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
儒家:孔子:1、“有教无类”2、“性相近、习相远”3、“学而优则仕”。孔子关注人事、倡导人本、重视人伦的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孟子:性善,重仁义,明人伦。强调“存心养性”,以塑造完美人格。荀子:性恶,重理法,讲规范,讲究“化性起伪”。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儒家传授“六艺”,重视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学思行结合,因材施教。
墨家:墨子:反对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礼乐”教育,主张以“爱利万民”为出发点,通过“兼爱”教育,以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目标。注重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学习,强调生动、实践、创造的教学方法,形成有别于其他派别的独特个性。
道家:老、庄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反朴归真。以培养超凡脱俗、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 法家:韩非:重法轻德,“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以奖惩手段强化法制观念,从而培养“明法”、“行法”的人才,首开法制主义教育先河。
儒家尚理性,讲实用,倡导启发;墨家重实践,讲功利,求创新;道家尚自然,崇直觉,重体悟;法家尚统一,贵法制,重赏罚。
二、《周易》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提倡早期教育:万物刚诞生的时候都是蒙昧无知的,所以到注重养育。儿童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早进行教育,以防止蒙昧无知的孩童误入歧途。
(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同自然中的风那样,教育者当以自己模范的言行去引导儿童,使其随风而化。
(三)尊重儿童的自主性:作为教育者,不要要求儿童来学,要让儿童主动地求学。即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与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自觉。主动精神。
师生相互尊重。一方面,学生要尊重教师,主动向教师求教;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在他们有了求职的愿望之后,便积极加以引导。
三、《礼记》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的起点是胎教:胎教是指孩子出生之前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起始阶段,它通过为胎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来促进其健康成长。并提出男女有别的教育。
(二)儿童教育的前提是慎择师保:要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利于儿童德行才能的发展。
(三)儿童教育的内容重在品德修养:1、孝敬父母;2、尊重师长;3、养成良好习惯 巩固了封建统治,其中有不少主张充分体现了男尊女卑和宗法等级制度的观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秦汉的“以法为教”与两汉的“独尊儒术”
1、商鞅变法时实行法家文教政策,“立法化俗”。2、吕不韦执政时,强调尊师重脚,注重道德修养。表明此时文教政策逐渐向儒家思想偏转。3、当秦统一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统一后。1、叔孙通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守天下”。陆贾提出以“教化”作为“守天下”的主要方式。所谓“教化”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从而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感化,形成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尚。贾谊认为各级官吏担负此种人。
2、董仲舒提出了三个文教政策:首先,重选举,广取士,实行选贤任能的察举制度。其次,兴太学,置明师,通过办学校培养人才,将“选士”和“养士”结合;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养士”、“选士”以及教化万民的唯一指导思想。
二、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一)及早施教、(二)慎重择师、(三)三育并举:体徳智(核心);(四)深浅适宜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魏晋玄学之风与隋唐三教调和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二)教儿婴孩,勿失良机
(三)徳艺双修,博专统一
(四)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五)风化熏陶,闻见结合
第四节 宋明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宋明时期的理学兴盛
理学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核心,以佛教的思辨结构为骨架,以到家的“道生万物”宇宙观为基础,把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熔于一炉而建立起来的新儒学。
二、朱熹重规范的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的意义:教育氛围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只有抓紧、抓好幼稚时期的教育,才能使其心智得到充分发展。
(二)儿童教育的内容: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
(三)儿童教育的原则:1.正面教育,防患未然。2.认真专一,知行并重。3.循序渐进,启发诱导。
三、王守仁顺自然的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明人伦”为目的。就是要明白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培养德行为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儿童教育的程序
(三)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考德、读书、习礼、歌诗。
(四)儿童教育的原则与方法:1.顺其性情、寓教于乐。2.随人分限,因材循序。3.分
班教学,相互观摩。
四、吕坤重禁戒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二、陆世仪熏陶涵养的教育思想
三、张屡祥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四、崔雪古“爱养”的教育思想
五、唐彪“善诱”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方近代学前教育观念的输入
二、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
第二节 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中体西用”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流行
二、“中体西用”观照下学前教育法规的制定
癸卯学制(1904年)
第三节 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思想
一、《大同书》与公共教育体系理想的规划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理想架构
第四节 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观
二、儿童公育的乌托邦设计
第三章 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现代社会教育背景概述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反封建的儿童观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过程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一)教育理论的传播
(二)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恽代英的儿童公育思想
一、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一)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的一致性:以社会需求来决定教育。学校与社会要有相同的改造理想。
(二)革命的教育才能改造社会:
二、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一)进行儿童公育的理由
1.儿童公育关系到世界的改造和国家的前途
2.儿童公育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
(二)儿童公育的优越性
1.使教育得到普及
2.教师能够科学地教育儿童
3.儿童公育机构是理想的教育园地
