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皮肤美容学事业的发展与现状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作为该组织的第62•个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与美容学会于1990年11月14日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一件值得庆贺和令人高兴的喜事,也是包括广大皮肤病学工作者在内的全国数以万计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学工作者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硕果,它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大地出现,遍布广大城乡的“美容热”已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奠基性的几次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有健康的身躯,而且希望仪表端庄,容貌美丽。过去认为不影响健康的一些小毛病(例如颜面部色素斑、色痣、疤痕、鞍鼻、脸下垂等)如今纷纷要求给予治疗,并要求达到美的效果。不仅年青人有此要求,中老年人也并不例外。应运而生的“医学美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比较迅速地得到发展,为顺应历史潮流,198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湖南分会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郭定九等人,首先倡议召开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得到全国各地支持。1986年7月23日至27•日全国第一届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在湖南衡山召开,出席会议的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余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200多篇。我国皮肤科学界老前辈刘辅仁教授专程到会指导。同年10月6日至8日,全国皮肤外科学术会议由第二军医大学王高松教授主持于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著名皮肤病专家李洪迥教授寄了贺信,周鼎跃、朱仲刚、石光海等老专家到会指导,使与会的134•位代表受到极大鼓舞。会议期间讨论和筹建了皮肤外科技术协作组。这
次学术会议后来被定名为全国第二届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1986年间,上述两个会议不约而同先后举行,既巧合又连贯,•也是适时宜的,对“美容热”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国内具有开创性意义,无疑为我国医学美容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之功。
应全国各地美容工作者的要求,1987年8月和1988年11•月,分别在河北承德市、广西桂林市,召开了三、四届全国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与过去比较,这两届研讨会有一些特点:一是其规模逐次扩大,代表更为广泛。与会代表由300余名增至439名,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及香港地区亦有代表参加。他们当中有皮肤、整形、五官、内科、中医、药学、化工以及激光电子仪器等学科工作者。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已超越了“皮肤美容”范畴;二是会议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表现为题材广泛、门类较全,许多是跨学科的研究,不少论文具有较高水平;三是初步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服务方向,并强调要注意技术推广和人材培养。四是自第
三届研讨会开始,把建立全国性学术组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1987年12月以王高松、王成义等为主要发起人,并得到著名整形外科专家宋儒耀教授大力支持,向中华医学会呈报成立“中华医学会皮肤美容学会”的报告。由于成立一个跨度较大的新学会的必要性一时还不易为人们所理解,有的甚至认为医生搞美容是“不务正业”。虽然几经周折,大家都在困难面前并未气馁。
1988年11月,在桂林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把这些活动推向高潮。会上正式成立以王高松为首的“中华皮肤美容学会筹委会”,以广泛团结同道,发展我国医学美容事业。筹委会于1989年6月在上海商议,•决定将申报成立的“中华皮肤美容学会”更名为“中华医学美容学会”,并派张其亮、袁兆庄、王成义、杨希惠等赴中华医学会汇报,使主管部门领导对情况有进一步了解。在此前后(即1989年4月),以彭庆星、•丁蕙孙、邱琳枝、辛时林、赵永耀、孙少宣为代表的一批医学美学专家60余人联名向中华医学会申报成立“中华医学美学与整容学会”。两支队伍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争取了中华医学会领导的重视,经中华医学会反复研究,并得到包括中华皮肤科学会在内的相关学会的大力支持,终于获准成立“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包括许多皮肤科医务人员在内的全国广大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工作者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成现实,把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推向坦途,为中国医学美容事业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在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第一届的委员中,属皮肤美容方面的学者有10名,他们是:名誉主任委员王高松、•主任委员张其亮、委员袁兆庄(常委)、李树莱(常委)、于淞、卫连坤、王诗琪、李习舜、郑人范、同时还有白义杰、林泽、王成义、董方立、杨希惠、文海泉、张凤翔、曾昭明、王玉山、熊先明、金祖余、王尚兰、高日红等皮肤科学界的同仁,在该学会皮肤美容学组和工作组中担任主要工作,为推动学会工作,提高医学美容学术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攤 二、皮肤美容学科发展现状
从前面所述情况可以看出,皮肤美容学科及事业的发展是与本世纪80年代首次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的一门颇具特色的新兴学科──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学紧密相联。医学美学(Medical Aesthetics)是一门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学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科学。它既具有医学人文学科性质,•又具有医学技术学科性质。•医学美容学(Medical Cosmetology•),•
