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高邮市第一小学 卞龙余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观察 生活 美术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一理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孩子的玩入手,把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美术教育。 如教授《风筝》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调查风筝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在了解了风筝的历史及现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请身边的扎风筝艺人来学校进行指导。如:造型上的变革,用料上的改进等问题。课堂上,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学生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这时,问题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风筝都飞不上天。此时,大多数学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于是,我鼓励学生细细推敲其中的奥秘,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又忙开了。最后他们总结出两点:制作风筝的材料不能过重;扎风筝骨架时要考虑平

衡与对称。他们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并树立生活处处皆美术的思想,使美术成为学生与人进行沟通的一扇门。

二、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字的联想》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及报纸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报纸上的艺术字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店铺店名字体的设计,并把它们引入到《字的联想》一课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让学生参与某某商品包装字体的设计。另外,我还教学生用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纸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五角星、纸鹤、小花伞、纸花等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极大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带进美术课堂

诗人柯勒律治说,“大自然对儿童的熏陶远远高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欣赏建筑艺术时,除了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在教学中,我还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发到文游台、盂城驿、奎楼、明清一条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生活之美,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

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二年级《老人与小孩》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上课铃一响,我就扮成一位老人,手拄拐棍,戴着花白胡须,弓着腰走进教室,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同时还让学生上台表演老爷爷、老太太、小孩子走路,让学生去评价,看他们表演的像不像。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再如:在教一年级《玩泥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a 、布置展销会。b 、“卖泥塑作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产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泥塑作品)。c 、“买泥塑作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d 、比比谁的泥塑作品买的人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关注生活中的大事,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素材引入课堂

在生活中找一些有趣的事物,让学生们自己支感受、去体验、去尝试,远比教“画法”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连环画、卡通画和漫画学习形式,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以“卫生、饮食安全;防疾病、保健康;家庭居住安全、交通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健康安全、从我做起”绘画设计教学活动。借绘画设计活动,突出学生对主题的重视与理解。这些主题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防非典方面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方面的环境卫生、防疾病保健康以及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要求学生对这些

主题内容进行选择与具体、细化。运用绘画语言,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受到教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连环画、卡通画或漫画等形式进行不同的绘画设计与表现,把美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提升对绘画创作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注重体验,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立在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上,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直接、更易于沟通的体验过程。通过这种主题设计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体验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讲卫生、改陋习、防疾病、保安全的自觉意识。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如:当我国“神舟”六号成功上天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一大事,在教授《看新闻,画新闻》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六号的新闻资料、图片及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的相关个人资料与报道。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探讨,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新闻。再如,2008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召开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课堂上教学生用剪纸、绘画、彩塑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奥运福娃。这样不光扩展了学科领域,还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关注社会的热点,为画好新闻,搜集好素材架起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无形桥梁。

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

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新花布 新衣服》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再如让学生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的会场,制作各种道具、布景、海报,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与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美化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设计服装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美术,寓教于乐,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适时抓住机会,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例如:《头饰》一课,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进行课本剧表演。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又如:《美丽的花边》,课后让学生用花边装饰墙报,装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增强主人翁意识。

总之,在美术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辜敏、杨春生著.《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 《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卞龙余,小学美术高级教师,自1997年从教至今,先后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美术报》、《音体美报》、《教育新视窗》等报刊杂志发表。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高邮市第一小学 卞龙余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观察 生活 美术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一理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孩子的玩入手,把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美术教育。 如教授《风筝》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调查风筝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在了解了风筝的历史及现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请身边的扎风筝艺人来学校进行指导。如:造型上的变革,用料上的改进等问题。课堂上,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学生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这时,问题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风筝都飞不上天。此时,大多数学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于是,我鼓励学生细细推敲其中的奥秘,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又忙开了。最后他们总结出两点:制作风筝的材料不能过重;扎风筝骨架时要考虑平

衡与对称。他们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并树立生活处处皆美术的思想,使美术成为学生与人进行沟通的一扇门。

二、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字的联想》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及报纸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报纸上的艺术字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店铺店名字体的设计,并把它们引入到《字的联想》一课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让学生参与某某商品包装字体的设计。另外,我还教学生用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纸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五角星、纸鹤、小花伞、纸花等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极大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带进美术课堂