4.幼稚园也不能完全承担教育儿童的任务
三、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1.家庭体育。他主张让孩子适当地过一些户外生活,在户外睡眠、露宿。家庭体育应当包括为孩子从小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定时饮食起居,使之自幼“习于秩序的生活”。
2.家庭智育。智育可结合日常生活进行。
3.家庭德育。父母的道德行为提出了四项要求。第一、须自备有秩序的习惯。第二、须自备有勤俭的习惯。第三、须自备有好善之习惯。第四,须自备有清洁之习惯。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原则
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1.潜移默化;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感动他,而不是惩罚;3.严而有格,扬长补短。“令则必行、禁则必止”,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4.任其自由、合宜指导;5.适当暗示,积极防范。
恽代英作为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指出儿童公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革命是实现儿童公育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与实践(1891-1973)
一、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一) 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幼儿园课程是什么?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幼儿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实际行动操作,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奴环境的能力。幼儿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才能使个体与环境结束,从而产生直接经验。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反对把教材当作科目。一是从个体本身发展而得,二是和自然环境相接触而得,三是从社会环境交际而得。
(1)儿童自发的活动,即儿童自身发展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2)儿童的自然环境,包
括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3)儿童的社会环境,即与儿童现在的生活与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总之,行为课程的内容就是指儿童周围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能为其接受并有助于其获得自身发展的学习经验。
(三)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原则:第一,课程固由于自然的行为,却须经过人工的精选;第二,课程固由于劳动的行为,却须得在劳动上劳心;第三,课程固由于儿童生活中取材,但须有远大的客观标准。
1.动机,他认为在课程的实施中应把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两种动机)。
2.目的,所谓目的,在张雪门看来,主要是指教师企图使幼儿在这一行为中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而不是幼儿自己学习的目的。
3.活动,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认真设计活动。
4.活动过程,行为课程可以包括各科社会过程,但各科设计过程决不能包括行为的整个课程。
5.工具以及材料
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主张采
二、行为课程与幼稚师范教育
行为课程不只运用于幼稚园,强调“教、学、做合一”,“行动中心”的行为课程也同样施用于幼稚师范教育中。
(一)论幼稚师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对于儿童的学习,往往不免有些影响。要想儿童得到一种“较切实连贯较专一”的指导,就必须借助教师。
第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人格;其次,还需要有健全的学识。目的在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培养为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
(二)论幼稚师范教育
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办法,让师范生到特约的部分幼稚园从事实习。
实习的地点:1.中心幼稚园2.平民幼稚园3.婴儿保教园4.小学
实习的内容:参观,见习,试教、辅导。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我国幼稚教育第一代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它与同时代的陶行知所热衷的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及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等密切配合,对于冲破中国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教育以及盲目抄袭“外国化”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对当前的幼教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四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1891-1946)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于发展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取单元设计的方法,打破各学科的界限。
(一)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体认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三)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二、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内涵:1.给生活以教育;2.用生活来教育;3.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教育虽为生活所决定,但它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生活,而是对生活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改造社会生活(2)改造人
生活即教育揭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反应了教育的本质,其基本要义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以社会生活以及在此 基础上产生的经验为中心,主张用生活来教育,以社会生活为教育的素材。
(二)社会即学校
指明了生活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内涵:1.把社会办成大学校;2.把学校办成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校。形成了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教育的大教育体系。
(三)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内涵:1.生活法即教育法,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2.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强调在行,生活,活动中去认识世界,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
1.从性质上看,生活教育理论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
2.从哲学基础上看,陶行知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辩证主义的发展过程,生活教育理论正是随着他的哲学思想的变化逐步发展成熟的。
3.从教育对象上看,生活教育理论是为中华民族劳苦大众服务的。
4.从内容上看,生活教育理论是科学的,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儿童的实际需要,提出重视生活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注重行动,强调知行结合。
四、生活教育理论在幼稚教育中的应用
(一)论幼稚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主张儿童六岁以前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础阶段,是儿童求知的关键时期。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