也有称之为美容医学(•Aesthetic Medicine)者。它是医学美学总体结构中的应用分支之一,是一门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通过医学手段与美学手段的结合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的外在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由多种临床学科与非临床学科相互交织而成,并以应用为特征的医学新学科。
皮肤美容学是医学美容学中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当今皮肤病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源于临床医学,特别是皮肤病学,但又有别于一般皮肤病学。皮肤美容学不侧重研究疾病病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研究疾病对人体容貌和体形美的影响,把去除疾病、修复和维护人体容貌美和整体健美作为其重要实施目标。通过近10年的研究和广泛实践,皮肤美容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延伸。该学科已取得的成绩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⒈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成立,标志着医学美学和医学美容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被确立,从而皮肤美容学也随之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方面军的地位而被确立。
⒉自1990年以来在国内召开了五次全国性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学术会议和一次国际性会议,共收到论文近5000篇,其中属皮肤美容方面的论文及各类报告有1600多篇,参加学术活动的有2400人次,其中皮肤科医务人员约占1/3以上,•大家就有关医学美学和美容学的概念、范围以及所涉及的专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⒊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类型学习班不计其数,为医学美容战线培养了一大批业务技术骨干。与此同时在部分中高级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开办了美容医学专业,皮肤美容学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正在组织力量编写若干部教材,为培养新一代医学美容人材提供了保证。
⒋出版和发表大量医学美学与美容学论著,创办了专科学会杂志──中华医学美容学杂志,以及多种学术和科普杂志,吸引了一大批临床专业人员参与有关医疗实践中美学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⒌围绕社会热点,积极参政议政。社会美容热在不断升温,鱼龙混杂,毁容丑容事件时有发生,管理上的混乱等令人不安。皮肤美容工作者在各项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参与送卫生部审定的五个文件(关于加强美容市场管理、医学美容职业道德的规范、医学美容专科建设模式
及基本标准等)的起草与修定,受到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卫生部1994年10月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将美容专科医院、美容诊所、美容专科规范正式纳入政府文件。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令人瞩目的,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有关皮肤美容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⑴色素性皮肤病的形成与防治:对外伤、炎症及冷冻后色素加深原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强调要在色素斑出现之前进行积极处理,对面部皮肤磨削术、冷冻治疗时间的长短和深浅度应严格掌握,并注意术后护理。关于黄褐斑的发病机理,有些学者提出与皮肤局部微生态失衡有关,认为调整微生态环境,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⑵有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的外科治疗:过去常规用内治与外搽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腋臭、肥大型洒糟鼻、扁平疣、局限性秃发、血管瘤、炎症后瘢痕及白癜风等,采用外科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⑶化妆品与化妆品皮肤病的研究;⑷抗衰老与美容药物材料和物理美容仪器的研制及应用;⑸有关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广大美容工作者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要塑造一个活的维纳斯作品是艰难的,因为在众多的求美者中,他们的动机不尽相同,但期望值过高却是一致的,有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不能达到的。面对这些对象,在施术前必须做认真调查,谨慎行事,尤其应重视心理咨询和必要的心理疏导,切勿草率行事,否则后患无穷。有关研究报告较多,值得学习与借鉴。
回顾皮肤美容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可激发我们的热情,正视不足之处能鞭策我们奋发努力。我觉得皮肤美容队伍要扩大,素质要提高,更要加速培养新人,要学习和运用医学美学理论知识,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和临床实践,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技艺;其次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方面也要组织一定力量较长期地深入进行研究,以期有所突破;再者,广大皮肤科学界的新老同仁要加强联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携手前进,为发展和提高我国皮肤病学和皮肤美容学科水平而努力奋斗。
参 考 文 献
1.张其亮等. 可喜的一步,难忘的历程──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回顾与展望.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美容学研讨会论文选编,武汉,1990.11
2.孙少宣,何伦主编. 医学美学美容新探索,南京出版社,1993.4。
3.何伦主编. 美容大辞典. 南京出版社,1993.8
4.彭庆星等. 医学与美──迈向21世纪的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6
5.彭庆星等. 中国现代医学美学的兴起与展望. 第一届国际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西安,1994.10.
