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二)

  在迷人的青城      塞外的这座城市,有一个很美的别名――青城。   一个南方人,见惯了家乡的青山绿水,想象中的西北与塞外,满脑子的黄沙与戈壁,以及呲牙咧嘴,丑陋无比的地貌。然而当列车进入呼和浩特时,迎接我的却是一座――“青城”。   早餐后,由机关党委陈建新书记陪同,前往呼市东南20公里的辽代白塔参观。小车从市区的高楼大厦中穿行,沿着宽阔的呼伦路到了市中心,有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在涂着钢蓝色蒙古包顶的旁边,有一尊腾空飞跃的烈马雕像。陈说:“这就是内蒙古博物馆,建于1957年,是内蒙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多件,按照你的要求,下午安排参观。”然后讲述了这尊烈马雕塑在文革中的不幸经历:“1967年,这尊雕塑被造反派所毁,原因是马头向北,是‘内人党’‘投奔北方’的一个像征,真是荒唐至极。历经文革磨难,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时,恢复了这尊烈马雕塑。”   大约半个小时,小车在白塔脚下戛然而止。塔有七层,通体呈土黄色,八角形,莲花基座,上收甚缓,显得庄重、雄伟。仰望塔顶,偶有白云飘过,倾然欲倒。登上四十多米高的古塔,极目远眺,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土默川平原,地平线在远处给大地划了一个圆圈,蓦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朝民歌从我的脑际中跳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色比喻得恰如其份。这种有别于南方的塞外风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迷人”。只是,按照陈的说法,在内蒙全境,只有夏天到呼伦贝尔草原才能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而在更遥远的北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中的阴山横亘在西北方的天际。   白塔建于辽代,因塔内藏有万部华严经,所以又叫万部华严经塔。白塔中,有保存完好的元代流通的纸币钱钞,据说是世界最早流动的纸币,大概这就是白塔的价值。   离开白塔,我们由市郊抄近路来到城南十公里的昭君坟。五月的内蒙,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披上绿装的大地与湛蓝的天空交织成塞外明丽的初夏,令人赏心悦目。昭君坟坐落在一个长方形坟园的北部,从东门进园,直走往右是坟前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左右各有一排整齐的钻天物,像是坟园的卫队。广场正中,一座高大的黑铜色雕塑矗立在面前,这是王昭君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骑马并行的塑像。呼韩邪满腮大胡子,形象威武,目视前方;王昭君容貌俏丽,手抱琵琶,脸露微笑。此情此景,可以想象当年王昭君受到匈奴人热情欢迎的场面。塑像后方的汉白玉石碑刻着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游昭君坟时写的一首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我们从坟的右侧拾级而上,登上33米高的冢顶,冢顶有一块平地,中有一亭。站在冢顶,各色景致尽收眼底,北边,“青城”历历在目,四周,井字型的护林带把平原上的农田装点得犹如一幅巨大的棋盘。我想,再过几个月,当庄稼长起来后,那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   中午稍事休息后参观大召。“召”是指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庙。历史上,呼市曾建造过几百座各种寺庙,因而有“召城”之称。呼市的召庙中,最具盛名的是大召,明朝万历六年(即1578年),统帅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赴青海会见藏传佛教的领袖三世达赖喇嘛时,曾向达赖许愿,他要用宝石金银装饰释迦牟尼佛像。两年之后,建成了这座寺院,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进入召内,给我的印象是,大召像一座神圣的宫殿,暗红色的围墙和金色的殿顶,看上去显得肃穆而庄严。踏入佛殿,僧侣们着装与内地和尚全然不同,一律穿着暗红色的袈裟,就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西藏寺庙里喇嘛们的着装一样。在忽明忽暗的酥油灯光下,在香烟僚绕的迷雾中,可以看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佛像和护法神灵,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   离开大召,我们如时走进内蒙博物馆。那儿有恐龙和纳马古菱齿象的骨骼化石,有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原始牛,诺氏驼的复原雕像。博物馆中由电脑控制的壁画,似虚似真,似梦似幻,使人目光迷离,神思恍然,仿佛一下子掉进了远古时代:苍莽的原始森林,丰茂的草原,巨大的沼泽,古老的山脉,龙行象奔,牛吼驼鸣。当然少不了蒙古包,弓箭、刀戟、羌笛与马头琴,以及按原型大小复制的鄂伦春人的桦树皮小屋。一种生命初始状态的磅礴气魄,大自然正演绎着一部从白垩纪到中世纪的气壮山河、气势磅礴、精美绝伦的舞剧。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总想一探究竟。在历史展厅,比较详细地展示了各个时期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与中原的矛盾冲突和融合过程。秦以前,也就是夏商周诸朝,活跃在蒙古高原及其以北的主要民族是东胡与丁零;秦与两汉则是匈奴;北魏是柔然;隋唐是突厥;宋是契丹(辽)与女真(金);明是鞑靼。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或者以辽河流域的平原为据点,或者以锡林郭勒草原为据点,或者以乌兰察布草原为据点,总想把万里长城打破一个缺口,走进黄河流域,因而在内蒙古的阴山一带经常出现民族矛盾的高潮,一次次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且这些民族几乎走着一条共同的道路,首先他们要占领呼伦贝尔草原,利用那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肥战马,训练士兵,然后由东而西,征服蒙古高原诸部落,再向南,主要是跨越阴山,与汉民族争夺中原政权,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占领了这个草原,因而代替匈奴人成为这个地区的支配民族,以后进入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后来契丹人占领了这个草原,在向黄河流域推进的过程中建立了辽王朝。女真人后来也占领了这个草原,一路灭辽灭宋(北宋),最后把金王朝的首都迁到汴城(开封),那时宋都汴城拥有200万人口,里外三层城墙,却挡不住金人的金戈铁马。成吉思汗后来也占领了这个草原,养肥了自己的战马,然后由东而西而南建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元帝国。而建立大清帝国的满人,差不多也是走着同一条道路。   此次西北之行,只身一人,对游山玩水并没有很大的兴致,更多的是想亲自寻找历史的遗迹,踏访古代文人那些诗境实地,所以没有去锡林郭勒草原花上100元骑二个小时的马,但主人为加深我对草原文化的印象,在蒙古风情园的蒙古包里安排一桌地道的蒙古饭菜,其中主菜就是手抓羊肉。脸盆那么大的器皿盛了满满一盆带骨的羊肉,热气腾腾,诱人食欲,非用手抓而不能吃。晚宴由审计厅王玉璋纪检组长主持,除陈建新、白云龙、吴主任外,还有地处蒙西的乌海市审计局罗局长等人,罗是内蒙审计系统有点名气的女歌手,主动地用蒙语和普通话临时时编词向江西宜春的客人唱了一首敬酒歌,陈也特意为我唱了一首“草原之夜”,我发现他们都是天才的歌手,唱得我心里暖滋滋的。饭后的篝火晚会是迷人的,人们载歌载舞,场面十分感人。而以凄凉哀伤为主调的马头琴声,此刻变得欢快、奔放,有时还有点急促:象万马奔腾,象急风暴雨,象风卷残云……。离发车时间还有几个小时,陈陪我在呼市大学东路散步。入夜的呼市,风清月朗,凉意沁沁,街上灯光迷离,树影斑驳,花香袭人。在街旁的一处小花园中,传来悠扬的手风琴声,一对恋人依偎在一起,男的拉着《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的曲调。合着节拍,女的断断续续地唱着,当她唱到“夜色多么好,心儿多敞亮,多么迷人的晚上”时,我突然想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与所唱歌词何其协调。计划中的“阳关万里行”,有朋友曾送我“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赠言,我虽不能“破万卷书”,但喝了几十年墨水,不拼凑点文字,岂不枉载。这一天的所见所闻与同行们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定要写点文字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题目就选定“在迷人的青城”。