(二)论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
由于当时幼稚园的三大病,陶行知提出:1.女工区域需要幼稚园;2.农村也需要幼稚园。
(三)论创造的幼稚教育
创造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2.解放儿童的创造力(1)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
3.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需要充分的营养;(2)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3)需要因材施教;(4)发扬民主
第五节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1892-1982)
一、儿童的发展和教育
(一)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另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此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二)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幼稚教育
通过揭示幼儿的心理特点来提出教育教学原则:1.好动;2.好模仿;3.好奇;4.好游戏;5.喜欢成功;6.喜欢合群;7.喜欢野外生活;8.喜欢称赞;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与教育(P157-165)
1.新生婴儿的发展与教育
(1)发展特点
第一,生理现象;第二,感觉;第三,动作;第四,情绪
(2)教育重点
第一,环境;第二,饮食;第三,睡眠
2.乳儿的发展与教育(新生后到1岁)
(1)发展特点
第一,各种动作的发展;第二,情绪的表现和发展;
(2)教育重点
第一,动作的教育;第二,优良情绪的培养
3.步儿期的发展与教育(1-3岁半)
(1)发展特点
第一,儿童行走的发展;第二,言语的发展;
(2)教育重点
第一,行走教育;第二,言语教育;
4.幼儿的发展与教育(3岁半-6岁)
(1)发展特点
第一,思想的活动;第二,社会性发展,首先,儿童很早就有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感觉;其次,3岁前后开始发展真正的社会生活;再次,对成人给予的帮助或干涉表现反抗;第三,
情绪的转变;
(2)教育重点
第一,以积极代替消极;第二,不姑息;第三,让儿童使用自己的首脑;第四,让儿童自己有活动的园地;第五,发展儿童的好问心;第六,父母和教师要以身作则。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几位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
二、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
(二)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
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
1.学习的性质:儿童生来有三种基本能力:感觉、联念和动作。
2.学习的原则:一是刺激;二是联念;三是动作
(三)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1.卫生教育方面
2.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
3.智育方面
三、中国化的幼稚园教育
(一)办好中国化幼稚园的15条主张(P170-172)
(二)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儿童是主体。儿童、教材和教师是教育上的三大要素
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反对分科
4.课程应采用游戏式的、小团体等教学方法
5.课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
课程中心制是编制课程的一种方式,指幼儿在园一天的所有活动,包括教育、教学的各种教材、内容、范围和方法等安排运用,都围绕自然和社会这个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来实施。以儿童盛洪、儿童经验、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基本上属于活动课程模式。
陈鹤琴的五指活动。三种方法:(1)圆周法;(2)直进法;(3)混合法
四、特殊儿童的教育
(一)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二)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目标;2.内容;3.方法
(三)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1.特殊儿童教育必须全部由国家主办;2.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在国内的散步应当是网状
的;3.必须立刻着手特教师资培养;
(四)特殊儿童教育的实施
五、“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教学原则和训育原则
(一)目的论: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二)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课程编制有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二是根据当地实际环境的情景。
(三)方法论:基本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直接经验。
(四)教学原则:活动性(做)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
(五)训育原则
第六节 张宗麟的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幼稚园课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儿童的活动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观察者等关于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生活教育思想:强调手脑并用,坚持“幼稚教育要合于儿童的生活”。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习惯养成和不断的练习。
二、幼稚园课程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幼稚园课程的含义:一种是以儿童活动进行分类:开始活动,即幼儿刚入园时养成的习惯;身体活动,即强健身体的习惯和技能;家庭活动,即反映家事和家庭关系的娃娃家游戏、建筑游戏;社会活动,即作为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技巧活动,即自我表达的活动。另一种是以学科分类。
(二)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中心制。
三、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幼稚园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倾向于社会性的,因为教育的灵魂在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社会化的课程两个依据:儿童社会和成人社会。
(一)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目标:1.增进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2.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3.协助家庭教育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内容:课程选择的两个依据:发展的社会和幼儿的生活。关于生活卫生、日常礼仪、节日和纪念日活动、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习惯、健康和清洁活动、认识党旗国旗、各种集体和社团活动。
原则:1.互助与合作精神。2.培养儿童具有爱和怜的情感。3.培养儿童具有顾到别人的思想。
(三)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实施:第一,学校教育要与现代的生活打成一片;第二,个别学习而能互助与合作;第三,朋友制。
第四章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对新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国外教育理论的引进与吸收对我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论构建
一、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
(一)面向现代化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应当拥有一切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是自然的存在,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3.儿童是社会中的人,是文化的存在,应当拥有发展的丰富环境
(二)面向儿童发展的教育观
1.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2.成人是儿童成长需要的支持者
