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译文注释习题

《伤仲永》课文、译文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 求之。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 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 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 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自杨州, 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

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 也,

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伤(哀伤、叹息)仲永》注释

1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表明仲永的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用是什么?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点明主旨,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6、《伤仲永》是作者的所闻和所见,请述说王安石亲眼看到了什么?

王安石在舅家见到已十二、三的方仲永,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再次到舅家见到仲永,仲永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了。

7、作者在叙事中,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8、“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余闻之也久”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实现上下文的过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段结为一个整体。

9、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10、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归纳本文主题: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

《伤仲永》课文、译文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 求之。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 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 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 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还自杨州, 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

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 也,

不受之人, 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伤(哀伤、叹息)仲永》注释

1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表明仲永的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用是什么?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点明主旨,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6、《伤仲永》是作者的所闻和所见,请述说王安石亲眼看到了什么?

王安石在舅家见到已十二、三的方仲永,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再次到舅家见到仲永,仲永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了。

7、作者在叙事中,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8、“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余闻之也久”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实现上下文的过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段结为一个整体。

9、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10、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归纳本文主题: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


相关内容

  • 阅读读书与读人3到5题的阅读答案
  • 篇一:阅读读书与读人3到5题的阅读答案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①.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②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 ...

  • 黔之驴练习题
  • 九年级语文<黔之驴>练习题 一.语音. 1.黔( )无驴 2.有好( )事者船载以入 3.蔽林间窥( )之4.憖憖 ( )然, 5.虎大骇( ) 6.远遁( ) 7.以为且噬( )8.益狎( ) 9.因跳踉( ) 10.大阚( ) 二.文学.文化常识.(12分) 1.<黔之驴> ...

  •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 < 桃 花 源 记>导学案 西吉县实验中学 主备人 宋江珍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 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文言词语. 2. 翻译课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

  •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练习
  •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指导 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 ...

  • 中华经典100句
  • 中华经典100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注释]天,天道,即自然.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坤,厚实和顺.载物,容载万物. [译文]天道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要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与度量,承载一 ...

  • 爱国诗词集锦(原文 译文 赏析)
  •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原文.译文.赏析10-051448 曹植<白马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10-053918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赏析10-05949 陈陶<陇西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10-051162 陈与义< ...

  • 里仁篇第四
  •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注释]里:同-一起居住. [译文]孔子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事.选住址不顾环境,哪算聪明?"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

  • 出师表练习题
  • <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题 (一)[甲]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 ...

  • 颜渊篇第十二
  •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复: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