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
1. C (这首元曲末句直抒胸臆) 2. D(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 C(以秋景写哀情) 4. C(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七年级下册
《春望》
1.D(“望”统领前四句。) 2.B(A.移情于景,表现感时恨别。C.诗人想到远方的亲人。D.写诗人愁苦之深。)3.A(满目凄然之景) 4.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沉痛感情。)
《秦州杂诗》
1. A(这是一首杂诗,五言律诗。) 2. A(颔联以下叙述进入秦州后所见。) 3. C.颔联主要为叙述和抒情。 4. C(诗中运用对偶、双关修辞手法。)
《月夜忆舍弟》
1. B(凄凉景象。) 2.D(前两联有忆弟之情。)3. A(秋景)4. A(首联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
《移居》
1. A (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2. D(“相思则披衣”却用了顶针格。)3. B.(不言“此乐”,而说“此理”)4. B.(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勤为根本。)
《使至塞上》 1. A.(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 2. B (已过西北边塞的居延。) 3. D(既叙事,又写景) 4. D.(颔联借景抒情,颈联写景。)
《渡荆门送别》
1. C.(没有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而是表达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 2.D(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3.D(描绘出长江中上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4.D(思念故乡。)
《登岳阳楼》
1. A(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南北宋之间。)2. A.(首联第一句从大处着笔。)3. C(“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4. B(是诗人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
八年级下册
《咸阳城西楼晚眺》
1.A(七言律诗。)2. A(首句
《赤壁》
1. B.(“铁未销”表明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2. B(兵器埋入沙土的时间久远。)3.B(后二句议论。) 4. D(诗人即物感兴)
《过零丁洋》
1.B(不仅写山河,还有个人命运。) 2.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表达出作者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3. C(诗人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国家形势的险恶和个人境况的危苦。) 4. B(这两句不只用对偶,还有比喻。)
《水调歌头》
1.C(主观描写) 2. B(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3.D (全词想象浪漫。) 4. B(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D(伤感悲痛之情应围绕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方面。) 2.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 3.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没有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没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突出历史的变迁。) 4. D(最后两句议论)
《饮酒》
1.A(归隐后所作) 2.C(俯仰之间为解题关键。) 3.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它既能体会却不能言传。)4.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
《行路难》
1. C(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A(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3. D.(本诗是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4.D (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顽童,看主人年老力衰,就把撒落在地面上的茅草,一捆捆地抱走,主人呼喊他们也不听。) 2. A(首句点题,开门见山地叙述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3. D(“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运用夸张。)
4. C(未用典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D ( “山回路转”,是说一直目送友人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2. B(“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3. C(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4.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
《己亥杂诗》
1. D 2. B(比喻自己即使辞官,也愿为国效力。) 3.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拟人。)4. B(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 雪》 1. B 2. A 3. B 4.C(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
《望江南》
1. D(这是一首小令。)2. C(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 ) 3. D.(此处用未用夸张手法。) 4. D(词中完全没有要斩断情思的决心,表达出绵绵无尽的思念,因相思而愁肠寸断。)
《渔家傲 秋思》
1. D(词的意境悲凉。)2. A(是全词的核心部分。)3. B(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4.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感不一样。)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 C(以魏尚自比。)2. A(下片以抒情为主。)3. C(运用典故。)4. D(都是粗犷、豪放的。)
《武陵春》
1. B(这首词从风格上看是婉约词) 2. A(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3. C(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愁苦之深。) 4. C(表现了词人想借春色排解忧愁。)
《破阵子》
1. A 2. A(“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3. A(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4. A(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
九年级下册
《关雎》
1.D (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2. A(《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3. D(全篇三次换韵。) 4. B(“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蒹葭》 1. A(《蒹葭》出自《诗经》,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2. A(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3.A(诗歌大量使用叠词。) 4. A(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含蓄抒情。)
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 秋思》
1. C (这首元曲末句直抒胸臆) 2. D(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 C(以秋景写哀情) 4. C(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七年级下册
《春望》
1.D(“望”统领前四句。) 2.B(A.移情于景,表现感时恨别。C.诗人想到远方的亲人。D.写诗人愁苦之深。)3.A(满目凄然之景) 4.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沉痛感情。)
《秦州杂诗》
1. A(这是一首杂诗,五言律诗。) 2. A(颔联以下叙述进入秦州后所见。) 3. C.颔联主要为叙述和抒情。 4. C(诗中运用对偶、双关修辞手法。)
《月夜忆舍弟》
1. B(凄凉景象。) 2.D(前两联有忆弟之情。)3. A(秋景)4. A(首联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
《移居》
1. A (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2. D(“相思则披衣”却用了顶针格。)3. B.(不言“此乐”,而说“此理”)4. B.(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勤为根本。)
《使至塞上》 1. A.(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 2. B (已过西北边塞的居延。) 3. D(既叙事,又写景) 4. D.(颔联借景抒情,颈联写景。)
《渡荆门送别》
1. C.(没有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而是表达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 2.D(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3.D(描绘出长江中上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4.D(思念故乡。)
《登岳阳楼》
1. A(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南北宋之间。)2. A.(首联第一句从大处着笔。)3. C(“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4. B(是诗人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
八年级下册
《咸阳城西楼晚眺》
1.A(七言律诗。)2. A(首句
《赤壁》
1. B.(“铁未销”表明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2. B(兵器埋入沙土的时间久远。)3.B(后二句议论。) 4. D(诗人即物感兴)
《过零丁洋》
1.B(不仅写山河,还有个人命运。) 2.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表达出作者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3. C(诗人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国家形势的险恶和个人境况的危苦。) 4. B(这两句不只用对偶,还有比喻。)
《水调歌头》
1.C(主观描写) 2. B(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3.D (全词想象浪漫。) 4. B(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D(伤感悲痛之情应围绕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方面。) 2.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 3.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没有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没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突出历史的变迁。) 4. D(最后两句议论)
《饮酒》
1.A(归隐后所作) 2.C(俯仰之间为解题关键。) 3.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它既能体会却不能言传。)4.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
《行路难》
1. C(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A(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3. D.(本诗是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4.D (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顽童,看主人年老力衰,就把撒落在地面上的茅草,一捆捆地抱走,主人呼喊他们也不听。) 2. A(首句点题,开门见山地叙述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3. D(“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运用夸张。)
4. C(未用典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D ( “山回路转”,是说一直目送友人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2. B(“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3. C(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4.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
《己亥杂诗》
1. D 2. B(比喻自己即使辞官,也愿为国效力。) 3.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拟人。)4. B(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 雪》 1. B 2. A 3. B 4.C(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
《望江南》
1. D(这是一首小令。)2. C(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 ) 3. D.(此处用未用夸张手法。) 4. D(词中完全没有要斩断情思的决心,表达出绵绵无尽的思念,因相思而愁肠寸断。)
《渔家傲 秋思》
1. D(词的意境悲凉。)2. A(是全词的核心部分。)3. B(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4. A(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感不一样。)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 C(以魏尚自比。)2. A(下片以抒情为主。)3. C(运用典故。)4. D(都是粗犷、豪放的。)
《武陵春》
1. B(这首词从风格上看是婉约词) 2. A(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3. C(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愁苦之深。) 4. C(表现了词人想借春色排解忧愁。)
《破阵子》
1. A 2. A(“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3. A(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4. A(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
九年级下册
《关雎》
1.D (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2. A(《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3. D(全篇三次换韵。) 4. B(“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蒹葭》 1. A(《蒹葭》出自《诗经》,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2. A(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3.A(诗歌大量使用叠词。) 4. A(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含蓄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