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匠心独运,筑造离奇世界

——《饥饿艺术家》解读

[摘 要]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为数甚少的珍爱作品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离奇世界。

[关键词]叙述视角;饥饿;艺术手法

《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关于这部小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阐释。本文尝试着从叙述视角、饥饿意象以及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小说进行解读,走进卡夫卡为我们筑造的离奇世界。

本文的叙事视角很有特点,一方面似乎是第三人称外视角,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第三人称内视角。乍一看来,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总是用貌似平静客观的口吻叙事,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个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用旁观眼光叙事。这种第三人称外视角叙事是卡夫卡惯用的,往往给人一种冷静、客观、可靠的感觉。在全文中,这一叙述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再举例。然而,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语言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卡夫卡式的小说,不完全是一片平静,而是活泼泼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这正是由于作者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之中又穿插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内视角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事,这种的叙述视角带来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主观的、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的。“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类似这样的频繁使用极端的、夸张的、渲染力强的句式在全文中比比皆是。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在结束了40天饥饿艺术表演之后,饥饿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经理人向众人展示饥饿艺术家虚弱惨象的那一段描写。“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他的身体已经掏空,双腿出于自卫本能紧紧和膝盖贴在一起,双脚却擦着地面,似乎那不是真正的地面,它们好像正在寻找真正的可以着落的地方。”这些语言是多么鲜明丰富,具有强烈的夸张色彩和讽刺意味。从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叙述者并不是不带任何情绪的、纯客观地平淡述说着这惨象,而是压抑着强烈的对饥饿艺术家的同情,对以经理为代表的愚人的嘲弄与厌恶。这正是作者这种特殊叙述方式的艺术魅力所在。看似平静的描述背后压抑着强烈情感。读者往往能在异乎寻常的平静语言之下,充分感受到作者想要我们感受到

的那些复杂情绪。正是因为这种异常,让读者不能一读而过,而是忍不住停下来品味、探寻、思索,从而与卡夫卡的心灵离得更近。卡夫卡的高明之处让人不禁叹服。

本文以《饥饿艺术家》为题,饥饿贯穿全文。饥饿,是一种生理上的不满足感,是一种对食物的渴望。饥饿是伴随着人类存在而产生的一种本能。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人就懂得饥饿,懂得进食。然而在这个故事中,艺术家选择饥饿,并且把饥饿当做一种艺术去进行表演。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生就像钟摆,总在痛苦和欲望之间徘徊。要想摆脱永恒的痛苦,有必要拒绝进食。可见,进食代表了对现存状态的默许,人只要还在进食,就说明他对于目前的生存状态还可以忍受。而选择饥饿,这种拒绝生的可能的极端行为,只能代表对于现今生存状态的极端否定。而把这极端的否定,把这坚决的抵抗态度表现于人前,则说明饥饿艺术家想要让更多人看到他的努力,他想要引起众人的惊奇,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改变。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使得饥饿艺术家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予以坚决否定呢?从观众对饥饿艺术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大人们看主要是图个消遣、赶赶时髦”,见到这瘦骨嶙峋、脸色苍白的人,观众毫无怜悯之心,只把他当做娱乐消遣的工具。在这里,人的异化是明显的主题。饥饿艺术家最后的结局是,他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一只豹子,这豹子仿佛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人们为什么欣赏豹子呢?其实正是因为观众和小豹子处在同样的生存状态之中,他们对于自由没有清醒的认识,身处不自由却自以为自由,对真正的自由丝毫没有兴趣。人被物取代,人的自由一文不值,正是这个世界的悲哀。