3.教师是儿童学习环境的准备者
二、学前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和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
第一种课程观是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即认为课程是儿童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提供具体有用的知识。第二种课程观是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认为课程为经验,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人的内在天性为中心来组织课程。
1.以尊重儿童为前提,课程目标和编制适合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2.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石,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3.顺应综合化发展的时代主流,课程的理论研究走向多学科的整合
4.强调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课程计划于实施中主义发挥儿童,家长及社区的积极参与作用
三、学前教师观
1.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2.教师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
3.教师是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者和沟通者
4.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5.教师是教育生活的同构者
第三节 新时期学前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幼儿园综合教育思想的提出
(二)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实践
二、学前教育领域开展的“素质教育”
(一)幼儿园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
(二)幼儿园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
下篇 外国学前教育思想
第五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古希腊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二节 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普鲁塔克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伊拉斯谟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蒙田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康帕内拉的学前教育思想
四、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六章 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唯实论和自然主义学前教育思想
一、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1632-1704)
(一)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
(三)论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1712-1778)
(一)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论儿童的年龄分期及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
三、裴斯泰洛奇的和谐教育思想(1746-1872)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论教育心理学化
(四)论爱的教育
(五)论家庭教育
(六)论要素教育
四、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1782-1852)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
(三)论学前教育的作用和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和主知主义学前教育思想
一、欧文的“性格”形成理论(1771-1858)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赫尔巴特的儿童教育思想(1776-1841)
(一)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目的
(三)论儿童管理
(四)论教学
(五)论训育
(六)论学前儿童的教育
第七章 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中的重要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二)德可乐利的隐修学校
(三)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四)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五)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二、蒙台梭利教学法(1870-1952)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
(三)论教育环境:6个标准
(四)论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五)论感官教育
(六)论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和游戏
三、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1959-1952)
(一)“儿童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本质
(三)论教育目的
(四)论教学
(五)论学前儿童的教育
第二节 社会主义学前教育思想
一、克鲁普斯卡娅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1869-1939)
二、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和家庭教育思想(1888-1939)
第八章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一、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学前教育思想(1904-1990)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思想(1896-1980)
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学前教育思想(1908-1970)
第二节 苏联学前教育思想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思想(1896-1934)
二、吴索娃的学前教学思想(1895-1965)
三、福辽莉娜的学前美誉思想(1889-1952)
第三节 学前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一、尼尔的开放教育思想(1883-1973)
(一)夏山学校的理想和实践:民主自治的学校管理制度。
(二)论儿童教育
1.自由教育
2.论情感教育
3.论知识教育
4.论道德和宗教教育
(三)论问题儿童
(四)影响与评价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彩光谱”项目(1943-)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三)学前教育阶段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彩光谱”项目模式
三、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1917-2005)
(一)人类发展生态理论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1.架设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
2.指导家长教育子女
3.父母教育儿童时应遵循五个原则
四、马拉古兹与瑞吉欧教育模式(1920-1994)
(一)瑞吉欧的基本教育理念
1.所有的儿童都是有潜力的
2.教育的目标是为儿童提供福利
3.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1)教师是儿童的倾听者。(2)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3)教师是儿童的伙伴与向导。(4)教师是儿童活动材料的提供者。(5)教师是儿童行为的记录者与研究者。
4.儿童的百种语言
5.提倡民主与合作
6.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7.重视教学记录的作用
(三)瑞吉欧的方案教学
基本要素:一是解决真是生活中的问题;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较长期,深入的主体探索;三是成人与儿童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学习过程。
