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二、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四、范例解析:

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典型题例】

例1.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例2.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2分)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的生动形象的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去除比喻修辞,用平实的话表达就形成答案。

2.隐晦难懂的句子说浅显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具体解题时,我们只要应该在隐晦难懂的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回答清楚了,也就把题目解答完毕。

【典型题例】

例3.2007连云港中考阅读题《心泉》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第23题: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解析:

这个句子“此”指代“心泉”,把这个句子具体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然后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人生之美,美在心泉?”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由此,答案可以表达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例4.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3分)

解析:

这个句子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更进一步,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3.分析句子作用要明确角度

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我们的考虑角度不能如天女散花满天飞,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主题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5种:(1) 总领下文(2)承上启下(过渡)(3)总结全文(4)为后文作铺垫(5)照应;主题上作用应是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

【典型题例】

例5.2007南通中考阅读题《大美之美》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第18题: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问应转化为“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这样使思维直切要点,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主题上升华主旨,由写西藏山水之美升华到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由赞美西藏山水的美升华到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形成答案。

例6.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进行了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形成答案。

【典型题例】

例7.2009年福州市中考题《一双脚上的修养》

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第21题: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4分)

解析:21.示例一:“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动作,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的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示例二:“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脚套塑料带进门的举动作铺垫。(内容3分,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表述1分,须通顺。共4分)

【典型题例】

例8.2009年河南省《北京时间不到点》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第10题: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

解析:"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典型题例】

例9.2009年中考《敲雪》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第19题: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解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总之,中考阅读题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明确答题的规律,掌握答题方法,清晰答题角度,多练多思,形成解题的能力!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课标法则: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四、范例解析:

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典型题例】

例1.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例2.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2分)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的生动形象的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去除比喻修辞,用平实的话表达就形成答案。

2.隐晦难懂的句子说浅显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具体解题时,我们只要应该在隐晦难懂的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回答清楚了,也就把题目解答完毕。

【典型题例】

例3.2007连云港中考阅读题《心泉》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第23题: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解析:

这个句子“此”指代“心泉”,把这个句子具体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然后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人生之美,美在心泉?”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由此,答案可以表达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例4.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3分)

解析:

这个句子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更进一步,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3.分析句子作用要明确角度

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我们的考虑角度不能如天女散花满天飞,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主题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5种:(1) 总领下文(2)承上启下(过渡)(3)总结全文(4)为后文作铺垫(5)照应;主题上作用应是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

【典型题例】

例5.2007南通中考阅读题《大美之美》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第18题: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问应转化为“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这样使思维直切要点,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主题上升华主旨,由写西藏山水之美升华到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由赞美西藏山水的美升华到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形成答案。

例6.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进行了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形成答案。

【典型题例】

例7.2009年福州市中考题《一双脚上的修养》

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第21题: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4分)

解析:21.示例一:“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动作,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的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

体现了他的修养。示例二:“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脚套塑料带进门的举动作铺垫。(内容3分,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表述1分,须通顺。共4分)

【典型题例】

例8.2009年河南省《北京时间不到点》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第10题: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

解析:"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典型题例】

例9.2009年中考《敲雪》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第19题: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解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总之,中考阅读题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明确答题的规律,掌握答题方法,清晰答题角度,多练多思,形成解题的能力!

1.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暂时写到这里,以后陆续增加新的内容或体会。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

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

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

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

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

有备无患.

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

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

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

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

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 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

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

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

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

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

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

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

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

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

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

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

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

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

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

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

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

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

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

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

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

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

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

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

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

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

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

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美化作文的开头

母爱,让心中阳光永驻

“如果我是一艘小船,妈妈就是温馨的港湾,让我幸福停靠;如果我是一棵

种子,妈妈就是那一方热土,让我茁壮成长;如果我是一片白云,妈妈就是那蔚

蓝的天空,让我驰骋翱翔。母爱,伟大的母爱,让我的心中阳光永驻。”

赏析: 使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巧妙地表达出我与母亲的培

养与被培养的关系。并简洁地点明了题意。

收藏十六岁的天空

十六岁,就是青春,青春就像一首悠扬婉转的歌,让人如痴如醉;青春就像

一幅栩栩如生的画,让人流连往返;青春就像一滴甘甜清醇的酒,让人回味无穷。

十六岁的天空荡漾着青春的歌,飘扬着激情与活力;在十六岁的天空里你又收藏

了什么呢?

