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

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

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二、思想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

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

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

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

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三、能力培养: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

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

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教学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报道: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被巴拿马收回,这意味着什么? 讲授新课: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阅读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

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小组活动:

介绍印度自19世纪中期以来反英国殖民统治的大规模的民族独立运动。

介绍二战后印度的民族独立

介绍印巴分治的由来。

介绍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

思维拓展:

印度的独立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有什么影响?

英国殖民者为什么要印巴分治?

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联系现实:印巴问题和印度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有何影响和借鉴?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小组活动:谈谈新航路开辟后,非洲遭受到的殖民灾难。

介绍二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说说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武装起义。

介绍苏伊士运河。

课堂讨论: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

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古巴革命的简况。

思考与讨论: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

直击现实: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课堂练习:

1、 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的年份是( )A.1933年 B.1939年 C.1947年

D.1949年

2.20世纪50年代末,用武装斗争方式结束了美国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的拉美国家

是( )A.海地 B.巴拿马 C.古巴 D.智利

3.中东战争问题的关键是( )A.英国对以色列的支持 B.阿拉伯对以色列的抵

制C.巴以冲突 D.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

4.“非洲独立年”是指( )A.1960年 B.1975年 C.20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年代

5.拉丁美洲建立革命政府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A.巴拿马 B.古巴

C.墨西哥 D.智利

6.印度第一任共和国总理是( )A.甘地 B.提拉克 C.尼赫鲁 D.纳赛尔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

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二、思想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

并认识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

三、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

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导言。了解第四次中东战争。

二战后爆发了哪几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战事频仍,动荡不已的根源在哪里?

学习新课: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

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

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千米,

人口一亿多。

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

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2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深入探究:

1、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2、中东战火频仍有何具体表现?

3、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1、中东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中东战争频仍的根本原因吗?

2、对巴以和平进程作出过贡献的人物有哪些?试作简要介绍。

3、中东地区内部对实现该地区和平存在哪些障碍?就国际方面而言,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的

最大障碍是什么?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欷儿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二、思想认识:使学生能真切感受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既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更由本国的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制约;同时还应认识到大国的对外政策既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际局势,还会对其本国实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三、能力培养:从课堂讨论和思考中,培养学生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学习新课: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学生根据回忆旧知识,以及观看图片回答:为什么美苏的同盟关系会破裂的?

;; 。

一、冷战政策

1、“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是

3、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冷战”的信号是:1946年3月,丘吉尔的 。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 的出台。

4、“冷战”政策的表现:

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实施 。它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约的成立标志 。

5、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 ”。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 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60年代爆发的 是两大阵营的又一次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

1、阅读下列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思考: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的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从 开始,美苏争霸的局面开始形成。

2、美苏争霸的过程及特点:

阶 段 时 间 特 点 美领导人 苏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有限缓和 里根 戈尔巴乔夫 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分别是: ; ; 。

课堂练习:

1、完成下列有关美苏冷战的内容:

冷战的原因:

冷战开始的信号:

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

冷战的战略重点地区:

美国实施冷战的经济步骤:

美国实施冷战的军事步骤:

苏联在军事方面的对应措施:

冷战的实质:

冷战结束的标志(时间和事件):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二、思想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不仅对南联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三、能力培养: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形成了 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 ”。 ,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 ,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一超多强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回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世界格局”的定义。“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当今世界的格局是怎样的?

由 发展成“ ”, “一超”是 ,“多强”是指 、 、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3、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

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思考回答:

阅读材料:材料一: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年全世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字表。材料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称,欧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和美国平起平坐的

欧洲大陆上的超级大国”。材料三: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GDP值约为美国的50%左右。其军事力量在质量上已超过英法德等国,居世界第三位。日本将加快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回答:这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二、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1980~1999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为3.4%,发达国家为2.6%。 材料二:教材中有关2000年人权委员会改选,美国落选一事。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2、科索沃战争

冷战结束后, 、 、 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 发动了对 的战争,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物质损失,中国驻南使馆也遭到了 的袭击, 名中国记者牺牲。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 的表现,是美国对 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堂小结: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这对世界的和平进程是极其不利的,我们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课堂练习:

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事件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提出 D、北约组织建立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

A、强大的军事实力 B、稳定的政局

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 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3、当今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它的确立最终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

