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可有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信阳师范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20—20学年第学期)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提交日期:2012年6月28日研究生签名:皮可有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皮可有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目前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的代价是昂贵的,不仅仅是药物的副作用,金钱,更重要的是药物不具备长期的疗效,停药后就几乎没有效果了。抑郁症一旦复发,那么再次复发的速度就会比预期的快的多。内观认知疗法就是作为预防抑郁复发的一种新兴疗法。其疗效在临床试验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关键词:内观认知、抑郁、觉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其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的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大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部分可以缓解,少数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抑郁症患者中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临床上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depression ),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长期追踪发现 ,约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抑郁症患者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 ,预计到2020年 ,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因此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

1、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1情感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轻者感到闷闷不乐 ,无愉快感 ,凡事缺乏兴趣 ,提不起劲; 程度重者悲观绝望 ,度日如年 ,常觉 的活着没有意思、生不如死。部分患者 ,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典型的病例其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夜轻的节律特点 ,即早晨情绪低落较为严重 ,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更严重者伴有强烈的自杀观念 ,出现自杀行为 ,甚至千方百计试图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是抑郁最危险的症状 ,一定要提高警惕 ,并进行自杀危险性评估。

1.2意志活动减退

自觉懒散无力 ,精神不振 ,反应缓慢 ,对学习、工作缺乏信心 ,效率低下。意

志行为退缩 ,缺乏动力和活力。对日常事务感到厌倦和无意义 ,尽量回避社交应酬和担负责任 ,甚至日常家务、吃饭、吃药等最简单的任务都难以完成。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 ,但是被动接触良好。

1.3认知思维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 ,反应迟钝 ,表现为话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 ,患者感到脑子不能用了 ,常诉 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蜡一样开动不了,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存在负性认知,患者自我评价低 ,自感一切都不如人 ,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 ,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 ,伴有自责 ,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 ,觉得自己连累了家庭和社会,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可产生疑病观念 ,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等; 还可能出现被害妄想以及幻觉等。

1.4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闭经、乏力等。躯体不适可涉及各脏器 ,但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较常见。睡眠障碍的典型表现是早醒 ,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或更多 ,醒后难以再入睡。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 ,睡眠不深、多梦; 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快速明显减轻 ,少数患者可出现体重增加。抑郁症大多数也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好发季节为秋冬季,平均病程约为6~8个月。

2、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这种疗法主要是用来预防抑郁的再次发作,并不适用与那些正在患抑郁的患者。它是一种疗效的维持治疗。从名字可以知道,这种疗法是两种疗法的结合,内观疗法和认知疗法。无论是内观疗法还是认知疗法对抑郁都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认知疗法,在治疗抑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无论是想治疗抑郁还是想维持治疗的效果,治疗的理念和对抑郁原因的解释是很重要的一环。

2.1抑郁的原因

内观认知疗法对抑郁原因的解释继承了认知疗法的观点。抑郁是由于个体的负性思维模式引起的。即使抑郁已经治好,但患者思维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易感性,对于那些过去有抑郁症的人而言,即使是正常的常规的悲伤也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这被

JohnTeasdale 称为有差别的激活假设,即悲伤的情绪会激活与先前悲伤情绪有关的思维

模式。

穷思竭虑思维是指生活中那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会将注意力引向自身的人的反应风格。以这种方式思维的个体倾向于延长自己的悲伤感受。在这种思维状态下,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思考,想弄清楚为什么他们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这种感受,并试图理解自己的问题和个人的不足。他们相信,以这种方式来思考事情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并能找到减小沮丧的方法,但是他们用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实际上起了反作用。这种思维状态下,反思自己不好的方面,只会使抑郁持续,而不是解决问题。

