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清单---答案版

第一章 细胞概述

1、谁发明了显微镜? 荷兰人 詹森

谁发现了细胞并第一次提出“细胞”的概念? 英国人 罗伯特 胡克 谁第一次发现了活细胞?(课本P3) 荷兰人 列文虎克

2、细胞学说的创立者? 施旺 施莱登

细胞学说的内容?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细胞学说的意义? 细胞学说使生物在细胞这个结构基础上统一起来。 细胞学说的地位?(课本P4)

细胞学说连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自然选择学说一起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生物的分界(五界)及其代表生物?(课本P5的表1-1-1) 原核生物界:一藻: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二菌:细菌(凡菌字前面有“杆 ”字,“球”字,“螺旋”字,及“弧”字都是细菌。)

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原生生物界: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衣藻、小球藻 真菌界:酵母菌、霉菌、蘑菇、灵芝 植物界:水绵、黑藻、各种树木花卉 动物界:各种动物 4、病毒的四个特点?

①、个体微小,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③、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④、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RNA病毒举例:艾滋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DNA病毒举例:噬菌体 5、显微镜的使用

㈠低倍镜转成高倍镜的用法:找、移、转、调。

1、在低倍镜下上找到物像 2、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3、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的明暗度适宜。 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

(2)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这里的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 ①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②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㈢、成像规律与装片移动

显微镜下所成的像与实物相比是倒立的,即显微镜成倒立的虚像。 若物像偏向右下方,装片也应向右下方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㈣、怎样区分物镜与目镜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第二章 细胞的构成

1、最基本元素? C

基本元素? C H O N

主要元素? C H O N P S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B Zn Mo Cu Ni 记忆口诀:铁猛碰新木桶 半微量元素? Fe (参考非常学案P7) 2、

组成细胞 的化合物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O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水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蛋白质 (非常学案P7借题发挥) 3、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蛋白质 (非常学案P7借题发挥)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相关知识点。(非常学案P7) ⑴①还原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鉴定还原糖时选用什么样的材料?

含还原糖量较高的生物组织,而且组织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苹果、梨较为理想。不能选用西瓜等,防止颜色干扰。也不能用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 ③还原糖用什么试剂鉴定? 班氏试剂、斐林试剂 ④斐林试剂的用法?

现配现用 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条件? 沸水浴加热

⑵①脂肪用什么试剂鉴定?分别变什么颜色?

苏丹III染液 橘黄色 苏丹IV染液 红色

②脂肪的鉴定可以选用两种材料(食用油和花生子叶),选用哪种材料会用到显微镜?花生子叶 ⑶①双缩脲试剂的用法? 先加双缩脲试剂A2ml,摇匀,再加双缩脲试剂B 3-4滴。 为什么双缩脲试剂B只能加3-4滴,不能过量?

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会与试剂A反应,使溶液成蓝色,掩盖生成的紫色。 ②鉴定蛋白质时,蛋白质样液为什么要稀释?

防止蛋白质样液太粘稠,黏在试管壁上,不易洗刷。且反应不充分。 蛋白质的鉴定试验中,植物材料和动物材料常用什么? 植物:大豆 动物:鸡蛋清

以上三个实验中一个需要加热的是哪个实验?还原糖的鉴定 5、原生质体的概念?(课本P17)

活的动物细胞及除去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统称为原生质体。 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7、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非常学案P11右下角及P12左上角注意事项、特别提醒) 叶绿体需要染色吗? 不需要

线粒体用什么染色? 詹纳斯绿B (健那绿),染成蓝绿色

观察叶绿体选择材料及原因? 1、 黑藻或藓类叶片,黑藻或藓类叶片很薄,而且透明,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2、若选用菠菜叶片,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因为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所含

叶绿体少而大。 观察线粒体选材及原因? 新鲜鸡肝,肝细胞代谢旺盛,富含线粒体。 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 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8、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 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9、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RNA。 10、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代表生物?(非常学案P13左下角表格及课本P23表格) 在以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核:原核细胞(有拟核区,拟核区只有DNA,没有蛋白质),真核细胞(有真正细胞核,细胞核的成分是

核膜、核仁、核液、染色质(体)。染色质(体)的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细胞质: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细胞有多种细胞器。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细胞壁(植物细胞、真菌、细菌):

