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泛的诚挚的规律的问题

【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1,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2,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3悌4君子,民之父母。’非至4德5,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教育之所以着重于继承,并非是到家里每天都看得见。教育着重于继承,是恭敬地对待天下所有为人父母的原因;教育着重于敬爱,是恭敬地对待天下所有为人兄长的原因;教育着重于服从,是恭敬地对待天下所有为人统治者的原因。《诗经》上说:‘快乐友爱那君子,他是人民父母亲。’如果不是诚挚的规律,谁能够让民众有如此很大的顺从呢?”

【说明】所谓“广至德”,即是指广泛的诚挚的规律。在《圣治章第九》中,孔子说过:“父子之道,天性也。”这个天性,就是最诚挚的人性规律。“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一种论述,是指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而固有的基本特征。孟子认为具备仁义是人天生的禀赋,但是在人的本性中只是开端、萌芽,即善端,并不等于善的完成。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这种禀赋,所以他强调环境和教育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年成的好坏,职业的不同,周围人们的影响,都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起制约作用。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有无恒产(固定的产业收入)起决定作用。高于一般老百姓的士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的努力。如果珍惜人性固有的善端,志趣远大,即使环境恶劣,也不能动摇一个人奋发向上的意志。相反,如果自暴自弃,人性就会丧失,把自己降低到禽兽的水平。孟子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给人民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便进一步诱导他们向善;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套“养心莫善于寡欲”以及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方法,要求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后来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著名论点,即性恶论。认为“好利”、“疾恶”、“好声色”是人的自然情欲,即人的天性。善的道德意识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他著有《性恶》等篇阐述这一论点。董仲舒用阴阳观念来阐明人性的性质,区分贪、仁两种人性。他还以仁性为性,贪性为情,含有性善情恶的思想倾向。唐代哲学家李翱在《复性书》中,明确提出性善情恶的观点,认为“人之性皆善”,而“情者,性之邪也”。又说:“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知其本者也。”性善是天赋的,圣人能够保持先天的本性,而不惑于情;普通百姓则为情所惑,丧失了原来的本性。性是纯粹至善的,情是惑性、害性的。由此进而提出灭情复性,以成圣人的主张。宋代邵雍也有性善情恶的思想。他主张性是无私而清明的,情是偏蔽而昏暗的。性善情恶的观点和佛教的心性学说相通,具有僧侣主义色彩,曾受到王安石等人的批评。东汉时期王充则明确提出性有善有恶,认为人性或善或恶,本性不可移易的人极少,大多数人是可善可恶或善恶混,他称之为“中人”。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他强调环境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举例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孔子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一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王充的人性论亦有宿命论色彩。他认为善恶是气禀决定的,“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这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人性论。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孰是孰非,只是要弄清楚性本善的思想。在人类进化为人之前,善恶观念就存在于动物之中。人类进化为人之后,善恶观念更得到加强,随着人类识别能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形成,是非曲直观念、羞耻观念、恭敬观念、恻隐观念都一步步产生,尔后圣王兴,则人民更趋向于为善!至私有制产生,并且畸形发展,人性才逐渐趋向恶的方面。虽然,私有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在这其中,如果多提倡恻隐、羞耻、恭敬、是非之心,使人们趋善避恶,那么人类社会就会稳定发展。因此,孟子认为,正因为人类本性当中有善的因素,人们才会彼此相互亲爱,人们才会有团结的思想,人类才会组成社会。如果没有,人类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而依然还和其它动物一样,是猩猩猿猴。告子说:“食色,性也。”其实告子也已经知道了饮食和爱人是人的本性,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因为,群体意识的产生,促使人们相爱,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所以,孟子提出的“性本善”是很有道理的。本章所述,在于继承,在于学习人性的根本规律,即爱护与恭敬,而不是希望人们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为人处世。

——————————————————

【注释】1.悌:(tì替)《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韩非子·忠孝》:“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乎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说文》:“悌,善兄弟也。”这里用为这里用为敬重、敬爱兄长之意。

2.臣:(chén尘)《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管子·法法》:“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战国策·秦策》:“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这里作为动词使用,为臣服、归顺之意。

