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书制作说明

 一、上列起诉书的格式供各级人民检察院依法将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选用。
  二、上列一、二、三种格式均由首部、被告人(被告单位)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的审查过程、案件事实、证据、起诉要求和根据、尾部七部分组成。
  (一)首部
  1.人民检察院的名称:除最高人民检察院外,各地方人民检察院的名称前应写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对涉外案件提起公诉时,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名称前均应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样。
  2.文号:由制作起诉书的人民检察院的简称、案件性质(即“刑诉”)、起诉年度、案件顺序号组成。其中,年度须用四位数字表述。文号写在该行的最右端,上下各空一行。
  (二)被告人(被告单位)的基本情况
  1.被告人、被告单位的基本情况应当按照格式中所列要素的顺序叙写。
  2.被告人如有与案情有关的别名、化名或者绰号的,应当在其姓名后面用括号注明;被告人是外国人的,应当在其中文译名后面用括号注明外文姓名。
  3.被告人的出生日期一般应以公历为准。除未成年人外,如果确实查不清出生日期的,也可以注明年龄。
  4.对尚未办理身份证的,应当注明。
  5.被告人的住址应写被告人的经常居住地,但当其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时,须在其后用括号注明户籍所在地。
  6.被告人是外国人时,应注明国籍、护照号码、国外居所。
  7.对被告人曾受到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应当在起诉书中写明,其中,行政处罚限于与定罪有关的情况。一般应先写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再写受到刑事处罚的情况。叙写行政处罚时,应注明处罚的时间、种类、处罚单位;叙写刑事处罚时,应当注明处罚的时间、原因、种类、决定机关、释放时间。
  8.对采取强制措施情况的叙写,必须注明原因、种类,批准或者决定的机关和时间、执行的机关和时间。被采取过多种强制措施的,应按照执行时间的先后分别叙写。
  9.同案被告人有二人以上的,按照主从关系的顺序叙写。
  (三)案由和案件的审查过程
  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依照格式的要求叙写。叙写退回补充侦查、延长审查起诉期限时,应注明日期、原由。
  (四)案件事实
  案件事实部分,是起诉书的重点。叙写案件事实,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对起诉书所指控的所有犯罪事实,无论是一人一罪、多人一罪,还是一人多罪、多人多罪,都必须逐一列举。
  2.叙述案件事实,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一般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人多罪的,应当按照各种犯罪的轻重顺序叙述,把重罪放在前面,把次罪、轻罪放在后面;多人多罪的,应当按照主犯、从犯或者重罪、轻罪的顺序叙述,突出主犯、重罪。
  3.叙写案件事实时,可以根据案件事实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表述方式,具体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对重大案件、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都必须详细写明具体犯罪事实的时间、地点,实施行为的经过、手段、目的、动机、危害后果和被告人案发后的表现及认罪态度等内容,特别要将属于犯罪构成要件或者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要素列为重点。既要避免发生遗漏,也要避免将没有证据证明或者证据不足,以及与定罪量刑无关的事项写入起诉书,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2)对一般刑事案件,通常也应当详细写明案件事实,但对其中作案多起但犯罪手段、危害后果等方面相同的案件事实,可以先对相同的情节进行概括叙述,然后再逐一列举出每起事实的具体时间、结果等情况,而不必详细叙述每一起犯罪事实的过程。
  4.对共同犯罪案件中有同案犯在逃的,应在其后写明“另案处理”字样。
  (五)证据
  应当在起诉书中指明主要证据的名称、种类,但不必对证据与事实、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其中的“主要证据”,是指《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八十三条所规定的证据。叙写证据时,一般应当采取“一事一证”的方式,即在每一起案件事实后,写明据以认定的主要证据。对于作案多起的一般刑事案件,如果案件事实是概括叙述的,证据的叙写也可以采取“一罪一证”的方式,即在该种犯罪后概括写明主要证据的种类,而不再指出认定每一起案件事实的证据。
  (六)起诉的要求和根据
  1.对行为性质、危害程度、情节轻重,要结合犯罪的各构成要件进行概括性地表述,突出本罪的特征,语言要精炼、准确。
  2.对法律条文的引用,要准确、完整、具体,写明条、款、项。
  3.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对于量刑情节的认定,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对于具备轻重不同的法定量刑情节的,应当在起诉书中作出认定。(2)对于酌定量刑情节,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有利于出庭支持公诉的角度出发,决定是否在起诉书中作出认定。
  4.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对于涉及量刑情节的事实,可在案件事实之后作客观表述。
  (七)尾部
  1.起诉书应当署具体承办案件公诉人的法律职务和姓名。
  2.起诉书的年月日,为签发起诉书的日期。
  三、当自然人犯罪、单位犯罪并存时,在叙写被告单位、被告人情况时,应先叙述被告单位、法定代表人及有关属于责任人员的被告人的情况,再叙述一般的自然人被告人情况;同时,在起诉的理由和根据部分,也按照先单位犯罪、后自然人犯罪的顺序叙写。

