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兴起的"不礼而婚"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结婚是“终身大事”,举办一次热闹风光的婚礼是“头等大事”。随着婚礼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婚庆产业成朝阳产业。在上海,每年结婚新人超过12万对,今年十一黄金周,上海有近万对新人举行婚礼,婚宴费用接近1个亿。   与此同时,一种新人只办证、不举行婚礼的现象在城市,尤其在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他们不举行婚礼      来自黑龙江的李望龙供职于上海一家IT公司,当他的同事得知他结婚已一年多时,大吃一惊。据李望龙“招供”,现在结婚虽然可以找婚庆公司筹办,可以少很多麻烦,但是繁文缛节是少不了的,要耗费不少心力,加上工作忙,抽不出很多时间,他和妻子又都是外地人,父母“鞭长莫及”。他俩商量后,决定只办证,不举行婚礼。   在杭州某高校工作的胡文才和新婚妻子大学同窗多年,情深意笃,毕业一年后喜结良缘。领回结婚证后,两人把东西搬到一起,便开始了夫妻生活。胡文才说,不办婚礼有经济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觉得婚礼只是一种仪式、一道手续,与今后婚姻生活、夫妻感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既然如此,何苦花那么一大笔冤枉钱呢?于是两人给亲朋好友大发了一通喜糖便算是交代。   随着婚礼费用水涨船高,许多新人从“望洋兴叹”改为“潇洒上岸”。其实,这些高昂费用里,一半以上靠双方年迈的父母承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证不办酒席”一族说:“谁不想办个风光难忘的婚礼?但我就是不忍心‘啃老’!”   “不礼而婚”作为一种新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认同、接受。据上海市婚庆行业协会和上海徐家汇婚姻登记处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人们对待婚礼的态度出现了很有意思的分化。一方面,中式传统婚礼、西式婚礼、集体婚礼、酒吧婚礼、玫瑰婚礼等各式婚礼大受欢迎,年轻人对婚礼个性化的追求也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一部分更有个性的“另类”基于经济原因、前卫的婚姻观念等原因,去繁就简,干脆取消了“婚礼”。   这些“另类”多数属白领阶层,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不愿给别人增添负担。但同时,他们大多来自外地,本地的亲朋和社会关系较少,并且都从事比较忙碌的工作。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      俗话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礼记》也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在我国,从古至今,婚姻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的婚姻,更多的时候,婚姻是家族的婚姻,是社会的婚姻。   一个名叫“慕容雪”的网友在帖子里写道:“婚礼其实是广告,广而告之后,大家才知道,也才认可:你们结婚了。反之,不办酒水,感觉就不是明媒正娶,名不正言不顺,倒像偷偷摸摸,会被人家说闲话。”这是社会对婚姻的干预。   新婚不久的胡文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决定不办婚礼时,家里不同意。他的父母认为,借婚礼这次机会可以与亲朋好友聚一聚,特别是那些不常联系的亲友。而且,结一次婚,光礼金至少可以收几万元,父母在亲戚的小孩结婚时发出去的礼金要收回,亲戚之间有“一笔账”。   家族要体现风光和面子,社会要取得属于它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于是千百年来,婚礼被办得盛大而体面。然而,社会发展至今,挑战力量出现了。人们开始认为,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没必要做给外人看。   在媒体工作多年的潘峰表示,以他的社会关系,结婚时礼金至少能收个十几万元,但是因为不想被人当木偶一样耍,夫妻俩就请了至亲好友吃了顿饭了事。“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不需要公告天下,不需要取得外人认可,不需要‘演戏’给人看。而且,婚礼作为一种纯粹形式化的东西,根本不能靠它来保证什么,自己只看重实质性的东西。”潘峰说。      少数派的“不礼而婚”      有社会学家认为,从“明媒正娶”到“不礼而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间,现代文明和思想对人们婚姻观念的深刻影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师刘玉能指出,“不礼而婚”的出现,是把婚姻从家族和社会的枷锁中剥离出来,交还给婚姻双方自己作主的体现。婚姻登记制度的建立,使婚礼原来承载的社会功能弱化,举办婚礼的必然性消失。核心家庭成为社会主流,人口的流动,使得长辈对子女的影响受到削弱,子女对婚礼的自主权增大。   此外,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疲惫的人们日益向往返璞归真,活出个性,追求简便、在、实用的生活方式,而不愿为繁文缛节所累。   同时,人们的婚姻观念更加务实、理性。人们普遍认识到,外在仪式的约束力正在减弱,婚姻质量如何,应该看重的是婚后生活,而与结婚选择何种仪式并无必然联系。   刘玉能指出,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不礼而婚”应运而生。他同时表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得“不礼而婚”为人们接受。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婚礼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上海婚庆行业协会秘书长海伦说,现在这种“不礼而婚”的情况毕竟是少数。随着大都市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婚礼几乎成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亲友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婚礼文明程度也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不合时宜的旧传统、旧习俗应该剔除,选择不礼而婚也是个人自由。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对“少数派”不办婚礼的行为表示理解,但大多数人认为,作为人生中四大“赏心乐事”之一,婚礼哪怕再麻烦,再累人,也照办不误。因为它是生命转折的一个标志,一生就这么一次。   一位女网友在网上写道:“对于女人来说,结婚是一个里程碑,它的前面是天真和幻想,后面则是未知的崎岖和坎坷,而婚礼,既是对少女时代的告别仪式,又是崭新未来的开幕式。对于婚礼,女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热烈而隆重,这一点跟男人不同,男人的排场是给别人看的,而女人却只是想要一份回忆,一份在尘满面、鬓如霜时能信手拾起的甜美新鲜的回忆。”