A、政治稳定程度 B、经济实力C、科技 D、军事实力

4、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目的是( )

A、维护人权 B、支持科索沃独立 C、 维护和平 D、加强控制巴尔干

5、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的多强是指:( )

A、 美国 中国 日本 欧盟 B、中国 日本 欧盟 俄罗斯

C、日本 俄罗斯 欧盟 D、中国 俄罗斯 美国 欧盟

3.讲解当今国际格局“一超多强”时,注意思考:为什么美国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几个角度考虑: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以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系代替,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②军事上,美国拥有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拥有先进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③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一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④尽管70年代,美国因为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出现了“滞胀”,但8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尤其是90年代美国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作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美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出现了低通胀与低失业率并存,而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

4.学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时,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什么地位?面对多极化的趋势,我国应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

5.学习科索沃战争后,针对其中“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这一句,请你课后查阅资料,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联合国的哪些基本准则?(国际法的基本准则集中体现在《联合国宪章》的序言、宗旨和原则部分)

6.学习本课后,你试着与几位同学进行专题讨论或写一篇小论文,主题:如何看待“人权高于主权”?

要点: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的人权原则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途径。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

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

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二、思想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

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

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

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

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三、能力培养: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

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

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的能力。

教学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教学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报道: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被巴拿马收回,这意味着什么? 讲授新课: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阅读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

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小组活动:

介绍印度自19世纪中期以来反英国殖民统治的大规模的民族独立运动。

介绍二战后印度的民族独立

介绍印巴分治的由来。

介绍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

思维拓展:

印度的独立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有什么影响?

英国殖民者为什么要印巴分治?

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联系现实:印巴问题和印度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有何影响和借鉴?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小组活动:谈谈新航路开辟后,非洲遭受到的殖民灾难。

介绍二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说说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武装起义。

介绍苏伊士运河。

课堂讨论: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

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古巴革命的简况。

思考与讨论: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什么?

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

直击现实: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课堂练习:

1、 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的年份是( )A.1933年 B.1939年 C.1947年

D.1949年

2.20世纪50年代末,用武装斗争方式结束了美国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的拉美国家

是( )A.海地 B.巴拿马 C.古巴 D.智利

3.中东战争问题的关键是( )A.英国对以色列的支持 B.阿拉伯对以色列的抵

制C.巴以冲突 D.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

4.“非洲独立年”是指( )A.1960年 B.1975年 C.20世纪60年代 D.20

世纪70年代

5.拉丁美洲建立革命政府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 )A.巴拿马 B.古巴

C.墨西哥 D.智利

6.印度第一任共和国总理是( )A.甘地 B.提拉克 C.尼赫鲁 D.纳赛尔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

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二、思想认识:引导学生认识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大特点。

并认识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

三、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

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由来。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导言。了解第四次中东战争。

二战后爆发了哪几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战事频仍,动荡不已的根源在哪里?

学习新课: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

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该名称来源

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千米,

人口一亿多。

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也包

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2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深入探究:

1、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2、中东战火频仍有何具体表现?

3、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1、中东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中东战争频仍的根本原因吗?

2、对巴以和平进程作出过贡献的人物有哪些?试作简要介绍。

3、中东地区内部对实现该地区和平存在哪些障碍?就国际方面而言,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的

最大障碍是什么?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欷儿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二、思想认识:使学生能真切感受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既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更由本国的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制约;同时还应认识到大国的对外政策既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际局势,还会对其本国实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三、能力培养:从课堂讨论和思考中,培养学生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学习新课: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学生根据回忆旧知识,以及观看图片回答:为什么美苏的同盟关系会破裂的?

;; 。

一、冷战政策

1、“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是

3、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冷战”的信号是:1946年3月,丘吉尔的 。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 的出台。

4、“冷战”政策的表现:

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实施 。它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约的成立标志 。

5、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 ”。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 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60年代爆发的 是两大阵营的又一次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

1、阅读下列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思考: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的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从 开始,美苏争霸的局面开始形成。

2、美苏争霸的过程及特点:

阶 段 时 间 特 点 美领导人 苏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有限缓和 里根 戈尔巴乔夫 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分别是: ; ; 。

课堂练习:

1、完成下列有关美苏冷战的内容:

冷战的原因:

冷战开始的信号:

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

冷战的战略重点地区:

美国实施冷战的经济步骤:

美国实施冷战的军事步骤:

苏联在军事方面的对应措施:

冷战的实质:

冷战结束的标志(时间和事件):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二、思想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不仅对南联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三、能力培养: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形成了 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 ”。 ,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 ,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一超多强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回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世界格局”的定义。“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当今世界的格局是怎样的?