在文章的前一部分,读者看到了艺术家对于饥饿的狂热追求,可能会误以为艺术家享受这样的饥饿。事实上,在临终之前,饥饿艺术家终于道出了自己选择饥饿的真实原因:“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若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所以说,选择饥饿是无奈的,并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想吃不符合他胃口的事物。如果有这样的食物,饥饿艺术家一定会活得健康强壮,融入到众人的生活中。可惜的是,他的胃口所渴望的自由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所以他选择把自己装在笼子里,不愿与外界同流合污。事实上,他早已经知道了“同愚昧抗争,同这个愚昧的世界抗争是徒劳的”,但为了信念和追求,他选择继续饥饿,不惜牺牲生命,“不自由,毋宁死”,这种殉道者精神使得饥饿艺术家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他的死也透出更加悲壮的意味,让人难忘,迫人反思。作者在最后时刻抖落包袱的做法,给观众以更大的冲击,这也是卡夫卡匠心独运的聪明之处。

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构建他的作品。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在饥饿表演早期,人们对观看饥饿表演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全城的人都在

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观众与日俱增,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是晚上,观众也络绎不绝。为了看得不失效果,人们举着火把”。而后来,人们冷落了饥饿表演,他表演的场所被安排在通往兽场的过道上,人们只有在去看猛兽表演的途中才会路过它的笼子,看他几眼。还有,饥饿艺术家早期风光一时、四周都是鲜花掌声的境况与他最后孤零零地与腐草一起被埋了的结局,产生强烈的落差和对比,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反衬手法也被大量运用。饥饿艺术家死后,小豹子取代了他的位置,人们对它非常着迷,“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这更加衬托出饥饿艺术家的凄凉。他的死亡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的为自由而牺牲的伟大壮举不为人知。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卡夫卡把主人公放置在笼子里,不仅仅因为这是表演的需要,更是因为笼子象征着隔绝、隔离。主人公与外部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没有满足胃口的食物,因为没有自由,他宁愿把自己放置在笼子里,以和外部的异化世界分开。他牺牲了自己的肉体自由成全了自己的精神自由。

只要对卡夫卡有一些了解,我们就会把文章和作者联系起来。这部小说主人公的选择无疑就是卡夫卡的人生选择。为了写作,他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他将写作当做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为此他承受了过分的重担。他认为写作是和魔鬼的交易,他觉得为了写作耽误了工作,他为了写作放弃了婚姻和一切幸福,他的决绝姿态和饥饿艺术家何其相似。忍受痛苦,在不为人理解的小小角落里默默坚持着,直到为了自己的追求献出生命。为了自己所追求的,饥饿艺术家是孤独的,卡夫卡也是孤独的。然而,这样热爱写作的卡夫卡却对自己的写作感到不满,他留下遗嘱要朋友将作品全部付之一炬。这与故事中的饥饿艺术家对于自己的表演总感到不满惊人地相似!卡夫卡对《饥饿艺术家》这篇小说有着异乎寻常的珍爱。他晚年濒死时校对清样,竟然流下泪来,可见他对这篇小说有怎样特殊的感情——这故事写的就是他的人生。

参考文献: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匠心独运,筑造离奇世界

——《饥饿艺术家》解读

[摘 要]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为数甚少的珍爱作品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离奇世界。

[关键词]叙述视角;饥饿;艺术手法

《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关于这部小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阐释。本文尝试着从叙述视角、饥饿意象以及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小说进行解读,走进卡夫卡为我们筑造的离奇世界。

