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工作井(接收井)沉井的质量监控措施
(一)工作井(接收井)放样监控
1、工作井位置是否有利于顶管的施工,其预定顶进线路与其他管线等的冲突情况如何;
2、工作井与接收井之间的间距是否适中,施工组织设计中选定或进场的设备是否能满足顶进长度的要求;
3、工作井的位置对周边交通阻碍的影响是否达到最小;
4、工作井施工中对周围建筑物是否构成较大威胁,采取适当措施后能否避免对周围建筑物的损害;
5、协助承包方认真分析地质资料,摸清地下管线和地上建筑物的详细情况,办好有关手续,并制定详细的技术措施。该措施上报监理及业主,经监理和业主认可后,方可施工。
(二)工作井(沉井)的地面预制的监控
1、审核承包商确定的沉井方式(主要指干沉井或湿式沉井)是否恰当,能否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2、样坑的开挖深度是否符合要求,坑底层 200mm 左右是否采用人工修平,砂石垫层是否分层铺设洒水夯实,砼垫层是否符合厚度要求,垫层配比是否按配合比设计进行,浇筑时是否用振捣机振密实;
3、模板工程监控
(1)脚手架支架底是否平整坚实,架底是否已设垫板或穿鞋,支架邻边与井壁的最大距离是否小于 1.5m,并满足模板支设的最小净
空要求;钢管横、竖间距是否满足 1.80 × 2.00m,起稳定作用的剪力撑能否满足要求;
(2)钢模板的拼装是否密缝不漏浆,内外模板的支撑是否满足浇砼振捣的要求,内外模板的间距与沉井壁厚是否吻合,内外保护层厚度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
4、钢筋工程监控:
(1)核查施工加工清单是否符合设计施工图和规范标准;
(2)钢筋进场核查钢材保证书,试验报告,并批量做好原材料试验;
(3)井壁钢筋绑扎前必须具备条件:
1)轴线墙断面尺寸满足设计施工图;
2)钢筋绑扎位置标志线符合设计要求;
(4)钢筋工程验收:
1) 检查自检报告;
2)复查沉井预留孔尺寸位置是否正确,误差不大于 1cm,预留洞周边钢筋布置及止水钢法兰固定是否合理可靠,其他预埋件位置是否正确。
3)主要架立钢筋是否点焊固定,以满足振捣不移位。
(5)砼浇筑工程监控:
1)每一组沉井浇筑前应监督施工提交浇筑申请单及其相应附表。
2)核查商品砼报告单,每一组沉井留设一组抗压和抗渗试块,
现场抽检商品砼的实际塌落度,并允许 2cm误差,否则立即通知搅拌站调整;
3)沉井工作井砼应一次浇筑完毕。周围浇筑高度应保持同步,高差不得大于 500mm ;
4)督促施工单位搞好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①浇捣混凝土前应与气象部门作好联系,尽可能避免在大暴雨天浇捣混凝土
②如果浇捣混凝土时恰逢下雨,应随雨量大小,随时测定砂石含水量,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③现场应准备足够的防雨应急材料(如油布、塑料薄膜),在振捣密实的同时铺设覆盖材料(如油布、塑料薄膜),尽量避免混凝土遭受雨水冲刷,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④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和四周的清理工作,防止积水和淤泥。 ⑤如在施工过程中突遇大暴雨,应做好人员配置,加强施工管理力量。
(三) 沉井下沉及封底固井监控
1、应在沉井施工前定好各种观测原始的起始点,以便对比分析,及时调整控制。
2、砼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 70% 以上;
3、沉井工艺(干、湿)需报监理审批;
4、监督沉井下沉前刃脚处砼垫层必须清除干净,为对称同步下沉创造条件。沉井挖土施工前应编制挖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提交
监理和业主审定后才能进行施工;
5、沉井下沉过程中,现场监理人员做好现场记录,并督促施工单位按正确的挖土顺序,尤其要掌握机械挖土与人工挖土的关系,避免因超挖偏挖而引起的突沉、沉降过度或偏差超限;
6、督促施工单位制作沉井施工专用记录表,动态记录下沉过程中的偏斜情况,以指导施工。当测到沉井偏斜度达 0.25% 时应立即采取调整沉井内刃脚附近挖土深度的方法以纠正偏斜。沉井施工应以防偏为主,纠偏为辅,勤测勤纠,有偏必纠为指导思想;
7、对施工单位的纠偏措施进行审定;
8、根据沉井下沉的实际情况,慎用触变泥浆降阻措施并应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已采取可靠的防突沉措施。否则不得注浆减阻下沉;
9、沉井即将沉至设计高程时,应采用人工挖土,并预留一定的自沉量,以保证正确沉至设计标高;