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结婚是“终身大事”,举办一次热闹风光的婚礼是“头等大事”。随着婚礼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婚庆产业成朝阳产业。在上海,每年结婚新人超过12万对,今年十一黄金周,上海有近万对新人举行婚礼,婚宴费用接近1个亿。   与此同时,一种新人只办证、不举行婚礼的现象在城市,尤其在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他们不举行婚礼      来自黑龙江的李望龙供职于上海一家IT公司,当他的同事得知他结婚已一年多时,大吃一惊。据李望龙“招供”,现在结婚虽然可以找婚庆公司筹办,可以少很多麻烦,但是繁文缛节是少不了的,要耗费不少心力,加上工作忙,抽不出很多时间,他和妻子又都是外地人,父母“鞭长莫及”。他俩商量后,决定只办证,不举行婚礼。   在杭州某高校工作的胡文才和新婚妻子大学同窗多年,情深意笃,毕业一年后喜结良缘。领回结婚证后,两人把东西搬到一起,便开始了夫妻生活。胡文才说,不办婚礼有经济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觉得婚礼只是一种仪式、一道手续,与今后婚姻生活、夫妻感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既然如此,何苦花那么一大笔冤枉钱呢?于是两人给亲朋好友大发了一通喜糖便算是交代。   随着婚礼费用水涨船高,许多新人从“望洋兴叹”改为“潇洒上岸”。其实,这些高昂费用里,一半以上靠双方年迈的父母承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证不办酒席”一族说:“谁不想办个风光难忘的婚礼?但我就是不忍心‘啃老’!”   “不礼而婚”作为一种新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认同、接受。据上海市婚庆行业协会和上海徐家汇婚姻登记处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人们对待婚礼的态度出现了很有意思的分化。一方面,中式传统婚礼、西式婚礼、集体婚礼、酒吧婚礼、玫瑰婚礼等各式婚礼大受欢迎,年轻人对婚礼个性化的追求也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一部分更有个性的“另类”基于经济原因、前卫的婚姻观念等原因,去繁就简,干脆取消了“婚礼”。   这些“另类”多数属白领阶层,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不愿给别人增添负担。但同时,他们大多来自外地,本地的亲朋和社会关系较少,并且都从事比较忙碌的工作。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      俗话说:“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礼记》也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在我国,从古至今,婚姻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的婚姻,更多的时候,婚姻是家族的婚姻,是社会的婚姻。   一个名叫“慕容雪”的网友在帖子里写道:“婚礼其实是广告,广而告之后,大家才知道,也才认可:你们结婚了。反之,不办酒水,感觉就不是明媒正娶,名不正言不顺,倒像偷偷摸摸,会被人家说闲话。”这是社会对婚姻的干预。   新婚不久的胡文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决定不办婚礼时,家里不同意。他的父母认为,借婚礼这次机会可以与亲朋好友聚一聚,特别是那些不常联系的亲友。而且,结一次婚,光礼金至少可以收几万元,父母在亲戚的小孩结婚时发出去的礼金要收回,亲戚之间有“一笔账”。   家族要体现风光和面子,社会要取得属于它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于是千百年来,婚礼被办得盛大而体面。然而,社会发展至今,挑战力量出现了。人们开始认为,结婚就是两个人的事,没必要做给外人看。   在媒体工作多年的潘峰表示,以他的社会关系,结婚时礼金至少能收个十几万元,但是因为不想被人当木偶一样耍,夫妻俩就请了至亲好友吃了顿饭了事。“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不需要公告天下,不需要取得外人认可,不需要‘演戏’给人看。而且,婚礼作为一种纯粹形式化的东西,根本不能靠它来保证什么,自己只看重实质性的东西。”潘峰说。      少数派的“不礼而婚”      有社会学家认为,从“明媒正娶”到“不礼而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社会转型期间,现代文明和思想对人们婚姻观念的深刻影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师刘玉能指出,“不礼而婚”的出现,是把婚姻从家族和社会的枷锁中剥离出来,交还给婚姻双方自己作主的体现。婚姻登记制度的建立,使婚礼原来承载的社会功能弱化,举办婚礼的必然性消失。核心家庭成为社会主流,人口的流动,使得长辈对子女的影响受到削弱,子女对婚礼的自主权增大。   此外,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疲惫的人们日益向往返璞归真,活出个性,追求简便、在、实用的生活方式,而不愿为繁文缛节所累。   同时,人们的婚姻观念更加务实、理性。人们普遍认识到,外在仪式的约束力正在减弱,婚姻质量如何,应该看重的是婚后生活,而与结婚选择何种仪式并无必然联系。   刘玉能指出,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得“不礼而婚”应运而生。他同时表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得“不礼而婚”为人们接受。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婚礼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上海婚庆行业协会秘书长海伦说,现在这种“不礼而婚”的情况毕竟是少数。随着大都市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婚礼几乎成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亲友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婚礼文明程度也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不合时宜的旧传统、旧习俗应该剔除,选择不礼而婚也是个人自由。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对“少数派”不办婚礼的行为表示理解,但大多数人认为,作为人生中四大“赏心乐事”之一,婚礼哪怕再麻烦,再累人,也照办不误。因为它是生命转折的一个标志,一生就这么一次。   一位女网友在网上写道:“对于女人来说,结婚是一个里程碑,它的前面是天真和幻想,后面则是未知的崎岖和坎坷,而婚礼,既是对少女时代的告别仪式,又是崭新未来的开幕式。对于婚礼,女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热烈而隆重,这一点跟男人不同,男人的排场是给别人看的,而女人却只是想要一份回忆,一份在尘满面、鬓如霜时能信手拾起的甜美新鲜的回忆。”