本文的叙事视角很有特点,一方面似乎是第三人称外视角,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第三人称内视角。乍一看来,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总是用貌似平静客观的口吻叙事,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个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用旁观眼光叙事。这种第三人称外视角叙事是卡夫卡惯用的,往往给人一种冷静、客观、可靠的感觉。在全文中,这一叙述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再举例。然而,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语言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卡夫卡式的小说,不完全是一片平静,而是活泼泼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这正是由于作者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之中又穿插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内视角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事,这种的叙述视角带来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主观的、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的。“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类似这样的频繁使用极端的、夸张的、渲染力强的句式在全文中比比皆是。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在结束了40天饥饿艺术表演之后,饥饿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经理人向众人展示饥饿艺术家虚弱惨象的那一段描写。“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他的身体已经掏空,双腿出于自卫本能紧紧和膝盖贴在一起,双脚却擦着地面,似乎那不是真正的地面,它们好像正在寻找真正的可以着落的地方。”这些语言是多么鲜明丰富,具有强烈的夸张色彩和讽刺意味。从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叙述者并不是不带任何情绪的、纯客观地平淡述说着这惨象,而是压抑着强烈的对饥饿艺术家的同情,对以经理为代表的愚人的嘲弄与厌恶。这正是作者这种特殊叙述方式的艺术魅力所在。看似平静的描述背后压抑着强烈情感。读者往往能在异乎寻常的平静语言之下,充分感受到作者想要我们感受到

的那些复杂情绪。正是因为这种异常,让读者不能一读而过,而是忍不住停下来品味、探寻、思索,从而与卡夫卡的心灵离得更近。卡夫卡的高明之处让人不禁叹服。

本文以《饥饿艺术家》为题,饥饿贯穿全文。饥饿,是一种生理上的不满足感,是一种对食物的渴望。饥饿是伴随着人类存在而产生的一种本能。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人就懂得饥饿,懂得进食。然而在这个故事中,艺术家选择饥饿,并且把饥饿当做一种艺术去进行表演。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生就像钟摆,总在痛苦和欲望之间徘徊。要想摆脱永恒的痛苦,有必要拒绝进食。可见,进食代表了对现存状态的默许,人只要还在进食,就说明他对于目前的生存状态还可以忍受。而选择饥饿,这种拒绝生的可能的极端行为,只能代表对于现今生存状态的极端否定。而把这极端的否定,把这坚决的抵抗态度表现于人前,则说明饥饿艺术家想要让更多人看到他的努力,他想要引起众人的惊奇,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改变。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使得饥饿艺术家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予以坚决否定呢?从观众对饥饿艺术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大人们看主要是图个消遣、赶赶时髦”,见到这瘦骨嶙峋、脸色苍白的人,观众毫无怜悯之心,只把他当做娱乐消遣的工具。在这里,人的异化是明显的主题。饥饿艺术家最后的结局是,他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一只豹子,这豹子仿佛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人们为什么欣赏豹子呢?其实正是因为观众和小豹子处在同样的生存状态之中,他们对于自由没有清醒的认识,身处不自由却自以为自由,对真正的自由丝毫没有兴趣。人被物取代,人的自由一文不值,正是这个世界的悲哀。

在文章的前一部分,读者看到了艺术家对于饥饿的狂热追求,可能会误以为艺术家享受这样的饥饿。事实上,在临终之前,饥饿艺术家终于道出了自己选择饥饿的真实原因:“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若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所以说,选择饥饿是无奈的,并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想吃不符合他胃口的事物。如果有这样的食物,饥饿艺术家一定会活得健康强壮,融入到众人的生活中。可惜的是,他的胃口所渴望的自由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所以他选择把自己装在笼子里,不愿与外界同流合污。事实上,他早已经知道了“同愚昧抗争,同这个愚昧的世界抗争是徒劳的”,但为了信念和追求,他选择继续饥饿,不惜牺牲生命,“不自由,毋宁死”,这种殉道者精神使得饥饿艺术家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他的死也透出更加悲壮的意味,让人难忘,迫人反思。作者在最后时刻抖落包袱的做法,给观众以更大的冲击,这也是卡夫卡匠心独运的聪明之处。

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构建他的作品。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在饥饿表演早期,人们对观看饥饿表演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全城的人都在

