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空
■■■■■■■—■—●■■——■—■■■■■■■■—●●
OhinascienceondTechnolOgyReview
N●_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语言表达特色
兼谈汉语译名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张湘梅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语言的特色会体现在语言的翻译中,英文影片的汉语译名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表达特色。不管英文影片的汉语译名体现
出怎样的语言表达特色,这些译名都得照顾到当时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甚至他们对译名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这样才能使片名受关注,电影有市场。目前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语言特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09)33—0073
02
翻译与语言是分不开的,倘若没有语言,翻译就无所依附。倘若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种语言,翻译也就不需要了。当然,这里所说的是狭义上的或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即语际翻译,广义上的翻译不仅包括语际翻译,还包括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语言是活的,不断发展的,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不同时期都会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语言的特色也会体现在语言的翻译中,英文影片的汉语译名就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表达特色。
120世纪前半叶1896年,即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上海徐园放映了所谓的“西洋影戏’:这是在中国放映的第一部外国电影。从那以后至新中国成立的半个世纪里,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以及娱乐方式在中国较繁华的城市比如上海、香港等地流行起来。但是由于我国当时正处于外国侵略时期,电影的生产和放映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电影院大量放映外国电影。有数据证明,1946年在上海所放映了383部故事片,其中美国片352部,占92%:英国片15部,占3.9%:苏联片3部,占不到1%,中国影片13部,仅占3.4%Ez]。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放映的英文电影的比重可见一斑,也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相当频繁。
笔者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部分英文电影的汉语译名显得含蓄内敛,中规中矩。从这个时期英文电影的汉语译名中我们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汉语传统表达的韵味,与我们从当时的文学著作的书名中能感受到的中国味相似。比如,《乱世春秋》Cavalcade(1933)、《叛舰喋血记》MutinyOn
The
关注使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总体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前那些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语译名在表达上都倾向于含蓄内敛,注重艺术性,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年,除了含蓄内敛的译名,还有更多汉语译名的表达越来越大众化和通俗化。含蓄内敛不再是重量级的标准,片名翻译趋向多样化。有英汉同存的,如,《E.T外星人》
The
Terrestrial(2001)、《x战警》X—Men(2000):有口语化的,如,
《辣妈辣妹》FreakyFriday(2003)、《阿呆与阿瓜》DumpandDumber(2003)、《蠢蛋进化论》Idi0CracY(2006):有方言化的,如,《拉阔爱的人》ThePrincessDiaries(2000)、《走老俏公主》PayItForward
Extra
(2000):甚至有些译名为了吸引眼球而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胡乱翻译的,如,《魔鬼总动员》TatalRecall(1990)、《魔鬼女大兵》G.I.Jane(1997):等等。这样的译名在闭关自守的半个世纪前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法接受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二、三十年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人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接触面广,新概念和新事物传播速度快,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不例外。这样的译名也符合了现代人求异、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异化的翻译方法已与归化并驾齐驱。异化法保留了英语特有而汉语没有的东西,如语言表达形式、文化等,给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这个时期的不少汉语译名都保留了异族文化和语言表达形式,让观众们领略到异域风情。例如,《七宗罪》Seven(1995)让我们知道了宗教上的七大罪宗:
SiXth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或愤怒:《第六日》The
Day(2000)借用了上帝第六日造人的圣经典故讲述了科幻的未来世界中克隆人的故事:《巴别塔》Babel(2006)这个电影片名也取自《圣经》,洪荒之后,诺亚方舟上留下的人类想修一座通天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就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他们无法沟通,思想无法统一,文化产生差异,分歧、猜嫉接踵而来,高塔只得中途停工。这在宗教艺术中有象征意义,表示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这样的译名对于大部分人已不陌生:再比如,经典老电影Casablanca(1942)的现代译名《卡萨布兰卡》也比当年的归化译法《北非谍影》更让现代人接受。
虽然英文电影的汉语译名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特征,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英文电影进口初期,还是现在的21世纪初期,观众都可以发现大部分汉语译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简洁凝练。比如,50年代以前的《出水荚蓉》BathingBeauty(1944)、《魂断蓝桥》Waterl00Bridge(1940):60、70年代的《窈窕淑女》MyFairLady(1964)、《骗中骗》Sting(1973):80年代至今的《母女情深》TermsofEndearment(1983)、《野战排》Platoon(1986):《人鬼情未了》GhoSt(1990)、《永不妥协》EriCBrockovich(2000)、《小岛惊魂》TheOthers(2001)、《返老怀童》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utton(2008)等等。可见,简洁凝练并不是某个时代独有的汉语表达特征,事实上汉语的这个特点一直都体现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上。这样的汉语译名提纲挈领,对整部电影做出归纳或提示,令观众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英文影片的汉语译名体现出怎样的语言表达特色,这些译名都得照顾到当时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甚至他们对译名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这样才能使片名受关注,电影有市场。可见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4英文电影片名汉谭的研究现状