 一、上列起诉书的格式供各级人民检察院依法将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选用。
  二、上列一、二、三种格式均由首部、被告人(被告单位)的基本情况、案由和案件的审查过程、案件事实、证据、起诉要求和根据、尾部七部分组成。
  (一)首部
  1.人民检察院的名称:除最高人民检察院外,各地方人民检察院的名称前应写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对涉外案件提起公诉时,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名称前均应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样。
  2.文号:由制作起诉书的人民检察院的简称、案件性质(即“刑诉”)、起诉年度、案件顺序号组成。其中,年度须用四位数字表述。文号写在该行的最右端,上下各空一行。
  (二)被告人(被告单位)的基本情况
  1.被告人、被告单位的基本情况应当按照格式中所列要素的顺序叙写。
  2.被告人如有与案情有关的别名、化名或者绰号的,应当在其姓名后面用括号注明;被告人是外国人的,应当在其中文译名后面用括号注明外文姓名。
  3.被告人的出生日期一般应以公历为准。除未成年人外,如果确实查不清出生日期的,也可以注明年龄。
  4.对尚未办理身份证的,应当注明。
  5.被告人的住址应写被告人的经常居住地,但当其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时,须在其后用括号注明户籍所在地。
  6.被告人是外国人时,应注明国籍、护照号码、国外居所。
  7.对被告人曾受到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的,应当在起诉书中写明,其中,行政处罚限于与定罪有关的情况。一般应先写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再写受到刑事处罚的情况。叙写行政处罚时,应注明处罚的时间、种类、处罚单位;叙写刑事处罚时,应当注明处罚的时间、原因、种类、决定机关、释放时间。
  8.对采取强制措施情况的叙写,必须注明原因、种类,批准或者决定的机关和时间、执行的机关和时间。被采取过多种强制措施的,应按照执行时间的先后分别叙写。
  9.同案被告人有二人以上的,按照主从关系的顺序叙写。
  (三)案由和案件的审查过程
  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依照格式的要求叙写。叙写退回补充侦查、延长审查起诉期限时,应注明日期、原由。
  (四)案件事实
  案件事实部分,是起诉书的重点。叙写案件事实,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对起诉书所指控的所有犯罪事实,无论是一人一罪、多人一罪,还是一人多罪、多人多罪,都必须逐一列举。
  2.叙述案件事实,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一般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人多罪的,应当按照各种犯罪的轻重顺序叙述,把重罪放在前面,把次罪、轻罪放在后面;多人多罪的,应当按照主犯、从犯或者重罪、轻罪的顺序叙述,突出主犯、重罪。
  3.叙写案件事实时,可以根据案件事实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表述方式,具体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1)对重大案件、具有较大影响的案件、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都必须详细写明具体犯罪事实的时间、地点,实施行为的经过、手段、目的、动机、危害后果和被告人案发后的表现及认罪态度等内容,特别要将属于犯罪构成要件或者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要素列为重点。既要避免发生遗漏,也要避免将没有证据证明或者证据不足,以及与定罪量刑无关的事项写入起诉书,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2)对一般刑事案件,通常也应当详细写明案件事实,但对其中作案多起但犯罪手段、危害后果等方面相同的案件事实,可以先对相同的情节进行概括叙述,然后再逐一列举出每起事实的具体时间、结果等情况,而不必详细叙述每一起犯罪事实的过程。
  4.对共同犯罪案件中有同案犯在逃的,应在其后写明“另案处理”字样。
  (五)证据
  应当在起诉书中指明主要证据的名称、种类,但不必对证据与事实、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其中的“主要证据”,是指《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八十三条所规定的证据。叙写证据时,一般应当采取“一事一证”的方式,即在每一起案件事实后,写明据以认定的主要证据。对于作案多起的一般刑事案件,如果案件事实是概括叙述的,证据的叙写也可以采取“一罪一证”的方式,即在该种犯罪后概括写明主要证据的种类,而不再指出认定每一起案件事实的证据。
  (六)起诉的要求和根据
  1.对行为性质、危害程度、情节轻重,要结合犯罪的各构成要件进行概括性地表述,突出本罪的特征,语言要精炼、准确。
  2.对法律条文的引用,要准确、完整、具体,写明条、款、项。
  3.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对于量刑情节的认定,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对于具备轻重不同的法定量刑情节的,应当在起诉书中作出认定。(2)对于酌定量刑情节,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有利于出庭支持公诉的角度出发,决定是否在起诉书中作出认定。
  4.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对于涉及量刑情节的事实,可在案件事实之后作客观表述。
  (七)尾部
  1.起诉书应当署具体承办案件公诉人的法律职务和姓名。
  2.起诉书的年月日,为签发起诉书的日期。
  三、当自然人犯罪、单位犯罪并存时,在叙写被告单位、被告人情况时,应先叙述被告单位、法定代表人及有关属于责任人员的被告人的情况,再叙述一般的自然人被告人情况;同时,在起诉的理由和根据部分,也按照先单位犯罪、后自然人犯罪的顺序叙写。


