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临床六班 姓名:王春艳 学号:2014120249
论环境与肿瘤的关系 摘要: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与肿瘤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约80%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外因有关。外部致癌因素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内部致癌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致性格等。目前普遍认为,绝大多数肿瘤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基因)相互作用产生的。在此仅对环境与肿瘤进行一下讨论。
关键词:环境,肿瘤
肿瘤是指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发生了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它是一种基因病,但并非是遗传的。
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而环境到底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何关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类与吸烟相关的肿瘤约30%,与饮食有关的肿瘤约35%,与病毒有关的肿瘤约20%。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肿瘤约20%。引起肿瘤的外环境因索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3类。外源性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于正常细胞,经过多步骤病理过程产生的细胞恶变。
(1)化学致癌:根据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及促癌物三类。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不需代谢就可直接与体内细胞起作用,引起易感基因突变,如致癌性烷化剂、亚硝酰胺类。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需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形成化学形式活泼的形式才起作用,如多环芳烃、芳香胺、亚硝胺、黄曲霉毒素。促癌物单独作用于机体不致癌,但可促进其他致癌物的作用,使基因突变的细胞大量繁殖和扩散,如巴豆、糖精、苯巴比妥。按致癌物诱发肿瘤的关系分为:肯定致癌物,如砷及砷化物;可疑致癌物,如铜、铁及亚硝胺等;潜在致癌物,如铅、锌等。这些化学致癌物引起的常见肿瘤(癌)为:苯:颗粒型白细胞消失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甲醛:鼻咽癌,肺癌等。六价铬:肺癌,砷化物:皮肤癌,芳香胺:膀胱癌,黄曲霉素:肝癌。化学致癌作用是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化学致癌物作用的靶子:DNA ,诱导生成DNA 加和物,作用于前癌基因、抑癌基因;非DNA ,作用于染
色体纺锤丝系统,作用于与DNA 修复或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酶系统。化学致癌因素具有累计和协同效应。
(2)物理致癌:物理致癌因素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电离辐射:过度的接受电离辐射,能引起DNA 的单链或双链断裂,加上电离辐射产生的OH-自由基及核苷酸碱基的作用,可使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诱发各种恶性肿瘤。非电离辐射:(1)紫外线辐射: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透过皮肤表面到达真皮表层。大剂量的紫外线辐射可引起DNA 断裂,引起DNA 双螺旋的局部变性形成二聚体,导致交联,从而使DNA 复制停止,或在新形成的链上诱发一个改变的碱基系列,进而诱发恶性肿瘤。长期暴晒于阳光下,可诱发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2)射频和微波辐射:主要是指无线电波致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有文献报道微波辐射能加强紫外线照射和化学致癌的作用。(3)低频非电离辐射:核电厂操作工、线路员、铝工或电焊工:等职业人群暴露于较高的低频非电离辐射环境中,其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比接受低频非电离辐射暴露的普通人群要高。物理致癌因素主要产生自由基来引发肿瘤。 (3)生物致癌:在致癌性生物因素中,目前认为病的是最重要的。我们将可以导致动物肿瘤的病毒称为肿瘤病毒。①人类乳头瘤病毒: 可引发生殖道和喉、宫颈癌等。②Epstein-Barr 病毒:EB 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肿瘤有关。③乙型肝炎病毒:HBV 本身不含转化基因,病毒DNA 的整合也无固定模式。但是,一些研究发现,HBV 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几率是未感染者的200倍。以上三种为DNA 肿瘤病毒,DNA 肿瘤病毒感染细胞后,若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 中,它们的一些基因产物可以导致细胞转化发生癌。另外还有 RNA 肿瘤病毒 病毒感染细胞后,以病毒RNA 为模板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DNA ,然后整合到宿主DNA 中并表达,导致细胞转化。慢性转化病毒本身不含癌基因,但是有很强的促进基因转录的启动子或增强子。逆转录后插入宿主细胞DNA 的原癌基因附近,引起原癌基因激活和过度表达,使宿主细胞转化。如成人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与人类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I 有关。其他的生物致癌因素包括一些细菌和寄生虫。如肝吸虫易引发胆管癌。
大约80%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外因有关。但是,外源性致癌物的影响是通过机体内因而起作用的。内源性致癌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致性格等机体内环境。
(1) 内分泌功能紊乱 当疾病或某种外因引起内分泌紊乱的时候,可使某些激素作用敏感的相应组织器官,
导致细胞的增殖和癌变。例如女性激素分泌过
多易产生乳腺和子宫肿瘤;男性激素分泌过多易产生前列腺癌。
(2)
神经精神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刺激因子长期而过度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高级神经活动机能衰退,正常的物质代谢失调,使致癌物质发
挥作用,容易发生肿瘤。
(3)
免疫状态 人体具有抗肿瘤免疫机能,如果这种免疫机能强,可以消灭瘤细胞;如果这种免疫机能弱,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就容易发生肿瘤。
(4) 遗传因素 目前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结肠腺癌、乳腺癌、胃癌等均有较明显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应该说某些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结
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可总结为下图: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去改造我们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保护并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出台法律政策来治理环境污染,减少各种有害环境因素的排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在当今如此环境下,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轻压力,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远离有毒化学物质及各种辐射,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防病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曾益新 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张晓波. 常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致癌因素[J]. 劳动保护, 2003,(04).