比起文学翻译,国内对影视翻译的研究起步晚了许多。进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翻译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影视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片名的翻译本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目前在国内也仅有寥寥几本书中的几页涉及到电影片名的翻译,更不用说专门研究如何把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成汉语了。比如,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简要介绍了三种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隐、显以及隐显结合。包惠南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一书中指出目前好的译名很少,而不合适的译名大量充斥影视市场。同时他归纳了一些目
科技博览l
73
Bounty(1935)、《拯女记》MinandBill(1930)、《深闺疑云》Suspi—Cion(1941)。此外,也许是受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影响吧,“怨、情、泪、影、魂、梦、艳”等字眼经常出现在汉语译名中。比如,《弃妇怨》TheDivorcee(1930)、《战地情天》TheSinofMadelonC1audet(1931)、《红衫泪痕》Jezebel(1938)、《浮生若梦》YouCan’tTakeItwithYou(1938)、《魂断蓝桥》Waterl00Bridge(1940)、《红菱艳》TheRedShoeS(1947)、《心声泪影》JohnnyBelinda(1948)等等。这些带着中国传统韵味的译名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流传至今的经典电影译名。当时诸多译著较多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是归化法。1950年之前的共22部最佳女主角获奖电影中就有17部电影的汉语译名采用了归化翻译法,利用中国观众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意象来翻译英文电影片名,观众看到的是传统地道的汉语表达,这让当时相对闭塞的中国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20世纪60至70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国产片的生产和放映成为电影事业的主体,但对外国电影的引进也没有停止,国家每年或多或少都会进口一些外国电影,以满足观众在文化娱乐上的这种需要。从那时开始我国出现了几家专门从事电影译制的单位,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中国大陆的进口电影几乎全来自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捷克和南斯拉夫。
60、70年代中苏分歧,我国就只从非亲苏非亲美的朝鲜、越南等国进口电影了,由此使大陆的英文电影进口数量锐减,几乎不需要翻译英文电影片名,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进入了消沉时期,但在香港、台湾英文电影仍然有不小的规模。1972年以后,中美关系缓和,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英文电影进口数量才有所增加。但在”文革”其间的译制片产量很少,片源国家也很有限。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例,产量大的年份只译制十部左右,少的年份只有两部,平均每年五部左右,是文革前的八分之一。1966年到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了50部电影,其中朝鲜电影26部,越南电影6部,罗马尼亚电影5部,阿尔巴尼亚电影6部,此外,苏联电影2部,英国、美国、法国、西德、波兰电影各l部[…。
3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英文电影从正规或非正规渠道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让我们意识到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决非小事,越来越多的
2
万方数据
教育时空
I■r
———■■■—●●———●■●●■—■_
GhlrlascienceandTechnologyReview
浅析设计素描教学的观察方法
齐兴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
[摘
魏海春
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要]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灌输和培养整体思维方式和整体观察方法的最初途径。学习素描的关键其实也就是整体意识的培养和整体方法的
掌握。我们在素描写生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及时给学生输入整体观察方法的概念,并形象地加以解释真正的达到理想的目标。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观察方法中图分类号:N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09)33—0074一01
画家丢勒说:“艺术很真实地存在于自然中,谁能把它从自然中拉出来,谁就掌握了艺术。”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是艺术创造的基础。首先需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和寻找所感兴趣的事物。正如罗丹所说:“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也能发现出美来”。这就需要日常的积累和锻炼。在素描教学中,有多少种视角,就有多少表现的可能性。选择最有力的表现自我感受的视角是创作的第一步。
处于同一个画室中,有些同学进步快而有些同学进步慢,这不仅仅是个人感觉好坏的问题,也不是技术高低的问题,很可能是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问题。有些同学是这样想的这样看的,他就画好了:另外一些同学是那样想的那样看的,他就总也画不好。所以动笔之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如果缺少科学的认知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仅靠画笔来表现是很困难的。须知,普通人一般看物象是不讲究什么方法的。所谓普通人,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怎么看,现在还是怎么看。当我们步入美术专业之后在这样就不行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出生以来所养成的看物象的习惯,可见其难度。
在教学当中,老师们为什么不说“看”而改用“观察“两个字,其目的就是区别于普通人的“看”告诉同学们今后不是在看,而是在“观察”而且是有方法的观察。
1奠体的观察
普通人看自然界是由若干局部逐一观看之后,完成一个总体的印象,也称为局部观察或“竹桶式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透过竹桶予的小孔来看东西,这种看的方式完全不影响普通人对一个事物的了解。而这种局部的观察方法对于美术专业的人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整体的观察,就是要省略大量的与造型无关的细节,放松眼部的肌肉,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咪起眼睛来看”以扩大视阈的范围,寻找视觉的总体感受。始终“眯着眼”去画,“眯眼看”是画家最常用的素描观察方法。据统计,画家在作画中,眯眼观察的时间超过全部时间的50%。眯眼观察可以使视线不集中在一点上,使整组物体或整个部分处在同一时间的观察范围之内,因而,它是一种整体的观察方法。