10、沉井沉到设计高程时应测量基底标高,并经设计和监理确认后方可封底;
11、沉井验收标准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J017-98
12、若采用触变泥浆减阻其质量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沉井到位并封底后必须用纯水泥浆进行置换;
13、为增加工作井后靠背的被动土压力,设计对该部位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参数和范围按设计要求进行,对该项施工监理重点做好:
(1)注浆液配比试验及资料;
(2)注浆压力及流量仪表的准确性,压力及注浆量控制;(3)注浆孔的定位偏差± 100m/m ;
(4)注浆加固位置不应增加顶管施工难度;
(5)注浆加固效果应按设计要求的方法和参数进行检测
14、底板混凝土浇注
当采用干筑法沉井底板混凝土浇注监控要点如下:
(1)当沉井至设计标高,并且确保不再下沉,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回填土,并夯实至设计标高;
(2)基底土体处理后及时铺设垫层,并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保证浇筑砼期间不积水;
(3)封底前应在底板下预埋钢制集水管,等底板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70% 时,才能封上闷盖板;
(4)浇筑时应按规定留置抗压和抗渗试块。
六、钢板桩咬扣支护结合井四周注浆
此方法因施工工艺简单,且造价不高,因此,在较多顶管工作井中被采用。
1、钢板桩打入咬扣要紧密,注意控制钢板桩入土时的垂直度。
2、工作井四周的注浆要全面,特别要审核后靠背加固注浆方案能否满足顶管顶进时的反作用力的作用。
3、确定围囹方案,加强井身刚度,整体性。
六、顶管工程的质量监控措施
本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要求环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污水管
W01#-W06#、312国道-W12#、W28#-赵田路部分位于河塘部分,不便于开槽埋管改为顶管施工。顶管施工是当前应用广泛的地下管道施工方法。主要有气压平衡、泥水平衡、土压平衡控制技术,目前,昆山地区运用最为普遍的是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技术,考虑到顶管长度,送氧与通风问题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建议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技术。下面对泥水平衡顶管技术的质量监理进行描述,监理应在环境保护及地面沉降控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熟悉设计图纸和规范,充分了解地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本工程顶管基本处于河塘内,监理应先了解河塘淤泥底持力层标高,依据规范规定的顶管有效覆土厚度(有效覆土厚度不小于2倍管径),确定顶管标高,最后确定是否需调整施工图设计中顶管的设计标高及工作井的埋深,以最终是否需报设计部门变更。
(二)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顶管施工方案”和“顶管施工的安全措施方案”。
1、重点检查见下表:
2、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地质条件、环境状况,在施工方案审核各顶管设备考察时,对掘进机的适应性进行验证,对设备的完好程度进行确认,以减少或避免因掘进机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土压失衡或纠编能力不足。
3、泥浆沉淀池要选择合适的位置砌筑。
4、顶力计算的审核。监理工程师在审核时首先需根据理论进行核算,然后应深入施工现场观察,了解土压调整和沉降观测情况。
5、审核施工单位提出减阻措施,并监督按配比和规范操作到位;
(三)加强对不可预见的地下情况及多雨期施工的各种预案(也包括安全预案)的审查。
(四)审查顶管单位资质,施工组成人员(特别是测量人员)名单及相关证件,核实顶管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保证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属实;要求每个工作面要配备一名质量管理人员和安
全管理人员。
(五)对进场设备和材料进行审查,要求按程序先检后用。