相关内容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案件(一审)审查报告样本(新)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印发<公诉案件(一审)审查报告(普通版样本)>和<公诉案件(一审)审查报告(简 化版样本)>的通知 [2011]高检诉发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军事检察院刑事检察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公诉处: 2002年高检院公诉厅下发了& ...

  • 法律文书写作要求
  •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律文书的概念.特点.作用:掌握起诉状.上诉状.申诉状.答辩状.反诉状的概念.文种之间的区别.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重点掌握:起诉状.上诉状.申诉状.答辩状.反诉状的写作. 一.重.难点内容提示 (一) 法律文书概述 1.法律文书的概念.特点 法律文书是指公民.法人 ...

  • 法律文书小抄
  • 一.简答 1.法律文书是如何分类的?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文书进行不同的分类.①根据制作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安机关的刑事法律文书.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文书.人民法院的诉讼文书.公证文书.仲裁文书和律师实务文书.②根据写作和表达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叙述式.填空式.表格式和笔录式文书.③根据文种不同 ...

  • 自考法律文书写作
  • 法律文书格式及应试技巧精讲 全国首届司法考试2002年法律文书题11分,2005年则高达25分.对策: 在浩如烟海的格式中抓出规律,使零散而繁杂的格式变得易记:搞清常考的不同文书的特点,做到准确命题:记一些成文化用语,使表述规范且节省构思时间:掌握重要文书的写作要素,记清注意事项. 格式选编: 一. ...

  • 被告主体不适格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而不应当驳回诉讼请求
  • 在诉讼过程中,经常对被告主体不适格,人民法院是驳回起诉还是驳回诉讼请求发生争议,为此,笔者浅谈自己的点滴见解. 笔者认为,在诉讼过程中,发现被告主体不适格时,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而不应当驳回诉讼请求.依据如下: 一.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第141页对驳回起诉裁定 ...

  • 公诉人出庭举证质证指导意见(试行)(
  • 公诉人出庭举证质证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诉人出庭举证.质证活动, 提高出庭支持公诉水平, 增强指控犯罪效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合出庭支持公诉工作实际, 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举证 ...

  • 诉讼对抗与笔录证据的运用
  • 诉讼对抗与笔录类证据的运用 马明亮 [出处]<证据科学>2013年01期 [写作时间]2013年 [中文摘要]2012年修订<刑事诉讼法>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增强控辩双方的对抗性.遗憾的是,该布局似乎忽视了潜伏其中的"特洛伊木马"--数量庞大.适用广泛同时审 ...

  • 洛阳刑事辩护律师袁朝阳:审查起诉阶段律师的权利
  • 洛阳刑事辩护律师袁朝阳:审查起诉阶段律师的权利 审查起诉阶段律师的权利1.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权利. 依照<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依法执业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律师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以辩护律师身份介入刑事诉讼程序中, ...

  • 法务工作流程
  • 法务工作流程及管理细则 为明确法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制定本细则. 一.诉讼案件处理 1. 我司为原告的案件处理程序 (一).接到案件后,即开展进行诉前起诉资料收集工作,弄清案件基本事实.具体为: A .一般合同纠纷: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及补充协议.合同附件.房屋交付确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