2.2抑郁的治疗理念

在认知疗法中,特别是在负性思维别唤起的时候,对其进行反复的识别,并设法摆脱他们,评估其内容的准确性。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病人对负性思维和感受的观点有着更为普遍的改变,他们不再将思维视为一定是真实的或自我的一个方面,病人会改变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负性思维和感受可以被视为过去的事件在脑中的重现。他们不一定是现实的确凿反映,也不是自我的核心方面。这种距离化和去中心化的的重要性在认知疗法的讨论中被人们所认识到。但是通常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改变思维内容而不是强调其本身的重要性。

而内观似乎提供了解决预防抑郁的另外一种可能性。通过教给病人去中心化的技巧,训练他们在情绪恶化的时候对其有所意识,并使用那些将会占据信息加工通道中的有限资源的技术以使自己不再陷入穷思竭虑的想法——情绪循环中。

这里要提到内观中关于思维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我们在用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内观中称这种模式为行动模式。另一种就是存在模式,他的内涵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可以宽泛的说,他是一种觉察模式。大多数情况下他与行动模式是相反的。他有两个特点:一,它是经验性的,直接指向当下的现实经验。二,他是非评价性的,关注点在于接纳和允许当下的事实。

行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达成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普通方法,他不仅帮助我们管理日常的生活琐事,也使得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当我们改造自己的内部世界时,我们自然也会想到这种思维模式,不幸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根本无法应对情绪问题,反复的沉思总是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而且行动模式能够在无意识间被不愉快的情绪激发,使我们深陷抑郁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内观认知疗法的理论模型强调改变病人与其想法和感受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疗法中的关键成分是不在于能够改变一个人对其想法和态度的确信程度。而在于人们

是否能够学会对自己的思维模式采取一种去中心化的角度。我们无需改变个体的思维内容,而只需改变病人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即可。也就是让人们在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时从思维的行动模式转到存在模式上。

3、抑郁症临床表现的关系模型

抑郁是一种状态!从四种临床表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四种表现并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下面的这个四面体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抑郁的心理循环模型。在这个四面体中,各个顶点相互之间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三个,而另外三个受到影响后,又会反作用于刚开头的影响,进而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而无法自拔!而这种循环和四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正是抑郁难以治疗和反复发作的基础。

3.1情绪

它是抑郁最明显的标志。我们用来定义抑郁症的那些情绪状态常常被认为是抑郁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抑郁,所以我们感到伤心,低落,忧郁,痛苦…………。而生活中这些情绪本身也会是诱发抑郁的原因,特别是对于那些以前患过抑郁的人。毕竟情绪是很容易受到周围事件的影响。悲伤的情绪会给我们的思维蒙上一种灰色,思考东西时总是带着消极的色彩。悲伤的情绪会减弱我们的意志活动,使我们什么都不想做。当处于悲伤状态时,我们的身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且当我们的注意指向自身时,会对自身的身体感觉更加敏感,把身体症状给主观的扩大。

3.2认知思维

负性思维能够引发抑郁,在我们心情不好时更是雪上加霜。当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我

从来没有做对过事情的念头,就会陷入抑郁的心境。然后引发自我责备,比如我为什么是一个失败者,当我们试图解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变得更低落。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好,或没有价值,那么我们还会去追求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吗?由于对自身的关注,很容易使自己的躯体症状更明显,造成症状的自我实现。

3.3意志活动

抑郁会让我们的行为变得跟平常不一样,而我们的行为反过来又会作用于抑郁。在抑郁状态下,我们的意志活动减弱,会引起自己无能的思维。活动的减少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状况,免疫力等各方面的下降。而不良的行动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我们放弃了那些能够使自己开心的事,使自己的情绪调节受到影响。而做的事情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情绪负担。

3.4躯体症状

不仅仅负性思维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反过来也一样,身体也能够对思维和情绪起作用,使得烦恼和不满反复出现甚至不断加深。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高度灵敏的情绪觉察器,它时时刻刻都在读取我们的情绪状态,但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学会了忽略身体的需求,我们不知道关注自己的身体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方式,他可以提高交往的效率甚至增进治疗的效果。如果你患有抑郁症,你可能会对身体上出现的任何信号产生强烈的反感,这些信号往往是频繁的紧绷感,疲倦,以及生理机能的紊乱。身体的不适会引起自身情绪的变化。阻碍个体的意志行动,给负性思维以落脚点。