1.生成课程
2.小组工作模式
3.形成性评估
上篇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在“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
儒家:孔子:1、“有教无类”2、“性相近、习相远”3、“学而优则仕”。孔子关注人事、倡导人本、重视人伦的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孟子:性善,重仁义,明人伦。强调“存心养性”,以塑造完美人格。荀子:性恶,重理法,讲规范,讲究“化性起伪”。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儒家传授“六艺”,重视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学思行结合,因材施教。
墨家:墨子:反对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礼乐”教育,主张以“爱利万民”为出发点,通过“兼爱”教育,以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目标。注重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学习,强调生动、实践、创造的教学方法,形成有别于其他派别的独特个性。
道家:老、庄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反朴归真。以培养超凡脱俗、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 法家:韩非:重法轻德,“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以奖惩手段强化法制观念,从而培养“明法”、“行法”的人才,首开法制主义教育先河。
儒家尚理性,讲实用,倡导启发;墨家重实践,讲功利,求创新;道家尚自然,崇直觉,重体悟;法家尚统一,贵法制,重赏罚。
二、《周易》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提倡早期教育:万物刚诞生的时候都是蒙昧无知的,所以到注重养育。儿童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早进行教育,以防止蒙昧无知的孩童误入歧途。
(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同自然中的风那样,教育者当以自己模范的言行去引导儿童,使其随风而化。
(三)尊重儿童的自主性:作为教育者,不要要求儿童来学,要让儿童主动地求学。即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与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自觉。主动精神。
师生相互尊重。一方面,学生要尊重教师,主动向教师求教;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在他们有了求职的愿望之后,便积极加以引导。
三、《礼记》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的起点是胎教:胎教是指孩子出生之前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起始阶段,它通过为胎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来促进其健康成长。并提出男女有别的教育。
(二)儿童教育的前提是慎择师保:要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利于儿童德行才能的发展。
(三)儿童教育的内容重在品德修养:1、孝敬父母;2、尊重师长;3、养成良好习惯 巩固了封建统治,其中有不少主张充分体现了男尊女卑和宗法等级制度的观念。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秦汉的“以法为教”与两汉的“独尊儒术”
1、商鞅变法时实行法家文教政策,“立法化俗”。2、吕不韦执政时,强调尊师重脚,注重道德修养。表明此时文教政策逐渐向儒家思想偏转。3、当秦统一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统一后。1、叔孙通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守天下”。陆贾提出以“教化”作为“守天下”的主要方式。所谓“教化”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从而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感化,形成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社会环境和道德风尚。贾谊认为各级官吏担负此种人。
2、董仲舒提出了三个文教政策:首先,重选举,广取士,实行选贤任能的察举制度。其次,兴太学,置明师,通过办学校培养人才,将“选士”和“养士”结合;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养士”、“选士”以及教化万民的唯一指导思想。
二、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一)及早施教、(二)慎重择师、(三)三育并举:体徳智(核心);(四)深浅适宜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魏晋玄学之风与隋唐三教调和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二)教儿婴孩,勿失良机
(三)徳艺双修,博专统一
(四)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五)风化熏陶,闻见结合
第四节 宋明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宋明时期的理学兴盛
理学以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为核心,以佛教的思辨结构为骨架,以到家的“道生万物”宇宙观为基础,把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熔于一炉而建立起来的新儒学。
二、朱熹重规范的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的意义:教育氛围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只有抓紧、抓好幼稚时期的教育,才能使其心智得到充分发展。
(二)儿童教育的内容: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
(三)儿童教育的原则:1.正面教育,防患未然。2.认真专一,知行并重。3.循序渐进,启发诱导。
三、王守仁顺自然的教育思想
(一)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明人伦”为目的。就是要明白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培养德行为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儿童教育的程序
(三)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考德、读书、习礼、歌诗。
(四)儿童教育的原则与方法:1.顺其性情、寓教于乐。2.随人分限,因材循序。3.分
班教学,相互观摩。
四、吕坤重禁戒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二、陆世仪熏陶涵养的教育思想
三、张屡祥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
四、崔雪古“爱养”的教育思想
五、唐彪“善诱”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方近代学前教育观念的输入
二、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
第二节 张之洞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中体西用”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流行
二、“中体西用”观照下学前教育法规的制定
癸卯学制(1904年)
第三节 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思想
一、《大同书》与公共教育体系理想的规划
二、学前教育机构的理想架构
第四节 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观
二、儿童公育的乌托邦设计
第三章 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现代社会教育背景概述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反封建的儿童观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过程
(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一)教育理论的传播
(二)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恽代英的儿童公育思想
一、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
(一)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的一致性:以社会需求来决定教育。学校与社会要有相同的改造理想。
(二)革命的教育才能改造社会:
二、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
(一)进行儿童公育的理由
1.儿童公育关系到世界的改造和国家的前途
