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怒火

  作为机械化冲击的利器,坦克在诞生之初就被看做是“长矛”和“盾牌”的结合体,不过在反坦克导弹面前,坦克大多数时间只能充当“盾牌”的角色,车组人员往往要在面对反坦克导弹时,祈祷自己有足够的运气——寄希望于自己的坦克装甲足够厚实。可以说,在战场上空“飞翔”的反坦克武器比起坦克来说是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但其战斗部的金属射流足够撕开坦克厚实的装甲。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190坦克营的悲惨遭遇仿佛就是最好的注脚——很多大卫王的铁骑兵眼中的最后一幕,是无数苏联人制造的9K11/14反坦克导弹“婴儿”(北约代号AT-3“萨格尔/耐火箱”)漫天飞舞……   一个广泛装备反坦克导弹的步兵师全歼一个装甲营对冷战双方都造成了不小的震动,美苏两国均大幅加强了自己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而作为反坦克导弹的另类——坦克炮射导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在冷战硝烟散去的同时,它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得更加壮大,在火力投射平台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层出不穷的今天,它依然在各国的装备序列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主流军事大国都未曾放弃对它的钟爱。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坦克炮射导弹的发展和未来,以及其越来越庞大的家族。   美苏炮射导弹的发展同途不同归   “婴儿”是第一种在实战中大规模应用的反坦克导弹,“婴儿”所代表的反坦克导弹家族到了今天,已然人丁兴旺。而且,炮射反坦克导弹也几乎和便携/车载、机载反坦克导弹得到同步发展。搭载反坦克导弹的坦克显然火力更凶悍,但是让车组成员手持反坦克导弹下车作战很不现实,而传统的车载型号意味着还要再增添一套火控系统,这不仅会增加坦克的预算成本,也会使车内的空间更狭小,火控系统的布局复杂化,所以对于冷战双方的设计师而言,如果要给坦克配备反坦克导弹,理想的办法是塞进坦克内部,然后用炮管发射。用坦克炮管作导弹发射筒,的确是个美妙的构思!   在第一代坦克炮射导弹的发展上,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的先行者都碰了一鼻子灰,苏联的9K112“眼镜蛇”开了苏联炮射导弹之先河,但这个威武霸气的代号并不能决定其命运:由于采用无线电制导,加上空心装药性能不佳,配备T-64坦克的该型导弹后来被激光制导的9K119型“反射”(北约代号AT-11“狙击手”)代替。而大量的T-55和T-62坦克,配备的则是9K116“堡垒”炮射导弹。考虑到冷战时“红色铁流”的任务就是一路从铁幕推进到西欧,对于火力的痴迷应该不难理解。   虽然西方军事媒体将苏联的做法看作是弥补火控系统较差的应急之举,但同时期的美国也在炮射导弹上动着自己的小心思。以M551“谢里登”坦克和M60A2坦克为例,美国也坚定不移地踏上了炮射导弹的研制之路,只不过,不管是M55 1的火炮还是M60A2的火炮,为了满足发射“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均采用了低膛压滑膛炮。虽然威力尚可,但坦克直接和动能尾翼脱壳穿甲弹说再见了。   这样导弹、炮弹两用的直接后果是,所有能发射“橡树棍”的火炮彻底成了个四不像,不仅导弹发射时会引燃炮筒内残存的发射药,其火控系统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在复杂战术环境下极易出现故障,一系列问题导致使用这两种坦克的美军装甲部队叫苦连天。权衡利弊之后,美军决定暂停炮射导弹的发展,将主要精力放在高膛压坦克炮和数字化火控系统上。由于美军的陆航火力平台和空中火力支援平台相对繁多,所以在他们看来,给坦克装上制导炮弹简直是多此一举。尽管1992年美军曾经再次提出炮射导弹计划(准备配备M1A1/A2坦克),但在海湾战争中美军120毫米高膛压滑膛炮的出色表现,使该计划被无限期推迟了。   而苏联乃至俄罗斯似乎尝到了炮射导弹的甜头,以至于冷战后期至今,都将炮射导弹作为主战坦克的标准配置。苏/俄炮射导弹大部分都与现有坦克火炮和火控系统相兼容,无须在强化火力的同时使后勤保障和车体布局与火控布置复杂化。苏/俄炮射导弹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像“橡树棍”导弹那样要专门开发供其使用的特种火炮——这也是苏/俄系列炮射导弹能够大批量装备部队乃至成为主战坦克“标配”的重要原因。   此外,使苏联/俄罗斯不忍放弃炮射导弹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炮射导弹的多用途能力。苏/俄的炮射导弹发展到后期,反坦克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目标,对于低空目标如直升机等威胁,也具备相应的杀伤能力(通过更换战斗部和近炸引信来解决),这与苏联人的战术思想有关,强调局部制空权和前线歼击航空兵的要求使苏联建立了举世无双的野战防空体系,坦克面对武装直升机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卫能力是苏/俄装甲部队一贯的特色,而对付工事的功能在车臣战争后也被大大强化,这无疑赋予了装甲部队更大的战术灵活性。   