2形体的现囊
《辞海》上说:“形”作形体、形象、形势讲:态,作体态、情状、姿容讲。这和形、体积、空间、运动的含义是一致的。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对“形”的认识,需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待学生对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复杂的静物、人物写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这是对“形”训练的最佳方法。普通人看大千世界,树就是树,山就是山,房屋就是房屋,人就是人,仅仅具有识别认知的意图。学习美术或者是设计人,就不能在用普通人的眼光看这个自然世界了。看树看山要看树的形体。例如:看树,树在专业美术者眼睛中,首先看到的不是茂盛的绿叶、挺拔多姿的树干,而是成为团状树叶总的形体,以及由不同圆柱体组合而成的树干的形体:看山,不仅仅看山的秀色,而是整座山的形体,或呈圆锥形或呈凌锥形;在如桌子、楼房、电视机等,我们首先感兴趣的不是样式和功能,而是要概括成不同的方体。人的头部可以概括成不规则的球体。素描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将世间万物概括成为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也就是要“以形体的认知来感受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3结构的瑰察
设计素描研究的就是结构,结构是物体的内在构造,是物体的本质。它与绘画素描有本质的区别,绘画素描以光影造型,以黑、白、灰调子来塑造形象:而设计素描是以其本身的结构来塑造形体。这就需要在作画时,要以透视的眼光,甚至以解剖的眼光来分析对象,了解其对象的构造关系。
前常见的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另外,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一书中,金惠康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论了一些片名翻译技巧。除此之外,近几年有些期刊论文也从不同角度谈论了电影片名翻译的技巧等等。这些研究为目前中国电影片名翻译实践做出贡献,但仍然需要更多这方面的研究来不断补充完善。
一个自然物象的结构是不会清晰明显地呈现在画者面前的,它往往隐藏在自然物象表面质感,光影的后面。如何结构地观察正如前面所讲,先要找到形体,再判断形体与形体穿插,结合的部位所在,通过观察,认识,分析,理解的全过程,才能够发现~个自然物象的形体结构。画者很容易出现问题是缺少敏锐的眼光,只是浮光影的,表面的,肤浅的观察,或者是错误的。例如观察一辆自行车,就是描述出车把,车架,前后轮,脚蹬子,轮盘等部位具体的形体如何,如何组装的,这在素描训练中也叫做“理解形体”。
4对比的现察
所谓对比的观察,同样是针对先天看物象的习惯和观念而言。我们平时看东西,只能注意一个部位。对比的观察,就是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对比的看。只有在对比当中,我们才能观察到两者之间的不同关系。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即孤立的一个色块,反之就是一个深色块:一个孤立的形体无论大小也无法定论,再大也无所谓大,这个形体必须在与另外一个形体的对比中才有结论,绝对不可以凭主观感觉为标尺。画面形式矛盾当中的诸如大与小,前与后,深与浅,虚与实,刚与柔等,孤立地看是无法确定这个物体具体状态的,只有与另一个物体在对比的情况下,才能得出此物体与彼物体之间关系的结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感觉到主观和孤立看到问题的习惯是多年牢固地占据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出良好的职业习惯。运用画面对比的方法,可以制造出许多巧妙的视觉效果。
5相互联系的现寨
要将自然物象的结构和画面结构的来龙去脉相互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无论一把椅子,还是一个人物的动作都是有“动势”的。就所画的自然物象而言,如果缺少相互联系的观察,就会因为某些部分的若隐若现,画成若干相孤立的形体。相互联系的观察就是寻找,发现自然物象或画面的内在结构与联系。例如画一组群山,要将每一座山的形体相互联系起来,以寻求其大脉络的起承转折。
普通人看自然物象是以辨别,观赏为主要目的,对于物体结构,空间,比例的感知程度比较迟钝的,素描通过观察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获得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感知能力,这种理性与感性紧密结合的训练方式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结语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注意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潜藏的美,锻炼自己敏感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归根结底,设计素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态空间的想象能力及表现能力,培养学生从形态出发来观察、认识、理解、表现的好习惯,最终达到创造性表现新形态的能力。这也是设计素描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永年.对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研究.美术与设计,2003.[2]梁少兴.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美术研究,2004.[3]董重恂.当代素描与设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任衣伟.设计教育应加强对创造学的研究,装饰,2003.[5]林家阳.设计素描教学.东方出版中心,2007.
[1]1acobson,R.1959/2000.OnLinguisticAspects
InL.Ventuti.ed.:114.
ofTranslation.
[2]http://club,jctrans.COm/thread?一47907—1—1.html
参考文献
74
I科技博览万方数据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语言表达特色——兼谈汉语译名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张湘梅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7中国科技博览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2009,(33)0次
参考文献(2条)
1.Jacobson,R.1959/2000.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In L,Ventuti.ed.:114.2.http://club,jctrans.com/thread?-47907-1-1.html.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秦婷婷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考试周刊2009(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英文电影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片名的翻译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分析,总结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信息传递性、文化特殊性、艺术审美性.并通过对当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实践的研究,举例分析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和常用的方法.
