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

内容摘要:

在当今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尤其是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之一,甚至已经威胁到某些银行的生存。国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已趋成熟。而转型期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并且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 ,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是否成功是互为必要条件的 ,这给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本文就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 利率市场化的动因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我国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关键字:

利 率 市场化 改 革 国有银行 垄 断 商业银行 正文内容:

一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 ,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 ,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

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 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 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方针:

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 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 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从 1978 年起,我国开始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行。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

在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 (1978 年—1993 年): 经过近15 年的改革,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

在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 (1993 年—1996 年): 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在此期间,我国的利率管理权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

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 (1996 年—至今): 从 1996 年开始,中央银行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举措,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新型体制,实现利率管理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

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

1 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 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 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 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2 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

(1)加入WTO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

(2)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由此带来服务的价格优势。

四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经过多次利率政策调整,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1 目前中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

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它的传导机制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首先,中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只重利率调节利益分配,减轻企业负担等财政化作用,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场传导作用(如储蓄 投资 消费的转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各金融机构只有遵照执行,而其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主权很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很难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应。

2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

首先,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验看,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利率(资金的价格) 主要取决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水平。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 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次,中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最后,目前中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3 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4 作为资金供给方—银行商业化改革也并不到位:

经营观念上的转变不够彻底,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尤其是商业银行经营本身讲求的就是三性原则,可现阶段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程度,防范能力及

处理手段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亟须提高的问题。对获利的保障和保护能力也不足, 对贷款定价水平与质量衡量标准不定,对完全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金融腐败行为也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

五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1 完善宏观经济环境,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利率的市场化必须建立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基础之上,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可以说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时机的选择。这就表明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对于稳定利率放开以后的金融领域以及经济的波动有很大的作用。实现全面利率市场化,既需要一个大体平衡的宏观经济环境,

又应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有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规则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行体系。在各方面条件不具备时,如果盲目过快推进,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此不可急于求成。

2 大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过大是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也是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取消对企业债券的利率管制和股票上市的行政管理,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这样活跃了金融市场,又有利于减小银行系统的风险。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必要保证。健全的监管体系,可以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不足,保证改革能按既定方向进行下去。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成长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更需要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尤其是对银行行为的监督。要尽快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主管部门监管力度,同时应建立行业自律监督体系,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

内容摘要:

在当今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尤其是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之一,甚至已经威胁到某些银行的生存。国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已趋成熟。而转型期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并且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 ,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是否成功是互为必要条件的 ,这给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本文就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 利率市场化的动因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我国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关键字:

利 率 市场化 改 革 国有银行 垄 断 商业银行 正文内容:

一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 ,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 ,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2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

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 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 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方针:

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 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 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从 1978 年起,我国开始了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随之进行。根据利率走势和利率改革内容,可将我国利率改革分为前期的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等三个阶段。

在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阶段 (1978 年—1993 年): 经过近15 年的改革,基本改变了负利率和零利差的现象,偏低的利率水平逐步得到纠正,利率期限档次和种类得到合理设定,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银行部门的利益逐步得到重视。

在改革利率生成机制阶段 (1993 年—1996 年): 利率改革主要任务是不断通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利率水平在调整市场行为中发挥作用,以逐步建立一个有效宏观调控的利率管理体制。在此期间,我国的利率管理权限仍然是高度集中的。

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阶段 (1996 年—至今): 从 1996 年开始,中央银行才在利率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尝试和探索,推出一些新的举措,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由中央银行引导市场利率的新型体制,实现利率管理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

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因:

1 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 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 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 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2 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

(1)加入WTO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

(2)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由此带来服务的价格优势。

四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经过多次利率政策调整,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1 目前中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

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它的传导机制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首先,中国对利率目标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相当程度的短期性。只重利率调节利益分配,减轻企业负担等财政化作用,忽视了利率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场传导作用(如储蓄 投资 消费的转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中央银行制定各项法定利率,各金融机构只有遵照执行,而其自行确定利率标准的自主权很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很难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应。

2 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

首先,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验看,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利率(资金的价格) 主要取决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水平。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虽已建立, 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发展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次,中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最后,目前中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3 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4 作为资金供给方—银行商业化改革也并不到位:

经营观念上的转变不够彻底,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尤其是商业银行经营本身讲求的就是三性原则,可现阶段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程度,防范能力及

处理手段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亟须提高的问题。对获利的保障和保护能力也不足, 对贷款定价水平与质量衡量标准不定,对完全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金融腐败行为也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

五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1 完善宏观经济环境,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利率的市场化必须建立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基础之上,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可以说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时机的选择。这就表明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对于稳定利率放开以后的金融领域以及经济的波动有很大的作用。实现全面利率市场化,既需要一个大体平衡的宏观经济环境,

又应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有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规则的、成熟的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行体系。在各方面条件不具备时,如果盲目过快推进,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因此不可急于求成。

2 大力发展我国金融市场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过大是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也是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取消对企业债券的利率管制和股票上市的行政管理,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这样活跃了金融市场,又有利于减小银行系统的风险。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必要保证。健全的监管体系,可以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不足,保证改革能按既定方向进行下去。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成长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更需要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尤其是对银行行为的监督。要尽快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主管部门监管力度,同时应建立行业自律监督体系,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


相关内容

  •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讨论
  • 提 纲 一. 利率化市场的必然要求及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 ............................................................... 1 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度及发展 ..................................... ...

  • 论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率市场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小企业生存难度更大,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6     ...

  • 我的论文: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相关问题 摘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率改革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改革所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客观地来分析,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和阻碍还 ...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全文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4日 14:10 中国金融杂志 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日趋成熟 ■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

  •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 要: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也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我国经济面临发展减速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通过 ...

  • 财政金融系本科毕业论文
  •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完善对策 辛丹丹 内容提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十六大报告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视和决心.最新的党 ...

  • 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 金融保险与专题结课论文 题目: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摘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率改革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改革所可能带 ...

  • 探究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 金融商务 探究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张 健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100195)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11月22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调整采取了非对称方式,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扩宽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不久 ...

  •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 ...

  •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旨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提升防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