相关内容

  • 短信文化阅读
  • 短信文化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这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多,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2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手机短信的兴起是与手机的普及密切相关的.最 ...

  • 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
  • 2008年8月第22卷第4期 旅 游 科 学 TourismScienceAug.,2008 Vo.l22,No.4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8)-04-0028-04 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 伍延基 王计平 曾海洋 1 2 1 (1.漳州师范学 ...

  • 保持健全的新闻主体性
  • 浅谈保持健全的新闻主体性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的物 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新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悄然兴起, 作为 一个民族精神支柱的理想和信念也受到了冲击, 怀疑主义.虚无主 义开始抬头, 个人主义自我意识也开始无节制地膨胀起来, 道德的 力量.伦理的约束显得软弱 ...

  • 大学生寒假如何玩好呢
  • 大学生寒假玩出新花样 寒假在即,不少学生开始规划自己的寒假生活.记者走访了解到,大学生过寒假不再局限于快餐店打工.上雅思或托福的培训班了.今年寒假,不少大学生玩出新花样. 竞聘全球实习岗位 对外经贸大的小王在寒假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封来自于英国某企业的实习邀请函.小王高兴地说:"个人综 ...

  • 北京主题餐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营销策略 Marketing 北京主题餐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刘玉霞 摘 要:21世纪是个追求个性消费的时代.在当今这个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浪潮中,悄然兴起了一种新型的餐饮服务形态--主题餐厅,它在提供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精神的盛宴.时下,各式各样的主题餐厅. ...

  • [中古欧洲社会]说课稿
  • <中古欧洲社会>说课稿 丰乐中学 王孝东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古欧洲社会>.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结构与地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课,本 ...

  •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孙文莉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了 ...

  • 双鬓白如雪 学习未能止--老年大学教育走热现象探析
  • 双鬓白如雪 学习未能止 --老年大学教育走热现象探析 作者:张晓林<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2日 06版) 图片来源:咸宁日报 近几年,老年大学教育之"热"悄然兴起于社会.很多老年大学报名场景火爆,入学名额供不应求,不少地方"一座难求".数 ...

  • 中学生 写景美文摘抄
  • 中学生 写景美文摘抄 秋(15篇)秋不知不觉来到我的身边,秋风也慢慢走来,它悄悄地吹拂灭我的面颊,仿佛更能理解我的心.我正在秋风外飘荡灭,正在秋风里沉醒.享受灭秋的赠礼,它悄悄地给小树叶穿上金的毛衣,给夺任何一个生命体温暖,所以正在我心外秋风是那么温暖,包容了世界的一切夸姣.她能使人忘记懊末路,能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