唯一的缺憾是,导弹和炮弹的差价太大,且坦克毕竟是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战斗车辆,所以一辆坦克不可能携带很多枚导弹,而且也没有哪个坦克车组会放弃炮弹全部搭载炮射导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坦克单车炮射导弹的使用有了限制,如果全部导弹搭载反坦克战斗部,则在受到空中威胁时仅仅能够自保,而无力做出还击,这也是炮射导弹当前经常被西方看做是多余产物并没有大量装备的原因之一。   炮射导弹新世纪的重生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坦率地说,这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持续时间都非常短暂,而后续漫长的清剿行动更像是治安战。虽然对手并没有大规模的武装,但对于美国大兵来说,这比有一个明确的敌人还难以下手,反美武装的IED和RPG,对士兵来说,比敌军的坦克和空中力量更令人头疼,与这种清剿式作战相应的各类武器装备也纷纷亮相,正是此时,美军出人意料地宣布要重拾炮射导弹。   这种绕了一个大圈回到原点的做法,乍看之下让人难以理解,但是美军装甲部队并不这么认为。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几乎没有出动M1主战坦克,直至2010年才派出重装甲部队,由于M1系列坦克原本是为抵御苏军的装甲铁流而设计的,在面对治安战时弹种十分匮乏。而敌军往往是游击队式的散兵,很少或根本没有车辆等地面武装,更勿论装甲部队这种奢饰品,M1坦克的火炮往往发挥不出威力,而使用火箭弹和追击炮的敌人往往又处在装甲部队火力覆盖半径之外,等美军装甲力量抵近目标时,目标往往逃逸或分散,根本无从下手。而且,坦克毕竟不是迫击炮,目标利用建筑物和山地作为掩护的话,不能直瞄也不能超视距射击,呼叫炮火的话,则容易造成附带杀伤或平民伤亡,理想的作法是呼叫空中支援进行精确打击,但这样的目标时间敏感性较强,根本不会与装甲部队缠斗,呼叫空中支援后,作战飞机和武装直升机赶到战术区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加上敌人如果使用低空飞行器的话,则更加棘手。所以在装甲部队的战术多样性和低烈度军事行动上,美军又想起了当年被打入冷宫的炮射导弹。   实际上,不仅仅是美军,如何让坦克在城市作战或是低烈度冲突中发挥最大的优势成为各军事大国共同关心的主题,这就又回到了本文开端炮射导弹的权衡利弊之上,为坦克装备战术炮射导弹越来越成为各国军备的发展新动向。考虑到当今军事行动和军事冲突的特点,似乎各国都对未来炮射导弹的几点特征有了共识:   自寻的能力 按现有主战坦克的作战距离计算,现有的炮射导弹有效作战半径为4~6千米,这是由制导性质和观瞄极限来决定的。现有的坦克炮射导弹虽然不再是线导或无线电制导,但通用的激光制导依然需要坦克的观瞄系统直指目标,这种情况会造成两个难题:—是在炮射导弹发射之后,坦克不可能做出太大的战术动作或机动;二是根本无法对障碍物后的目标进行打击。所以,超视距作战能力要求炮射导弹超出坦克的观瞄极限以扩大坦克的接敌范围,势必要求导弹具备自寻的功能以达到“发射后不管”。这样,障碍物后的目标便不再是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炮射导弹将把装甲部队的火力控制范围大大扩大,便于打击和摧毁时间敏感性目标或隐蔽目标。而导弹“发射后不管”的特性可以让坦克在射击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机动性,而不必担心对导弹的制导出现问题。   通用化   由于是炮射导弹,所以不管那个国家都必须考虑与自身装备的坦克火炮相互通用,而不是像M551“谢里登”和M60A2那样,单独开发一款供炮射导弹使用的火炮。而现今的主流坦克炮都是高膛压火炮,相同的火炮型号必须都能发射新型的炮射导弹,这势必严格限制炮射导弹的弹体尺寸,加上“发射后不管”和大范围作战半径,对于新型炮射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和导引头均要求极高。   如果能够解决尺寸控制的问题,那么,未来炮射导弹的搭载平台就大大扩展了,不仅坦克可以将其作为弹药携行,无人机、武装直升机和各种小型武装载具均可搭载这种导弹进行作战,而当前能够携带反坦克导弹的无人机大多体积庞大,并且需要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和较长的滞空时间,而尺寸规格较小的导弹的搭载配置可能更灵活一些,所以,一旦能够解决导弹在坦克炮内的通用化,那么多种平台的通用化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战术多样性 俄罗斯对炮射导弹的战术多样性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炮射导弹对于低空目标和非装甲目标的打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未来的炮射导弹可能要强调战术多样化的能力,强化对低空目标和非装甲目标的打击能力。主战坦克可以在不伤及自身的范围内对城市中的疑似火力点进行有效的精确打击,不至于像大口径火炮或空对地制导攻击弹药那样,造成大范围的非目标建筑毁伤和平民伤亡。   