班级:临床六班 姓名:王春艳 学号:2014120249
论环境与肿瘤的关系 摘要: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与肿瘤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约80%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外因有关。外部致癌因素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内部致癌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致性格等。目前普遍认为,绝大多数肿瘤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基因)相互作用产生的。在此仅对环境与肿瘤进行一下讨论。
关键词:环境,肿瘤
肿瘤是指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发生了改变,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它是一种基因病,但并非是遗传的。
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而环境到底与人类肿瘤的发生有何关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类与吸烟相关的肿瘤约30%,与饮食有关的肿瘤约35%,与病毒有关的肿瘤约20%。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肿瘤约20%。引起肿瘤的外环境因索分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3类。外源性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于正常细胞,经过多步骤病理过程产生的细胞恶变。
(1)化学致癌:根据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及促癌物三类。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不需代谢就可直接与体内细胞起作用,引起易感基因突变,如致癌性烷化剂、亚硝酰胺类。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需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形成化学形式活泼的形式才起作用,如多环芳烃、芳香胺、亚硝胺、黄曲霉毒素。促癌物单独作用于机体不致癌,但可促进其他致癌物的作用,使基因突变的细胞大量繁殖和扩散,如巴豆、糖精、苯巴比妥。按致癌物诱发肿瘤的关系分为:肯定致癌物,如砷及砷化物;可疑致癌物,如铜、铁及亚硝胺等;潜在致癌物,如铅、锌等。这些化学致癌物引起的常见肿瘤(癌)为:苯:颗粒型白细胞消失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甲醛:鼻咽癌,肺癌等。六价铬:肺癌,砷化物:皮肤癌,芳香胺:膀胱癌,黄曲霉素:肝癌。化学致癌作用是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化学致癌物作用的靶子:DNA ,诱导生成DNA 加和物,作用于前癌基因、抑癌基因;非DNA ,作用于染
色体纺锤丝系统,作用于与DNA 修复或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酶系统。化学致癌因素具有累计和协同效应。
(2)物理致癌:物理致癌因素主要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大类。电离辐射:过度的接受电离辐射,能引起DNA 的单链或双链断裂,加上电离辐射产生的OH-自由基及核苷酸碱基的作用,可使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诱发各种恶性肿瘤。非电离辐射:(1)紫外线辐射: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透过皮肤表面到达真皮表层。大剂量的紫外线辐射可引起DNA 断裂,引起DNA 双螺旋的局部变性形成二聚体,导致交联,从而使DNA 复制停止,或在新形成的链上诱发一个改变的碱基系列,进而诱发恶性肿瘤。长期暴晒于阳光下,可诱发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2)射频和微波辐射:主要是指无线电波致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有文献报道微波辐射能加强紫外线照射和化学致癌的作用。(3)低频非电离辐射:核电厂操作工、线路员、铝工或电焊工:等职业人群暴露于较高的低频非电离辐射环境中,其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比接受低频非电离辐射暴露的普通人群要高。物理致癌因素主要产生自由基来引发肿瘤。 (3)生物致癌:在致癌性生物因素中,目前认为病的是最重要的。我们将可以导致动物肿瘤的病毒称为肿瘤病毒。①人类乳头瘤病毒: 可引发生殖道和喉、宫颈癌等。②Epstein-Barr 病毒:EB 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肿瘤有关。③乙型肝炎病毒:HBV 本身不含转化基因,病毒DNA 的整合也无固定模式。但是,一些研究发现,HBV 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几率是未感染者的200倍。以上三种为DNA 肿瘤病毒,DNA 肿瘤病毒感染细胞后,若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 中,它们的一些基因产物可以导致细胞转化发生癌。另外还有 RNA 肿瘤病毒 病毒感染细胞后,以病毒RNA 为模板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DNA ,然后整合到宿主DNA 中并表达,导致细胞转化。慢性转化病毒本身不含癌基因,但是有很强的促进基因转录的启动子或增强子。逆转录后插入宿主细胞DNA 的原癌基因附近,引起原癌基因激活和过度表达,使宿主细胞转化。如成人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与人类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I 有关。其他的生物致癌因素包括一些细菌和寄生虫。如肝吸虫易引发胆管癌。
大约80%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外因有关。但是,外源性致癌物的影响是通过机体内因而起作用的。内源性致癌因素包括遗传、内分泌、免疫、营养、精神致性格等机体内环境。
(1) 内分泌功能紊乱 当疾病或某种外因引起内分泌紊乱的时候,可使某些激素作用敏感的相应组织器官,
导致细胞的增殖和癌变。例如女性激素分泌过
多易产生乳腺和子宫肿瘤;男性激素分泌过多易产生前列腺癌。
(2)
神经精神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各种刺激因子长期而过度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高级神经活动机能衰退,正常的物质代谢失调,使致癌物质发
挥作用,容易发生肿瘤。
(3)
免疫状态 人体具有抗肿瘤免疫机能,如果这种免疫机能强,可以消灭瘤细胞;如果这种免疫机能弱,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就容易发生肿瘤。
(4) 遗传因素 目前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结肠腺癌、乳腺癌、胃癌等均有较明显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应该说某些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结
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可总结为下图: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去改造我们的基因,但是我们可以保护并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出台法律政策来治理环境污染,减少各种有害环境因素的排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在当今如此环境下,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轻压力,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远离有毒化学物质及各种辐射,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防病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曾益新 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张晓波. 常见的化学性和物理性致癌因素[J]. 劳动保护,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