的立体联想、构建文字知识体系的训练不无关系吧。

二、文章

黄宗羲在《柳敬亭传》文末附有一条说明,说明了写文章的意图是“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文章体式仍然是不甚了了,有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

“文章”一词出现较早。古时候“文”和“章”指的都是带有颜色的条纹图案。红蓝相间的叫作“文”,红白相间谓之“章”。那时候,“文”“章”二字连用,就仅指色彩斑斓的图画而已。到了汉代,诗赋大兴,社会上崇尚文学的风气很浓,人们开始用“文章”来赞美那些文采华丽的作品。那时说某人的作品“灿若文章”,意思是说它像艳丽奇目的图画那样漂亮,那简直就是最高的褒奖了。久而久之,这个比喻用的多了,“文章”二字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专指那些文字作品的固定名词了。但是,文章和文学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文章的外延远大于文学的外延。上文提到现在的学生对文章体式不甚了了,那么,什么是文章体式呢?笔者以为文章体式应包括文体、内容、语言三个方面。

文体是文章的体裁形式。应用文有固定的形式。现在,有些中学生对此就非常模糊,以致有些学生连个请假条、申请书都不会写——笔者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反映——更不用说其它应用文了。一般文体虽无固定形式,但也应该写什么文像什么文,记叙文应有记叙文的特点,说明文要有说明文的章法,议论文要符合议论文的要求。看看现在一些同学的文章,那简直是“杂文”——杂糅多种文体的特点章法要求又不符合任何一种文体的特点章法要求。如果借用病句的一个术语,那就是文体混乱,那样的文章就是并文章。因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

学应重视文体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文体的要素、要求和章法,规规矩矩写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学会写常见的常用的应用文。

语言是文章重要的外在形式,非重视不可。现在我们的学生也能够自觉地重视语言,作文时重视选词造句,重视句式选用,修辞的使用。但是他们只是知道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句子,却不明白为什么使用这些句子,以致出现滥用修辞手法使文章不协调,这就是伤美了。还有些特定语境、特定对象的用语却不会用,闹出很多笑话。这样的例子太多,恕不赘述。

内容是文章最重要的方面,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对此就不很重视,而是指重视形式上的新、奇、怪,以致写出的文章图由外表而内容空泛。还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如写记叙文只重视记叙而不知道描写,写说明文只重视有趣而不知道抓事物的特征,写议论文只知道摆事实而不知道讲道理。凡此种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学阶段,师生都应该重视“文章体式”的教学。

三、文学

文学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学素养是中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素养。上世纪初,鲁迅先生认识到文艺(文学)是救中国的首要之举从而弃医从文;现在要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世纪,中国再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任重道远,因为目前我们民族的基本素质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国家引领世界之潮流,我们民族的素质须要进一步提高。提高国人的素质,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而文学的熏陶是别的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那么,应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文学呢?

第一、 要加强文学作品的诵读训练。

诵读文学作品可以使人心潮澎湃,可以使人情意绵绵,可以使人乐而忘忧,可以使人回肠荡气,可以使人思绪翩然,可以使人神彩飞扬,可以使人发志士之悲,可以使人抒豪情壮志。总之,朗读可以使我们跟随作者回味历史而抒发怀古之幽思,可以使我们远涉天涯而产生踏遍千山的志向。

诵读的基础是熟读,熟读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熟读只是学习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要求,是学习文学作品的前提。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熟读的层面上,那么,我们学习文学作品与熟记一些定义、定理、公理、公式、符号、数字等又有什么区别呢?那样只是使我们学习了一些知识,也可能转化为我们的能力,但永远不能内化为我们的素质,不能滋养我们的心智,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也只能成为一个有学问而没有文化,有知识而没有素质的人。

第二、 应学会感悟,培养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学作品的学习,词语的运用、结构的安排、形象的塑造固然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感悟到文学作品对人生的、对历史的、对自然的、对社会的、对宇宙的认识,感悟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诗意、情趣。感悟还只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开始,能感悟到文学作品认识、诗意、情趣,还必须进一步辨别这种认识,评价这些情趣,实现诗意的情趣、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所谓文质彬彬,所

谓谦谦君子,所谓气质高雅,所谓人格魅力,我想除了思想的伟大、品德的高尚之外,与诗意的内质情趣不无关系吧!