2.儿童公育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
(二)儿童公育的优越性
1.使教育得到普及
2.教师能够科学地教育儿童
3.儿童公育机构是理想的教育园地
4.幼稚园也不能完全承担教育儿童的任务
三、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1.家庭体育。他主张让孩子适当地过一些户外生活,在户外睡眠、露宿。家庭体育应当包括为孩子从小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定时饮食起居,使之自幼“习于秩序的生活”。
2.家庭智育。智育可结合日常生活进行。
3.家庭德育。父母的道德行为提出了四项要求。第一、须自备有秩序的习惯。第二、须自备有勤俭的习惯。第三、须自备有好善之习惯。第四,须自备有清洁之习惯。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原则
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1.潜移默化;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感动他,而不是惩罚;3.严而有格,扬长补短。“令则必行、禁则必止”,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4.任其自由、合宜指导;5.适当暗示,积极防范。
恽代英作为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指出儿童公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革命是实现儿童公育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与实践(1891-1973)
一、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一) 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幼儿园课程是什么?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幼儿所能做而又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实际行动操作,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奴环境的能力。幼儿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才能使个体与环境结束,从而产生直接经验。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反对把教材当作科目。一是从个体本身发展而得,二是和自然环境相接触而得,三是从社会环境交际而得。
(1)儿童自发的活动,即儿童自身发展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2)儿童的自然环境,包
括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3)儿童的社会环境,即与儿童现在的生活与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总之,行为课程的内容就是指儿童周围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能为其接受并有助于其获得自身发展的学习经验。
(三)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原则:第一,课程固由于自然的行为,却须经过人工的精选;第二,课程固由于劳动的行为,却须得在劳动上劳心;第三,课程固由于儿童生活中取材,但须有远大的客观标准。
1.动机,他认为在课程的实施中应把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放在首位(两种动机)。
2.目的,所谓目的,在张雪门看来,主要是指教师企图使幼儿在这一行为中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而不是幼儿自己学习的目的。
3.活动,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认真设计活动。
4.活动过程,行为课程可以包括各科社会过程,但各科设计过程决不能包括行为的整个课程。
5.工具以及材料
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主张采
二、行为课程与幼稚师范教育
行为课程不只运用于幼稚园,强调“教、学、做合一”,“行动中心”的行为课程也同样施用于幼稚师范教育中。
(一)论幼稚师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对于儿童的学习,往往不免有些影响。要想儿童得到一种“较切实连贯较专一”的指导,就必须借助教师。
第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人格;其次,还需要有健全的学识。目的在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培养为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
(二)论幼稚师范教育
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办法,让师范生到特约的部分幼稚园从事实习。
实习的地点:1.中心幼稚园2.平民幼稚园3.婴儿保教园4.小学
实习的内容:参观,见习,试教、辅导。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我国幼稚教育第一代本土化的课程体系,它与同时代的陶行知所热衷的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及陈鹤琴的“五指活动”等密切配合,对于冲破中国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教育以及盲目抄袭“外国化”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对当前的幼教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四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1891-1946)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于发展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取单元设计的方法,打破各学科的界限。
(一)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体认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三)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二、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内涵:1.给生活以教育;2.用生活来教育;3.为生活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教育虽为生活所决定,但它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生活,而是对生活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改造社会生活(2)改造人
生活即教育揭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反应了教育的本质,其基本要义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以社会生活以及在此 基础上产生的经验为中心,主张用生活来教育,以社会生活为教育的素材。
(二)社会即学校
指明了生活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内涵:1.把社会办成大学校;2.把学校办成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校。形成了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教育的大教育体系。
(三)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内涵:1.生活法即教育法,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2.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强调在行,生活,活动中去认识世界,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
1.从性质上看,生活教育理论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
2.从哲学基础上看,陶行知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辩证主义的发展过程,生活教育理论正是随着他的哲学思想的变化逐步发展成熟的。
3.从教育对象上看,生活教育理论是为中华民族劳苦大众服务的。
4.从内容上看,生活教育理论是科学的,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儿童的实际需要,提出重视生活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注重行动,强调知行结合。
四、生活教育理论在幼稚教育中的应用
(一)论幼稚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主张儿童六岁以前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础阶段,是儿童求知的关键时期。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