植物细胞:纤维素和果胶 真菌:几丁质 (二者属于真核生物) 细菌:肽聚糖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细胞膜: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似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

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 二肽的结构简式

三、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氨基酸多样性的原因:R基不同

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 (课本p31)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重点记功能及相应举例)

①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如胃蛋白酶 ②调节作用:一些激素如胰岛素; ③结构功能,如胶原蛋白;

④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 ⑤运动作用:骨骼肌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⑥免疫作用:如抗体; ⑦信息传递功能:。 六、有关计算:

①氨基酸数 — 肽链数 =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环状肽:肽键数 = 失去的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含有的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 含有的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

③含有的N原子的个数 = 肽键数+1×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 含有的O原子的个数 = 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

④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数–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

第二节 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

1、 核糖体的分布于(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甚至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

核糖体的成分( 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 ) 核糖体的结构( 大亚基 和 小亚基 ) 核糖体的分类( 附着核糖体 和 游离核糖体 ) 2、 分泌蛋白(胞外蛋白)的合成与运输途径?(课本P33笔记)

附着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经过此途径合成的蛋白质: 分泌蛋白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3、 结构蛋白(胞内蛋白)的合成与运输途径?(课本P33笔记)

经过此途径合成的蛋白质? 细胞核内的蛋白质 和 细胞器内的蛋白质 (除溶酶体外) 4、分泌蛋白在和场所)加工。结构蛋白在场所)加工。 蛋白质的加工主要是指为新生肽链添加上 糖链 、 甲基 或者 羟基 并对其进行剪切 和 折叠 。 5、内膜系统的概念?(课本P34)与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区别)? 内膜系统包括:包括核膜、细胞器膜(除线粒体和叶绿体外)和囊泡。

比细胞膜系统少:细胞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

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包括: 细胞的各种膜结构如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第一节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课本P37)(非常学案P23)

实验原理:DNA+ 甲基绿 绿 色, RNA+ 派洛宁 红 色。 甲基绿—派洛宁是混合染料。派洛宁也叫吡罗红。

实验步骤染色(甲基绿-晾干

实验现象: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呈绿色。

实验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于 细胞核 ,少量分布于 叶绿体 和 线粒体 。

真核细胞中RNA主要分布于 细胞质 ,少量分布于 细胞核 。

实验注意事项(非常学案P24左上角)(自己整理)

(1)、不能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因为此细胞无细胞核。 (2)、甲基绿和派洛宁要先混合,再使用。

与这个试剂同样用法的是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也是先混合再使用。 (3)、派洛宁也可叫吡罗红 2、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 核酸的分类RNA(核糖核酸)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

(2)RNA的基本单位

3、核酸的组成元素

4、 脱氧核糖核苷酸 含氮碱基 种类( A、T、C、G )

核酸

含氮碱基 种类(A、U、C、G)

5、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单位包括一分子的、一分子的 6、核酸的功能:DNA或RNA是除和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7、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中,则碱基种类为 5 种,核苷酸种类为种。遗传物质是 DNA 。

(2)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DNA的碱基种类为 ;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 (3)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RNA的碱基种类为;核糖核苷酸种类为。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1、细胞核是的场所,是(课本P40) 2、无细胞核的植物细胞: 高等植物韧皮部成熟的筛管 无细胞核的动物细胞: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细胞核的主要结构包括:、核液 、 。 3、核膜具有膜,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 、。 4、核孔的功能:和 蛋白质 等大分子物质都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的。 5、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核仁和核膜 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

6、核仁与核仁的组成成分主要是和蛋白质合成功能强大的细胞,其核仁体积大 。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 多 。

7、真核细胞中,染色质是由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例如 醋酸洋红溶液 )染色。

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的两种形态。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间、末 期,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前 期、 中 期、 后 期,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前 期,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为染色体。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末 期, 杆状或棒状的染色体解螺旋化为染色质。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1、1972年,辛格等提出了模型。基本内容如下: 1)细胞膜以