可靠性 炮射导弹在可靠性方面一直备受质疑,这不仅和导弹的最大射程有关,也和导弹的制导方式有关。在2千米射程内,坦克的主炮要比导弹可靠得多。2千米至4千米区域是传统炮射导弹的有效杀伤区,但对制导方式要求很高,需要持续不间断地校准,一旦观瞄设备不能持续锁定目标,导弹对目标的杀伤效果就大打折扣。而“发射后不管”的新型炮射导弹,则对导弹的可靠性要求更高   成本控制当前一枚炮射导弹的售价一般是1~2万美元,按一辆坦克标配4枚炮射导弹而言,一个师(330~350辆坦克)全部配齐炮射导弹花费不菲。“标枪”这种“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售价约4万美元,而尺寸更小、射程更大的“发射后不管”炮射导弹的成本必然更高,费用的高昂是否会成为各国发展炮射导弹的桎梏,仍然是个未知数。各国现役坦克炮射导弹新发展   美国   前文说过,美国是重拾坦克炮射导弹最卖力的国家之一,这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战的经验所致。为了保证装甲部队能应付多元化威胁,美国陆军已经开始着手研发新型XM1111炮射导弹,和“标枪”一样,XM1111导弹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其采用了半主动式激光制导和毫米波制导,能够在战术需要时自由地切换制导模式,增加了战术弹性。其最大射程达到12千米,比现役炮射导弹的射程远得多,而且能够攻击障碍物后的目标。现有炮射导弹一般采用锥形装药的破甲战斗部,而XM1111导弹则除高爆多用途战斗部外,还可以安装动能穿甲战斗部,其战斗部的火箭助推发动机会在进入攻顶的弹道末段点燃,增加战斗部的撞击初速,使其动能接近于坦克火炮发射的尾翼脱壳穿甲弹的动能,用以攻击重型装甲目标。美国军方已经对装有高爆多用途战斗部的XM1111导弹进行了测试,能摧毁8千米以外的装甲目标。   XM1111型导弹能对抗爆炸反应装甲和复合装甲,该导弹的数据链开发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如果数据链安装完成的话,那么作为搭载平台的M1坦克完全可以仅仅执行发射任务,将制导工作交予步兵或无人机来完成。这样的前景一旦实现,那么坦克在网络中心战中的节点地位将大大加强。当然,数据链的安装将进一步推高导弹的价格。   以色列与标新立异的XM1111相比,以色列军工的“拉哈特”(LAHAT)炮射导弹则显得低调而务实,这种导弹在设计之初压根没考虑什么“发射后不管”,而是强调火炮的通用性和发射平台的多元化。“拉哈特”炮射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8千米,可以用西方坦克广泛装备的105毫米和120毫米滑膛炮,甚至无后坐力炮发射。为了保证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拉哈特”导弹缩小了弹体,并配备有多种转接环用于不同口径的武器发射。   弹体直径的细小并没有影响“拉哈特”的杀伤力,和俄式炮射导弹一样,“拉哈特”导弹使用了纵列战斗部和半主动激光制导,能有效地对付各类装甲目标。此外,“拉哈特”导弹也可以选择车辆和直升机作为发射平台,由于外形紧凑,弹径较细,对坦克内部空间的占用是令人满意的。“拉哈特”的“务实”无疑赢得了装甲部队的肯定。德国已经采购了一批“拉哈特”导弹,用以装备“豹”1和“豹”2主战坦克,而印度也采购了“拉哈特”导弹装备自己的装甲部队。   俄罗斯 9M119无疑是苏/俄炮射导弹的成熟之作,也为其在北约赢得了“狙击手”的称号。导弹由弹体和发射药筒两部分组成,弹体底部安装有编码激光信号接收器。弹体中部和尾部有两种不同用途的控制翼,尾部的弹翼用于调节导弹在飞行中的稳定性,中部的用于控制飞行方向。和苏联前几代的炮射导弹不同,9M119型导弹把固体燃料续航发动机移到了导弹的最前端,而发动机后面才是战斗部,这是为了让导弹战斗部的金属射流破坏效果最大化。该弹的弹径为125毫米,可通过2A46型滑膛坦克炮发射。   该型导弹采用激光制导,发射过程中炮长必须在瞄准镜中始终瞄准目标,为导弹修正航线。由于其初速极高(800米/秒),在4千米的距离上只需5秒就能击中目标,远远胜过其前任“堡垒”导弹(“堡垒”的飞行速度为380米/秒,4千米距离上击中目标需11秒左右)。而且其改进型的弹体长度仅有460毫米,比“堡垒”导弹短得多(“堡垒”弹体全长为1米)!它完全可以按照普通炮弹的方式进行存储和装填,不仅节省车内的空间,也增强了全车的可靠性。   中国   中国国产炮射导弹几乎可以说是集东西方之大成。中国现役炮射导弹除了苏式的100毫米和125毫米两种炮射导弹外,还同时具备供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用的炮射导弹。这大概是由于现役装备中沿袭苏式装备的武器系统居多。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国炮射导弹同样是半主动激光制导,最大射程达到5千米以上。在去年的欧洲国际防务展上,中国MBT 3000主战坦克也配备了125毫米炮射导弹。外媒推测,这是中国引进俄罗斯技术自产的炮射导弹,对于其后继型号和未来的猜测也是众说纷纭。   坦克炮射导弹的“口水战”   “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营的惨烈战斗,不仅使得反坦克导弹正式站到陆战舞台中央,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坦克未来的激烈辩论。时至今日,这场辩论似乎仍然没有停止。