文学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情操,有华人的情绪,提高人的情感,开阔人的视野,滋养人的心智,放飞人的理想,实现诗意的人生。

中学生应该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多朗读背诵一些文学名篇。

四、文化

“明天就是清明节啦!”“清明节又怎么样?”这是一对高中生的对话。联系到时下人们对愚人节的疯狂,对情人节的痴迷,对圣诞节的神往和熟稔,我们不能不为我国传统节日的萧条寂寞而感叹,不能不为我国传统文化被冷落而悲哀。这一现象表明我国传统节日不被重视或不如外国的(严格地说是“舶来的”)节日被重视,更是一层的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静而思之,现在有些人岂只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更是对整个文化的漠视,他们所重视的只是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功利的知识技能;他们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其结果是只能把自己培养成科技人而不是把自己培养成文化人,他们的特点是有学识而没有文化,科技水平高而文化素质低。发生在我国高校排行连续多年第一的著名学府清华园里的那一幕,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忘记。作为我国高校排行连续多年第一的大学的校长不可谓没有学识,之所以把条幅上的字念错,是因为其文化素养有问题。中华民族素为礼仪之邦,更是好客之邦。送给客人的礼物是不能随便的,礼品不能随便,准备礼品更不能随便,特别是送给尊贵客人的礼物,更应该慎重挑选认真准备。可是这位校长大人慎重了吗认真了吗?他那“举重若轻”的气度真是令人 “钦佩”!然而正是这种气度使我们意识到一些人有学识而没有文化,科技水平高而文化素养低,正是这种气度使我们认识到我国一段时期文化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我们的文化教育呢?

第一、 应该明辨学识、技能和文化的区别。

学识、技能是靠传授训练就能够做到的,而文化只靠传授训练是难以做到的。当然一些文化知识必须依靠传授,但仅懂得文化知识还不能说其有文化,还须要把文化知识内化为文化素质,使人成为一个知书而知礼文化人。

第二、 应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当前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这无可厚非,但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应该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文化知识。但是我们介绍文化只是并不是为介绍而介绍,而是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三、 应该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重视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其实,中外文化中都各有其精华,各有其糟粕,各种文化中的精华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不断地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而逐渐壮大发展而形成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应有所偏失,使之既能重视和继承传统文化,又能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

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如果能正确地从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感情,我们又何必哀叹语文学科是弱势学科呢?我们又何必担心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呢?我们又何必担心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我们又何必忧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又怎么不能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新课标的理念看高中语文之“文”

安徽省涡阳第四中学 高汉孝

邮编:233600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在“提高”上下功夫。而语文之“文”则是语文最重要的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在“文”上多做文章。

高中语文之“文”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一、文字

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字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字,汉字,即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有字形、字音、字义,是音形义的集合体。在语文学习时,我们应该重视文字的学习,我们不但要记住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我们还应该能够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等。

广义的文字,除狭义的文字外,还包括词语、句子等。其实我们早就有这样的说法,比如 “文从字顺”“文字简练”“文字较干净”,这些都是词语、语句的意思。古人写诗作文讲究“炼字”等,“炼字”之“字”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对文字的学习,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深深的感到,采用立体联想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立体联想的方法,就是在学习文字时运用各种方法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展开联想拓展,从而更全面深刻的学习文字。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学习生字时的情景。 “偃旗息鼓”的“偃”字笔画较多,比较难记,老师就给同学们设一谜语:“美貌一姑娘,整日坐闺房。一人去求爱,怎奈隔堵墙。”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学会这个字了。后来,在我的老师的基础上,我又引导我的学生查字典辨析“堰”“揠”等字,教学效果较好。这样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课后,学生给我发一短信:“三面有墙一面空,金龄裙钗在其中。有心和她说句话,可恼门外有人听。打一字。”看,学生要考老师了。教学教到这个份上,还愁学生不爱上语文吗?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能一步一步的提高吗?

又如学习“缀”字,我就引导学生查字典并且利用电脑中拼音输入法总结含有“叕”偏旁的字,学生很快就找出“辍”“啜”“缀”“腏”“涰”“錣”“惙”“缀”“錣”“蝃”“掇”“裰”等,然后又指导学生给常用的辍”“啜”“缀”“缀”“掇”等字辨音,析义,组词,造句。“累”是个多音多义字,我就让学生查字典正字音,析字义,组词语,造句子。经过这样拓展总结,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大增,并且读得准,记得牢,辨得清,用得活;同时还使学生学

会了方法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构了自己的文字知识体系,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想,增强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辨析、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于永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不仅在于篇章上,还在于一个句、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上。我们在学习语文时,一定不能忽视对文字的学习,即便你是高中生、大学生。文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丰富多彩,光辉灿烂。

古人崇尚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们学习文字也不能仅限于对文字的掌握,更重要的目的是应用,是提高学生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不仅要用它来考试,还要用它来阅读、作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来看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断:

大年三十下午,我们一家坐在电视机前包扁食。我擀皮,妈妈包。包着包着,妈妈说:“又是一个皇帝的娘。”我说:“这是现代片,哪来的皇帝的娘。”妈妈笑着指着我擀的皮。哦,太厚!

