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举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校:甘南县八一学校 年级:九年语文上册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编写人:苏 猛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1. 熟悉课文、能自由诵。2. 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断句正音。

2.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 ǔ ____使命 (2)秦王f ú ___然怒 (3)免冠徒xi ǎn ____

(4)以头qi āng ____地 (5)休j ìn ____降于天 (6)天下g ǎo ___素

(7)秦王色n áo ____ (8)hu ì ____星袭月

3.容易出错的字。

雎( ) 怫( ) 跣( ) 抢 ( )

傀( ) 缟( ) 挠( )

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

三、作品、背景。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四、课文大意。

1.根据注释弄清课文文意。

2.复述课文。

3.自学效果检测。

完成课后作业2、3题。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落实。

2. 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 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4. 理解性背诵。

教学过程

一、昨天知识抽查导入新课。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请广于君

4.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 ┕ 徒以有先生也 惠┍ 大王加惠 ┕ 汝之不惠 5.重点词语解释抽查。

1: 2

3、其许寡人: 4、大王加惠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布衣:

19、免冠徒跣: 20

21 22

23 : 24、休祲:

25 26、缟素:

27 28

29 30

二、理解性背诵、默写。括号内为老师的要求。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三、作业,根据本文内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阅读题,明天同学交换做。

第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

1. 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作者写作思路。 3. 写作特色。 4. 文章内容深研。

5. 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文脉络分析。

(一)、整体把握

概括主题

划分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写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 。

第二部分(第 段),写 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 段),写 ,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 段),写唐雎以“ ”反击秦王的“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 段),写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二)、比较两人的表现

秦王:使人谓——不悦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 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唐雎:

三、课文深研。

(一)、释疑探究。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5、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6、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7、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8、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9、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10、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11、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四、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五、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4、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六、作业。

学校:甘南县八一学校 年级:九年语文上册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编写人:苏 猛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重点:1. 熟悉课文、能自由诵。2. 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断句正音。

2.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 ǔ ____使命 (2)秦王f ú ___然怒 (3)免冠徒xi ǎn ____

(4)以头qi āng ____地 (5)休j ìn ____降于天 (6)天下g ǎo ___素

(7)秦王色n áo ____ (8)hu ì ____星袭月

3.容易出错的字。

雎( ) 怫( ) 跣( ) 抢 ( )

傀( ) 缟( ) 挠( )

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

三、作品、背景。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四、课文大意。

1.根据注释弄清课文文意。

2.复述课文。

3.自学效果检测。

完成课后作业2、3题。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本课时重点: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落实。

2. 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 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4. 理解性背诵。

教学过程

一、昨天知识抽查导入新课。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2.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3.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请广于君

4.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 ┕ 徒以有先生也 惠┍ 大王加惠 ┕ 汝之不惠 5.重点词语解释抽查。

1: 2

3、其许寡人: 4、大王加惠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布衣:

19、免冠徒跣: 20

21 22

23 : 24、休祲:

25 26、缟素:

27 28

29 30

二、理解性背诵、默写。括号内为老师的要求。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三、作业,根据本文内容,自己出12分的文言文阅读题,明天同学交换做。

第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

1. 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作者写作思路。 3. 写作特色。 4. 文章内容深研。

5. 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文脉络分析。

(一)、整体把握

概括主题

划分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写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 。

第二部分(第 段),写 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 段),写 ,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 段),写唐雎以“ ”反击秦王的“ ”。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 段),写 。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二)、比较两人的表现

秦王:使人谓——不悦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出使__沉着应对 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唐雎:

三、课文深研。

(一)、释疑探究。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5、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6、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7、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8、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9、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10、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11、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四、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五、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4、当今中国在世界之林仍算不上强国,我们在外交上又应当怎样做呢?

六、作业。


相关内容

  • 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
  • 发展・院校发展・ 教育发展研究2006.7A 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 ! 赵文华 周巧玲 我国大学通过制订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已越来越普遍,因为通过战略管理能够使大学更清从高等教育文献与管理实践中可以晰地认识自身的目的与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更好地分配资源. 发现,多数欧美大学的战略规划 ...

  • 微党课讲稿-不忘初心 不辱使命
  • 不忘初心 不辱使命 同志们: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微党课题目是: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如果几千万党员都合格,那将是一支多么伟大的力量!如今"两学 ...

  • 王治军典型课教案 之唐睢不辱使命
  • 课题: 典 型 课 教 案 举办单位:宋集中心校授课人:王治军授课时间:2013.11 <唐睢不辱使命> 典 型 课 教 案 课题:<唐睢不辱使命> 授课时间:2013.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疏通文意 2.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读出 ...

  • 唐睢不辱使命编辑版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睢不辱使命>文言知识检测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一.文学常识填空: 十.对下列文言语句进行翻译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

  •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对比阅读
  •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训练 比较阅读(1)唐雎不辱使命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 ...

  • [唐雎不辱使命]译文
  • 唐雎不辱使命 作者:刘向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 ...

  • 唐且不辱使命
  • 唐且不辱使命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配乐朗读课文. 二.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洁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 ...

  • [唐睢不辱使命]朗读教学初探
  • <唐睢不辱使命>朗读教学初探 <唐睢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课古文.传统的古文教学 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着重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人物的分析. 内容的理解.课文的背诵.整个过程,学生始终被动地听,机械地 记.这样的教学,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没有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更无探究与 ...

  •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教案
  •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 公开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复述.朗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5.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 ...

  •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
  • 2008年.2009年<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汇编 2008徐州市 (一)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 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 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