6.张其亮主编. 医学美容学. 上海科学技术现版社,1995.12
我国皮肤美容学事业的发展与现状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作为该组织的第62•个成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与美容学会于1990年11月14日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一件值得庆贺和令人高兴的喜事,也是包括广大皮肤病学工作者在内的全国数以万计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学工作者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硕果,它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大地出现,遍布广大城乡的“美容热”已得到社会的认可。
一、奠基性的几次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有健康的身躯,而且希望仪表端庄,容貌美丽。过去认为不影响健康的一些小毛病(例如颜面部色素斑、色痣、疤痕、鞍鼻、脸下垂等)如今纷纷要求给予治疗,并要求达到美的效果。不仅年青人有此要求,中老年人也并不例外。应运而生的“医学美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比较迅速地得到发展,为顺应历史潮流,198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湖南分会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郭定九等人,首先倡议召开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得到全国各地支持。1986年7月23日至27•日全国第一届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在湖南衡山召开,出席会议的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余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200多篇。我国皮肤科学界老前辈刘辅仁教授专程到会指导。同年10月6日至8日,全国皮肤外科学术会议由第二军医大学王高松教授主持于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著名皮肤病专家李洪迥教授寄了贺信,周鼎跃、朱仲刚、石光海等老专家到会指导,使与会的134•位代表受到极大鼓舞。会议期间讨论和筹建了皮肤外科技术协作组。这
次学术会议后来被定名为全国第二届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1986年间,上述两个会议不约而同先后举行,既巧合又连贯,•也是适时宜的,对“美容热”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国内具有开创性意义,无疑为我国医学美容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之功。
应全国各地美容工作者的要求,1987年8月和1988年11•月,分别在河北承德市、广西桂林市,召开了三、四届全国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与过去比较,这两届研讨会有一些特点:一是其规模逐次扩大,代表更为广泛。与会代表由300余名增至439名,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及香港地区亦有代表参加。他们当中有皮肤、整形、五官、内科、中医、药学、化工以及激光电子仪器等学科工作者。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已超越了“皮肤美容”范畴;二是会议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表现为题材广泛、门类较全,许多是跨学科的研究,不少论文具有较高水平;三是初步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服务方向,并强调要注意技术推广和人材培养。四是自第
三届研讨会开始,把建立全国性学术组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1987年12月以王高松、王成义等为主要发起人,并得到著名整形外科专家宋儒耀教授大力支持,向中华医学会呈报成立“中华医学会皮肤美容学会”的报告。由于成立一个跨度较大的新学会的必要性一时还不易为人们所理解,有的甚至认为医生搞美容是“不务正业”。虽然几经周折,大家都在困难面前并未气馁。
1988年11月,在桂林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把这些活动推向高潮。会上正式成立以王高松为首的“中华皮肤美容学会筹委会”,以广泛团结同道,发展我国医学美容事业。筹委会于1989年6月在上海商议,•决定将申报成立的“中华皮肤美容学会”更名为“中华医学美容学会”,并派张其亮、袁兆庄、王成义、杨希惠等赴中华医学会汇报,使主管部门领导对情况有进一步了解。在此前后(即1989年4月),以彭庆星、•丁蕙孙、邱琳枝、辛时林、赵永耀、孙少宣为代表的一批医学美学专家60余人联名向中华医学会申报成立“中华医学美学与整容学会”。两支队伍的共同努力,进一步争取了中华医学会领导的重视,经中华医学会反复研究,并得到包括中华皮肤科学会在内的相关学会的大力支持,终于获准成立“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包括许多皮肤科医务人员在内的全国广大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工作者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成现实,把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推向坦途,为中国医学美容事业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在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第一届的委员中,属皮肤美容方面的学者有10名,他们是:名誉主任委员王高松、•主任委员张其亮、委员袁兆庄(常委)、李树莱(常委)、于淞、卫连坤、王诗琪、李习舜、郑人范、同时还有白义杰、林泽、王成义、董方立、杨希惠、文海泉、张凤翔、曾昭明、王玉山、熊先明、金祖余、王尚兰、高日红等皮肤科学界的同仁,在该学会皮肤美容学组和工作组中担任主要工作,为推动学会工作,提高医学美容学术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攤 二、皮肤美容学科发展现状
从前面所述情况可以看出,皮肤美容学科及事业的发展是与本世纪80年代首次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的一门颇具特色的新兴学科──医学美学与医学美容学紧密相联。医学美学(Medical Aesthetics)是一门遵循医学与美学原则,运用医学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科学。它既具有医学人文学科性质,•又具有医学技术学科性质。•医学美容学(Medical Cosmetology•),•