2.期刊论文 张玉藕.王凌 从目的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整个过程和结果;电影片名特定的翻译目的决定了其翻译的独特性.笔者通过分析电影片名的功能和翻译目的探讨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目的论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指导意义.
3.期刊论文 李廉.戴瑜 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文教资料2009(27)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方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好的电影片名不仅为影片锦上添花,而且对电影的推广和促进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现状,研究了电影片名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对电影分类,阐述了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主要策略,提出了翻译电影片名时要以功能翻译的思想--
4.期刊论文 林崴.Lin Wei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与美学探究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界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入手,研究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和翻译方法,探讨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特点.
5.期刊论文 李鑫 归化与异化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刍议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3)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及其大众的审美心理的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对大量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检验标准,为以后的电影片名的汉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6.期刊论文 石蕊.Shi Rui 译者主体性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体现——
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商业性,这为译者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最大空间,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功能目的论原则为指导,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与译者主体目的性的结合,通过大量英文电影片名例子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做到
7.期刊论文 梁雯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考试周刊2009(1)
电影片名翻译,作为电影翻译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但是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地位和价值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造成了很多误译.本文通过分析电影片名的特点,探讨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三个原则并分析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必须在融合文化和遵循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片名翻译的基本技巧以获得成功译名.
8.期刊论文 张笑白 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7(9)
电影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其片名的翻译凝聚着整个电影的精髓.
9.期刊论文 钱清华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特征 -科技创新导报2008(16)
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决定着一部好的影片能否创造新的票房记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部分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特征.
10.学位论文 朱岩 论目的论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指导 2009
随着中国与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国外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引入国内无疑对增进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翻译工作不可或缺,推动着跨文化交流的进程。 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片名是他们了解电影的首要因素。一个优秀的电影片名不但可以将影片内容和体裁传递给观众,还能激发观众对影片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然而,电影片名虽然重要,但作为非文学性翻译的一个分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外来影片的片名翻译依旧处于混乱阶段。例如,同一部电影多个译名的现象非常普遍,个别电影的多个片名相差甚远,令观众困惑不解。我们理应对这个问题给予关注。但在过去的数年中,此方面的探究甚少,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门用于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 本论文以德国功能学派著名理论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加以分析研究,大力提倡以观众为取向的片名翻译方法,其目的在于详述该理论在电影业的应用,为英文电影片名汉译探究理论指导。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 第一部分为导论,研究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现状及片名翻译中的普遍问题,进而介绍本论文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以及本论文的理论依据和论文结构。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共分三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详尽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目的论,包括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理论依据,理论框架,以及该理论的创新之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意图的,人际的,跨文化的互动行为。其突出特点是“目的决定方法”。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准则。翻译目的来自翻译活动的发起者或委托人所规定的翻译要求,这些所有的要求可以用目的论的专