2)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方式有: 覆盖 ; 镶嵌 ; 贯穿。

有的蛋白质分子还与糖结合成 以糖蛋白的存在位置判断细胞膜的内外,有糖蛋白的一侧是细胞膜 。 细胞膜上的脂质除了磷脂,还有 糖脂 和 胆固醇 。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 2、细胞膜的功能

1)、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

2、 制备细胞膜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非常学案P31左下角,借题发挥) (1) 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制备细胞膜相对比较容易。

(2)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器。避免了细胞膜与细胞器膜、核膜的分离带来的麻烦。 (3) 红细胞数量多,材料易得。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课本P49)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3)结构基础:由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两个溶液体系构成的渗透系统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 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 (2) (3) (4)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3、当质壁分离时间过长或外界溶液浓度过大(如0.5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会因失水过多死亡而不能复原 细胞在下列外界溶液中能自动复原:乙二醇、KNO3、甘油、尿素等溶液。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原因:

。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穿膜运输

(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单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2)、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举例: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比较(非常学案P33左下角)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 2、 、膜泡运输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内吞)、胞吐(外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需要消耗能量。

第二章 细胞能源的来源与转变

第一节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一、细胞中的ATP

1、ATP的中文名称

2、ATP的结构简式 ADP的结构简式

ATP去两个磷酸集团后是什么?,是 3、“A”表示,“T”表示“P”表示,“~”表示,其内储存着大量的化学能, 远离A 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

4、一个ATP分子有个腺苷, 个高能磷酸键,个磷酸。 5、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1)ATP的合成反应式 。 (2)ATP的水解反应式 。

(3)通过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 动态平衡 之中,从而保证了细胞能量的持续供应。

6、ATP 的特点、、。 ATP 在细胞中的含量。

7、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二、糖类

1、元素组成:由 3种元素组成。

2、分类

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

二糖: 蔗糖→1 葡糖糖 +1 果糖 麦芽糖→2 葡糖糖 乳糖→1 葡糖糖 + 1 半乳糖 参与生物细胞构成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 三、

三大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直接能源物质:ATP(三磷酸腺苷) 最终能源来源:太阳能

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淀粉 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原(元) 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

第二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 活细胞 产生的、具有 催化 功能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 蛋白质 ,少

数酶是 RNA 例如 ( 核酶 )。

2、特性: 、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

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3、 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三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的等量性原则

原理: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细胞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条件的改变会不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呢?

实验材料用具:试管、过氧化氢溶液、缓冲液( pH5.0 、 pH6.0 、 pH7.0 、pH8.0 ) 酵母菌液。淀粉溶液、唾液、 37℃温水、沸水、冰块、碘液。 (1)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说明温度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才最高。 (2)探究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产生气泡多的试管中酶活性越高。只有在适宜PH条件下酶的活性才最高。

第三节 光能的捕获和利用

1、光反应阶段:

⑴、必须在 光下才能进行,反应场所在 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膜上 。

⑵、过程:色素吸收光能后完成两个转变,+氢则与NADP﹢结合形成 NADPH;二是合成 ATP. 2、暗反应阶段:

⑴、反应场所: 。 ⑵、过程:

a.CO2

b.C3的还原:C3接受ATP并且被成

3、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一个整体,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光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 有机物 中。 1、光合作用的示意图: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3、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4、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a.光照强度 b.温度 c.二氧化碳浓度 d.水 e.矿质元素供应 5、光合作用的应用: a.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b.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c.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d.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f.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6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色素提取的原理:

2、色素分离的原理: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

3、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分布在。 与暗反应有关的酶分布在 4、叶绿体色素提取时加石英砂的作用,加碳酸钙的作用 5、滤纸条的一端减去两个角的目的是 防止层析液在滤纸条边缘处扩散过快 。 6、、

7、划滤液细线重复数次的目的是。 8 9、

10、四中色素带中,最宽(最多)的色素带是 叶绿素a ,最窄(最少)的色素带是 胡萝卜素 。 11、类胡萝卜素吸收的光区是

1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第四节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一、有氧呼吸

1、第一阶段反应式:

2、第二阶段反应式:

3、第三阶段反应式:

5、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6、能量转化: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能量,其中储存在ATP中,其余以热能

形式散失。

7、有氧呼吸的场所是(在真核生物中)。

二、无氧呼吸

1、在大多数植物,酵母菌中,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一般为:

但有些植物的器官如 马铃薯块茎 、 玉米的胚 、 甜菜的根 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 2、在高等动物、人、乳酸菌中,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一般为:

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三、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 、 氧气浓度 、 二氧化碳浓度 、 含水量 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a.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0℃以上)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 c.作物栽培时:松土、排涝

d.酿醋、包扎伤口时:应控制通气(或透气)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一、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①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细胞核中的DNA一般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这一因素也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②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③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二、细胞周期

①概念: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过程 它有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分裂间期 和 分裂期 。 ②连续分裂的细胞:分生区、形成层、受精卵

不分裂的细胞:人的红细胞、神经细胞 (已高度分化) 三、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①过程

分裂间期: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体积增大。时间长(90%—95%)、起点。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着丝点 后期:粒裂数加均两极。,成为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由纺锤

丝牵拉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 .......

②主要特征:染色体复制和精确地平均分配,(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相同) ③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间期:(动物)中心体复制,前期移向两极并发出星射线。高等植物无中心体,所以不存在中心体复制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动物:中心体→星射线→纺锤体)( 植物:细胞两极→纺锤丝→纺锤体)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半)(植物: 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质完全分隔开来,最后形成两个子细胞。 )

及时期相同)

④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间期:合成蛋白质) 线粒体(提供能量)

高尔基体(植物末期:形成细胞板→细胞壁) 中心体(动物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 ⑤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四:有丝分裂(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非常学案P57) 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取材:

解离:解离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 解离的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 漂洗:漂洗液 清水 漂洗的目的 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染色:染色液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染色的目的 使染色体(质)着色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征是: 正方形,排列紧密 。

五.无丝分裂:无染色体与纺锤体的变化,举例: 蛙的红细胞 。

无丝分裂过程中存在DNA复制吗? 存在 。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

①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代细胞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②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性、稳定性、普遍性

③细胞分化的结果及意义:形成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细胞群,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分化的原因(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同一个体,各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不同细胞的RNA和蛋白质有差别) ......

二.细胞的全能性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细胞具有全能型的原因:生物体的每个细胞中,都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

全能性高低:受精卵﹥卵细胞﹥体细胞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组织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这说明 。 动物细胞核移植实验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

第三节细胞癌变

一、概念: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的分化而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二、特征:

1、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一般人体细胞能够分裂50—60次) ....2、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扩散和转移 3、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4、癌细胞无接触抑制现象 5、癌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异常 三、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34.细胞的衰老

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水分减少 体积减小 细胞萎缩 代谢变慢

②酶活性降低 (如老年白发,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影响酪氨酸→黑色素)

③色素逐渐积累 (如老年斑,其脂褐素积累) ④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5.细胞的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编程式死亡)。如花瓣凋零、蝌蚪尾消失、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36.细胞坏死

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第一章 细胞概述

1、谁发明了显微镜? 荷兰人 詹森

谁发现了细胞并第一次提出“细胞”的概念? 英国人 罗伯特 胡克 谁第一次发现了活细胞?(课本P3) 荷兰人 列文虎克

2、细胞学说的创立者? 施旺 施莱登

细胞学说的内容?1、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细胞学说的意义? 细胞学说使生物在细胞这个结构基础上统一起来。 细胞学说的地位?(课本P4)

细胞学说连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自然选择学说一起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生物的分界(五界)及其代表生物?(课本P5的表1-1-1) 原核生物界:一藻: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二菌:细菌(凡菌字前面有“杆 ”字,“球”字,“螺旋”字,及“弧”字都是细菌。)

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原生生物界: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衣藻、小球藻 真菌界:酵母菌、霉菌、蘑菇、灵芝 植物界:水绵、黑藻、各种树木花卉 动物界:各种动物 4、病毒的四个特点?

