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摘要: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和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弄清二者的关系、性质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清政府所搞的近代化运动,虽然这两次运动都没有成功,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这两次新政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中国近代化 清政府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政改革 洋务派 近代化运动 资本主义近代化 帝国主义侵略

正文:

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主要领导人物是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的思想就是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所谓的“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所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正是由于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使得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不可避免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清末新政简介

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

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然而封建统治阶级实施清末新政的目的根本不在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因而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最终清末“新政”也没能避免破产的命运。

二者的分析比较

相同点:

二者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目地和性质不同;两次运动的内容不尽相同,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

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两个派别的比较:

这两个派别都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应向西方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这两个派别进行比较,也可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思想“西学东渐”的认识。

相同点:首先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其次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最后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皇族内阁”的成立,令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而分崩离析。

不同点:其一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其二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守旧,而洋务派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下面对这二者的历史背景、具体革新内容以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

第一、历史背景惊人地相似。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洋务运动开始时,

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在人民起义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在这种形势下,穷途末路的清朝政府搞起了新政。其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强迫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逐渐向侵略者靠拢,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派也开始得势。 清末新政开始时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攻陷了北京,1901年清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是惊人的相似。

第二、宗旨与目的大致相同。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有着相类似的宗旨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学习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末新政的实质:也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改良”性质的改革。

第三、具体改革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所发展。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大部分内容相类似。不同的是,清末新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前进,有所发展。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期间,办起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厂矿分别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出现,民族工业也掺杂其中了。清末新政,在经济上的努力更为突出。工矿业方面,由于清廷采取奖励政策,洋务运动的老厂矿有所恢复与发展,新的厂矿也大量涌现。相当于以前四十多年总和的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金融事业也有所发展。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期间,突出的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清末新政期间,对原有军事工业进行了扩建,普遍增加了经费,更主要的是编练新军。 在文化教育方面。洋务运动期间有了一定的重视,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培养兴办洋务德人才,地方出现了新式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活动。清末新政时,清政府把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政府不仅废除了科举制度,而且清廷又令各省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为了人才,清廷还大力派公费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提倡到欧美各国留学。

第四、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两次新政,需款甚巨,劳苦大众,捐税累累,如牛负重。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为中国造成并

发展了买办阶级、军阀集团与官僚资本。 两次新政的军事工业、建立新军等,也起到了镇压人民的反动作用。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客观上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洋务运动期间,在军事、民用企业中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而清末新政中,由于工矿企业迅速增加,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步扩大。 其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到中国来,这是拔地而起破天荒之事,民族工业就伴随着洋务派“求富”口号的声浪出现了。清末新政,民族资本更加兴旺,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第三,洋务运动期间设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而清末的办学热、留学生洪流的出现及大量翻译外国书籍,使西方科学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第四,洋务运动中的民办企业,在抵制洋货与洋人贸易垄断上起了一定作用。清末新政的抵制作用就更鲜明了,各种工厂企业大量出现,是其表现之一,特别是收回利权运动,群情高昂,成效显著。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是一脉相承的,清末新政是洋务运动的持续和开展。虽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认识到改革的本质而失败,但其中有关经济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这两次封建统治者发起的革新,我们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和定位。

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哈尔滨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

王守中《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

《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论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摘要: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和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有许多共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弄清二者的关系、性质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清政府所搞的近代化运动,虽然这两次运动都没有成功,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这两次新政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在。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中国近代化 清政府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政改革 洋务派 近代化运动 资本主义近代化 帝国主义侵略

正文:

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其主要领导人物是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的思想就是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所谓的“中体西用”。洋务运动所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正是由于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使得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不可避免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清末新政简介

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

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然而封建统治阶级实施清末新政的目的根本不在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因而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最终清末“新政”也没能避免破产的命运。

二者的分析比较

相同点:

二者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目地和性质不同;两次运动的内容不尽相同,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

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两个派别的比较:

这两个派别都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应向西方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这两个派别进行比较,也可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思想“西学东渐”的认识。

相同点:首先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其次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最后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皇族内阁”的成立,令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而分崩离析。

不同点:其一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其二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守旧,而洋务派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下面对这二者的历史背景、具体革新内容以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

第一、历史背景惊人地相似。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民起义斗争的沉重打击。洋务运动开始时,