用术语“翻译纲要”来概括。其他两个原则是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篇际一致从属于篇内一致,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准则。目的决定了一切。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开始前必须明确文本的目标读者是谁,需要什么样的文本类型,然后根据文本目的,决定要在何种程度上保持译本与原文本的篇际一致性。翻译策略是由文本的目的决定。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策略也不同。目的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为电影片名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章首先介绍电影片名的总体特征及英文电影片名的特点,并运用目的论为依据解析电影片名翻译活动及分析其功能。电影是一种商业产品,目的是为电影制片人赢利。因此电影片名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但是电影与商业广告还有所不同,电影不但是一种物质产品,还是一种精神产品。为了更好地实现电影的最终目的,译者不但要使电影译名具有导看功能,即片名能给观众提供影片的基本信息,还要使观众获得美感并受到感召,最终采取行动。因此,译者要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三个基本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另外,电影片名翻译本身是一个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人际互动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与源语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制片人对话,又是同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目标观众交流。由于语言、审美和文化的差异,原文的功能不一定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实现。这就要求译者以文本目的为指导,以预期观众为取向,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审美标准,心理需求和知识背景。 第三章解析了以目标文本为取向的目的论如何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得以应用。本章首先分析汉语片名和英语片名之间的差异。然后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总结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归纳总结了三个基本的电影片名翻译手法,即音译,直译,和意译。其中意译可细分为音译意译结合,直译意译结合和编译三种方法。最后,运用目的论解析不同地区之间一名多译的现象,对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不同译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各自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不同地区译名多样化现象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概括总结全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电影片名翻译研究与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并表明本文潜在的局限性及作者日后在此领域深入研究的志向。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bzkjbl20093306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26日
教育时空
■■■■■■■—■—●■■——■—■■■■■■■■—●●
OhinascienceondTechnolOgyReview
N●_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语言表达特色
兼谈汉语译名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张湘梅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语言的特色会体现在语言的翻译中,英文影片的汉语译名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表达特色。不管英文影片的汉语译名体现
出怎样的语言表达特色,这些译名都得照顾到当时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甚至他们对译名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这样才能使片名受关注,电影有市场。目前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语言特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09)33—0073
02
翻译与语言是分不开的,倘若没有语言,翻译就无所依附。倘若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种语言,翻译也就不需要了。当然,这里所说的是狭义上的或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即语际翻译,广义上的翻译不仅包括语际翻译,还包括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语言是活的,不断发展的,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不同时期都会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语言的特色也会体现在语言的翻译中,英文影片的汉语译名就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表达特色。
120世纪前半叶1896年,即电影诞生的第二年,上海徐园放映了所谓的“西洋影戏’:这是在中国放映的第一部外国电影。从那以后至新中国成立的半个世纪里,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以及娱乐方式在中国较繁华的城市比如上海、香港等地流行起来。但是由于我国当时正处于外国侵略时期,电影的生产和放映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电影院大量放映外国电影。有数据证明,1946年在上海所放映了383部故事片,其中美国片352部,占92%:英国片15部,占3.9%:苏联片3部,占不到1%,中国影片13部,仅占3.4%Ez]。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放映的英文电影的比重可见一斑,也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相当频繁。
笔者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部分英文电影的汉语译名显得含蓄内敛,中规中矩。从这个时期英文电影的汉语译名中我们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汉语传统表达的韵味,与我们从当时的文学著作的书名中能感受到的中国味相似。比如,《乱世春秋》Cavalcade(1933)、《叛舰喋血记》MutinyOn
The
关注使英文电影片名汉译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总体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前那些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语译名在表达上都倾向于含蓄内敛,注重艺术性,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年,除了含蓄内敛的译名,还有更多汉语译名的表达越来越大众化和通俗化。含蓄内敛不再是重量级的标准,片名翻译趋向多样化。有英汉同存的,如,《E.T外星人》
The
Terrestrial(2001)、《x战警》X—Men(2000):有口语化的,如,
《辣妈辣妹》FreakyFriday(2003)、《阿呆与阿瓜》DumpandDumber(2003)、《蠢蛋进化论》Idi0CracY(2006):有方言化的,如,《拉阔爱的人》ThePrincessDiaries(2000)、《走老俏公主》PayItForward
Extra
(2000):甚至有些译名为了吸引眼球而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胡乱翻译的,如,《魔鬼总动员》TatalRecall(1990)、《魔鬼女大兵》G.I.Jane(1997):等等。这样的译名在闭关自守的半个世纪前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法接受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二、三十年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人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接触面广,新概念和新事物传播速度快,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不例外。这样的译名也符合了现代人求异、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异化的翻译方法已与归化并驾齐驱。异化法保留了英语特有而汉语没有的东西,如语言表达形式、文化等,给我们的语言和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这个时期的不少汉语译名都保留了异族文化和语言表达形式,让观众们领略到异域风情。例如,《七宗罪》Seven(1995)让我们知道了宗教上的七大罪宗:
SiXth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或愤怒:《第六日》The