①、个体微小,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③、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④、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RNA病毒举例:艾滋病毒(HIV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DNA病毒举例:噬菌体 5、显微镜的使用

㈠低倍镜转成高倍镜的用法:找、移、转、调。

1、在低倍镜下上找到物像 2、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3、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的明暗度适宜。 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

(2)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这里的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 ①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②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㈢、成像规律与装片移动

显微镜下所成的像与实物相比是倒立的,即显微镜成倒立的虚像。 若物像偏向右下方,装片也应向右下方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㈣、怎样区分物镜与目镜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第二章 细胞的构成

1、最基本元素? C

基本元素? C H O N

主要元素? C H O N P S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B Zn Mo Cu Ni 记忆口诀:铁猛碰新木桶 半微量元素? Fe (参考非常学案P7) 2、

组成细胞 的化合物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O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水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蛋白质 (非常学案P7借题发挥) 3、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蛋白质 (非常学案P7借题发挥) 4、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相关知识点。(非常学案P7) ⑴①还原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鉴定还原糖时选用什么样的材料?

含还原糖量较高的生物组织,而且组织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苹果、梨较为理想。不能选用西瓜等,防止颜色干扰。也不能用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 ③还原糖用什么试剂鉴定? 班氏试剂、斐林试剂 ④斐林试剂的用法?

现配现用 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条件? 沸水浴加热

⑵①脂肪用什么试剂鉴定?分别变什么颜色?

苏丹III染液 橘黄色 苏丹IV染液 红色

②脂肪的鉴定可以选用两种材料(食用油和花生子叶),选用哪种材料会用到显微镜?花生子叶 ⑶①双缩脲试剂的用法? 先加双缩脲试剂A2ml,摇匀,再加双缩脲试剂B 3-4滴。 为什么双缩脲试剂B只能加3-4滴,不能过量?

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会与试剂A反应,使溶液成蓝色,掩盖生成的紫色。 ②鉴定蛋白质时,蛋白质样液为什么要稀释?

防止蛋白质样液太粘稠,黏在试管壁上,不易洗刷。且反应不充分。 蛋白质的鉴定试验中,植物材料和动物材料常用什么? 植物:大豆 动物:鸡蛋清

以上三个实验中一个需要加热的是哪个实验?还原糖的鉴定 5、原生质体的概念?(课本P17)

活的动物细胞及除去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统称为原生质体。 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7、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非常学案P11右下角及P12左上角注意事项、特别提醒) 叶绿体需要染色吗? 不需要

线粒体用什么染色? 詹纳斯绿B (健那绿),染成蓝绿色

观察叶绿体选择材料及原因? 1、 黑藻或藓类叶片,黑藻或藓类叶片很薄,而且透明,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2、若选用菠菜叶片,撕取带少许叶肉的下表皮,因为接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所含

叶绿体少而大。 观察线粒体选材及原因? 新鲜鸡肝,肝细胞代谢旺盛,富含线粒体。 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嵴 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

8、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根本的区别? 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9、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RNA。 10、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代表生物?(非常学案P13左下角表格及课本P23表格) 在以下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核:原核细胞(有拟核区,拟核区只有DNA,没有蛋白质),真核细胞(有真正细胞核,细胞核的成分是

核膜、核仁、核液、染色质(体)。染色质(体)的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细胞质: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真核细胞有多种细胞器。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细胞壁(植物细胞、真菌、细菌):

植物细胞:纤维素和果胶 真菌:几丁质 (二者属于真核生物) 细菌:肽聚糖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细胞膜: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似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

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 二肽的结构简式

三、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氨基酸多样性的原因:R基不同

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 (课本p31)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重点记功能及相应举例)

①催化作用:绝大多数的酶;如胃蛋白酶 ②调节作用:一些激素如胰岛素; ③结构功能,如胶原蛋白;

④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 ⑤运动作用:骨骼肌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⑥免疫作用:如抗体; ⑦信息传递功能:。 六、有关计算:

①氨基酸数 — 肽链数 =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环状肽:肽键数 = 失去的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含有的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 含有的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

③含有的N原子的个数 = 肽键数+1×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 含有的O原子的个数 = 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

④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 氨基酸数–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

第二节 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

1、 核糖体的分布于(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甚至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

核糖体的成分( 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 ) 核糖体的结构( 大亚基 和 小亚基 ) 核糖体的分类( 附着核糖体 和 游离核糖体 ) 2、 分泌蛋白(胞外蛋白)的合成与运输途径?(课本P33笔记)

附着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经过此途径合成的蛋白质: 分泌蛋白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3、 结构蛋白(胞内蛋白)的合成与运输途径?(课本P33笔记)