3.恺:(kǎi楷)《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庄子·天道》:“中心物恺。”《说文》:“恺,乐也。”这里用为和蔼平易之意。

4.悌:(tì替)《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韩非子·忠孝》:“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乎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说文》:“悌,善兄弟也。”贾谊《道术》:“弟爱兄谓之悌。”这里用为这里用为敬重、敬爱兄长之意。

5.至:真挚,诚挚。《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庄子·天下》:“不离于真,谓之至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6.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广泛的诚挚的规律的问题

【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1,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2,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3悌4君子,民之父母。’非至4德5,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教育之所以着重于继承,并非是到家里每天都看得见。教育着重于继承,是恭敬地对待天下所有为人父母的原因;教育着重于敬爱,是恭敬地对待天下所有为人兄长的原因;教育着重于服从,是恭敬地对待天下所有为人统治者的原因。《诗经》上说:‘快乐友爱那君子,他是人民父母亲。’如果不是诚挚的规律,谁能够让民众有如此很大的顺从呢?”

【说明】所谓“广至德”,即是指广泛的诚挚的规律。在《圣治章第九》中,孔子说过:“父子之道,天性也。”这个天性,就是最诚挚的人性规律。“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一种论述,是指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而固有的基本特征。孟子认为具备仁义是人天生的禀赋,但是在人的本性中只是开端、萌芽,即善端,并不等于善的完成。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这种禀赋,所以他强调环境和教育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年成的好坏,职业的不同,周围人们的影响,都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起制约作用。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有无恒产(固定的产业收入)起决定作用。高于一般老百姓的士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的努力。如果珍惜人性固有的善端,志趣远大,即使环境恶劣,也不能动摇一个人奋发向上的意志。相反,如果自暴自弃,人性就会丧失,把自己降低到禽兽的水平。孟子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给人民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以便进一步诱导他们向善;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套“养心莫善于寡欲”以及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方法,要求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后来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著名论点,即性恶论。认为“好利”、“疾恶”、“好声色”是人的自然情欲,即人的天性。善的道德意识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他著有《性恶》等篇阐述这一论点。董仲舒用阴阳观念来阐明人性的性质,区分贪、仁两种人性。他还以仁性为性,贪性为情,含有性善情恶的思想倾向。唐代哲学家李翱在《复性书》中,明确提出性善情恶的观点,认为“人之性皆善”,而“情者,性之邪也”。又说:“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知其本者也。”性善是天赋的,圣人能够保持先天的本性,而不惑于情;普通百姓则为情所惑,丧失了原来的本性。性是纯粹至善的,情是惑性、害性的。由此进而提出灭情复性,以成圣人的主张。宋代邵雍也有性善情恶的思想。他主张性是无私而清明的,情是偏蔽而昏暗的。性善情恶的观点和佛教的心性学说相通,具有僧侣主义色彩,曾受到王安石等人的批评。东汉时期王充则明确提出性有善有恶,认为人性或善或恶,本性不可移易的人极少,大多数人是可善可恶或善恶混,他称之为“中人”。他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他强调环境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举例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孔子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一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王充的人性论亦有宿命论色彩。他认为善恶是气禀决定的,“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这是一种抽象的自然人性论。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孰是孰非,只是要弄清楚性本善的思想。在人类进化为人之前,善恶观念就存在于动物之中。人类进化为人之后,善恶观念更得到加强,随着人类识别能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形成,是非曲直观念、羞耻观念、恭敬观念、恻隐观念都一步步产生,尔后圣王兴,则人民更趋向于为善!至私有制产生,并且畸形发展,人性才逐渐趋向恶的方面。虽然,私有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在这其中,如果多提倡恻隐、羞耻、恭敬、是非之心,使人们趋善避恶,那么人类社会就会稳定发展。因此,孟子认为,正因为人类本性当中有善的因素,人们才会彼此相互亲爱,人们才会有团结的思想,人类才会组成社会。如果没有,人类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而依然还和其它动物一样,是猩猩猿猴。告子说:“食色,性也。”其实告子也已经知道了饮食和爱人是人的本性,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因为,群体意识的产生,促使人们相爱,一个人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所以,孟子提出的“性本善”是很有道理的。本章所述,在于继承,在于学习人性的根本规律,即爱护与恭敬,而不是希望人们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为人处世。