到底在未来的战场上,还有没有陆战之王坦克的一席之地?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一词,谁也不服谁。彷佛是宿命的轮回一样,随着时过境迁,造成这一辩论的主因——反坦克导弹中的炮射导弹,同样也经历着这么一场口水的洗礼,支持和反对炮射导弹的双方开始了一场大辩论。   支持者自不待言,因为炮射导弹的好处和优势前文曾经提及,但反对者的声音同样雄辩。出于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从军工人员到装甲部队官兵,反对将大量资金扔在坦克炮射导弹上的人层出不穷,理由很简单:如果坦克真的需要安装反坦克导弹的话,为什么不用步兵战车的搭载模式——炮塔之外安装独立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而要费大劲把导弹做到能塞进炮管然后和炮弹堆在一起?步兵战车的搭载模式不仅省钱,而且有多种现役反坦克导弹可供选择,也可以通过更换战斗部来执行多元化任务。   坦克主炮和导弹发射系统处于“双待机”状态,如果使用炮射导弹的话,一旦导弹入膛,近距离发现目标要开火,那么炮手首先要退出炮射导弹并装填坦克炮弹,然后再击发,这一套标准流程做下来,浪费的时间几乎能够决定车组成员的生死,而炮塔之外独立搭载的反坦克导弹则不存在这种问题——主炮永远上弹待机。不过支持者们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因为曾经有美军坦克手情急之下用穿甲弹射击武装人员的先例。   反对者们的另一个理由是,炮射导弹看上去像个鸡肋,因为全程制导现有条件下几乎很难实现,而坦克的观察距离和探测距离几乎抵消了炮射导弹的射程优势,如美国装备的第二代热像仪已使M1A2SEP主战坦克在夜间探测距离达到了6.8千米,精确有效射程3.25千米。而且就算“发射后不管”的新型炮射导弹射程达到12千米,但比起坦克来说,更理想的搭载平台应该是无人机。一种更加有力的观点是:战术任务多元化不应该用炮射导弹来完成。坦克炮射导弹的多元化任务,除了反坦克以外,主要是对付低空目标和城市战火力点,对于前者来说,更加趁手的武器是便携式防空导弹和自行高炮,或者干脆就是己方的空中火力。毕竟,炮射导弹的最大优势是对付重型装甲目标,所谓术业有专攻,让它去打直升机是不太现实的——坦克没有专门的防空观瞄/探测设备。而城市战的话,各种曲射火力、机动火炮、乃至制导火箭弹都能胜任,而且成本较低。因此,无论是低空目标还是城市战中的敌方火力点,都可以采用步坦协同的方式来解决,与其寄希望于坦克自身的自卫能力,倒不如一门心思将自己置于己方制空权和步兵的保护之下,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给坦克装备炮射导弹,而是在坦克行动时多配几个装备齐全的步兵班……   结语   可以看出,现在炮射导弹的发展路线,是稳妥和激进并存,新潮和老旧一体,除了标新立异的XM1111外,以色列、俄罗斯和中国都选择稳健的路线。炮射导弹必要与否的争论,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作为机械化冲击的利器,坦克在诞生之初就被看做是“长矛”和“盾牌”的结合体,不过在反坦克导弹面前,坦克大多数时间只能充当“盾牌”的角色,车组人员往往要在面对反坦克导弹时,祈祷自己有足够的运气——寄希望于自己的坦克装甲足够厚实。可以说,在战场上空“飞翔”的反坦克武器比起坦克来说是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但其战斗部的金属射流足够撕开坦克厚实的装甲。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190坦克营的悲惨遭遇仿佛就是最好的注脚——很多大卫王的铁骑兵眼中的最后一幕,是无数苏联人制造的9K11/14反坦克导弹“婴儿”(北约代号AT-3“萨格尔/耐火箱”)漫天飞舞……   一个广泛装备反坦克导弹的步兵师全歼一个装甲营对冷战双方都造成了不小的震动,美苏两国均大幅加强了自己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而作为反坦克导弹的另类——坦克炮射导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在冷战硝烟散去的同时,它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得更加壮大,在火力投射平台越来越多元化,各种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层出不穷的今天,它依然在各国的装备序列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主流军事大国都未曾放弃对它的钟爱。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坦克炮射导弹的发展和未来,以及其越来越庞大的家族。   美苏炮射导弹的发展同途不同归   “婴儿”是第一种在实战中大规模应用的反坦克导弹,“婴儿”所代表的反坦克导弹家族到了今天,已然人丁兴旺。而且,炮射反坦克导弹也几乎和便携/车载、机载反坦克导弹得到同步发展。搭载反坦克导弹的坦克显然火力更凶悍,但是让车组成员手持反坦克导弹下车作战很不现实,而传统的车载型号意味着还要再增添一套火控系统,这不仅会增加坦克的预算成本,也会使车内的空间更狭小,火控系统的布局复杂化,所以对于冷战双方的设计师而言,如果要给坦克配备反坦克导弹,理想的办法是塞进坦克内部,然后用炮管发射。