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读《等待戈多》

还记得第一次读《等待戈多》的时候还是大一下学期的时候,那时候读的时候很痛苦啊,因为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而且也没有完整的一个故事,只知道他们在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但是也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为什么最后不来,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戈多明明不来两个人还要傻傻的等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但是这学期和老师一起讨论学习的时候收获颇多,茅塞顿开。

作者贝克特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所创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一经典之作,不可理喻、不合逻辑、不可调和也不合道理与规范。

首先,经过这次的讨论学习之后,对于剧作的剧情和人物还有戏剧语言方面有了一些收获。在关于剧情方面,之前读的时候也是觉得它没有故事、也缺乏情节,尤其是第二幕基本上是对于第一幕的重复,剧情也没有什么发展,是同一平面上的循环。两天时间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这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戈多,至于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就连他们两个当事人都不知道原因,甚是荒唐,根本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也没有什么道理,而且在等待的过程当中他们两个人还时不时的争吵,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而且就在两个人商量好要走了,不再等待了,可是两个人还是在原地待着,一动不动。

在关于剧中人物,剧作对剧中人物既缺乏个性的塑造,更没有对心灵的深入发展,只是人类的一种象征,个性性格缺乏。爱斯特拉冈象征着是一个偏重感性的人,从他的一些主要表现还有主要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他只是在关注自我的生命状态,没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在剧作一开始的时候脱靴子还有在后来的捡鸡骨头的动作,表现出了爱斯特拉冈对于他自身生存状态的不适,因为他焦虑的点只在自己的身体方面,只关注自我了;就连在人际交往方面他都在以自我为中心,他要与弗拉基米尔拥抱,让弗拉基米尔拥抱他,体现了他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且他很容易随遇而安,其实生活的状态一点也不健康不科学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对“蜜月旅行”的向往和“诗人气质”的自我定位方面也体现出爱斯特拉冈精神生活的内涵始终定位在感性方面,不能自拔,实在太感性以至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显得太荒诞。另一方面的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既有相似的方面也有完全相反的方面,相反的方面就是弗拉基米尔是一个偏向理性的人,出场的时候她的基本姿态就是思考,总是在一直思考,也得不到任何出路与解答,也就是说看不到希望的所在;但是相似的方面是弗拉基米尔也是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和爱斯特拉冈一样,他一直专注于自己的思考当中,一天天的不停的思考。 此外,还有波卓与幸运儿还有送信的男孩这三个人物。波卓代表着极为享受在人际关系的主宰地位,而幸运儿则是在享受安平乐道的生活,享受为奴的幸福感;至于送信的男孩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灵性的人,是与“上面”相关的人。两位流浪汉是现代文明背景中自由人的代表(更多在西方人)而波卓和幸运儿则是人类仍然存在的奴役关系中的不同阶级的人的代表(更多在东方)。送信的男孩代表的是西方宗教文明背景下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在作者心目当中他们共同成为人类整体的代表。

关于戏剧语言,缺乏基本的逻辑,各说各话。缺乏传统戏剧对话的一些基本特点,没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台词没有行动性,也没有潜台词,剧中人物的彼此思想难以交流,言谈似乎成为她们打发时间消除焦虑和避免思考的方式。

其次,另一个让我觉得收获颇多的地方就是关于戈多的内涵与作品的关联性的方面。之前我在读作品的时候觉得戈多的含义好复杂,根本没有头绪去思考,现在把这不作品放在西方的那种文化背景下去思考的话觉得戈多也许就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亦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单单针对于戈多的内涵来说,第一,戏剧文本对戈多内涵的表现就是在西方精神传统的救世主的形象,就是上帝的形象;第二,戏剧文本对戈多的表现更是绝望中的

现代西方人对人生出路的探索,戈多就是拯救与希望。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进入等待的这一悲剧性状态。可以从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来理解。

就这两个流浪汉而言,因为他们或者是生活在感性生命的束缚中,或者生活在理性生命的捆绑中,无法“因信称义”,也就是说无法获得重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去生活。但是,在两一方面他们又深深体会到生命的荒诞,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痛苦和纠结,深深体会到自己的无力,体会到自己无路可走。他们知道有“拯救”,有“拯救者”,这既是来自人生命深处从上而来,本来就有的渴求,更是来自他们生活的文明和文化传统。