Day(2000)借用了上帝第六日造人的圣经典故讲述了科幻的未来世界中克隆人的故事:《巴别塔》Babel(2006)这个电影片名也取自《圣经》,洪荒之后,诺亚方舟上留下的人类想修一座通天塔,上帝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就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他们无法沟通,思想无法统一,文化产生差异,分歧、猜嫉接踵而来,高塔只得中途停工。这在宗教艺术中有象征意义,表示人类狂妄自大最终只会落得混乱的结局。这样的译名对于大部分人已不陌生:再比如,经典老电影Casablanca(1942)的现代译名《卡萨布兰卡》也比当年的归化译法《北非谍影》更让现代人接受。
虽然英文电影的汉语译名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特征,但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在英文电影进口初期,还是现在的21世纪初期,观众都可以发现大部分汉语译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简洁凝练。比如,50年代以前的《出水荚蓉》BathingBeauty(1944)、《魂断蓝桥》Waterl00Bridge(1940):60、70年代的《窈窕淑女》MyFairLady(1964)、《骗中骗》Sting(1973):80年代至今的《母女情深》TermsofEndearment(1983)、《野战排》Platoon(1986):《人鬼情未了》GhoSt(1990)、《永不妥协》EriCBrockovich(2000)、《小岛惊魂》TheOthers(2001)、《返老怀童》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utton(2008)等等。可见,简洁凝练并不是某个时代独有的汉语表达特征,事实上汉语的这个特点一直都体现在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上。这样的汉语译名提纲挈领,对整部电影做出归纳或提示,令观众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英文影片的汉语译名体现出怎样的语言表达特色,这些译名都得照顾到当时观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甚至他们对译名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这样才能使片名受关注,电影有市场。可见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4英文电影片名汉谭的研究现状
比起文学翻译,国内对影视翻译的研究起步晚了许多。进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翻译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影视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片名的翻译本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目前在国内也仅有寥寥几本书中的几页涉及到电影片名的翻译,更不用说专门研究如何把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成汉语了。比如,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简要介绍了三种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隐、显以及隐显结合。包惠南在《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一书中指出目前好的译名很少,而不合适的译名大量充斥影视市场。同时他归纳了一些目
科技博览l
73
Bounty(1935)、《拯女记》MinandBill(1930)、《深闺疑云》Suspi—Cion(1941)。此外,也许是受文学鸳鸯蝴蝶派的影响吧,“怨、情、泪、影、魂、梦、艳”等字眼经常出现在汉语译名中。比如,《弃妇怨》TheDivorcee(1930)、《战地情天》TheSinofMadelonC1audet(1931)、《红衫泪痕》Jezebel(1938)、《浮生若梦》YouCan’tTakeItwithYou(1938)、《魂断蓝桥》Waterl00Bridge(1940)、《红菱艳》TheRedShoeS(1947)、《心声泪影》JohnnyBelinda(1948)等等。这些带着中国传统韵味的译名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流传至今的经典电影译名。当时诸多译著较多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是归化法。1950年之前的共22部最佳女主角获奖电影中就有17部电影的汉语译名采用了归化翻译法,利用中国观众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意象来翻译英文电影片名,观众看到的是传统地道的汉语表达,这让当时相对闭塞的中国观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20世纪60至70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国产片的生产和放映成为电影事业的主体,但对外国电影的引进也没有停止,国家每年或多或少都会进口一些外国电影,以满足观众在文化娱乐上的这种需要。从那时开始我国出现了几家专门从事电影译制的单位,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中国大陆的进口电影几乎全来自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捷克和南斯拉夫。
60、70年代中苏分歧,我国就只从非亲苏非亲美的朝鲜、越南等国进口电影了,由此使大陆的英文电影进口数量锐减,几乎不需要翻译英文电影片名,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进入了消沉时期,但在香港、台湾英文电影仍然有不小的规模。1972年以后,中美关系缓和,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英文电影进口数量才有所增加。但在”文革”其间的译制片产量很少,片源国家也很有限。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例,产量大的年份只译制十部左右,少的年份只有两部,平均每年五部左右,是文革前的八分之一。1966年到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了50部电影,其中朝鲜电影26部,越南电影6部,罗马尼亚电影5部,阿尔巴尼亚电影6部,此外,苏联电影2部,英国、美国、法国、西德、波兰电影各l部[…。
3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英文电影从正规或非正规渠道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让我们意识到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决非小事,越来越多的
2
万方数据
教育时空
I■r
———■■■—●●———●■●●■—■_
GhlrlascienceandTechnologyReview
浅析设计素描教学的观察方法
齐兴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
[摘
魏海春
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要]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灌输和培养整体思维方式和整体观察方法的最初途径。学习素描的关键其实也就是整体意识的培养和整体方法的
掌握。我们在素描写生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及时给学生输入整体观察方法的概念,并形象地加以解释真正的达到理想的目标。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观察方法中图分类号:N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09)33—0074一01
画家丢勒说:“艺术很真实地存在于自然中,谁能把它从自然中拉出来,谁就掌握了艺术。”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是艺术创造的基础。首先需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和寻找所感兴趣的事物。正如罗丹所说:“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也能发现出美来”。这就需要日常的积累和锻炼。在素描教学中,有多少种视角,就有多少表现的可能性。选择最有力的表现自我感受的视角是创作的第一步。
处于同一个画室中,有些同学进步快而有些同学进步慢,这不仅仅是个人感觉好坏的问题,也不是技术高低的问题,很可能是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问题。有些同学是这样想的这样看的,他就画好了:另外一些同学是那样想的那样看的,他就总也画不好。所以动笔之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如果缺少科学的认知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仅靠画笔来表现是很困难的。须知,普通人一般看物象是不讲究什么方法的。所谓普通人,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怎么看,现在还是怎么看。当我们步入美术专业之后在这样就不行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出生以来所养成的看物象的习惯,可见其难度。