用坦克炮管作导弹发射筒,的确是个美妙的构思!   在第一代坦克炮射导弹的发展上,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的先行者都碰了一鼻子灰,苏联的9K112“眼镜蛇”开了苏联炮射导弹之先河,但这个威武霸气的代号并不能决定其命运:由于采用无线电制导,加上空心装药性能不佳,配备T-64坦克的该型导弹后来被激光制导的9K119型“反射”(北约代号AT-11“狙击手”)代替。而大量的T-55和T-62坦克,配备的则是9K116“堡垒”炮射导弹。考虑到冷战时“红色铁流”的任务就是一路从铁幕推进到西欧,对于火力的痴迷应该不难理解。   虽然西方军事媒体将苏联的做法看作是弥补火控系统较差的应急之举,但同时期的美国也在炮射导弹上动着自己的小心思。以M551“谢里登”坦克和M60A2坦克为例,美国也坚定不移地踏上了炮射导弹的研制之路,只不过,不管是M55 1的火炮还是M60A2的火炮,为了满足发射“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均采用了低膛压滑膛炮。虽然威力尚可,但坦克直接和动能尾翼脱壳穿甲弹说再见了。   这样导弹、炮弹两用的直接后果是,所有能发射“橡树棍”的火炮彻底成了个四不像,不仅导弹发射时会引燃炮筒内残存的发射药,其火控系统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在复杂战术环境下极易出现故障,一系列问题导致使用这两种坦克的美军装甲部队叫苦连天。权衡利弊之后,美军决定暂停炮射导弹的发展,将主要精力放在高膛压坦克炮和数字化火控系统上。由于美军的陆航火力平台和空中火力支援平台相对繁多,所以在他们看来,给坦克装上制导炮弹简直是多此一举。尽管1992年美军曾经再次提出炮射导弹计划(准备配备M1A1/A2坦克),但在海湾战争中美军120毫米高膛压滑膛炮的出色表现,使该计划被无限期推迟了。   而苏联乃至俄罗斯似乎尝到了炮射导弹的甜头,以至于冷战后期至今,都将炮射导弹作为主战坦克的标准配置。苏/俄炮射导弹大部分都与现有坦克火炮和火控系统相兼容,无须在强化火力的同时使后勤保障和车体布局与火控布置复杂化。苏/俄炮射导弹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像“橡树棍”导弹那样要专门开发供其使用的特种火炮——这也是苏/俄系列炮射导弹能够大批量装备部队乃至成为主战坦克“标配”的重要原因。   此外,使苏联/俄罗斯不忍放弃炮射导弹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炮射导弹的多用途能力。苏/俄的炮射导弹发展到后期,反坦克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目标,对于低空目标如直升机等威胁,也具备相应的杀伤能力(通过更换战斗部和近炸引信来解决),这与苏联人的战术思想有关,强调局部制空权和前线歼击航空兵的要求使苏联建立了举世无双的野战防空体系,坦克面对武装直升机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卫能力是苏/俄装甲部队一贯的特色,而对付工事的功能在车臣战争后也被大大强化,这无疑赋予了装甲部队更大的战术灵活性。   唯一的缺憾是,导弹和炮弹的差价太大,且坦克毕竟是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战斗车辆,所以一辆坦克不可能携带很多枚导弹,而且也没有哪个坦克车组会放弃炮弹全部搭载炮射导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坦克单车炮射导弹的使用有了限制,如果全部导弹搭载反坦克战斗部,则在受到空中威胁时仅仅能够自保,而无力做出还击,这也是炮射导弹当前经常被西方看做是多余产物并没有大量装备的原因之一。   炮射导弹新世纪的重生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坦率地说,这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持续时间都非常短暂,而后续漫长的清剿行动更像是治安战。虽然对手并没有大规模的武装,但对于美国大兵来说,这比有一个明确的敌人还难以下手,反美武装的IED和RPG,对士兵来说,比敌军的坦克和空中力量更令人头疼,与这种清剿式作战相应的各类武器装备也纷纷亮相,正是此时,美军出人意料地宣布要重拾炮射导弹。   这种绕了一个大圈回到原点的做法,乍看之下让人难以理解,但是美军装甲部队并不这么认为。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几乎没有出动M1主战坦克,直至2010年才派出重装甲部队,由于M1系列坦克原本是为抵御苏军的装甲铁流而设计的,在面对治安战时弹种十分匮乏。而敌军往往是游击队式的散兵,很少或根本没有车辆等地面武装,更勿论装甲部队这种奢饰品,M1坦克的火炮往往发挥不出威力,而使用火箭弹和追击炮的敌人往往又处在装甲部队火力覆盖半径之外,等美军装甲力量抵近目标时,目标往往逃逸或分散,根本无从下手。而且,坦克毕竟不是迫击炮,目标利用建筑物和山地作为掩护的话,不能直瞄也不能超视距射击,呼叫炮火的话,则容易造成附带杀伤或平民伤亡,理想的作法是呼叫空中支援进行精确打击,但这样的目标时间敏感性较强,根本不会与装甲部队缠斗,呼叫空中支援后,作战飞机和武装直升机赶到战术区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加上敌人如果使用低空飞行器的话,则更加棘手。