经过此途径合成的蛋白质? 细胞核内的蛋白质 和 细胞器内的蛋白质 (除溶酶体外) 4、分泌蛋白在和场所)加工。结构蛋白在场所)加工。 蛋白质的加工主要是指为新生肽链添加上 糖链 、 甲基 或者 羟基 并对其进行剪切 和 折叠 。 5、内膜系统的概念?(课本P34)与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的区别)? 内膜系统包括:包括核膜、细胞器膜(除线粒体和叶绿体外)和囊泡。

比细胞膜系统少:细胞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

细胞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包括: 细胞的各种膜结构如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第一节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 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课本P37)(非常学案P23)

实验原理:DNA+ 甲基绿 绿 色, RNA+ 派洛宁 红 色。 甲基绿—派洛宁是混合染料。派洛宁也叫吡罗红。

实验步骤染色(甲基绿-晾干

实验现象: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呈绿色。

实验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于 细胞核 ,少量分布于 叶绿体 和 线粒体 。

真核细胞中RNA主要分布于 细胞质 ,少量分布于 细胞核 。

实验注意事项(非常学案P24左上角)(自己整理)

(1)、不能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因为此细胞无细胞核。 (2)、甲基绿和派洛宁要先混合,再使用。

与这个试剂同样用法的是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也是先混合再使用。 (3)、派洛宁也可叫吡罗红 2、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 核酸的分类RNA(核糖核酸)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

(2)RNA的基本单位

3、核酸的组成元素

4、 脱氧核糖核苷酸 含氮碱基 种类( A、T、C、G )

核酸

含氮碱基 种类(A、U、C、G)

5、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单位包括一分子的、一分子的 6、核酸的功能:DNA或RNA是除和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7、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中,则碱基种类为 5 种,核苷酸种类为种。遗传物质是 DNA 。

(2)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DNA的碱基种类为 ;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 (3)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RNA的碱基种类为;核糖核苷酸种类为。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1、细胞核是的场所,是(课本P40) 2、无细胞核的植物细胞: 高等植物韧皮部成熟的筛管 无细胞核的动物细胞: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细胞核的主要结构包括:、核液 、 。 3、核膜具有膜,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 、。 4、核孔的功能:和 蛋白质 等大分子物质都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的。 5、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核仁和核膜 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

6、核仁与核仁的组成成分主要是和蛋白质合成功能强大的细胞,其核仁体积大 。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 多 。

7、真核细胞中,染色质是由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例如 醋酸洋红溶液 )染色。

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的两种形态。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间、末 期,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前 期、 中 期、 后 期,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前 期,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为染色体。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末 期, 杆状或棒状的染色体解螺旋化为染色质。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1、1972年,辛格等提出了模型。基本内容如下: 1)细胞膜以

2)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方式有: 覆盖 ; 镶嵌 ; 贯穿。

有的蛋白质分子还与糖结合成 以糖蛋白的存在位置判断细胞膜的内外,有糖蛋白的一侧是细胞膜 。 细胞膜上的脂质除了磷脂,还有 糖脂 和 胆固醇 。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 2、细胞膜的功能

1)、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

2、 制备细胞膜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非常学案P31左下角,借题发挥) (1) 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制备细胞膜相对比较容易。

(2)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没有细胞器。避免了细胞膜与细胞器膜、核膜的分离带来的麻烦。 (3) 红细胞数量多,材料易得。

第二节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课本P49)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3)结构基础:由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两个溶液体系构成的渗透系统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 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1、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 (2) (3) (4)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3、当质壁分离时间过长或外界溶液浓度过大(如0.5g/ml的蔗糖溶液)时,细胞会因失水过多死亡而不能复原 细胞在下列外界溶液中能自动复原:乙二醇、KNO3、甘油、尿素等溶液。

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原因:

。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穿膜运输

(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单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2)、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举例: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比较(非常学案P33左下角)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 2、 、膜泡运输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内吞)、胞吐(外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需要消耗能量。

第二章 细胞能源的来源与转变

第一节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一、细胞中的ATP

1、ATP的中文名称

2、ATP的结构简式 ADP的结构简式

ATP去两个磷酸集团后是什么?,是 3、“A”表示,“T”表示“P”表示,“~”表示,其内储存着大量的化学能, 远离A 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

