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结课论文

管理学结课论文

“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姓名:李龙威

学号:[1**********]5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裴广一

“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摘要]:威廉·大内的“Z理论”是一本研究美日管理差异的经典著作,在这本经典之作问世后经过三十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Z理论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Z理论中的比较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方面Z理论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威廉·大内;Z理论;比较管理理论;中国管理模式

Z理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首次问世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Z理论的核心理论不断被企业所改造,完善或者抛弃,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Z理论中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缓慢的升职评估,终身雇佣制,以及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等,这些东西在被企业学习之初并没有完全被采纳,至少是很多人对其中的制度设计持怀疑的态度,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所谓完全 Z理论化的改造,很多人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Z理论的说服力以及支撑 Z理论被重视的外界环境也随之消失,因而 Z理论正逐步地被现代的企业所抛弃而慢慢地推出现代企业管理的舞台。那么,Z理论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真的毫无作用了吗? 对中国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没有启示了吗?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Z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1)Z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当时的美国企业里,一般来说,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当担起决策的责任。大多数机构实行一种“局部关系”,即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仅涉及对完成特定任务直接相关的那些活动,而其他的关系却少之甚少。大内把这种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然而相反,在研究日企时,他却发现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譬如日企重在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命运;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同时为职员提供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会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在进行决策的同时,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并对-件工作集体负责。如此而来,使人们树立了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因此,大内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以上所提的则为美、日企业比较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而 Z型组织是在比较后得出的和日本企业特征相似的一种组织,这三类组织的比较可以表示如下:

从表中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 Z理论,就是在对美、日企业的深入比较后,威廉·大内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学习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优秀的部分,但又不需要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美国本土的文化与民俗特点,形成美国本土的、富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他把这种美国企业应该形成的管理模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2)Z理论的基本内容

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

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

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

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8.职工的考核:考核职工的表现不能过窄,应当全面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晋级的依据。

大内认为,任何企业组织都应该对它们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变革,使之既能满足新的竞争性需要,又能满足各个雇员自我利益的需要。z型组织也许就接近于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二,Z理论的显著特点

(1). 决策是集体行为,但最终负责决策的人仍旧是一个人。所以这其间“集体决策制”和“个人负责制”的结合靠的是一种信任的氛围,只有人们坚定地认为所有人都具有基本相容的目标,而且任何人都不参与自私自利的活动,个人才会承担起实施集体决策的个人责任,并满腔热情地完成本职工作。

(2). 整体化倾向类似日本组织的整体化特性。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上级对下级和同事相处的倾向上。Z 型组织一般对员工的福利表现出广泛的关注,并认为这种关注在工作关系中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关系值得强调的是,所有人都要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经理与工人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作为组织的一个主要特点,这种整体化的倾向不可避免地维系着一个具有强烈平等主义色彩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正是Z 型组织的一个特色。

(3). 平等主义。这是 Z 型组织的一个主要特点,它间接地表示,由于每个人都是可以信任的,因此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可以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工作。

(4).任何Z型组织都以哲学观为基础。把实际企业经营问题与天上掉馅饼的奢望混在

一起的想法似乎不可思议,但其实哲学观与经营行为是最合得来的伙伴。威廉谈道,惠普、代顿 - 哈德森、罗克韦尔、英特尔公司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一个大型组织有点儿像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就像我们都具有让我们与众不同的信仰、态度、目标和习惯一样,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形成特殊的个性。”威廉强调企业的哲学观必须包括:第一,组织的目标;第二,组织的经营管理程序;第三,组织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施加给组织的制约因素。

三,中国的管理模式现状

(1)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 ,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管理模式”呢?其来源于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创造长期两位数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光辉成就。尤其是通过奥运会、国庆盛典和上海世博三大盛典,中国更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人们竞相以谈“中国模式”为时尚。先谈世界对中国模式的看法。当今世界流行三大观点:一是大加赞扬、“中美决定世界事务”的G2说法,认为“30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甚至最近英美报纸还煞有其事地说:“中国还是别当老大,当老二对中国更有利。”尤其是外国工商界人士多持此观点,很看好中国。他们对西方已失去信心,所以号召学习中国模式。而西方不一而足的吹捧,让我们也有些迷糊。第二种观点,属于“棒杀派”,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背道而驰,必将是对西方世界的严重威胁,极力把中国模式政治化、妖魔化。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体制内还存在问题,是否成为大家学习的中国模式,还有待观察。”这三种观点也有共同之处,即承认“中国模式已是客观存在,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2)中国管理模式的内在价值

它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价值:

第一是要肯定中国管理的成绩。中国经济发展得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中国必然有一批管理得好的企业。但是目前来看,对中国管理成绩的肯定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到国外演讲,讲中国经济成绩大家可以接受,但是讲中国管理的成绩,他们觉得你拿不出实质性的东西来。

第二是要提炼中国的管理理论。我们要通过这项工作,把管理经验逐步提炼、上升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或者管理科学。中国有这么多优秀企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经验如果只停留在经验层次是不够的要上升到理论。

第三是要肯定管理者和经理人的作用。任何管理离不开管理者或经理人,比如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都有他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跟他的管理者,跟他的经理人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现在社会上对管理者的作用的肯定还远远不够,这样就导致对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肯定不够。

四,Z理论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总结来看,Z理论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启示作用至少有三大方面。

第一,Z理论的形成对于建立中国管理模式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目前,整个国际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模式”这个时髦的词汇似乎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翘首以待的产物。这就对我国学者进行中国模式的研究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究竟存不存在“中国模式”,什么才是“中国模式”,如何能够找到和发现“中国模式”,Z理论也给了我们指引。从Z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企业中也必定存在不同于日美特色但又非单纯由

中国环境、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中国企业的管理特征。如同Z型组织并非典型日本企业也非典型美国企业一样,中国模式也未必只发生在中国本土企业之中。在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投资规模的今天,大量的驻外的中国企业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模式提供了大量的样本,寻找和建立带有中国文化烙印但同时又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中国管理模式,也是比较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第二,Z理论采取实证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日本、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大量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内主张取日本之长来补美国之短,但并未让美国企业直接向日本企业学习,而是通过Z理论的提出以及Z型企业的特性分析,剔除环境和文化等影响因素。在以往对中国管理模式进行总结的研究中,总是将“中国情景”作为管理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管理的情景是不可复制的,而在不同情景下的管理模式中,是否存在可复制的一种基因,以保证该模式在不同的管理情景中都能够发挥作用,才是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意义所在。这也就意味着在建立中国管理模式时,不应该光是就事论事,而是可以借鉴Z理论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剔除环境和文化等影响因素对中国企业实践的影响,找出中国管理模式中那些可以复制的基因。

第三,由Z理论的研究路径以及它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推论,构建中国管理模式,不在于找出可以仿效的模式,而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差异形成的机制,提供引进或模仿的可行性论证。构建一种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将这种模式推广到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去并创造效益。Z理论所采用的研究路线也是这样的一种模式,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扩大Z理论的影响效力。但是采用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快速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果,如何将理论“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Z理论第一篇章的成功以及第二篇章的局限恰好说明科学研究作为解释性研究而非应用性研究将更加具有说服力。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时,所构建成功的模式该如何被其他企业所效仿,是完全的继承,还是批判的采用,还是只汲取其思想的精华,有待于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学者及实践中国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合作研究得出结论。

五,结语

在Z理论盛行的年代,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成为全世界企业效仿的翘楚,随着近年来丰田等日本企业在产品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日本管理模式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质疑,日本式管理开始走下神坛。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崛起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中国企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正跃跃欲试地进行着中国管理模式的构建。在这个时候,再读“Z理论”这一揭示三十年前日本管理模式的真谛的书籍,能够为我们理解日本模式的成功,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方法上的建议。中国管理模式的构建既需要研究者按照科学严谨的研究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同时也需要企业管理中的实践者对这种管理模式加以无数的验证并总结。

参考文献:

[1]威廉·大内Z理论[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严汇.企业文化研究路径的新探讨——《Z理论》方法论的应用[J]

[3]刘文瑞探寻美日管理模式交融的经典著作——《Z理论》评析[J]比较管理,2009,

(1)

[4]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管理学结课论文

“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姓名:李龙威

学号:[1**********]5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裴广一

“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摘要]:威廉·大内的“Z理论”是一本研究美日管理差异的经典著作,在这本经典之作问世后经过三十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Z理论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Z理论中的比较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方面Z理论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威廉·大内;Z理论;比较管理理论;中国管理模式