  在迷人的青城      塞外的这座城市,有一个很美的别名――青城。   一个南方人,见惯了家乡的青山绿水,想象中的西北与塞外,满脑子的黄沙与戈壁,以及呲牙咧嘴,丑陋无比的地貌。然而当列车进入呼和浩特时,迎接我的却是一座――“青城”。   早餐后,由机关党委陈建新书记陪同,前往呼市东南20公里的辽代白塔参观。小车从市区的高楼大厦中穿行,沿着宽阔的呼伦路到了市中心,有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在涂着钢蓝色蒙古包顶的旁边,有一尊腾空飞跃的烈马雕像。陈说:“这就是内蒙古博物馆,建于1957年,是内蒙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0万多件,按照你的要求,下午安排参观。”然后讲述了这尊烈马雕塑在文革中的不幸经历:“1967年,这尊雕塑被造反派所毁,原因是马头向北,是‘内人党’‘投奔北方’的一个像征,真是荒唐至极。历经文革磨难,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时,恢复了这尊烈马雕塑。”   大约半个小时,小车在白塔脚下戛然而止。塔有七层,通体呈土黄色,八角形,莲花基座,上收甚缓,显得庄重、雄伟。仰望塔顶,偶有白云飘过,倾然欲倒。登上四十多米高的古塔,极目远眺,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土默川平原,地平线在远处给大地划了一个圆圈,蓦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朝民歌从我的脑际中跳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色比喻得恰如其份。这种有别于南方的塞外风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迷人”。只是,按照陈的说法,在内蒙全境,只有夏天到呼伦贝尔草原才能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而在更遥远的北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中的阴山横亘在西北方的天际。   白塔建于辽代,因塔内藏有万部华严经,所以又叫万部华严经塔。白塔中,有保存完好的元代流通的纸币钱钞,据说是世界最早流动的纸币,大概这就是白塔的价值。   离开白塔,我们由市郊抄近路来到城南十公里的昭君坟。五月的内蒙,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披上绿装的大地与湛蓝的天空交织成塞外明丽的初夏,令人赏心悦目。昭君坟坐落在一个长方形坟园的北部,从东门进园,直走往右是坟前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左右各有一排整齐的钻天物,像是坟园的卫队。广场正中,一座高大的黑铜色雕塑矗立在面前,这是王昭君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骑马并行的塑像。呼韩邪满腮大胡子,形象威武,目视前方;王昭君容貌俏丽,手抱琵琶,脸露微笑。此情此景,可以想象当年王昭君受到匈奴人热情欢迎的场面。塑像后方的汉白玉石碑刻着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游昭君坟时写的一首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我们从坟的右侧拾级而上,登上33米高的冢顶,冢顶有一块平地,中有一亭。站在冢顶,各色景致尽收眼底,北边,“青城”历历在目,四周,井字型的护林带把平原上的农田装点得犹如一幅巨大的棋盘。我想,再过几个月,当庄稼长起来后,那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   中午稍事休息后参观大召。“召”是指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庙。历史上,呼市曾建造过几百座各种寺庙,因而有“召城”之称。呼市的召庙中,最具盛名的是大召,明朝万历六年(即1578年),统帅呼和浩特地区的蒙古族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赴青海会见藏传佛教的领袖三世达赖喇嘛时,曾向达赖许愿,他要用宝石金银装饰释迦牟尼佛像。两年之后,建成了这座寺院,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进入召内,给我的印象是,大召像一座神圣的宫殿,暗红色的围墙和金色的殿顶,看上去显得肃穆而庄严。踏入佛殿,僧侣们着装与内地和尚全然不同,一律穿着暗红色的袈裟,就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西藏寺庙里喇嘛们的着装一样。