所以在装甲部队的战术多样性和低烈度军事行动上,美军又想起了当年被打入冷宫的炮射导弹。   实际上,不仅仅是美军,如何让坦克在城市作战或是低烈度冲突中发挥最大的优势成为各军事大国共同关心的主题,这就又回到了本文开端炮射导弹的权衡利弊之上,为坦克装备战术炮射导弹越来越成为各国军备的发展新动向。考虑到当今军事行动和军事冲突的特点,似乎各国都对未来炮射导弹的几点特征有了共识:   自寻的能力 按现有主战坦克的作战距离计算,现有的炮射导弹有效作战半径为4~6千米,这是由制导性质和观瞄极限来决定的。现有的坦克炮射导弹虽然不再是线导或无线电制导,但通用的激光制导依然需要坦克的观瞄系统直指目标,这种情况会造成两个难题:—是在炮射导弹发射之后,坦克不可能做出太大的战术动作或机动;二是根本无法对障碍物后的目标进行打击。所以,超视距作战能力要求炮射导弹超出坦克的观瞄极限以扩大坦克的接敌范围,势必要求导弹具备自寻的功能以达到“发射后不管”。这样,障碍物后的目标便不再是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炮射导弹将把装甲部队的火力控制范围大大扩大,便于打击和摧毁时间敏感性目标或隐蔽目标。而导弹“发射后不管”的特性可以让坦克在射击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机动性,而不必担心对导弹的制导出现问题。   通用化   由于是炮射导弹,所以不管那个国家都必须考虑与自身装备的坦克火炮相互通用,而不是像M551“谢里登”和M60A2那样,单独开发一款供炮射导弹使用的火炮。而现今的主流坦克炮都是高膛压火炮,相同的火炮型号必须都能发射新型的炮射导弹,这势必严格限制炮射导弹的弹体尺寸,加上“发射后不管”和大范围作战半径,对于新型炮射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和导引头均要求极高。   如果能够解决尺寸控制的问题,那么,未来炮射导弹的搭载平台就大大扩展了,不仅坦克可以将其作为弹药携行,无人机、武装直升机和各种小型武装载具均可搭载这种导弹进行作战,而当前能够携带反坦克导弹的无人机大多体积庞大,并且需要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和较长的滞空时间,而尺寸规格较小的导弹的搭载配置可能更灵活一些,所以,一旦能够解决导弹在坦克炮内的通用化,那么多种平台的通用化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战术多样性 俄罗斯对炮射导弹的战术多样性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炮射导弹对于低空目标和非装甲目标的打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未来的炮射导弹可能要强调战术多样化的能力,强化对低空目标和非装甲目标的打击能力。主战坦克可以在不伤及自身的范围内对城市中的疑似火力点进行有效的精确打击,不至于像大口径火炮或空对地制导攻击弹药那样,造成大范围的非目标建筑毁伤和平民伤亡。   可靠性 炮射导弹在可靠性方面一直备受质疑,这不仅和导弹的最大射程有关,也和导弹的制导方式有关。在2千米射程内,坦克的主炮要比导弹可靠得多。2千米至4千米区域是传统炮射导弹的有效杀伤区,但对制导方式要求很高,需要持续不间断地校准,一旦观瞄设备不能持续锁定目标,导弹对目标的杀伤效果就大打折扣。而“发射后不管”的新型炮射导弹,则对导弹的可靠性要求更高   成本控制当前一枚炮射导弹的售价一般是1~2万美元,按一辆坦克标配4枚炮射导弹而言,一个师(330~350辆坦克)全部配齐炮射导弹花费不菲。“标枪”这种“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售价约4万美元,而尺寸更小、射程更大的“发射后不管”炮射导弹的成本必然更高,费用的高昂是否会成为各国发展炮射导弹的桎梏,仍然是个未知数。各国现役坦克炮射导弹新发展   美国   前文说过,美国是重拾坦克炮射导弹最卖力的国家之一,这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战的经验所致。为了保证装甲部队能应付多元化威胁,美国陆军已经开始着手研发新型XM1111炮射导弹,和“标枪”一样,XM1111导弹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其采用了半主动式激光制导和毫米波制导,能够在战术需要时自由地切换制导模式,增加了战术弹性。其最大射程达到12千米,比现役炮射导弹的射程远得多,而且能够攻击障碍物后的目标。现有炮射导弹一般采用锥形装药的破甲战斗部,而XM1111导弹则除高爆多用途战斗部外,还可以安装动能穿甲战斗部,其战斗部的火箭助推发动机会在进入攻顶的弹道末段点燃,增加战斗部的撞击初速,使其动能接近于坦克火炮发射的尾翼脱壳穿甲弹的动能,用以攻击重型装甲目标。美国军方已经对装有高爆多用途战斗部的XM1111导弹进行了测试,能摧毁8千米以外的装甲目标。   XM1111型导弹能对抗爆炸反应装甲和复合装甲,该导弹的数据链开发工作也提上了日程。如果数据链安装完成的话,那么作为搭载平台的M1坦克完全可以仅仅执行发射任务,将制导工作交予步兵或无人机来完成。这样的前景一旦实现,那么坦克在网络中心战中的节点地位将大大加强。当然,数据链的安装将进一步推高导弹的价格。   以色列与标新立异的XM1111相比,以色列军工的“拉哈特”(LAHAT)炮射导弹则显得低调而务实,这种导弹在设计之初压根没考虑什么“发射后不管”,而是强调火炮的通用性和发射平台的多元化。“拉哈特”炮射导弹的最大射程达到8千米,可以用西方坦克广泛装备的105毫米和120毫米滑膛炮,甚至无后坐力炮发射。