从波卓和幸运儿来看,他们往往以人为神,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为世俗人生目的以巫术、迷信和拜偶像的方式拜神。他们常常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生命的无意义,所以也就不会产生对戈多的需要。他们很少能够进入“等待戈多”的状态,他们的人生更为可悲。

还有报信的男孩,当他说戈多不来的时候,他自己实际上也处在与戈多分离的人生状态中,因为,那不符合圣经。因为他把自己定位在了“报信人”的位置而又让自己“职业化”所以他实际上比那些处在等待状态中的普通人更为可悲,更为虚伪,总之,他离戈多很远。 最后,自己也彻底明白了等待在剧中的意义。第一,等待说明靠自己无法走出人生的困境,拯救只能自上而来。第二,说明人在根本意义上的有限性,人靠自己无法超越感性欲求和理性自我对人自身的掌控和捆绑。第三,等待说明人在绝望中仍然执着于自己,不愿破碎自我,不愿认罪悔改,唯有因信称义,重生得救,人才能彻底走出“等待”的人生。

读《等待戈多》

还记得第一次读《等待戈多》的时候还是大一下学期的时候,那时候读的时候很痛苦啊,因为也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而且也没有完整的一个故事,只知道他们在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但是也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为什么最后不来,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戈多明明不来两个人还要傻傻的等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但是这学期和老师一起讨论学习的时候收获颇多,茅塞顿开。

作者贝克特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所创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一经典之作,不可理喻、不合逻辑、不可调和也不合道理与规范。

首先,经过这次的讨论学习之后,对于剧作的剧情和人物还有戏剧语言方面有了一些收获。在关于剧情方面,之前读的时候也是觉得它没有故事、也缺乏情节,尤其是第二幕基本上是对于第一幕的重复,剧情也没有什么发展,是同一平面上的循环。两天时间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这两个流浪汉一直在等待戈多,至于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就连他们两个当事人都不知道原因,甚是荒唐,根本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也没有什么道理,而且在等待的过程当中他们两个人还时不时的争吵,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而且就在两个人商量好要走了,不再等待了,可是两个人还是在原地待着,一动不动。

在关于剧中人物,剧作对剧中人物既缺乏个性的塑造,更没有对心灵的深入发展,只是人类的一种象征,个性性格缺乏。爱斯特拉冈象征着是一个偏重感性的人,从他的一些主要表现还有主要特征就可以看出来他只是在关注自我的生命状态,没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在剧作一开始的时候脱靴子还有在后来的捡鸡骨头的动作,表现出了爱斯特拉冈对于他自身生存状态的不适,因为他焦虑的点只在自己的身体方面,只关注自我了;就连在人际交往方面他都在以自我为中心,他要与弗拉基米尔拥抱,让弗拉基米尔拥抱他,体现了他的自我中心主义。而且他很容易随遇而安,其实生活的状态一点也不健康不科学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对“蜜月旅行”的向往和“诗人气质”的自我定位方面也体现出爱斯特拉冈精神生活的内涵始终定位在感性方面,不能自拔,实在太感性以至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显得太荒诞。另一方面的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既有相似的方面也有完全相反的方面,相反的方面就是弗拉基米尔是一个偏向理性的人,出场的时候她的基本姿态就是思考,总是在一直思考,也得不到任何出路与解答,也就是说看不到希望的所在;但是相似的方面是弗拉基米尔也是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和爱斯特拉冈一样,他一直专注于自己的思考当中,一天天的不停的思考。 此外,还有波卓与幸运儿还有送信的男孩这三个人物。波卓代表着极为享受在人际关系的主宰地位,而幸运儿则是在享受安平乐道的生活,享受为奴的幸福感;至于送信的男孩来说,他是一个具有灵性的人,是与“上面”相关的人。两位流浪汉是现代文明背景中自由人的代表(更多在西方人)而波卓和幸运儿则是人类仍然存在的奴役关系中的不同阶级的人的代表(更多在东方)。送信的男孩代表的是西方宗教文明背景下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在作者心目当中他们共同成为人类整体的代表。

关于戏剧语言,缺乏基本的逻辑,各说各话。缺乏传统戏剧对话的一些基本特点,没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台词没有行动性,也没有潜台词,剧中人物的彼此思想难以交流,言谈似乎成为她们打发时间消除焦虑和避免思考的方式。