4、一个ATP分子有个腺苷, 个高能磷酸键,个磷酸。 5、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1)ATP的合成反应式 。 (2)ATP的水解反应式 。

(3)通过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 动态平衡 之中,从而保证了细胞能量的持续供应。

6、ATP 的特点、、。 ATP 在细胞中的含量。

7、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二、糖类

1、元素组成:由 3种元素组成。

2、分类

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

二糖: 蔗糖→1 葡糖糖 +1 果糖 麦芽糖→2 葡糖糖 乳糖→1 葡糖糖 + 1 半乳糖 参与生物细胞构成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 三、

三大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直接能源物质:ATP(三磷酸腺苷) 最终能源来源:太阳能

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淀粉 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原(元) 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

第二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 活细胞 产生的、具有 催化 功能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 蛋白质 ,少

数酶是 RNA 例如 ( 核酶 )。

2、特性: 、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

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受酶数量和酶活性限制,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3、 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三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的等量性原则

原理: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细胞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条件的改变会不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呢?

实验材料用具:试管、过氧化氢溶液、缓冲液( pH5.0 、 pH6.0 、 pH7.0 、pH8.0 ) 酵母菌液。淀粉溶液、唾液、 37℃温水、沸水、冰块、碘液。 (1)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说明温度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才最高。 (2)探究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产生气泡多的试管中酶活性越高。只有在适宜PH条件下酶的活性才最高。

第三节 光能的捕获和利用

1、光反应阶段:

⑴、必须在 光下才能进行,反应场所在 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膜上 。

⑵、过程:色素吸收光能后完成两个转变,+氢则与NADP﹢结合形成 NADPH;二是合成 ATP. 2、暗反应阶段:

⑴、反应场所: 。 ⑵、过程:

a.CO2

b.C3的还原:C3接受ATP并且被成

3、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一个整体,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 从反应式中可以看出,光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 有机物 中。 1、光合作用的示意图: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3、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4、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a.光照强度 b.温度 c.二氧化碳浓度 d.水 e.矿质元素供应 5、光合作用的应用: a.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b.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c.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d.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f.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6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色素提取的原理:

2、色素分离的原理: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

3、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分布在。 与暗反应有关的酶分布在 4、叶绿体色素提取时加石英砂的作用,加碳酸钙的作用 5、滤纸条的一端减去两个角的目的是 防止层析液在滤纸条边缘处扩散过快 。 6、、

7、划滤液细线重复数次的目的是。 8 9、

10、四中色素带中,最宽(最多)的色素带是 叶绿素a ,最窄(最少)的色素带是 胡萝卜素 。 11、类胡萝卜素吸收的光区是

1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第四节从化学能到生物能

一、有氧呼吸

1、第一阶段反应式:

2、第二阶段反应式:

3、第三阶段反应式:

5、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6、能量转化: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能量,其中储存在ATP中,其余以热能

形式散失。

7、有氧呼吸的场所是(在真核生物中)。

二、无氧呼吸

1、在大多数植物,酵母菌中,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一般为:

但有些植物的器官如 马铃薯块茎 、 玉米的胚 、 甜菜的根 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 2、在高等动物、人、乳酸菌中,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一般为:

3、无氧呼吸的场所是:三、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 、 氧气浓度 、 二氧化碳浓度 、 含水量 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a.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0℃以上)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b.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 c.作物栽培时:松土、排涝

d.酿醋、包扎伤口时:应控制通气(或透气)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一、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①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细胞核中的DNA一般不会随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这一因素也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②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③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二、细胞周期

①概念: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过程 它有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分裂间期 和 分裂期 。 ②连续分裂的细胞:分生区、形成层、受精卵

不分裂的细胞:人的红细胞、神经细胞 (已高度分化) 三、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 ①过程

分裂间期: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体积增大。时间长(90%—95%)、起点。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着丝点 后期:粒裂数加均两极。,成为两条相同的子染色体,由纺锤

丝牵拉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加倍 .......