(六)顶管工程质量监控
1、顶管工程质量控制要点见表6-1
顶管工程质量控制点(表6-1)
2、泥浆沉淀的余土外运需按文明施工要求和渣土处理办法,运到指定堆土点,不得污染沿途道路环境。
3、核查进场管材、钢套环止水带,木垫及其他密封件的质量证书及外观质量能否满足密封性能要求。
4、核查顶管施工记录的及时与准确,并设定最大顶进力报警值;
5、出洞方案的审核。为防止出洞口及顶进过程中泥水压力过大
涌入工作井内,可在洞口内预先安装一个单法兰穿墙钢套管,用于安装橡胶止水圈及止水封板。若由于顶进距离长,造成管材表面及F型钢套环、砂等对橡胶止水圈不可避免的磨损,需经常更换橡胶止水圈。因此要求在洞口里侧增加一道橡胶止水圈,在需更换外部橡胶止水法兰时,洞口内部的橡胶止水圈可防止地下水进入井内。
6、督促承包商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搞好信息化施工,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地面沉降观测、顶管姿态测量等。其中顶管的水准(高程)测量每顶进200mm 测一次偏差值,做到及时掌握机头姿态和发展超势,以便及时纠偏。顶管施工中的地表沉降测量每天一次,沉降量允许偏差要符合规范要求,发生异常情况(如地面沉降超限)应及时研究对策并报监理备案;
7、每一接头均应通过监理检查验收后再顶推出洞;
8、查验工作井出洞口止水装置是否与导轨的管道中心同心,其误差不得大于 2mm ;
9、顶进过程中机头遇到难以排除的障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业主及监理研究对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形成纪要以备参考;
10、顶管顶进中的偏差控制。监理在顶管推进偏差控制中每天几次抽查偏差数值,核认施工单位测量的正确,分析偏差的发展趋势。督促施工单位勤测勤纠,多微调,纠偏角度应保持在10-20
。,,不得大于0.5。尽量采取小幅度纠偏,尽可能的保证管道的直顺,
减小管道绕曲造成土层移动引起的沉降。避免急度纠偏造成管道接口密封失效和管端碎裂,发生水土和触变泥浆的流失,引起地面沉
降。如果在顶进过程中,发现方向失控,应立即停止顶进,逐级上报,经研究同意后,方可继续顶进。
11、顶管穿越构筑物时,应采用信息反馈技术,优化顶进参数,使构筑物的沉降低到最小限度。并做好保护技术措施。
12、对顶管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收集情况进行检查。
五、工作井(接收井)沉井的质量监控措施
(一)工作井(接收井)放样监控
1、工作井位置是否有利于顶管的施工,其预定顶进线路与其他管线等的冲突情况如何;
2、工作井与接收井之间的间距是否适中,施工组织设计中选定或进场的设备是否能满足顶进长度的要求;
3、工作井的位置对周边交通阻碍的影响是否达到最小;
4、工作井施工中对周围建筑物是否构成较大威胁,采取适当措施后能否避免对周围建筑物的损害;
5、协助承包方认真分析地质资料,摸清地下管线和地上建筑物的详细情况,办好有关手续,并制定详细的技术措施。该措施上报监理及业主,经监理和业主认可后,方可施工。
(二)工作井(沉井)的地面预制的监控
1、审核承包商确定的沉井方式(主要指干沉井或湿式沉井)是否恰当,能否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2、样坑的开挖深度是否符合要求,坑底层 200mm 左右是否采用人工修平,砂石垫层是否分层铺设洒水夯实,砼垫层是否符合厚度要求,垫层配比是否按配合比设计进行,浇筑时是否用振捣机振密实;
3、模板工程监控
(1)脚手架支架底是否平整坚实,架底是否已设垫板或穿鞋,支架邻边与井壁的最大距离是否小于 1.5m,并满足模板支设的最小净
空要求;钢管横、竖间距是否满足 1.80 × 2.00m,起稳定作用的剪力撑能否满足要求;
(2)钢模板的拼装是否密缝不漏浆,内外模板的支撑是否满足浇砼振捣的要求,内外模板的间距与沉井壁厚是否吻合,内外保护层厚度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
4、钢筋工程监控:
(1)核查施工加工清单是否符合设计施工图和规范标准;
(2)钢筋进场核查钢材保证书,试验报告,并批量做好原材料试验;
(3)井壁钢筋绑扎前必须具备条件:
1)轴线墙断面尺寸满足设计施工图;
2)钢筋绑扎位置标志线符合设计要求;
(4)钢筋工程验收:
1) 检查自检报告;
2)复查沉井预留孔尺寸位置是否正确,误差不大于 1cm,预留洞周边钢筋布置及止水钢法兰固定是否合理可靠,其他预埋件位置是否正确。
3)主要架立钢筋是否点焊固定,以满足振捣不移位。
(5)砼浇筑工程监控:
1)每一组沉井浇筑前应监督施工提交浇筑申请单及其相应附表。
2)核查商品砼报告单,每一组沉井留设一组抗压和抗渗试块,