也有称之为美容医学(•Aesthetic Medicine)者。它是医学美学总体结构中的应用分支之一,是一门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通过医学手段与美学手段的结合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的外在美,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为目的,由多种临床学科与非临床学科相互交织而成,并以应用为特征的医学新学科。
皮肤美容学是医学美容学中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当今皮肤病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源于临床医学,特别是皮肤病学,但又有别于一般皮肤病学。皮肤美容学不侧重研究疾病病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研究疾病对人体容貌和体形美的影响,把去除疾病、修复和维护人体容貌美和整体健美作为其重要实施目标。通过近10年的研究和广泛实践,皮肤美容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内涵也在延伸。该学科已取得的成绩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⒈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成立,标志着医学美学和医学美容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被确立,从而皮肤美容学也随之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方面军的地位而被确立。
⒉自1990年以来在国内召开了五次全国性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学术会议和一次国际性会议,共收到论文近5000篇,其中属皮肤美容方面的论文及各类报告有1600多篇,参加学术活动的有2400人次,其中皮肤科医务人员约占1/3以上,•大家就有关医学美学和美容学的概念、范围以及所涉及的专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⒊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类型学习班不计其数,为医学美容战线培养了一大批业务技术骨干。与此同时在部分中高级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开办了美容医学专业,皮肤美容学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正在组织力量编写若干部教材,为培养新一代医学美容人材提供了保证。
⒋出版和发表大量医学美学与美容学论著,创办了专科学会杂志──中华医学美容学杂志,以及多种学术和科普杂志,吸引了一大批临床专业人员参与有关医疗实践中美学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⒌围绕社会热点,积极参政议政。社会美容热在不断升温,鱼龙混杂,毁容丑容事件时有发生,管理上的混乱等令人不安。皮肤美容工作者在各项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参与送卫生部审定的五个文件(关于加强美容市场管理、医学美容职业道德的规范、医学美容专科建设模式
及基本标准等)的起草与修定,受到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卫生部1994年10月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将美容专科医院、美容诊所、美容专科规范正式纳入政府文件。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令人瞩目的,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有关皮肤美容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⑴色素性皮肤病的形成与防治:对外伤、炎症及冷冻后色素加深原因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强调要在色素斑出现之前进行积极处理,对面部皮肤磨削术、冷冻治疗时间的长短和深浅度应严格掌握,并注意术后护理。关于黄褐斑的发病机理,有些学者提出与皮肤局部微生态失衡有关,认为调整微生态环境,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⑵有碍美容的常见皮肤病的外科治疗:过去常规用内治与外搽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腋臭、肥大型洒糟鼻、扁平疣、局限性秃发、血管瘤、炎症后瘢痕及白癜风等,采用外科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⑶化妆品与化妆品皮肤病的研究;⑷抗衰老与美容药物材料和物理美容仪器的研制及应用;⑸有关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广大美容工作者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要塑造一个活的维纳斯作品是艰难的,因为在众多的求美者中,他们的动机不尽相同,但期望值过高却是一致的,有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不能达到的。面对这些对象,在施术前必须做认真调查,谨慎行事,尤其应重视心理咨询和必要的心理疏导,切勿草率行事,否则后患无穷。有关研究报告较多,值得学习与借鉴。
回顾皮肤美容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可激发我们的热情,正视不足之处能鞭策我们奋发努力。我觉得皮肤美容队伍要扩大,素质要提高,更要加速培养新人,要学习和运用医学美学理论知识,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和临床实践,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技艺;其次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方面也要组织一定力量较长期地深入进行研究,以期有所突破;再者,广大皮肤科学界的新老同仁要加强联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携手前进,为发展和提高我国皮肤病学和皮肤美容学科水平而努力奋斗。
参 考 文 献
1.张其亮等. 可喜的一步,难忘的历程──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回顾与展望.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美容学研讨会论文选编,武汉,1990.11
2.孙少宣,何伦主编. 医学美学美容新探索,南京出版社,1993.4。
3.何伦主编. 美容大辞典. 南京出版社,1993.8
4.彭庆星等. 医学与美──迈向21世纪的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6
5.彭庆星等. 中国现代医学美学的兴起与展望. 第一届国际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西安,1994.10.
6.张其亮主编. 医学美容学. 上海科学技术现版社,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