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就是思维定势。

  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出五道简单的数学题,其中第一、二、三道题属于同一种类型,第四、五道属另一种类型,要求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实验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过前三道题并掌握了这类计算题最简便的解法之后,待计算第四、五道题时还会继续沿用前面用过的方法而不另找途径。其实,只要稍加考虑,就能很快发现后两道题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每当采取一种特定的思路并取得成功后,下一次就很可能继续采用同样的思路。这种思路运用得越多,其固定性就越强,这种现象就叫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解决同种类型问题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容易让人的思维沿着一定的轨道做定向运动,思维方式越来越趋于简单化,一旦面临不同性质的问题时就容易死搬硬套老经验。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还表现在,解决难题时如果采取了不利的思路,那么就会使学生在错误的思想中越陷越深,以致钻牛角尖。

  客观事实也正是这样: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实例。经验应当成为人们启迪创新的钥匙,而不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过程的模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三个方面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

  一、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过去的应试教育常常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体,教师教会学生一道习题,让学生整十整百条地练习,但题型稍有变化,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样的学习,虽说当时看起来掌握了,但却不能应变于实践中。时代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思维,即具有统摄教学全过程的思维能力和辩证的分析能力。不但要把握其特点、规律,而且要善于从各种信息、资料及他人的思维成果中把个别的、分散的、不系统的认识,通过综合思维整理加工,找出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高瞻远瞩、明察善断,让学生不再在过去的框架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真正学到知识,发展智力。

  二、精选设计,注重授课艺术,使学生形成独立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潜能、感受和需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个性,拓展其思路,独立思考,独具卓识。教学中思维的独立性,是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表现,它不是要“独树一帜”“各行其是”,而是在全局意图下,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独立见解,以丰富的想象力,跨越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进军,推断教学发展趋势,预见教学发展进程。

  三、抓住各有力环节,发展学生多向性思维能力

  教学艺术本身就是多维性的,同时又是德、智、体、真、善、美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复杂多样的学生个体中,运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去引导学生,就必须广开思路,从时间到空间,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思维,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约束,突破老框框,激发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如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工作还需多少天?”可直接列式4÷2/5-4=6(天)。

  四、适时打破原有狭隘的思维定势

  导致思维定势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成定势的知识经验的局限性、肤浅性和观念的片面性、狭隘性。这一方面与小学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及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有关。比如,过分强调并不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的情况下,提倡“类型诀窍”或“类型程序”式的解题规律。因此,当新的学习课题、新的问题情境与原思维定势相驳时,就需要摆脱原思维定势的束缚,突破狭隘思维定势。例如,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连加、连乘算式实行简便运算时,学生所关注的是数据的特点及其位置的变化与运算顺序的改变,所以比较容易形成“凑整”的运算定势,但对于可将数据转换、结合的前提(参与连加、连乘运算的数据)常常并不在意。于是,遇到7.5+2.5-7.5+2.5,325÷25×4这样的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也盲目地做出“凑整”的定势反应。可见,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强调适用范围,使弱刺激得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中的奇谋良策,往往是“逼”出来的。单向思维的人,常常越“逼”越“死”,善于多向思维的人则越“逼”越“活”,发挥多向性思维,就能不拘一格,破除陈规,达到一般性思维所不能的效果,对提高教学创造力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林革.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3).

  编辑 赵飞飞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就是思维定势。

  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出五道简单的数学题,其中第一、二、三道题属于同一种类型,第四、五道属另一种类型,要求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最简便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实验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过前三道题并掌握了这类计算题最简便的解法之后,待计算第四、五道题时还会继续沿用前面用过的方法而不另找途径。其实,只要稍加考虑,就能很快发现后两道题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每当采取一种特定的思路并取得成功后,下一次就很可能继续采用同样的思路。这种思路运用得越多,其固定性就越强,这种现象就叫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解决同种类型问题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容易让人的思维沿着一定的轨道做定向运动,思维方式越来越趋于简单化,一旦面临不同性质的问题时就容易死搬硬套老经验。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还表现在,解决难题时如果采取了不利的思路,那么就会使学生在错误的思想中越陷越深,以致钻牛角尖。

  客观事实也正是这样: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实例。经验应当成为人们启迪创新的钥匙,而不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过程的模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三个方面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