在教学当中,老师们为什么不说“看”而改用“观察“两个字,其目的就是区别于普通人的“看”告诉同学们今后不是在看,而是在“观察”而且是有方法的观察。
1奠体的观察
普通人看自然界是由若干局部逐一观看之后,完成一个总体的印象,也称为局部观察或“竹桶式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透过竹桶予的小孔来看东西,这种看的方式完全不影响普通人对一个事物的了解。而这种局部的观察方法对于美术专业的人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整体的观察,就是要省略大量的与造型无关的细节,放松眼部的肌肉,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咪起眼睛来看”以扩大视阈的范围,寻找视觉的总体感受。始终“眯着眼”去画,“眯眼看”是画家最常用的素描观察方法。据统计,画家在作画中,眯眼观察的时间超过全部时间的50%。眯眼观察可以使视线不集中在一点上,使整组物体或整个部分处在同一时间的观察范围之内,因而,它是一种整体的观察方法。
2形体的现囊
《辞海》上说:“形”作形体、形象、形势讲:态,作体态、情状、姿容讲。这和形、体积、空间、运动的含义是一致的。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对“形”的认识,需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待学生对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复杂的静物、人物写生。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这是对“形”训练的最佳方法。普通人看大千世界,树就是树,山就是山,房屋就是房屋,人就是人,仅仅具有识别认知的意图。学习美术或者是设计人,就不能在用普通人的眼光看这个自然世界了。看树看山要看树的形体。例如:看树,树在专业美术者眼睛中,首先看到的不是茂盛的绿叶、挺拔多姿的树干,而是成为团状树叶总的形体,以及由不同圆柱体组合而成的树干的形体:看山,不仅仅看山的秀色,而是整座山的形体,或呈圆锥形或呈凌锥形;在如桌子、楼房、电视机等,我们首先感兴趣的不是样式和功能,而是要概括成不同的方体。人的头部可以概括成不规则的球体。素描的第一个观念就是将世间万物概括成为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也就是要“以形体的认知来感受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3结构的瑰察
设计素描研究的就是结构,结构是物体的内在构造,是物体的本质。它与绘画素描有本质的区别,绘画素描以光影造型,以黑、白、灰调子来塑造形象:而设计素描是以其本身的结构来塑造形体。这就需要在作画时,要以透视的眼光,甚至以解剖的眼光来分析对象,了解其对象的构造关系。
前常见的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另外,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一书中,金惠康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论了一些片名翻译技巧。除此之外,近几年有些期刊论文也从不同角度谈论了电影片名翻译的技巧等等。这些研究为目前中国电影片名翻译实践做出贡献,但仍然需要更多这方面的研究来不断补充完善。
一个自然物象的结构是不会清晰明显地呈现在画者面前的,它往往隐藏在自然物象表面质感,光影的后面。如何结构地观察正如前面所讲,先要找到形体,再判断形体与形体穿插,结合的部位所在,通过观察,认识,分析,理解的全过程,才能够发现~个自然物象的形体结构。画者很容易出现问题是缺少敏锐的眼光,只是浮光影的,表面的,肤浅的观察,或者是错误的。例如观察一辆自行车,就是描述出车把,车架,前后轮,脚蹬子,轮盘等部位具体的形体如何,如何组装的,这在素描训练中也叫做“理解形体”。
4对比的现察
所谓对比的观察,同样是针对先天看物象的习惯和观念而言。我们平时看东西,只能注意一个部位。对比的观察,就是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位对比的看。只有在对比当中,我们才能观察到两者之间的不同关系。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即孤立的一个色块,反之就是一个深色块:一个孤立的形体无论大小也无法定论,再大也无所谓大,这个形体必须在与另外一个形体的对比中才有结论,绝对不可以凭主观感觉为标尺。画面形式矛盾当中的诸如大与小,前与后,深与浅,虚与实,刚与柔等,孤立地看是无法确定这个物体具体状态的,只有与另一个物体在对比的情况下,才能得出此物体与彼物体之间关系的结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感觉到主观和孤立看到问题的习惯是多年牢固地占据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出良好的职业习惯。运用画面对比的方法,可以制造出许多巧妙的视觉效果。
5相互联系的现寨
要将自然物象的结构和画面结构的来龙去脉相互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无论一把椅子,还是一个人物的动作都是有“动势”的。就所画的自然物象而言,如果缺少相互联系的观察,就会因为某些部分的若隐若现,画成若干相孤立的形体。相互联系的观察就是寻找,发现自然物象或画面的内在结构与联系。例如画一组群山,要将每一座山的形体相互联系起来,以寻求其大脉络的起承转折。
普通人看自然物象是以辨别,观赏为主要目的,对于物体结构,空间,比例的感知程度比较迟钝的,素描通过观察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获得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感知能力,这种理性与感性紧密结合的训练方式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结语敏锐的观察力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注意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潜藏的美,锻炼自己敏感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归根结底,设计素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态空间的想象能力及表现能力,培养学生从形态出发来观察、认识、理解、表现的好习惯,最终达到创造性表现新形态的能力。这也是设计素描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永年.对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研究.美术与设计,2003.[2]梁少兴.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美术研究,2004.[3]董重恂.当代素描与设计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任衣伟.设计教育应加强对创造学的研究,装饰,2003.[5]林家阳.设计素描教学.东方出版中心,2007.
[1]1acobson,R.1959/2000.OnLinguisticAspects
InL.Ventuti.ed.:114.
ofTranslation.
[2]http://club,jctrans.COm/thread?一47907—1—1.html
参考文献
74
I科技博览万方数据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语言表达特色——兼谈汉语译名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张湘梅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7中国科技博览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2009,(33)0次
参考文献(2条)
1.Jacobson,R.1959/2000.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In L,Ventuti.ed.:114.2.http://club,jctrans.com/thread?-47907-1-1.html.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秦婷婷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考试周刊2009(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英文电影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片名的翻译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分析,总结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信息传递性、文化特殊性、艺术审美性.并通过对当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实践的研究,举例分析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和常用的方法.