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然没有结束在人民起义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在这种形势下,穷途末路的清朝政府搞起了新政。其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洋务运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强迫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逐渐向侵略者靠拢,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派也开始得势。 清末新政开始时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攻陷了北京,1901年清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是惊人的相似。

第二、宗旨与目的大致相同。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有着相类似的宗旨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学习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末新政的实质:也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改良”性质的改革。

第三、具体改革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所发展。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大部分内容相类似。不同的是,清末新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前进,有所发展。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期间,办起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厂矿分别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出现,民族工业也掺杂其中了。清末新政,在经济上的努力更为突出。工矿业方面,由于清廷采取奖励政策,洋务运动的老厂矿有所恢复与发展,新的厂矿也大量涌现。相当于以前四十多年总和的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金融事业也有所发展。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期间,突出的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清末新政期间,对原有军事工业进行了扩建,普遍增加了经费,更主要的是编练新军。 在文化教育方面。洋务运动期间有了一定的重视,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培养兴办洋务德人才,地方出现了新式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活动。清末新政时,清政府把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清政府不仅废除了科举制度,而且清廷又令各省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为了人才,清廷还大力派公费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提倡到欧美各国留学。

第四、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两次新政,需款甚巨,劳苦大众,捐税累累,如牛负重。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为中国造成并

发展了买办阶级、军阀集团与官僚资本。 两次新政的军事工业、建立新军等,也起到了镇压人民的反动作用。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客观上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洋务运动期间,在军事、民用企业中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而清末新政中,由于工矿企业迅速增加,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步扩大。 其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到中国来,这是拔地而起破天荒之事,民族工业就伴随着洋务派“求富”口号的声浪出现了。清末新政,民族资本更加兴旺,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第三,洋务运动期间设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而清末的办学热、留学生洪流的出现及大量翻译外国书籍,使西方科学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第四,洋务运动中的民办企业,在抵制洋货与洋人贸易垄断上起了一定作用。清末新政的抵制作用就更鲜明了,各种工厂企业大量出现,是其表现之一,特别是收回利权运动,群情高昂,成效显著。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是一脉相承的,清末新政是洋务运动的持续和开展。虽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认识到改革的本质而失败,但其中有关经济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这两次封建统治者发起的革新,我们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和定位。

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

《哈尔滨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

王守中《论晚清近代化的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

《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3期


相关内容

  • 清末新政研究综述
  • 清末新政研究 清末新政是指1901-1911年,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的危亡,迎合新兴阶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过去研究新政只限于1901年至1905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将1906年至1911年之间的预备立宪囊括在内.这 ...

  •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
  • ·学术动态·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陈向阳 进入90年代以来, 清末新政研究逐渐升温, 出现了一股颇具规模的研究热潮.一批新成果.新观点脱颖而出, 随之涌现出一些新热点或新领域, 并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清末新政研究中出现的这些新动向作一概略介析.限于学识.资讯与篇幅, 不当与不周之处, ...

  • 清末新政"造就"了辛亥革命--兼与张鸣教授商榷
  • 辛亥革命网 2011年10月11日 来源:探索与争鸣 作者:黄福寿 查看:1804 次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藉新政(改革)消弭革命.实现王朝自救,但新政的实施却又为革命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 ...

  • 清末新政的进步性与辛亥革命的必然性
  • 清朝统治者的两难困境 众所周知,清朝统治者来自关外满族,入主中原之后,自身的汉化程度逐渐提高,国家治理方式采用儒法兼用的汉人传统模式,但在权力分配与支配上,清朝以防范汉人作为基本国策,满汉矛盾虽在表面上渐呈之势,满.汉两族各自的记忆与情感世界在整体上却未必消失,尤其在西方列强接连东犯,满族统治者主持 ...

  •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 晚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曾几何时,在革命史观的研究视野与价值体系里,史学界大都强调暴力革命而忽视清 ...

  •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清朝最后十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时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太后挟光绪帝仓皇出逃,满清皇室威严丧尽,颜面扫地.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走狗,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 ...

  •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
  •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 摘 要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一百多年的双半社会里,在政治上清政府日益沦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爱国人士开始探索救国道路:经济上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慢慢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 ...

  •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9.4[戊戌政变]课时作业及答案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 (2013·烟台高二检测)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 ...

  • 第9课清末新政
  •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新政举措A 预备仿行宪政A 皇族内阁A 一."新政"的原因: 1.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 外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 内忧:义和团运动的震荡 2.主观目的: 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二."新政"的开始: 慈禧太后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