为了保证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拉哈特”导弹缩小了弹体,并配备有多种转接环用于不同口径的武器发射。   弹体直径的细小并没有影响“拉哈特”的杀伤力,和俄式炮射导弹一样,“拉哈特”导弹使用了纵列战斗部和半主动激光制导,能有效地对付各类装甲目标。此外,“拉哈特”导弹也可以选择车辆和直升机作为发射平台,由于外形紧凑,弹径较细,对坦克内部空间的占用是令人满意的。“拉哈特”的“务实”无疑赢得了装甲部队的肯定。德国已经采购了一批“拉哈特”导弹,用以装备“豹”1和“豹”2主战坦克,而印度也采购了“拉哈特”导弹装备自己的装甲部队。   俄罗斯 9M119无疑是苏/俄炮射导弹的成熟之作,也为其在北约赢得了“狙击手”的称号。导弹由弹体和发射药筒两部分组成,弹体底部安装有编码激光信号接收器。弹体中部和尾部有两种不同用途的控制翼,尾部的弹翼用于调节导弹在飞行中的稳定性,中部的用于控制飞行方向。和苏联前几代的炮射导弹不同,9M119型导弹把固体燃料续航发动机移到了导弹的最前端,而发动机后面才是战斗部,这是为了让导弹战斗部的金属射流破坏效果最大化。该弹的弹径为125毫米,可通过2A46型滑膛坦克炮发射。   该型导弹采用激光制导,发射过程中炮长必须在瞄准镜中始终瞄准目标,为导弹修正航线。由于其初速极高(800米/秒),在4千米的距离上只需5秒就能击中目标,远远胜过其前任“堡垒”导弹(“堡垒”的飞行速度为380米/秒,4千米距离上击中目标需11秒左右)。而且其改进型的弹体长度仅有460毫米,比“堡垒”导弹短得多(“堡垒”弹体全长为1米)!它完全可以按照普通炮弹的方式进行存储和装填,不仅节省车内的空间,也增强了全车的可靠性。   中国   中国国产炮射导弹几乎可以说是集东西方之大成。中国现役炮射导弹除了苏式的100毫米和125毫米两种炮射导弹外,还同时具备供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使用的炮射导弹。这大概是由于现役装备中沿袭苏式装备的武器系统居多。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国炮射导弹同样是半主动激光制导,最大射程达到5千米以上。在去年的欧洲国际防务展上,中国MBT 3000主战坦克也配备了125毫米炮射导弹。外媒推测,这是中国引进俄罗斯技术自产的炮射导弹,对于其后继型号和未来的猜测也是众说纷纭。   坦克炮射导弹的“口水战”   “赎罪日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营的惨烈战斗,不仅使得反坦克导弹正式站到陆战舞台中央,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坦克未来的激烈辩论。时至今日,这场辩论似乎仍然没有停止。到底在未来的战场上,还有没有陆战之王坦克的一席之地?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持一词,谁也不服谁。彷佛是宿命的轮回一样,随着时过境迁,造成这一辩论的主因——反坦克导弹中的炮射导弹,同样也经历着这么一场口水的洗礼,支持和反对炮射导弹的双方开始了一场大辩论。   支持者自不待言,因为炮射导弹的好处和优势前文曾经提及,但反对者的声音同样雄辩。出于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从军工人员到装甲部队官兵,反对将大量资金扔在坦克炮射导弹上的人层出不穷,理由很简单:如果坦克真的需要安装反坦克导弹的话,为什么不用步兵战车的搭载模式——炮塔之外安装独立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而要费大劲把导弹做到能塞进炮管然后和炮弹堆在一起?步兵战车的搭载模式不仅省钱,而且有多种现役反坦克导弹可供选择,也可以通过更换战斗部来执行多元化任务。   坦克主炮和导弹发射系统处于“双待机”状态,如果使用炮射导弹的话,一旦导弹入膛,近距离发现目标要开火,那么炮手首先要退出炮射导弹并装填坦克炮弹,然后再击发,这一套标准流程做下来,浪费的时间几乎能够决定车组成员的生死,而炮塔之外独立搭载的反坦克导弹则不存在这种问题——主炮永远上弹待机。不过支持者们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因为曾经有美军坦克手情急之下用穿甲弹射击武装人员的先例。   反对者们的另一个理由是,炮射导弹看上去像个鸡肋,因为全程制导现有条件下几乎很难实现,而坦克的观察距离和探测距离几乎抵消了炮射导弹的射程优势,如美国装备的第二代热像仪已使M1A2SEP主战坦克在夜间探测距离达到了6.8千米,精确有效射程3.25千米。而且就算“发射后不管”的新型炮射导弹射程达到12千米,但比起坦克来说,更理想的搭载平台应该是无人机。一种更加有力的观点是:战术任务多元化不应该用炮射导弹来完成。坦克炮射导弹的多元化任务,除了反坦克以外,主要是对付低空目标和城市战火力点,对于前者来说,更加趁手的武器是便携式防空导弹和自行高炮,或者干脆就是己方的空中火力。毕竟,炮射导弹的最大优势是对付重型装甲目标,所谓术业有专攻,让它去打直升机是不太现实的——坦克没有专门的防空观瞄/探测设备。而城市战的话,各种曲射火力、机动火炮、乃至制导火箭弹都能胜任,而且成本较低。因此,无论是低空目标还是城市战中的敌方火力点,都可以采用步坦协同的方式来解决,与其寄希望于坦克自身的自卫能力,倒不如一门心思将自己置于己方制空权和步兵的保护之下,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给坦克装备炮射导弹,而是在坦克行动时多配几个装备齐全的步兵班……   结语   可以看出,现在炮射导弹的发展路线,是稳妥和激进并存,新潮和老旧一体,除了标新立异的XM1111外,以色列、俄罗斯和中国都选择稳健的路线。炮射导弹必要与否的争论,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相关内容