这一片断写的生动有趣,妙用“后”“厚”这一对同音字,表现了妈妈开朗而又不乏诙谐幽默的性格,反映了在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一片断可能是真实的描写,也可能是小作者的虚构。如果是虚构,我更应该为学生拍手叫好,也为我自己拍手叫好。这与我们平时所进行的立体联想、构建文字知识体系的训练不无关系吧。

二、文章

黄宗羲在《柳敬亭传》文末附有一条说明,说明了写文章的意图是“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文章体式仍然是不甚了了,有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

“文章”一词出现较早。古时候“文”和“章”指的都是带有颜色的条纹图案。红蓝相间的叫作“文”,红白相间谓之“章”。那时候,“文”“章”二字连用,就仅指色彩斑斓的图画而已。到了汉代,诗赋大兴,社会上崇尚文学的风气很浓,人们开始用“文章”来赞美那些文采华丽的作品。那时说某人的作品“灿若文章”,意思是说它像艳丽奇目的图画那样漂亮,那简直就是最高的褒奖了。久而久之,这个比喻用的多了,“文章”二字也就逐渐变成了一个专指那些文字作品的固定名词了。但是,文章和文学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文章的外延远大于文学的外延。上文提到现在的学生对文章体式不甚了了,那么,什么是文章体式呢?笔者以为文章体式应包括文体、内容、语言三个方面。

文体是文章的体裁形式。应用文有固定的形式。现在,有些中学生对此就非常模糊,以致有些学生连个请假条、申请书都不会写——笔者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反映——更不用说其它应用文了。一般文体虽无固定形式,但也应该写什么文像什么文,记叙文应有记叙文的特点,说明文要有说明文的章法,议论文要符合议论文的要求。看看现在一些同学的文章,那简直是“杂文”——杂糅多种文体的特点章法要求又不符合任何一种文体的特点章法要求。如果借用病句的一个术语,那就是文体混乱,那样的文章就是并文章。因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

学应重视文体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文体的要素、要求和章法,规规矩矩写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学会写常见的常用的应用文。

语言是文章重要的外在形式,非重视不可。现在我们的学生也能够自觉地重视语言,作文时重视选词造句,重视句式选用,修辞的使用。但是他们只是知道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句子,却不明白为什么使用这些句子,以致出现滥用修辞手法使文章不协调,这就是伤美了。还有些特定语境、特定对象的用语却不会用,闹出很多笑话。这样的例子太多,恕不赘述。

内容是文章最重要的方面,可是现在有些学生对此就不很重视,而是指重视形式上的新、奇、怪,以致写出的文章图由外表而内容空泛。还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如写记叙文只重视记叙而不知道描写,写说明文只重视有趣而不知道抓事物的特征,写议论文只知道摆事实而不知道讲道理。凡此种种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学阶段,师生都应该重视“文章体式”的教学。

三、文学

文学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文学素养是中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素养。上世纪初,鲁迅先生认识到文艺(文学)是救中国的首要之举从而弃医从文;现在要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世纪,中国再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任重道远,因为目前我们民族的基本素质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国家引领世界之潮流,我们民族的素质须要进一步提高。提高国人的素质,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而文学的熏陶是别的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那么,应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文学呢?

第一、 要加强文学作品的诵读训练。

诵读文学作品可以使人心潮澎湃,可以使人情意绵绵,可以使人乐而忘忧,可以使人回肠荡气,可以使人思绪翩然,可以使人神彩飞扬,可以使人发志士之悲,可以使人抒豪情壮志。总之,朗读可以使我们跟随作者回味历史而抒发怀古之幽思,可以使我们远涉天涯而产生踏遍千山的志向。

诵读的基础是熟读,熟读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熟读只是学习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要求,是学习文学作品的前提。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熟读的层面上,那么,我们学习文学作品与熟记一些定义、定理、公理、公式、符号、数字等又有什么区别呢?那样只是使我们学习了一些知识,也可能转化为我们的能力,但永远不能内化为我们的素质,不能滋养我们的心智,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也只能成为一个有学问而没有文化,有知识而没有素质的人。

第二、 应学会感悟,培养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文学作品的学习,词语的运用、结构的安排、形象的塑造固然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些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感悟到文学作品对人生的、对历史的、对自然的、对社会的、对宇宙的认识,感悟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诗意、情趣。感悟还只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开始,能感悟到文学作品认识、诗意、情趣,还必须进一步辨别这种认识,评价这些情趣,实现诗意的情趣、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所谓文质彬彬,所

谓谦谦君子,所谓气质高雅,所谓人格魅力,我想除了思想的伟大、品德的高尚之外,与诗意的内质情趣不无关系吧!