赏析: 使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青春的特征和青春给

人的美好感觉。并快速地引入了话题。 妈妈的笑容让我陶醉

夕阳撒下的无限风光,让人留连忘返;乐章奏出的动人旋律,让人如痴如醉;

青春散发的奔放热情,让人回味无穷;而妈妈那醉人的笑容,让我陶醉不已。

赏析: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妈妈的笑容和无限风光、奔放热情、动人旋律

相提并论,突出妈妈笑容的魅力。

父爱是一盏明灯,让我的双眼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寻到目标方向;父爱是一把雨伞,让我的理想之火即使遇到无情的大雨依然熊熊燃烧;父爱是一缕阳

光,让我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父爱深深,父爱沉沉;我虽走过了千山万水,却走不出父亲的思念。

老师,您不是歌唱家,却唱出了知识最美的旋律; 老师,您不是航标灯,

却指引了我们前进的航程;老师,您不是播种机,却传播千万颗智慧的火种„„我的老师, 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你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

你是谁?你是我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我引向阳光的地带;你是我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我驱赶心灵的阴霾。你是我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我弹奏生活的乐章;你是我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我拂去心中的愁云。你就是我这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人——同桌的你。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

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象一艘小舟,它能载我们去遨游知识的海洋。书籍就是我的朋友,我的向导,因此我们之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且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

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

“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四、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断句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2.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

参考答案: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二、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四、范例解析:

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典型题例】

例1.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例2.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2分)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的生动形象的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去除比喻修辞,用平实的话表达就形成答案。

2.隐晦难懂的句子说浅显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具体解题时,我们只要应该在隐晦难懂的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回答清楚了,也就把题目解答完毕。

【典型题例】

例3.2007连云港中考阅读题《心泉》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第23题: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解析:

这个句子“此”指代“心泉”,把这个句子具体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然后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人生之美,美在心泉?”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由此,答案可以表达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例4.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3分)

解析:

这个句子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更进一步,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3.分析句子作用要明确角度

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我们的考虑角度不能如天女散花满天飞,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主题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5种:(1) 总领下文(2)承上启下(过渡)(3)总结全文(4)为后文作铺垫(5)照应;主题上作用应是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

【典型题例】

例5.2007南通中考阅读题《大美之美》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第18题: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问应转化为“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这样使思维直切要点,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主题上升华主旨,由写西藏山水之美升华到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由赞美西藏山水的美升华到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形成答案。

例6.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进行了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形成答案。

【典型题例】

例7.2009年福州市中考题《一双脚上的修养》

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第21题: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4分)

解析:21.示例一:“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动作,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的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示例二:“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脚套塑料带进门的举动作铺垫。(内容3分,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表述1分,须通顺。共4分)

【典型题例】

例8.2009年河南省《北京时间不到点》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第10题: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

解析:"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典型题例】

例9.2009年中考《敲雪》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第19题: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解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总之,中考阅读题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明确答题的规律,掌握答题方法,清晰答题角度,多练多思,形成解题的能力!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课标法则: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四、范例解析:

1.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典型题例】

例1.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

例2.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2分) 解析: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的生动形象的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去除比喻修辞,用平实的话表达就形成答案。

2.隐晦难懂的句子说浅显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具体解题时,我们只要应该在隐晦难懂的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回答清楚了,也就把题目解答完毕。

【典型题例】

例3.2007连云港中考阅读题《心泉》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第23题: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解析:

这个句子“此”指代“心泉”,把这个句子具体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然后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人生之美,美在心泉?”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由此,答案可以表达为: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例4.2008盐城市中考阅读题《父子》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21题.: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3分)

解析:

这个句子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更进一步,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3.分析句子作用要明确角度

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我们的考虑角度不能如天女散花满天飞,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主题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5种:(1) 总领下文(2)承上启下(过渡)(3)总结全文(4)为后文作铺垫(5)照应;主题上作用应是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

【典型题例】

例5.2007南通中考阅读题《大美之美》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第18题: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问应转化为“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这样使思维直切要点,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主题上升华主旨,由写西藏山水之美升华到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由赞美西藏山水的美升华到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形成答案。

例6.2008江西省中考阅读题《年的召唤》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第19题: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我们在思考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时应把思考角度明确为“这句话在结构上和主题上各有何作用?”结构上与题目相照应,也就是进行了点题;主题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故乡对亲人的爱 ,形成答案。

【典型题例】

例7.2009年福州市中考题《一双脚上的修养》

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第21题: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4分)

解析:21.示例一:“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动作,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的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

体现了他的修养。示例二:“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脚套塑料带进门的举动作铺垫。(内容3分,能紧扣语句,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角度进行点评;表述1分,须通顺。共4分)

【典型题例】

例8.2009年河南省《北京时间不到点》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第10题: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

解析:"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典型题例】

例9.2009年中考《敲雪》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第19题: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解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总之,中考阅读题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时,我们明确答题的规律,掌握答题方法,清晰答题角度,多练多思,形成解题的能力!