(二)论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
由于当时幼稚园的三大病,陶行知提出:1.女工区域需要幼稚园;2.农村也需要幼稚园。
(三)论创造的幼稚教育
创造教育思想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2.解放儿童的创造力(1)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
3.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需要充分的营养;(2)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3)需要因材施教;(4)发扬民主
第五节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1892-1982)
一、儿童的发展和教育
(一)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机会。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另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此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二)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幼稚教育
通过揭示幼儿的心理特点来提出教育教学原则:1.好动;2.好模仿;3.好奇;4.好游戏;5.喜欢成功;6.喜欢合群;7.喜欢野外生活;8.喜欢称赞;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与教育(P157-165)
1.新生婴儿的发展与教育
(1)发展特点
第一,生理现象;第二,感觉;第三,动作;第四,情绪
(2)教育重点
第一,环境;第二,饮食;第三,睡眠
2.乳儿的发展与教育(新生后到1岁)
(1)发展特点
第一,各种动作的发展;第二,情绪的表现和发展;
(2)教育重点
第一,动作的教育;第二,优良情绪的培养
3.步儿期的发展与教育(1-3岁半)
(1)发展特点
第一,儿童行走的发展;第二,言语的发展;
(2)教育重点
第一,行走教育;第二,言语教育;
4.幼儿的发展与教育(3岁半-6岁)
(1)发展特点
第一,思想的活动;第二,社会性发展,首先,儿童很早就有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感觉;其次,3岁前后开始发展真正的社会生活;再次,对成人给予的帮助或干涉表现反抗;第三,
情绪的转变;
(2)教育重点
第一,以积极代替消极;第二,不姑息;第三,让儿童使用自己的首脑;第四,让儿童自己有活动的园地;第五,发展儿童的好问心;第六,父母和教师要以身作则。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几位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
二、儿童的家庭教育
(一)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
(二)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
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
1.学习的性质:儿童生来有三种基本能力:感觉、联念和动作。
2.学习的原则:一是刺激;二是联念;三是动作
(三)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1.卫生教育方面
2.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
3.智育方面
三、中国化的幼稚园教育
(一)办好中国化幼稚园的15条主张(P170-172)
(二)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儿童是主体。儿童、教材和教师是教育上的三大要素
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反对分科
4.课程应采用游戏式的、小团体等教学方法
5.课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
课程中心制是编制课程的一种方式,指幼儿在园一天的所有活动,包括教育、教学的各种教材、内容、范围和方法等安排运用,都围绕自然和社会这个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来实施。以儿童盛洪、儿童经验、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基本上属于活动课程模式。
陈鹤琴的五指活动。三种方法:(1)圆周法;(2)直进法;(3)混合法
四、特殊儿童的教育
(一)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二)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目标;2.内容;3.方法
(三)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1.特殊儿童教育必须全部由国家主办;2.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在国内的散步应当是网状
的;3.必须立刻着手特教师资培养;
(四)特殊儿童教育的实施
五、“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教学原则和训育原则
(一)目的论: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二)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课程编制有两个原则:一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二是根据当地实际环境的情景。
(三)方法论:基本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直接经验。
(四)教学原则:活动性(做)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
(五)训育原则
第六节 张宗麟的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幼稚园课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儿童的活动为幼儿园课程的中心、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观察者等关于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生活教育思想:强调手脑并用,坚持“幼稚教育要合于儿童的生活”。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习惯养成和不断的练习。
二、幼稚园课程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幼稚园课程的含义:一种是以儿童活动进行分类:开始活动,即幼儿刚入园时养成的习惯;身体活动,即强健身体的习惯和技能;家庭活动,即反映家事和家庭关系的娃娃家游戏、建筑游戏;社会活动,即作为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技巧活动,即自我表达的活动。另一种是以学科分类。
(二)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中心制。
三、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幼稚园的各种活动都应该倾向于社会性的,因为教育的灵魂在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社会化的课程两个依据:儿童社会和成人社会。
(一)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目标:1.增进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2.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3.协助家庭教育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内容:课程选择的两个依据:发展的社会和幼儿的生活。关于生活卫生、日常礼仪、节日和纪念日活动、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习惯、健康和清洁活动、认识党旗国旗、各种集体和社团活动。
原则:1.互助与合作精神。2.培养儿童具有爱和怜的情感。3.培养儿童具有顾到别人的思想。
(三)社会化幼稚园课程的实施:第一,学校教育要与现代的生活打成一片;第二,个别学习而能互助与合作;第三,朋友制。
第四章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对新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国外教育理论的引进与吸收对我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理论构建
一、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
(一)面向现代化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应当拥有一切基本的人权
2.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是自然的存在,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
3.儿童是社会中的人,是文化的存在,应当拥有发展的丰富环境
(二)面向儿童发展的教育观
1.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2.成人是儿童成长需要的支持者