文学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情操,有华人的情绪,提高人的情感,开阔人的视野,滋养人的心智,放飞人的理想,实现诗意的人生。

中学生应该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多朗读背诵一些文学名篇。

四、文化

“明天就是清明节啦!”“清明节又怎么样?”这是一对高中生的对话。联系到时下人们对愚人节的疯狂,对情人节的痴迷,对圣诞节的神往和熟稔,我们不能不为我国传统节日的萧条寂寞而感叹,不能不为我国传统文化被冷落而悲哀。这一现象表明我国传统节日不被重视或不如外国的(严格地说是“舶来的”)节日被重视,更是一层的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静而思之,现在有些人岂只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漠视,更是对整个文化的漠视,他们所重视的只是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功利的知识技能;他们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其结果是只能把自己培养成科技人而不是把自己培养成文化人,他们的特点是有学识而没有文化,科技水平高而文化素质低。发生在我国高校排行连续多年第一的著名学府清华园里的那一幕,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忘记。作为我国高校排行连续多年第一的大学的校长不可谓没有学识,之所以把条幅上的字念错,是因为其文化素养有问题。中华民族素为礼仪之邦,更是好客之邦。送给客人的礼物是不能随便的,礼品不能随便,准备礼品更不能随便,特别是送给尊贵客人的礼物,更应该慎重挑选认真准备。可是这位校长大人慎重了吗认真了吗?他那“举重若轻”的气度真是令人 “钦佩”!然而正是这种气度使我们意识到一些人有学识而没有文化,科技水平高而文化素养低,正是这种气度使我们认识到我国一段时期文化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我们的文化教育呢?

第一、 应该明辨学识、技能和文化的区别。

学识、技能是靠传授训练就能够做到的,而文化只靠传授训练是难以做到的。当然一些文化知识必须依靠传授,但仅懂得文化知识还不能说其有文化,还须要把文化知识内化为文化素质,使人成为一个知书而知礼文化人。

第二、 应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当前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这无可厚非,但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应该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文化知识。但是我们介绍文化只是并不是为介绍而介绍,而是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三、 应该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重视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其实,中外文化中都各有其精华,各有其糟粕,各种文化中的精华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不断地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而逐渐壮大发展而形成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应有所偏失,使之既能重视和继承传统文化,又能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

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如果能正确地从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四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感情,我们又何必哀叹语文学科是弱势学科呢?我们又何必担心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呢?我们又何必担心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我们又何必忧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又怎么不能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 摘要新课标理念不仅要改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方式,而且也将改变高中语文教师履行职责的专业追求方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都需要摆脱原来教学死板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为主的新方式. 关键 ...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解读
  • 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生活语文的意识,彰显语文课堂的人文情怀,同时还应当针对学校之间生源结构的差异性和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不同需求,在课程的开发等方面追求新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语文素养的培养 ...

  • 高中语文分享式教学探讨
  •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行,传统的输送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偏离了时代路线,而分享式教学的观念则逐渐进入了社会的视野,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一门语言类.文学类的科目,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该将分享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更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在简 ...

  • 新课程改革目标
  • 新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 ...

  • 高中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 篇一: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杏坛 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任教年级.班别 高 一(13).高一(14), 科目 语文, 科任 陈志昌 一.学生基本情况 分析: 这个学期,本人所 带的两个班都是理科平行班,其中14班的学生比较沉稳,不爱回答问题 ...

  • 名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 名校新课改工作总结 一.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2005年自我省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使得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作为一年轻的教研员,我参加了常州市组织的两次语文学科课程培训,认真聆听专家的学术报告,对新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 ...

  •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目录)
  • 目录 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与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 一.语文的概念 二.语文课程性质 第二节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语文课程总目标 第一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

  • 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究
  • 摘要:高中语文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教学科目,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灌输,并没有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春色满园关不住 作者:潘世流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1期 广西大化县高级中学坐落于风光秀丽的红水河畔.学校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空气清新,四季如春,是壮乡瑶寨儿女读书的好去处.校园里书声琅琅,笑语盈盈,充满和谐生机并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这书香雅韵.人文浓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