  一、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过去的应试教育常常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体,教师教会学生一道习题,让学生整十整百条地练习,但题型稍有变化,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样的学习,虽说当时看起来掌握了,但却不能应变于实践中。时代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思维,即具有统摄教学全过程的思维能力和辩证的分析能力。不但要把握其特点、规律,而且要善于从各种信息、资料及他人的思维成果中把个别的、分散的、不系统的认识,通过综合思维整理加工,找出内在关系和本质属性,从而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高瞻远瞩、明察善断,让学生不再在过去的框架中受思维定势的束缚,真正学到知识,发展智力。

  二、精选设计,注重授课艺术,使学生形成独立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潜能、感受和需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个性,拓展其思路,独立思考,独具卓识。教学中思维的独立性,是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表现,它不是要“独树一帜”“各行其是”,而是在全局意图下,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独立见解,以丰富的想象力,跨越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进军,推断教学发展趋势,预见教学发展进程。

  三、抓住各有力环节,发展学生多向性思维能力

  教学艺术本身就是多维性的,同时又是德、智、体、真、善、美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复杂多样的学生个体中,运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去引导学生,就必须广开思路,从时间到空间,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式思维,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约束,突破老框框,激发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如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工作还需多少天?”可直接列式4÷2/5-4=6(天)。

  四、适时打破原有狭隘的思维定势

  导致思维定势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成定势的知识经验的局限性、肤浅性和观念的片面性、狭隘性。这一方面与小学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及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有关。比如,过分强调并不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的情况下,提倡“类型诀窍”或“类型程序”式的解题规律。因此,当新的学习课题、新的问题情境与原思维定势相驳时,就需要摆脱原思维定势的束缚,突破狭隘思维定势。例如,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连加、连乘算式实行简便运算时,学生所关注的是数据的特点及其位置的变化与运算顺序的改变,所以比较容易形成“凑整”的运算定势,但对于可将数据转换、结合的前提(参与连加、连乘运算的数据)常常并不在意。于是,遇到7.5+2.5-7.5+2.5,325÷25×4这样的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也盲目地做出“凑整”的定势反应。可见,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强调适用范围,使弱刺激得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中的奇谋良策,往往是“逼”出来的。单向思维的人,常常越“逼”越“死”,善于多向思维的人则越“逼”越“活”,发挥多向性思维,就能不拘一格,破除陈规,达到一般性思维所不能的效果,对提高教学创造力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林革.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J].发明与创新:中学时代,2011(3).

  编辑 赵飞飞


相关内容

  • 自然辩证法_结课论文
  • 浅谈定势思维与反定势思维 食品学院 2010级食工班 范康福 2010239001 摘要:定势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时时刻刻都在悄无声息的影响我们.本文从古代.现代.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简单介绍有关此问题的看法,旨在揭示定势思维与反定势思维的长短处,使得这两种思维模式能够更好的为 ...

  • 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的途径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来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一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目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能动地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质联系,形成新的思想, 获得新的发现,制定 ...

  • 打破申论作答定势思维
  • 打破申论作答定势思维 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于12月5日举行.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对申论的定义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赋予了申论的四个本质特征:坚持能力导向.采用主观性试题.命题贴近机关工作实际.以给定资料为展 ...

  • 创新性思维
  • 创新性思维之我见 创新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字典>中解释为"抛弃旧的,创造新的."列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最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毛泽东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

  • 论"五项修炼"视角下国企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 摘 要: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在信息化时代,知识飞速更新,人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中,并赢得发展机遇. 关键词:"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内 ...

  • 探讨招贴设计的创意思维
  • 作者:moonking 日期:2011-08-26 所谓"创意"就是指创造性的独特的主意,它能使广告达到预期的广告目的.就招贴而言,创意是指表现招贴主题的独创性的意念或新颖的构想.美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兰德曾经说过 "没有创意,就没有设计",所以创意是招贴设计的 ...

  • 课题_招贴设计的创意思维探讨
  • 招贴设计的创意思维探讨 摘要:创意是招贴设计的灵魂,并已成为招贴作品获得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创意思维方法的应用在招贴设计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直接影响到招贴设计的成败.文章阐述了招贴设计的创意思维方法与创意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招贴设计:创意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Abstract:The ...

  • 怎样帮助学生学好高中地理
  • 摘要:具有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改变和更新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努力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地理教学.在此我根据自己教学的经验对如何帮助学生学好高中地理谈 ...

  • 刍议作文创新精神的培养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文章要想让读者眼睛一亮,就得从构思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要我写"中走出来,树立"我要写"的意识.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