现场抽检商品砼的实际塌落度,并允许 2cm误差,否则立即通知搅拌站调整;
3)沉井工作井砼应一次浇筑完毕。周围浇筑高度应保持同步,高差不得大于 500mm ;
4)督促施工单位搞好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①浇捣混凝土前应与气象部门作好联系,尽可能避免在大暴雨天浇捣混凝土
②如果浇捣混凝土时恰逢下雨,应随雨量大小,随时测定砂石含水量,调整混凝土配合比。
③现场应准备足够的防雨应急材料(如油布、塑料薄膜),在振捣密实的同时铺设覆盖材料(如油布、塑料薄膜),尽量避免混凝土遭受雨水冲刷,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④做好施工现场的排水和四周的清理工作,防止积水和淤泥。 ⑤如在施工过程中突遇大暴雨,应做好人员配置,加强施工管理力量。
(三) 沉井下沉及封底固井监控
1、应在沉井施工前定好各种观测原始的起始点,以便对比分析,及时调整控制。
2、砼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 70% 以上;
3、沉井工艺(干、湿)需报监理审批;
4、监督沉井下沉前刃脚处砼垫层必须清除干净,为对称同步下沉创造条件。沉井挖土施工前应编制挖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提交
监理和业主审定后才能进行施工;
5、沉井下沉过程中,现场监理人员做好现场记录,并督促施工单位按正确的挖土顺序,尤其要掌握机械挖土与人工挖土的关系,避免因超挖偏挖而引起的突沉、沉降过度或偏差超限;
6、督促施工单位制作沉井施工专用记录表,动态记录下沉过程中的偏斜情况,以指导施工。当测到沉井偏斜度达 0.25% 时应立即采取调整沉井内刃脚附近挖土深度的方法以纠正偏斜。沉井施工应以防偏为主,纠偏为辅,勤测勤纠,有偏必纠为指导思想;
7、对施工单位的纠偏措施进行审定;
8、根据沉井下沉的实际情况,慎用触变泥浆降阻措施并应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已采取可靠的防突沉措施。否则不得注浆减阻下沉;
9、沉井即将沉至设计高程时,应采用人工挖土,并预留一定的自沉量,以保证正确沉至设计标高;
10、沉井沉到设计高程时应测量基底标高,并经设计和监理确认后方可封底;
11、沉井验收标准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J017-98
12、若采用触变泥浆减阻其质量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沉井到位并封底后必须用纯水泥浆进行置换;
13、为增加工作井后靠背的被动土压力,设计对该部位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参数和范围按设计要求进行,对该项施工监理重点做好:
(1)注浆液配比试验及资料;
(2)注浆压力及流量仪表的准确性,压力及注浆量控制;(3)注浆孔的定位偏差± 100m/m ;
(4)注浆加固位置不应增加顶管施工难度;
(5)注浆加固效果应按设计要求的方法和参数进行检测
14、底板混凝土浇注
当采用干筑法沉井底板混凝土浇注监控要点如下:
(1)当沉井至设计标高,并且确保不再下沉,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回填土,并夯实至设计标高;
(2)基底土体处理后及时铺设垫层,并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保证浇筑砼期间不积水;
(3)封底前应在底板下预埋钢制集水管,等底板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70% 时,才能封上闷盖板;
(4)浇筑时应按规定留置抗压和抗渗试块。
六、钢板桩咬扣支护结合井四周注浆
此方法因施工工艺简单,且造价不高,因此,在较多顶管工作井中被采用。
1、钢板桩打入咬扣要紧密,注意控制钢板桩入土时的垂直度。
2、工作井四周的注浆要全面,特别要审核后靠背加固注浆方案能否满足顶管顶进时的反作用力的作用。
3、确定围囹方案,加强井身刚度,整体性。
六、顶管工程的质量监控措施
本工程施工图设计总说明要求环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污水管