由 发展成“ ”, “一超”是 ,“多强”是指 、 、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3、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

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思考回答:

阅读材料:材料一: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年全世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字表。材料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称,欧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和美国平起平坐的

欧洲大陆上的超级大国”。材料三: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GDP值约为美国的50%左右。其军事力量在质量上已超过英法德等国,居世界第三位。日本将加快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回答:这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二、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1980~1999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为3.4%,发达国家为2.6%。 材料二:教材中有关2000年人权委员会改选,美国落选一事。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2、科索沃战争

冷战结束后, 、 、 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 发动了对 的战争,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物质损失,中国驻南使馆也遭到了 的袭击, 名中国记者牺牲。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 的表现,是美国对 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堂小结: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这对世界的和平进程是极其不利的,我们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课堂练习:

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事件是( )

A、丘吉尔“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提出 D、北约组织建立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

A、强大的军事实力 B、稳定的政局

C、发达的科技和教育 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3、当今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它的确立最终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

A、政治稳定程度 B、经济实力C、科技 D、军事实力

4、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目的是( )

A、维护人权 B、支持科索沃独立 C、 维护和平 D、加强控制巴尔干

5、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的多强是指:( )

A、 美国 中国 日本 欧盟 B、中国 日本 欧盟 俄罗斯

C、日本 俄罗斯 欧盟 D、中国 俄罗斯 美国 欧盟

3.讲解当今国际格局“一超多强”时,注意思考:为什么美国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几个角度考虑: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以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系代替,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②军事上,美国拥有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拥有先进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③美国经济实力雄厚,一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④尽管70年代,美国因为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出现了“滞胀”,但8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尤其是90年代美国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作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美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出现了低通胀与低失业率并存,而经济持续增长的局面。

4.学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时,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什么地位?面对多极化的趋势,我国应如何迎接机遇和挑战?

5.学习科索沃战争后,针对其中“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这一句,请你课后查阅资料,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联合国的哪些基本准则?(国际法的基本准则集中体现在《联合国宪章》的序言、宗旨和原则部分)

6.学习本课后,你试着与几位同学进行专题讨论或写一篇小论文,主题:如何看待“人权高于主权”?

要点: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的人权原则高于别国的主权。它的实质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同时也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实施霸权主义,推行其全球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途径。


相关内容

  • 6.12亚非拉的奋起(人教版)4
  •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2.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过程与方法: 1.你如何认识印巴问题?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 ...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奋起直追的亚非拉国家]
  •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奋起直追的亚非拉国家> 图们市石岘一中 王学文 2013.3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冷战局面下的全球性竞争>的第四节内容.讲述的是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统治,走上独立发展之路.本课的内 ...

  •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主备人:刘成贵 主讲人: 授课时间: 教学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教学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 "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产生了哪些不良的影响?(它给 ...

  • 第2亚非文明古国教案
  • 2014-2015 学年(上学期)教案 教师姓名: 九 年级备课组 学科: 历史 课题 年级: 第2课 九年级 班级: 第 课时 共 课时 互动设计 6.公元前 23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公 元前 15 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7.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 王. ...

  • 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同步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上)(2)
  • 授 主备 人 审核人 用案人 时 间 课题 第 2 课上古亚非文明 同步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上) 记住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及四个 教学 目标 种姓等级:了解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 <汉谟拉比法典>的进步性和种姓制度的落后 性:理解尼罗 ...

  • 古代亚非文化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史诗和诺亚方洲舟的神话. 2.通过纵向(例如归纳古埃及的文字.历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横向(例如归纳整理古代亚非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两方面的 ...

  • 和平外交 教案
  • <和平外交>教案 一.教学立意: 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深层次关注"新中国 的外交充满了艰辛,也闪耀着智慧". 二.教学目标: 1.周恩来主要活动和国家的外交策略. 2.善于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 3.外 ...

  •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三单元 两极下的竞争 第12课 苏东的艰难探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尝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B.知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改革,匈牙利改革一度成效显著. C.思考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 2 ...

  •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