②主要特征:染色体复制和精确地平均分配,(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相同) ③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间期:(动物)中心体复制,前期移向两极并发出星射线。高等植物无中心体,所以不存在中心体复制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动物:中心体→星射线→纺锤体)( 植物:细胞两极→纺锤丝→纺锤体)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半)(植物: 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质完全分隔开来,最后形成两个子细胞。 )

及时期相同)

④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间期:合成蛋白质) 线粒体(提供能量)

高尔基体(植物末期:形成细胞板→细胞壁) 中心体(动物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缍体) ⑤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四:有丝分裂(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非常学案P57) 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取材:

解离:解离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 解离的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 漂洗:漂洗液 清水 漂洗的目的 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

染色:染色液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染色的目的 使染色体(质)着色 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征是: 正方形,排列紧密 。

五.无丝分裂:无染色体与纺锤体的变化,举例: 蛙的红细胞 。

无丝分裂过程中存在DNA复制吗? 存在 。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

①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代细胞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②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性、稳定性、普遍性

③细胞分化的结果及意义:形成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不相同的细胞群,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④细胞分化的原因(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同一个体,各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不同细胞的RNA和蛋白质有差别) ......

二.细胞的全能性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细胞具有全能型的原因:生物体的每个细胞中,都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

全能性高低:受精卵﹥卵细胞﹥体细胞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组织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植株,这说明 。 动物细胞核移植实验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

第三节细胞癌变

一、概念: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的分化而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二、特征:

1、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一般人体细胞能够分裂50—60次) ....2、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扩散和转移 3、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4、癌细胞无接触抑制现象 5、癌细胞的蛋白质表达异常 三、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34.细胞的衰老

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水分减少 体积减小 细胞萎缩 代谢变慢

②酶活性降低 (如老年白发,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影响酪氨酸→黑色素)

③色素逐渐积累 (如老年斑,其脂褐素积累) ④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5.细胞的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编程式死亡)。如花瓣凋零、蝌蚪尾消失、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

36.细胞坏死

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相关内容

  • 高三生物复习策略
  • 高三生物复习策略与建议 在近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对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我在高三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将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方针及原则: 以新课改后的教材为主线,以重点知 ...

  • 高三三模考试生物试题分析
  • 高三三模考试生物试题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次考试试卷从考查内容上看,严格按照高考范围,涵盖了高中生物教材三本必修及选修的内容,既有对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核心知识的考查,也有对非核心知识的考查.从考查目的上看,重在考查高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其中以图形表格题.实验题 ...

  •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认真做好新课改
  •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认真做好高中生物新课改 --暑假杭州师德培训收获与思考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私立中学 何彬 一.集中培训的心得体会 路桥区一直是我省课程改革的急先锋,我区的路桥实验中学初中段的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总结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8字教学方针也早就名声在外.身处 ...

  • 高考生物全国卷的学习总结(生物+任培勇)
  • 高考生物全国卷的学习总结及备考建议 任培勇 2016年广东高考将使用全国卷,对于现在的准高三来说,既是难题也是机遇.备战高考全国卷,就得先对全国卷的考点进行了解,深入分析全国卷命题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2016年高考备考.现将个人对全国卷学习心得以及今后备考方法总结如下: 1 二.全国卷的命题 ...

  • 高中地理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 高中地理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1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水的三态中,固态水数量最多 B .热带地区没有固体状态的水 C .陆地 ...

  •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 ...

  •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全部(带答案,很好)
  •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全部(带答案,很好) 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 基础知识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基本单位.除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判断对错: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 细胞是一切 ...

  • 开题报告格式要求2
  • 论文题目: (黑粗3号) 学生姓名: 杨传伟 何倩囡 毛鹏 张秦幽 黄小菊 彭晃萍 李鸷 潘鹏 指导教师: 段巍 戴国 一.选题意义 针对现在一些编著教科书作者由于不严谨或没及时更新科学知识以致所编教科书出现知识点缺漏或错误的现象进行查漏补缺,及时更正错误.同时有些相同知识点在不同教科书上解释不同, ...

  •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染色体变异(教案)
  •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理解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2.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3.理解染色体组.二倍体概念. (二)能力训练点 1.以有关人类遗传病为例,引出染色体变异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2.以果蝇染色体组成为例,比较归纳出染色体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