W01#-W06#、312国道-W12#、W28#-赵田路部分位于河塘部分,不便于开槽埋管改为顶管施工。顶管施工是当前应用广泛的地下管道施工方法。主要有气压平衡、泥水平衡、土压平衡控制技术,目前,昆山地区运用最为普遍的是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技术,考虑到顶管长度,送氧与通风问题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建议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技术。下面对泥水平衡顶管技术的质量监理进行描述,监理应在环境保护及地面沉降控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熟悉设计图纸和规范,充分了解地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本工程顶管基本处于河塘内,监理应先了解河塘淤泥底持力层标高,依据规范规定的顶管有效覆土厚度(有效覆土厚度不小于2倍管径),确定顶管标高,最后确定是否需调整施工图设计中顶管的设计标高及工作井的埋深,以最终是否需报设计部门变更。
(二)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顶管施工方案”和“顶管施工的安全措施方案”。
1、重点检查见下表:
2、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地质条件、环境状况,在施工方案审核各顶管设备考察时,对掘进机的适应性进行验证,对设备的完好程度进行确认,以减少或避免因掘进机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土压失衡或纠编能力不足。
3、泥浆沉淀池要选择合适的位置砌筑。
4、顶力计算的审核。监理工程师在审核时首先需根据理论进行核算,然后应深入施工现场观察,了解土压调整和沉降观测情况。
5、审核施工单位提出减阻措施,并监督按配比和规范操作到位;
(三)加强对不可预见的地下情况及多雨期施工的各种预案(也包括安全预案)的审查。
(四)审查顶管单位资质,施工组成人员(特别是测量人员)名单及相关证件,核实顶管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保证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属实;要求每个工作面要配备一名质量管理人员和安
全管理人员。
(五)对进场设备和材料进行审查,要求按程序先检后用。
(六)顶管工程质量监控
1、顶管工程质量控制要点见表6-1
顶管工程质量控制点(表6-1)
2、泥浆沉淀的余土外运需按文明施工要求和渣土处理办法,运到指定堆土点,不得污染沿途道路环境。
3、核查进场管材、钢套环止水带,木垫及其他密封件的质量证书及外观质量能否满足密封性能要求。
4、核查顶管施工记录的及时与准确,并设定最大顶进力报警值;
5、出洞方案的审核。为防止出洞口及顶进过程中泥水压力过大
涌入工作井内,可在洞口内预先安装一个单法兰穿墙钢套管,用于安装橡胶止水圈及止水封板。若由于顶进距离长,造成管材表面及F型钢套环、砂等对橡胶止水圈不可避免的磨损,需经常更换橡胶止水圈。因此要求在洞口里侧增加一道橡胶止水圈,在需更换外部橡胶止水法兰时,洞口内部的橡胶止水圈可防止地下水进入井内。
6、督促承包商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搞好信息化施工,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高程控制、地面沉降观测、顶管姿态测量等。其中顶管的水准(高程)测量每顶进200mm 测一次偏差值,做到及时掌握机头姿态和发展超势,以便及时纠偏。顶管施工中的地表沉降测量每天一次,沉降量允许偏差要符合规范要求,发生异常情况(如地面沉降超限)应及时研究对策并报监理备案;
7、每一接头均应通过监理检查验收后再顶推出洞;
8、查验工作井出洞口止水装置是否与导轨的管道中心同心,其误差不得大于 2mm ;
9、顶进过程中机头遇到难以排除的障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业主及监理研究对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形成纪要以备参考;
10、顶管顶进中的偏差控制。监理在顶管推进偏差控制中每天几次抽查偏差数值,核认施工单位测量的正确,分析偏差的发展趋势。督促施工单位勤测勤纠,多微调,纠偏角度应保持在10-20
。,,不得大于0.5。尽量采取小幅度纠偏,尽可能的保证管道的直顺,
减小管道绕曲造成土层移动引起的沉降。避免急度纠偏造成管道接口密封失效和管端碎裂,发生水土和触变泥浆的流失,引起地面沉
降。如果在顶进过程中,发现方向失控,应立即停止顶进,逐级上报,经研究同意后,方可继续顶进。
11、顶管穿越构筑物时,应采用信息反馈技术,优化顶进参数,使构筑物的沉降低到最小限度。并做好保护技术措施。
12、对顶管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收集情况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