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探索用等式性质解“ax +b =c 或a x -b =c ”这样较复杂的方程。让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在单元前3个课时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并学习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 =b ”和“x +a =b ”的简单方程。通过猜数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新的了解:设未知数。并自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而发现方程并非已学的简单方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并学习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 =b ”和“x +a =b ”的简单方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新的了解:设未知数。并自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而发现方程并非已学的简单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3、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ax ±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认识解
方程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回顾:(1)什么是方程?
(2)找等量关系式。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出示游戏规则:心里想的数(保密)把它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说出结果)?
2、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师:我能猜出你心里想的数是多少?---
3、同学们, 你们也来试试吧----
4、你是怎么猜到的?(预设生回答)教师总结:倒推式、假设一一尝试、列方程---
5、尝试列方程解答。
6、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7、解:设心里想的数为X ,那么
2X+20=80
2X+20-20=80
2X=60
2X ÷2=60÷2
X=30 答:略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用2×30+20=80)
( 设计意图: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正确的列方程格式。)
10、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11、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1、列方程并解答
2、把题目补充完整,并解决问题。
1个足球的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
2倍少4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3、练一练:聪明的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呢?(设计意图:培养学
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以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如果这个长方形花坛的宽是3米,长是多少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探索用等式性质解“ax +b =c ”这样较复杂的方程。
让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在单元前3个课时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并学习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 =b ”和“x +a =b ”的简单方程。通过猜数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新的了解:设未知数。并自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而发现方程并非已学的简单方程。在教师引导下,先运用加减等式性质求出“ax =c ”,再运用乘除等式性质求出未知数。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2种等式性质的综合运用方法。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运用2种等式性质解“ax +b =c ”这样较复杂的方程。
1、在对教材的把握上,我没有刻意要求学生会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因为当学生非常熟练对解稍微复杂方程的过程后,自然会水到渠成。
2、同时,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复杂的方程时,在“2X ”的处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角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3、在处理“2X ”的问题时,通过学生观察课件,去感悟“2X ”作为一个未知数,同时又是一个加数的双重身份,实现了学生运用两种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一个蜕变。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让学生用两种等式性质解方程时,对“几X ”在等式中的角色强调过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淡化角色的强调,学生更能接受。2、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3、教师问题的提出不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教师把的太牢,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其中也表现出我的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教师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信息载体——语言的功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猜数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探索用等式性质解“ax +b =c 或a x -b =c ”这样较复杂的方程。让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在单元前3个课时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并学习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 =b ”和“x +a =b ”的简单方程。通过猜数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新的了解:设未知数。并自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而发现方程并非已学的简单方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并学习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 =b ”和“x +a =b ”的简单方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新的了解:设未知数。并自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而发现方程并非已学的简单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3、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ax ±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认识解
方程的意义和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回顾:(1)什么是方程?
(2)找等量关系式。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猜数游戏
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出示游戏规则:心里想的数(保密)把它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说出结果)?
2、猜猜我想的数是多少?师:我能猜出你心里想的数是多少?---
3、同学们, 你们也来试试吧----
4、你是怎么猜到的?(预设生回答)教师总结:倒推式、假设一一尝试、列方程---
5、尝试列方程解答。
6、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7、解:设心里想的数为X ,那么
2X+20=80
2X+20-20=80
2X=60
2X ÷2=60÷2
X=30 答:略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用2×30+20=80)
( 设计意图:通过做猜数游戏,引起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正确的列方程格式。)
10、同桌共同玩猜数游戏。列方程并解答。
11、通过刚才游戏,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1、列方程并解答
2、把题目补充完整,并解决问题。
1个足球的白色皮有20块,比黑色皮的
2倍少4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方程与等式性质结合)
3、练一练:聪明的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呢?(设计意图:培养学
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以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如果这个长方形花坛的宽是3米,长是多少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探索用等式性质解“ax +b =c ”这样较复杂的方程。
让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在单元前3个课时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并学习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 =b ”和“x +a =b ”的简单方程。通过猜数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新的了解:设未知数。并自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而发现方程并非已学的简单方程。在教师引导下,先运用加减等式性质求出“ax =c ”,再运用乘除等式性质求出未知数。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2种等式性质的综合运用方法。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运用2种等式性质解“ax +b =c ”这样较复杂的方程。
1、在对教材的把握上,我没有刻意要求学生会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因为当学生非常熟练对解稍微复杂方程的过程后,自然会水到渠成。
2、同时,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复杂的方程时,在“2X ”的处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角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3、在处理“2X ”的问题时,通过学生观察课件,去感悟“2X ”作为一个未知数,同时又是一个加数的双重身份,实现了学生运用两种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一个蜕变。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让学生用两种等式性质解方程时,对“几X ”在等式中的角色强调过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淡化角色的强调,学生更能接受。2、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3、教师问题的提出不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教师把的太牢,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其中也表现出我的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教师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信息载体——语言的功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