1.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暂时写到这里,以后陆续增加新的内容或体会。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1000个观众,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概念和表现手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⑤警示句它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

⑥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 ⑦情感句它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

⑧引用句名言名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涵,也常作设题点。

⑨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说理抒情。

⑩总结句或总结概括,或留有余地,或饱蘸笔墨抒情。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

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

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

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

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

有备无患.

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

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再结合主题分析其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

京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所以接着分析为,

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也暗示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

飘摇不定,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1.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 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

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

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

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

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

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

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

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

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

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

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

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

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

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

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

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

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

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

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

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

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

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

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

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

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

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

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美化作文的开头

母爱,让心中阳光永驻

“如果我是一艘小船,妈妈就是温馨的港湾,让我幸福停靠;如果我是一棵

种子,妈妈就是那一方热土,让我茁壮成长;如果我是一片白云,妈妈就是那蔚

蓝的天空,让我驰骋翱翔。母爱,伟大的母爱,让我的心中阳光永驻。”

赏析: 使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巧妙地表达出我与母亲的培

养与被培养的关系。并简洁地点明了题意。

收藏十六岁的天空

十六岁,就是青春,青春就像一首悠扬婉转的歌,让人如痴如醉;青春就像

一幅栩栩如生的画,让人流连往返;青春就像一滴甘甜清醇的酒,让人回味无穷。

十六岁的天空荡漾着青春的歌,飘扬着激情与活力;在十六岁的天空里你又收藏

了什么呢?

赏析: 使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青春的特征和青春给

人的美好感觉。并快速地引入了话题。 妈妈的笑容让我陶醉

夕阳撒下的无限风光,让人留连忘返;乐章奏出的动人旋律,让人如痴如醉;

青春散发的奔放热情,让人回味无穷;而妈妈那醉人的笑容,让我陶醉不已。

赏析: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妈妈的笑容和无限风光、奔放热情、动人旋律

相提并论,突出妈妈笑容的魅力。

父爱是一盏明灯,让我的双眼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寻到目标方向;父爱是一把雨伞,让我的理想之火即使遇到无情的大雨依然熊熊燃烧;父爱是一缕阳

光,让我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父爱深深,父爱沉沉;我虽走过了千山万水,却走不出父亲的思念。

老师,您不是歌唱家,却唱出了知识最美的旋律; 老师,您不是航标灯,

却指引了我们前进的航程;老师,您不是播种机,却传播千万颗智慧的火种„„我的老师, 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你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

你是谁?你是我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我引向阳光的地带;你是我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我驱赶心灵的阴霾。你是我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我弹奏生活的乐章;你是我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我拂去心中的愁云。你就是我这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人——同桌的你。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

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象一艘小舟,它能载我们去遨游知识的海洋。书籍就是我的朋友,我的向导,因此我们之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且听我给你一一道来。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

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

“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四、巩固练习: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断句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2.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刘向新序·节士第七》)

参考答案: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相关内容

  •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 如何答语文阅读理解题中的含义类的题 理解, 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理解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理解句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 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 如何准确理解句子, 正确解答这类试题呢? 下面分别从试题题型和解答方法两方面作以探析. 理解句子类题型 一.理解句子含义. 所谓 ...

  •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7-9年级新课程标准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 ...

  • 大阅读解题技巧
  • 高考语文现代文答题技巧总结 大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审题.答题三大关键步骤 文学类阅读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实用类阅读以传记和新闻为主. 答题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圈点勾画,多答一些,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 做好阅读理解题当然主要靠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但是 ...

  • 对某词或字或句的深刻含义的题的技巧和方法(最好有题练)
  • 对某词或字或句的深刻含义的题的技巧和方法(最好有题练) 一.常见题型: 题型1.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题型2.代词指代的内容 题型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题型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题型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2.常见题型分类讲解: 题型1.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 ...

  • 人物传记阅读
  • 2013年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复习 一.什么是传记? 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二.传记作品的分类有几种? 传记的种类: 1.自传或他传:自传是自述生平事迹的实录 他传则是他人撰写的,具有一定文学性. 2.评传: 记叙与评论各半 ...

  • 话语分析中的语境
  • 话语分析中的语境 陈 光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7) 摘 要:话语分析是指将一个具有语用和语义连贯的语篇看作一个意义单位,考虑到语境.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因素,对其内在的语法结构.逻辑联系.衔接手段进行破解和分析的语言研究方法. 关键词:话语分析:语境: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 ...

  •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说明文 1.找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标题 (2)看首段或者末段中的关键词 2.概括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文章的首段或者末端有没有起总领全文作用或者总结作用的句子. (2)如果说明对象的特点不止一个方面,那么就要找到文章分说部分的段落中心句. 3.判断文章说明顺序的方法: ...

  • 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 1. 文章体裁是什么? 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能通过六要素 理解记叙文. 3. 如何找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就 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

  •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