  • 感谢妈妈作文400字
  • 篇一:感谢妈妈 妈妈是把我带到世界上来的人,感谢妈妈给我生命,让我在爱的滋润下幸福的成长. 我的妈妈是一个好妈妈.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因为粗心大意,试卷上扣了十多分不该扣的分.放学后,我害怕地回到家,还好,妈妈不在.忐忑中我做起了作业.突然,门外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妈妈回来了.我颤颤惊惊地把试 ...

  • [作文]我想飞
  • 蝴蝶有了翅膀,舞出了美丽:蜜蜂有了翅膀,飞出了勤劳:雄鹰有了翅膀,搏击长空.我也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可我为什么不能飞翔? 星期五,放学了,我骑着自行车飞快的奔向家.刚回到家,我立刻扔下书包,飞一般的跑向卧室,"啪"地一下,我按了按钮,坐在了椅子上,移动着鼠标"啪.啪. ...

  • 一二·九学生演讲稿
  • 60多年前,在中共<八一宣言>的感召下,北平的青年学生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于1935年底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呐喊,那声声呐喊让每一个国人充满了斗志,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让每一个渴望和平 ...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可以消除,但是不许堕落.可以失望,但是不许放弃.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曾经好像听一个作家说过:"出门在外,什么都可以忘记带,但总不会忘记带上一把伞."于是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出远门带伞的习惯,一把伞就好比一个避风躲雨的港湾.可以给自己和 ...

  • 幼儿教育文章
  • 因为有你,我们收获幸福 --我和孩子共成长 梓树 2005年12月9日,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我们的宝宝金梓萌终于来向这个世界报道了.看着这个小东西明亮的小眼睛.黑黑的小脑袋,妈妈顺产的疼痛和焦虑的等待都化为了幸福的泪水,宝贝,你不仅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人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作 ...

  • 插画心语:因为喜欢,所以情愿,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 插画心语第180期: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着认识各种人,以为这是在丰富生命.可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会懂: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佳人首发,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1.喜欢一首歌,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喜欢, 只是借一种方式去怀念一个人! ...

  • 我的幸福故事
  • <我的幸福故事>幸福是什么?雄鹰告诉我,幸福就是能在天空自由飞翔:骏马告诉我,幸福就是能在广阔的草原尽情奔跑:蜜蜂告诉我,幸福就是能在鲜花中采蜜.而我认为,幸福,还不止这些. 我认为幸福是得到同学的认可. 记得刚入中学时,一次班干部竞选,竟然没有同学支持我.或许是大家彼此都不认识,这也是 ...

  • 飞鸟与游鱼的故事[散文欣赏]
  • 飞鸟与游鱼的故事 远远的白雾散了, 前方的山林隐现, 透过万重叠林, 好似有村庄在其中隐现. 我想那十万大山之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定然有一处世外桃源, 桃园里永远流淌着一条小河, 传述着那千年前的故事. 你看那层叠的广阔森林, 定然有世外的仙境. 我想飞鸟和游鱼, ...

  • [优秀作文]父爱伴我成长
  •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从一个年幼无知的孩童长成一个渐渐成熟的女孩.长大的我也慢慢明白了什么是母爱.父爱. "母爱柔情似水:父爱深沉如山."他们都是爱我们的,确实如此.如果把母爱比作是一株盛开的百合,在每个角落中散发着她迷人的芳香,那么父爱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个角落中默默吐着他那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