Z理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首次问世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Z理论的核心理论不断被企业所改造,完善或者抛弃,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Z理论中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缓慢的升职评估,终身雇佣制,以及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等,这些东西在被企业学习之初并没有完全被采纳,至少是很多人对其中的制度设计持怀疑的态度,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所谓完全 Z理论化的改造,很多人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Z理论的说服力以及支撑 Z理论被重视的外界环境也随之消失,因而 Z理论正逐步地被现代的企业所抛弃而慢慢地推出现代企业管理的舞台。那么,Z理论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真的毫无作用了吗? 对中国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没有启示了吗?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Z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1)Z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当时的美国企业里,一般来说,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当担起决策的责任。大多数机构实行一种“局部关系”,即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仅涉及对完成特定任务直接相关的那些活动,而其他的关系却少之甚少。大内把这种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然而相反,在研究日企时,他却发现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譬如日企重在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命运;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同时为职员提供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会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在进行决策的同时,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并对-件工作集体负责。如此而来,使人们树立了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因此,大内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以上所提的则为美、日企业比较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而 Z型组织是在比较后得出的和日本企业特征相似的一种组织,这三类组织的比较可以表示如下:

从表中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 Z理论,就是在对美、日企业的深入比较后,威廉·大内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学习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优秀的部分,但又不需要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美国本土的文化与民俗特点,形成美国本土的、富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他把这种美国企业应该形成的管理模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2)Z理论的基本内容

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

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

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

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8.职工的考核:考核职工的表现不能过窄,应当全面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晋级的依据。

大内认为,任何企业组织都应该对它们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变革,使之既能满足新的竞争性需要,又能满足各个雇员自我利益的需要。z型组织也许就接近于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二,Z理论的显著特点

(1). 决策是集体行为,但最终负责决策的人仍旧是一个人。所以这其间“集体决策制”和“个人负责制”的结合靠的是一种信任的氛围,只有人们坚定地认为所有人都具有基本相容的目标,而且任何人都不参与自私自利的活动,个人才会承担起实施集体决策的个人责任,并满腔热情地完成本职工作。

(2). 整体化倾向类似日本组织的整体化特性。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上级对下级和同事相处的倾向上。Z 型组织一般对员工的福利表现出广泛的关注,并认为这种关注在工作关系中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关系值得强调的是,所有人都要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经理与工人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作为组织的一个主要特点,这种整体化的倾向不可避免地维系着一个具有强烈平等主义色彩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正是Z 型组织的一个特色。

(3). 平等主义。这是 Z 型组织的一个主要特点,它间接地表示,由于每个人都是可以信任的,因此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可以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工作。

(4).任何Z型组织都以哲学观为基础。把实际企业经营问题与天上掉馅饼的奢望混在

一起的想法似乎不可思议,但其实哲学观与经营行为是最合得来的伙伴。威廉谈道,惠普、代顿 - 哈德森、罗克韦尔、英特尔公司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一个大型组织有点儿像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就像我们都具有让我们与众不同的信仰、态度、目标和习惯一样,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形成特殊的个性。”威廉强调企业的哲学观必须包括:第一,组织的目标;第二,组织的经营管理程序;第三,组织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施加给组织的制约因素。

三,中国的管理模式现状

(1)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 ,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管理模式”呢?其来源于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创造长期两位数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光辉成就。尤其是通过奥运会、国庆盛典和上海世博三大盛典,中国更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人们竞相以谈“中国模式”为时尚。先谈世界对中国模式的看法。当今世界流行三大观点:一是大加赞扬、“中美决定世界事务”的G2说法,认为“30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甚至最近英美报纸还煞有其事地说:“中国还是别当老大,当老二对中国更有利。”尤其是外国工商界人士多持此观点,很看好中国。他们对西方已失去信心,所以号召学习中国模式。而西方不一而足的吹捧,让我们也有些迷糊。第二种观点,属于“棒杀派”,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背道而驰,必将是对西方世界的严重威胁,极力把中国模式政治化、妖魔化。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体制内还存在问题,是否成为大家学习的中国模式,还有待观察。”这三种观点也有共同之处,即承认“中国模式已是客观存在,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2)中国管理模式的内在价值

它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价值:

第一是要肯定中国管理的成绩。中国经济发展得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中国必然有一批管理得好的企业。但是目前来看,对中国管理成绩的肯定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到国外演讲,讲中国经济成绩大家可以接受,但是讲中国管理的成绩,他们觉得你拿不出实质性的东西来。

第二是要提炼中国的管理理论。我们要通过这项工作,把管理经验逐步提炼、上升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或者管理科学。中国有这么多优秀企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经验如果只停留在经验层次是不够的要上升到理论。

第三是要肯定管理者和经理人的作用。任何管理离不开管理者或经理人,比如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都有他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跟他的管理者,跟他的经理人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现在社会上对管理者的作用的肯定还远远不够,这样就导致对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肯定不够。

四,Z理论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总结来看,Z理论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启示作用至少有三大方面。