诗人柯勒律治说,“大自然对儿童的熏陶远远高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欣赏建筑艺术时,除了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在教学中,我还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发到文游台、盂城驿、奎楼、明清一条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生活之美,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

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二年级《老人与小孩》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上课铃一响,我就扮成一位老人,手拄拐棍,戴着花白胡须,弓着腰走进教室,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同时还让学生上台表演老爷爷、老太太、小孩子走路,让学生去评价,看他们表演的像不像。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再如:在教一年级《玩泥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a 、布置展销会。b 、“卖泥塑作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产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泥塑作品)。c 、“买泥塑作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d 、比比谁的泥塑作品买的人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关注生活中的大事,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素材引入课堂

在生活中找一些有趣的事物,让学生们自己支感受、去体验、去尝试,远比教“画法”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连环画、卡通画和漫画学习形式,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以“卫生、饮食安全;防疾病、保健康;家庭居住安全、交通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健康安全、从我做起”绘画设计教学活动。借绘画设计活动,突出学生对主题的重视与理解。这些主题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防非典方面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方面的环境卫生、防疾病保健康以及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要求学生对这些

主题内容进行选择与具体、细化。运用绘画语言,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受到教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连环画、卡通画或漫画等形式进行不同的绘画设计与表现,把美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提升对绘画创作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注重体验,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立在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上,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直接、更易于沟通的体验过程。通过这种主题设计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体验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讲卫生、改陋习、防疾病、保安全的自觉意识。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如:当我国“神舟”六号成功上天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一大事,在教授《看新闻,画新闻》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六号的新闻资料、图片及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的相关个人资料与报道。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探讨,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新闻。再如,2008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召开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课堂上教学生用剪纸、绘画、彩塑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奥运福娃。这样不光扩展了学科领域,还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关注社会的热点,为画好新闻,搜集好素材架起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无形桥梁。

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

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新花布 新衣服》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再如让学生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的会场,制作各种道具、布景、海报,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与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美化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设计服装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美术,寓教于乐,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适时抓住机会,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例如:《头饰》一课,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进行课本剧表演。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又如:《美丽的花边》,课后让学生用花边装饰墙报,装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增强主人翁意识。

总之,在美术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辜敏、杨春生著.《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 《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卞龙余,小学美术高级教师,自1997年从教至今,先后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美术报》、《音体美报》、《教育新视窗》等报刊杂志发表。


相关内容

  •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中国现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文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在这发展的背后却有着另一种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 ...

  • 美术综合课,让我悄悄走近你
  • 美术综合课,让我悄悄走近你 --<与蔬菜交朋友>案例分析 盐官镇丰士中心小学 张敏玉 综合性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的<美术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 探索"这一 ...

  • 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教案
  • 第三课 走进具象艺术 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识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 ...

  •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
  • 浅谈小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 美术兴趣就是对美术特别喜爱的情绪.有了这种兴趣,在老师家 长的鼓励支持下,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审美创 造,儿童表现得更加大胆,一扫成人的惺惺作态. 可以说没有美术兴趣,就没有审美创造.试想,一个连美术兴趣 都没有的人,他如何能翩翩起舞.但是,仅仅有美术兴趣, ...

  • 初中美术国培心得体会
  • 中学美术国培心得体会 一个学期的国培学习即将结束,使我不仅在思想上得到了洗涤,教学理念上也得到了革 新,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发展方向和目标.从理论基础.教 学技能.教学理念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和转变.结合专家的讲座,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深知自己在教学上的欠缺.此次培训我 ...

  •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实小美术组 一. 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

  • [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 <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 ...

  •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 如板书.绘画等.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又应运而生,比如,收集和处理信息,将信息技术和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远程教学,广泛运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了小学美术课堂,让课堂更加丰富多 ...

  • 中小学美术怎么教
  • 中小学美术怎么教? --参加天马小学美术教研活动后的思考.探索与反思 首都师大常锐伦教授在<基础美术教育要"弱化学科 淡化'双基'"?>1记者专访中说:"中小学美术学科的'课改',首先是课程内容.任何教学都是首先解决'教什么'然后解决怎么教." 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