其次,另一个让我觉得收获颇多的地方就是关于戈多的内涵与作品的关联性的方面。之前我在读作品的时候觉得戈多的含义好复杂,根本没有头绪去思考,现在把这不作品放在西方的那种文化背景下去思考的话觉得戈多也许就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亦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单单针对于戈多的内涵来说,第一,戏剧文本对戈多内涵的表现就是在西方精神传统的救世主的形象,就是上帝的形象;第二,戏剧文本对戈多的表现更是绝望中的

现代西方人对人生出路的探索,戈多就是拯救与希望。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进入等待的这一悲剧性状态。可以从剧中人物的生活状态来理解。

就这两个流浪汉而言,因为他们或者是生活在感性生命的束缚中,或者生活在理性生命的捆绑中,无法“因信称义”,也就是说无法获得重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去生活。但是,在两一方面他们又深深体会到生命的荒诞,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痛苦和纠结,深深体会到自己的无力,体会到自己无路可走。他们知道有“拯救”,有“拯救者”,这既是来自人生命深处从上而来,本来就有的渴求,更是来自他们生活的文明和文化传统。

从波卓和幸运儿来看,他们往往以人为神,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为世俗人生目的以巫术、迷信和拜偶像的方式拜神。他们常常意识不到他们自己生命的无意义,所以也就不会产生对戈多的需要。他们很少能够进入“等待戈多”的状态,他们的人生更为可悲。

还有报信的男孩,当他说戈多不来的时候,他自己实际上也处在与戈多分离的人生状态中,因为,那不符合圣经。因为他把自己定位在了“报信人”的位置而又让自己“职业化”所以他实际上比那些处在等待状态中的普通人更为可悲,更为虚伪,总之,他离戈多很远。 最后,自己也彻底明白了等待在剧中的意义。第一,等待说明靠自己无法走出人生的困境,拯救只能自上而来。第二,说明人在根本意义上的有限性,人靠自己无法超越感性欲求和理性自我对人自身的掌控和捆绑。第三,等待说明人在绝望中仍然执着于自己,不愿破碎自我,不愿认罪悔改,唯有因信称义,重生得救,人才能彻底走出“等待”的人生。


相关内容

  • 希望与幻灭
  • 希望与幻灭--解读<等待戈多>中"等待"的二重意义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戏剧代表作."乡间一条小路.一颗树.黄昏."这便是整个戏剧的场景和时间,两个流浪汉在这棵长出两个叶子的"枯树"下苦苦地等待着戈多„„曾经绚烂的 ...

  • [等待戈多]读后感1500字
  •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 ...

  • 等 待 的 背 后
  • 等 待 的 背 后 --论<等待戈多>"虚望"中的"希望" 摘要: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现代人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在荒原上徘徊与等待.本文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为中心,从源于痛苦 ...

  • 等待戈多教案
  •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 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3. 分析了解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不同. 4. 分析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由< ...

  • 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_侯晓丽
  • 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侯晓丽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中国教育的现状和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一样都是令人堪忧的.教育领域中森严的等级分层让中国的教育法则最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教育本身是否有意义升级为最受公众质疑的焦点问题之一.素质教终演化为社会资源角逐的森林法则. 育改革虽然 ...

  • 荒诞派戏剧特征及[等待戈多]
  • 文 / 索尼 "二战"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首先是法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戏剧品种,它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对白也是语无伦次.这个新的戏剧品种的名称不确定.因其思想上艺术上与二十年代的先锋派有相似之处,往往被笼统地称为先锋派.1961年,经过将近十年的实践,英国戏剧理 ...

  • 新阅读书目(一)
  • 阅读书目 (一) 进入大学,如何学习是重要的一环,与中学迥然不同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学习氛围,使得很多初入大学的同学感到不适应和困惑,简单地说,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在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老师管得少了,讲课快了:学生自主学习多了:学习范围广了.中学时期大家学习目的很明确,考大学.一切围绕高考进行.而大 ...

  • 由[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
  • 摘要:荒诞派戏剧的语言以荒诞的形式表现了荒诞的主题,其迥异于传统戏剧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等待戈多>一直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从作品的对白来探讨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语言特色:<等待戈多> 中图分类号:H025文献标 ...

  • 读[等待戈多]有感
  • 读<等待戈多>有感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