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观众与日俱增,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是晚上,观众也络绎不绝。为了看得不失效果,人们举着火把”。而后来,人们冷落了饥饿表演,他表演的场所被安排在通往兽场的过道上,人们只有在去看猛兽表演的途中才会路过它的笼子,看他几眼。还有,饥饿艺术家早期风光一时、四周都是鲜花掌声的境况与他最后孤零零地与腐草一起被埋了的结局,产生强烈的落差和对比,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反衬手法也被大量运用。饥饿艺术家死后,小豹子取代了他的位置,人们对它非常着迷,“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这更加衬托出饥饿艺术家的凄凉。他的死亡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的为自由而牺牲的伟大壮举不为人知。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卡夫卡把主人公放置在笼子里,不仅仅因为这是表演的需要,更是因为笼子象征着隔绝、隔离。主人公与外部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没有满足胃口的食物,因为没有自由,他宁愿把自己放置在笼子里,以和外部的异化世界分开。他牺牲了自己的肉体自由成全了自己的精神自由。

只要对卡夫卡有一些了解,我们就会把文章和作者联系起来。这部小说主人公的选择无疑就是卡夫卡的人生选择。为了写作,他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他将写作当做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为此他承受了过分的重担。他认为写作是和魔鬼的交易,他觉得为了写作耽误了工作,他为了写作放弃了婚姻和一切幸福,他的决绝姿态和饥饿艺术家何其相似。忍受痛苦,在不为人理解的小小角落里默默坚持着,直到为了自己的追求献出生命。为了自己所追求的,饥饿艺术家是孤独的,卡夫卡也是孤独的。然而,这样热爱写作的卡夫卡却对自己的写作感到不满,他留下遗嘱要朋友将作品全部付之一炬。这与故事中的饥饿艺术家对于自己的表演总感到不满惊人地相似!卡夫卡对《饥饿艺术家》这篇小说有着异乎寻常的珍爱。他晚年濒死时校对清样,竟然流下泪来,可见他对这篇小说有怎样特殊的感情——这故事写的就是他的人生。

参考文献: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内容

  • 卡夫卡与[城堡]
  • 卡夫卡与<城堡> 第一节 表现主义文学概述 表现主义的概念最初出现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画坛上和乐坛上,1914年被引入文学界,在(诗歌)戏剧.小说领域取得很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到了二十年代,声势浩大,影响波及奥地利.捷克.瑞典,最后传入美国.在戏剧领域里,瑞典的 ...

  • 变形记导学案+答案
  • <变形记>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3.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4.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 [学习重点.难点 ...

  • 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 ...

  • 变形记教案
  • <变形记>教案 教学目的: 1.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认识小 ...

  • 世界最经典短篇小说篇目大全
  • 世界最经典短篇小说篇目大全 我的写作生涯从阅读短篇小说开始.起初也读长篇,那时还念书,断断续续看长篇的感觉, 像正吃饭,接一电话,接完挂掉再吃两口,铃又响起,反复数次后,饭菜已凉,走味.看短 篇就没这烦恼,这是吃饭团,吃得快,还饱肚子. 以下短篇都或多或少给过我惊喜.我曾多次看不清人世的真实面貌,对 ...

  •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
  •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 上课讲授重点课文 <春江花月夜><长恨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雪花的快乐><大学(节选)><傅雷家书><黛玉葬花><家(节选)><人生><哈姆雷特 ...

  • 对异化的抗争--论卡夫卡的[变形记]
  •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对异化硇抗争--i仑卡夫卡明<变形i己>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冯延燕 [摘要]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成甲虫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表现了现代人在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承受了超负荷的身心压力终被异化了的现实,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 ...

  • 外国文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小抄(最新版)
  • 1.在20世纪,占据西方文学主潮地位的是现代主义文学. 2.在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史上,1883年生于布拉格的卡夫卡堪称一个奠基者. 3.1904年,卡夫卡结识了他-生中最重要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此人在卡夫卡去世后,整理出版了他的作品. 4. 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时代的关系而 ...

  •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 篇名 作家 国别 流派 获奖或声誉 代表作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美国 迷惘的一代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老人与海> 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 意识流小说 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