——————————————————

【注释】1.悌:(tì替)《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韩非子·忠孝》:“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乎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说文》:“悌,善兄弟也。”这里用为这里用为敬重、敬爱兄长之意。

2.臣:(chén尘)《书·康王之诰》:“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管子·法法》:“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老子·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战国策·秦策》:“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这里作为动词使用,为臣服、归顺之意。

3.恺:(kǎi楷)《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庄子·天道》:“中心物恺。”《说文》:“恺,乐也。”这里用为和蔼平易之意。

4.悌:(tì替)《诗·大雅·泂酌》:“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韩非子·忠孝》:“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乎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说文》:“悌,善兄弟也。”贾谊《道术》:“弟爱兄谓之悌。”这里用为这里用为敬重、敬爱兄长之意。

5.至:真挚,诚挚。《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庄子·天下》:“不离于真,谓之至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6.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相关内容

  • 孝经注疏 卷七 广至德章第十三
  • 卷七 广至德章第十三 [疏]正义曰:首章标至德之目,此章明广至德之义.故以名章,次<广要道>之后.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言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於内,其化自流於外.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举孝悌以为教,则 ...

  • 好消息!池州这所小学拟推荐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 日前,安徽省文明办发布<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公示>名单,拟推荐15所小学.7所中学.3所高校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其中,池州一所小学名列其中.一起来看看↓↓↓ 全国文明校园(小学)拟推荐名单(15所)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 亳州学院附属小学南校三义路校区 宿州市雪枫小学 蚌 ...

  •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阅读答案
  •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 卢 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此诗为唐岐王正德年间761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李僴是诗人的朋友. 8.诗的 ...

  • 刘长卿事迹新证
  • [摘 要]新出土墓志中,有三方涉及中唐著名诗人刘长卿.以墓志与史籍参证,可以进一步探讨刘长卿生平事迹的几个问题:一,为陈留浚仪县尉问题:二,登进士第时间:三,为监察御史时间:四,为鄂岳转运判官时间. [关键词]新出土墓志 刘长卿 生平事迹 唐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

  • 寻访吴文化
  • 寻访吴文化--泰伯墓之旅 鸿山国际新城吴文化广场以泰伯墓为依托,以鸿山为背景创建的集传承.弘扬吴文化及旅游的圣地.作为吴文化探索的第一站,我们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泰伯墓. 去之前我们在网上便查找了一些有关泰伯墓的资料,泰伯墓在山南麓,依山建造.上面是坟冢,平面圆形,直径约3米余,周围筑青石块护墙,顶部用 ...

  • 文明丹阳历史镜头:延陵季子至诚至德,三让王位徐墓挂剑
  •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齐名的圣人,有"南季北孔"之称.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中心在丹阳延陵镇)名号"延陵季子".季札礼让.诚信.睿智,世称"至德第三人".季札"多次 ...

  • 陆德明经典释文探微
  • 陆德明<经典释文>探微 陈龙国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摘 要:<经典释文>是陆德明给<周易>等十四种经典所作的音义,对<释文>的作者.编纂旨意.内容.体例.成书年代.影响.版本作了简要的介绍,旨在使人们对<释文> ...

  • 新唐书地理志4
  • 岭南道,盖古扬州之南境,汉南海.郁林.苍梧.珠崖.儋耳.交趾.合浦.九真.日南等郡.韶.广.康.端.封.梧.藤.罗.雷.崖以东为星纪分,桂.柳.郁林.富.昭.蒙.龚.绣.容.白.罗而西及安南为鹑尾分.为州七十有三,都护府一,县三百一十四.其名山:黄岭.灵洲.其大川:桂.郁.厥赋:蕉.纻.落麻.厥贡: ...

  • 庄子和屈原在浪漫主义方面的异同
  • 但是,<庄>.<骚>又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构成它们浪漫 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不同.屈原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因 而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楚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 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不外举贤授能和 修明法度.这种"关政"理想诗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