在忽明忽暗的酥油灯光下,在香烟僚绕的迷雾中,可以看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佛像和护法神灵,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   离开大召,我们如时走进内蒙博物馆。那儿有恐龙和纳马古菱齿象的骨骼化石,有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原始牛,诺氏驼的复原雕像。博物馆中由电脑控制的壁画,似虚似真,似梦似幻,使人目光迷离,神思恍然,仿佛一下子掉进了远古时代:苍莽的原始森林,丰茂的草原,巨大的沼泽,古老的山脉,龙行象奔,牛吼驼鸣。当然少不了蒙古包,弓箭、刀戟、羌笛与马头琴,以及按原型大小复制的鄂伦春人的桦树皮小屋。一种生命初始状态的磅礴气魄,大自然正演绎着一部从白垩纪到中世纪的气壮山河、气势磅礴、精美绝伦的舞剧。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总想一探究竟。在历史展厅,比较详细地展示了各个时期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各民族与中原的矛盾冲突和融合过程。秦以前,也就是夏商周诸朝,活跃在蒙古高原及其以北的主要民族是东胡与丁零;秦与两汉则是匈奴;北魏是柔然;隋唐是突厥;宋是契丹(辽)与女真(金);明是鞑靼。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或者以辽河流域的平原为据点,或者以锡林郭勒草原为据点,或者以乌兰察布草原为据点,总想把万里长城打破一个缺口,走进黄河流域,因而在内蒙古的阴山一带经常出现民族矛盾的高潮,一次次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且这些民族几乎走着一条共同的道路,首先他们要占领呼伦贝尔草原,利用那里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肥战马,训练士兵,然后由东而西,征服蒙古高原诸部落,再向南,主要是跨越阴山,与汉民族争夺中原政权,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占领了这个草原,因而代替匈奴人成为这个地区的支配民族,以后进入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后来契丹人占领了这个草原,在向黄河流域推进的过程中建立了辽王朝。女真人后来也占领了这个草原,一路灭辽灭宋(北宋),最后把金王朝的首都迁到汴城(开封),那时宋都汴城拥有200万人口,里外三层城墙,却挡不住金人的金戈铁马。成吉思汗后来也占领了这个草原,养肥了自己的战马,然后由东而西而南建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元帝国。而建立大清帝国的满人,差不多也是走着同一条道路。   此次西北之行,只身一人,对游山玩水并没有很大的兴致,更多的是想亲自寻找历史的遗迹,踏访古代文人那些诗境实地,所以没有去锡林郭勒草原花上100元骑二个小时的马,但主人为加深我对草原文化的印象,在蒙古风情园的蒙古包里安排一桌地道的蒙古饭菜,其中主菜就是手抓羊肉。脸盆那么大的器皿盛了满满一盆带骨的羊肉,热气腾腾,诱人食欲,非用手抓而不能吃。晚宴由审计厅王玉璋纪检组长主持,除陈建新、白云龙、吴主任外,还有地处蒙西的乌海市审计局罗局长等人,罗是内蒙审计系统有点名气的女歌手,主动地用蒙语和普通话临时时编词向江西宜春的客人唱了一首敬酒歌,陈也特意为我唱了一首“草原之夜”,我发现他们都是天才的歌手,唱得我心里暖滋滋的。饭后的篝火晚会是迷人的,人们载歌载舞,场面十分感人。而以凄凉哀伤为主调的马头琴声,此刻变得欢快、奔放,有时还有点急促:象万马奔腾,象急风暴雨,象风卷残云……。离发车时间还有几个小时,陈陪我在呼市大学东路散步。入夜的呼市,风清月朗,凉意沁沁,街上灯光迷离,树影斑驳,花香袭人。在街旁的一处小花园中,传来悠扬的手风琴声,一对恋人依偎在一起,男的拉着《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的曲调。合着节拍,女的断断续续地唱着,当她唱到“夜色多么好,心儿多敞亮,多么迷人的晚上”时,我突然想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与所唱歌词何其协调。计划中的“阳关万里行”,有朋友曾送我“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赠言,我虽不能“破万卷书”,但喝了几十年墨水,不拼凑点文字,岂不枉载。这一天的所见所闻与同行们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定要写点文字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题目就选定“在迷人的青城”。