3.教师是儿童学习环境的准备者
二、学前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和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
第一种课程观是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即认为课程是儿童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提供具体有用的知识。第二种课程观是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认为课程为经验,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人的内在天性为中心来组织课程。
1.以尊重儿童为前提,课程目标和编制适合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2.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石,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3.顺应综合化发展的时代主流,课程的理论研究走向多学科的整合
4.强调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课程计划于实施中主义发挥儿童,家长及社区的积极参与作用
三、学前教师观
1.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2.教师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
3.教师是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者和沟通者
4.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5.教师是教育生活的同构者
第三节 新时期学前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幼儿园综合教育思想的提出
(二)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实践
二、学前教育领域开展的“素质教育”
(一)幼儿园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
(二)幼儿园素质教育课程的实践
下篇 外国学前教育思想
第五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古希腊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二节 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普鲁塔克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伊拉斯谟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蒙田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康帕内拉的学前教育思想
四、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六章 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唯实论和自然主义学前教育思想
一、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1632-1704)
(一)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
(三)论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1712-1778)
(一)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论儿童的年龄分期及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
三、裴斯泰洛奇的和谐教育思想(1746-1872)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论教育心理学化
(四)论爱的教育
(五)论家庭教育
(六)论要素教育
四、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教育理论(1782-1852)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
(三)论学前教育的作用和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和主知主义学前教育思想
一、欧文的“性格”形成理论(1771-1858)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赫尔巴特的儿童教育思想(1776-1841)
(一)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目的
(三)论儿童管理
(四)论教学
(五)论训育
(六)论学前儿童的教育
第七章 现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中的重要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二)德可乐利的隐修学校
(三)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四)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五)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二、蒙台梭利教学法(1870-1952)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
(三)论教育环境:6个标准
(四)论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五)论感官教育
(六)论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和游戏
三、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1959-1952)
(一)“儿童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论教育本质
(三)论教育目的
(四)论教学
(五)论学前儿童的教育
第二节 社会主义学前教育思想
一、克鲁普斯卡娅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1869-1939)
二、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和家庭教育思想(1888-1939)
第八章 当代学前教育思想史
第一节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一、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学前教育思想(1904-1990)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思想(1896-1980)
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学前教育思想(1908-1970)
第二节 苏联学前教育思想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思想(1896-1934)
二、吴索娃的学前教学思想(1895-1965)
三、福辽莉娜的学前美誉思想(1889-1952)
第三节 学前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一、尼尔的开放教育思想(1883-1973)
(一)夏山学校的理想和实践:民主自治的学校管理制度。
(二)论儿童教育
1.自由教育
2.论情感教育
3.论知识教育
4.论道德和宗教教育
(三)论问题儿童
(四)影响与评价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彩光谱”项目(1943-)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三)学前教育阶段多元智能理论的“多彩光谱”项目模式
三、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1917-2005)
(一)人类发展生态理论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1.架设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
2.指导家长教育子女
3.父母教育儿童时应遵循五个原则
四、马拉古兹与瑞吉欧教育模式(1920-1994)
(一)瑞吉欧的基本教育理念
1.所有的儿童都是有潜力的
2.教育的目标是为儿童提供福利
3.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1)教师是儿童的倾听者。(2)教师是儿童的观察者。(3)教师是儿童的伙伴与向导。(4)教师是儿童活动材料的提供者。(5)教师是儿童行为的记录者与研究者。
4.儿童的百种语言
5.提倡民主与合作
6.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7.重视教学记录的作用
(三)瑞吉欧的方案教学
基本要素:一是解决真是生活中的问题;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较长期,深入的主体探索;三是成人与儿童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学习过程。
1.生成课程
2.小组工作模式
3.形成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