第一,Z理论的形成对于建立中国管理模式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目前,整个国际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模式”这个时髦的词汇似乎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翘首以待的产物。这就对我国学者进行中国模式的研究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究竟存不存在“中国模式”,什么才是“中国模式”,如何能够找到和发现“中国模式”,Z理论也给了我们指引。从Z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企业中也必定存在不同于日美特色但又非单纯由

中国环境、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中国企业的管理特征。如同Z型组织并非典型日本企业也非典型美国企业一样,中国模式也未必只发生在中国本土企业之中。在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投资规模的今天,大量的驻外的中国企业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模式提供了大量的样本,寻找和建立带有中国文化烙印但同时又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中国管理模式,也是比较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第二,Z理论采取实证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日本、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大量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内主张取日本之长来补美国之短,但并未让美国企业直接向日本企业学习,而是通过Z理论的提出以及Z型企业的特性分析,剔除环境和文化等影响因素。在以往对中国管理模式进行总结的研究中,总是将“中国情景”作为管理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管理的情景是不可复制的,而在不同情景下的管理模式中,是否存在可复制的一种基因,以保证该模式在不同的管理情景中都能够发挥作用,才是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意义所在。这也就意味着在建立中国管理模式时,不应该光是就事论事,而是可以借鉴Z理论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剔除环境和文化等影响因素对中国企业实践的影响,找出中国管理模式中那些可以复制的基因。

第三,由Z理论的研究路径以及它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推论,构建中国管理模式,不在于找出可以仿效的模式,而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差异形成的机制,提供引进或模仿的可行性论证。构建一种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将这种模式推广到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去并创造效益。Z理论所采用的研究路线也是这样的一种模式,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扩大Z理论的影响效力。但是采用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快速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果,如何将理论“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Z理论第一篇章的成功以及第二篇章的局限恰好说明科学研究作为解释性研究而非应用性研究将更加具有说服力。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时,所构建成功的模式该如何被其他企业所效仿,是完全的继承,还是批判的采用,还是只汲取其思想的精华,有待于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学者及实践中国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合作研究得出结论。

五,结语

在Z理论盛行的年代,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成为全世界企业效仿的翘楚,随着近年来丰田等日本企业在产品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日本管理模式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质疑,日本式管理开始走下神坛。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崛起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中国企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正跃跃欲试地进行着中国管理模式的构建。在这个时候,再读“Z理论”这一揭示三十年前日本管理模式的真谛的书籍,能够为我们理解日本模式的成功,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方法上的建议。中国管理模式的构建既需要研究者按照科学严谨的研究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同时也需要企业管理中的实践者对这种管理模式加以无数的验证并总结。

参考文献:

[1]威廉·大内Z理论[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严汇.企业文化研究路径的新探讨——《Z理论》方法论的应用[J]

[3]刘文瑞探寻美日管理模式交融的经典著作——《Z理论》评析[J]比较管理,2009,

(1)

[4]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内容

  • 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 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本文运用了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理论对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 ...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与撰写指导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与撰写指导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撰写.监督.指导.答辩和鉴定管理等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检测一名本科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 ...

  •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
  • ・8・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年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实现技术 张巨俭,甘仞初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软件的结构.实现技术进行了论述,并从管理的角度论述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组 ...

  •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征求意见稿) 领域名称:项目管理 领域代码:430140 全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 2008年9月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① (征求意见稿) 全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 2007年9月 1.前言 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 ...

  • 本科生毕业论文周记录范文
  • 第一周:确定选题 大学已经到了尾声,也该决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了,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我最终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汽车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汽车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汽车工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汽车性能的不断提高 ...

  • 毕业论文周记手册
  • 毕业论文工作周记手册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3 年 9 月 经济与管理学院 毕业论文周记 ( 一.本周毕业论文实习情况 月 日- 月 日) 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情况 三.校外指导教师评价 指导教师签字盖章 经济与管理学院 毕业论文周记 ( 二.本周毕业论文实习情况 月 日- 月 日) 二.遇到的问题 ...

  • 大学生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撰写.监督.指导.答辩和鉴定管理等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检测一名本科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指标.医药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既具备基本的医药学知识,又具备经济学及 ...

  • 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2009 基于MPLS VPN技术对电子政务网络改造和优化 合肥工业大学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运作模式研究 湘潭大学 2009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主导模式研究 湘潭大学 2009 邵阳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的构 ...

  • 江西农业大学毕业论文 管理办法
  • 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文件 赣农大教发[2011]25号 -------------------------- 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 关于印发<江西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的 通 知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撰写.答辩 及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的管 ...

  • [FFF]兰州城市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2009年12月制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进行的科学研究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