相关内容

  • 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
  • 第四单元华夏音乐之光<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 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

  • 送元二使安西的意思
  •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诗。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从盛唐时期开始广为流传。 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是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

  • [阳关雪]精品教案
  • <阳关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 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 归纳法 讨 ...

  • 阳关三叠赏析
  • 一.<渭城曲>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 ...

  • 四月份月考
  • 2013-2014下高二语文月考题 出题人:毕成林.许景华刘达 时间:2014..23 一.选择题(2分×10=20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攫住jué 洋溢yì 回溯sù 毋庸赘言zhuì B.廿十èr 给予gěi 静谧mì 迥然不同jiǒng C.贪婪lán 涅槃pán 泠 ...

  • [阳关雪]
  • <阳关雪>教学设计 小越中学 尹荣明 一. 说选材: 高二学生对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已有一定的基础.本着与高考接轨,丰富阅读面的原则,选择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入到了散文创作中,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 ...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
  • 渭城曲 王维. 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 渭城:地名。汉改秦咸阳县为新城县,后又改为渭城县,至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2.渑:湿润。3 客舍:旅馆。4 阳天: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 ...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孔家崖第一小学 陆瑞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 ...

  • 阳关曲·中秋月
  • 氍芋枣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注释: 1.此四句其实是一首词,词牌为"阳关曲",词名"中秋月",是 暮云收尽溢2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5.此生此夜不长好4,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三首选一."阳关曲"词牌出于王维<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