2.期刊论文 张玉藕.王凌 从目的论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整个过程和结果;电影片名特定的翻译目的决定了其翻译的独特性.笔者通过分析电影片名的功能和翻译目的探讨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目的论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指导意义.
3.期刊论文 李廉.戴瑜 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文教资料2009(27)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媒方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好的电影片名不仅为影片锦上添花,而且对电影的推广和促进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现状,研究了电影片名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对电影分类,阐述了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主要策略,提出了翻译电影片名时要以功能翻译的思想--
4.期刊论文 林崴.Lin Wei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与美学探究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是翻译界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现状入手,研究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和翻译方法,探讨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美学特点.
5.期刊论文 李鑫 归化与异化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刍议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3)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及其大众的审美心理的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对大量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了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在电影片名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检验标准,为以后的电影片名的汉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6.期刊论文 石蕊.Shi Rui 译者主体性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体现——
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商业性,这为译者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最大空间,同时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功能目的论原则为指导,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与译者主体目的性的结合,通过大量英文电影片名例子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做到
7.期刊论文 梁雯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考试周刊2009(1)
电影片名翻译,作为电影翻译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但是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地位和价值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造成了很多误译.本文通过分析电影片名的特点,探讨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三个原则并分析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必须在融合文化和遵循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片名翻译的基本技巧以获得成功译名.
8.期刊论文 张笑白 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7(9)
电影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其片名的翻译凝聚着整个电影的精髓.
9.期刊论文 钱清华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特征 -科技创新导报2008(16)
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决定着一部好的影片能否创造新的票房记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部分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英文电影名的翻译特征.
10.学位论文 朱岩 论目的论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指导 2009
随着中国与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国外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引入国内无疑对增进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翻译工作不可或缺,推动着跨文化交流的进程。 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片名是他们了解电影的首要因素。一个优秀的电影片名不但可以将影片内容和体裁传递给观众,还能激发观众对影片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票房收入。然而,电影片名虽然重要,但作为非文学性翻译的一个分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外来影片的片名翻译依旧处于混乱阶段。例如,同一部电影多个译名的现象非常普遍,个别电影的多个片名相差甚远,令观众困惑不解。我们理应对这个问题给予关注。但在过去的数年中,此方面的探究甚少,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门用于指导电影片名的翻译。 本论文以德国功能学派著名理论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加以分析研究,大力提倡以观众为取向的片名翻译方法,其目的在于详述该理论在电影业的应用,为英文电影片名汉译探究理论指导。 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 第一部分为导论,研究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现状及片名翻译中的普遍问题,进而介绍本论文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以及本论文的理论依据和论文结构。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共分三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详尽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目的论,包括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理论依据,理论框架,以及该理论的创新之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意图的,人际的,跨文化的互动行为。其突出特点是“目的决定方法”。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准则。翻译目的来自翻译活动的发起者或委托人所规定的翻译要求,这些所有的要求可以用目的论的专
用术语“翻译纲要”来概括。其他两个原则是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篇际一致从属于篇内一致,二者又都从属于目的准则。目的决定了一切。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开始前必须明确文本的目标读者是谁,需要什么样的文本类型,然后根据文本目的,决定要在何种程度上保持译本与原文本的篇际一致性。翻译策略是由文本的目的决定。目的不同,采用的翻译策略也不同。目的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为电影片名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章首先介绍电影片名的总体特征及英文电影片名的特点,并运用目的论为依据解析电影片名翻译活动及分析其功能。电影是一种商业产品,目的是为电影制片人赢利。因此电影片名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但是电影与商业广告还有所不同,电影不但是一种物质产品,还是一种精神产品。为了更好地实现电影的最终目的,译者不但要使电影译名具有导看功能,即片名能给观众提供影片的基本信息,还要使观众获得美感并受到感召,最终采取行动。因此,译者要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三个基本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另外,电影片名翻译本身是一个有意图的,跨文化的人际互动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与源语文化背景下的电影制片人对话,又是同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目标观众交流。由于语言、审美和文化的差异,原文的功能不一定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实现。这就要求译者以文本目的为指导,以预期观众为取向,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审美标准,心理需求和知识背景。 第三章解析了以目标文本为取向的目的论如何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得以应用。本章首先分析汉语片名和英语片名之间的差异。然后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总结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归纳总结了三个基本的电影片名翻译手法,即音译,直译,和意译。其中意译可细分为音译意译结合,直译意译结合和编译三种方法。最后,运用目的论解析不同地区之间一名多译的现象,对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不同译名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各自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不同地区译名多样化现象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概括总结全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电影片名翻译研究与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并表明本文潜在的局限性及作者日后在此领域深入研究的志向。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bzkjbl20093306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