4、治疗方法理念之间的比较

这四种模型之间的循环关系,可以很好的描述抑郁产生和复发的模式。根据这个四面体模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比较各种抑郁症的疗法之间的差别。

认知疗法:它理论的作用点是在于思维认知,他通过与自己思想的辩解,来达到拒绝负性思维的目的,中断了认知与其他三个方面的负面联系,使认知对其他产生的影响正面化,经过一段时间,个体的症状会越来越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已经留下痕迹,当再次遇到悲伤的事件时,很容易导致旧有思维的激活,引起抑郁的复发。

精神分析疗法:则认为抑郁的原因在于情绪和思维之间通过某些事件而产生的情结,这种情结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而不被个体所觉察,他是模糊的存在,却在现实中产生着实际的影响。通过揭示这些情结,帮助患者了解情绪和认知背后的意义,梳理情情绪和思维之间连接。从而解开情结达到治疗的目的。在笔者看来,这些情结也就是

个体由于以前的负性事件产生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情绪和负性思维的结合体。

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认知疗法,他们在治疗过程中都有一个意识化的过程,让患者觉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使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明了。只不过精神分析注重对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而认知疗法注重对其非理性信念的辩解。

内观认知疗法则是注重对个体内心深处想法情绪的觉察。它对抑郁的预防作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方法,让我们在处理情绪问题时能够以存在模式的方式去处理。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只是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身体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四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都被打破了,成为四个独立的因子。而对于那些负性的情绪和想法的觉察和接纳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与内观认知疗法不同的是这俩个疗法是个体通过外在的力量来觉察自身,而内观认知疗法则是个体借助自己的力量来觉察自身!从这点来看,也确实解释了为什么内观认知疗法会有更持久的疗效。改变从觉察开始,内观认知疗法也继承了认知疗法中的作业,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应对习惯,敏锐的觉察能力,从而对抑郁的复发达到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Segal ,Z.V .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M].刘兴华,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MarkWilliams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M].谭洁清,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赵慧琴. 抑郁治疗的心理疗法述评[J].哲学研究,2011

[4]李 新 ,孟红旗 ,蒲 凡. 抑郁性心理的研究进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信阳师范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20—20学年第学期)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提交日期:2012年6月28日研究生签名:皮可有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皮可有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目前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的代价是昂贵的,不仅仅是药物的副作用,金钱,更重要的是药物不具备长期的疗效,停药后就几乎没有效果了。抑郁症一旦复发,那么再次复发的速度就会比预期的快的多。内观认知疗法就是作为预防抑郁复发的一种新兴疗法。其疗效在临床试验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关键词:内观认知、抑郁、觉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其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的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大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部分可以缓解,少数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抑郁症患者中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临床上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depression ),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长期追踪发现 ,约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抑郁症患者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 ,预计到2020年 ,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因此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

1、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1情感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患者终日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轻者感到闷闷不乐 ,无愉快感 ,凡事缺乏兴趣 ,提不起劲; 程度重者悲观绝望 ,度日如年 ,常觉 的活着没有意思、生不如死。部分患者 ,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典型的病例其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夜轻的节律特点 ,即早晨情绪低落较为严重 ,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更严重者伴有强烈的自杀观念 ,出现自杀行为 ,甚至千方百计试图了结自己的生命。这是抑郁最危险的症状 ,一定要提高警惕 ,并进行自杀危险性评估。

1.2意志活动减退

自觉懒散无力 ,精神不振 ,反应缓慢 ,对学习、工作缺乏信心 ,效率低下。意

志行为退缩 ,缺乏动力和活力。对日常事务感到厌倦和无意义 ,尽量回避社交应酬和担负责任 ,甚至日常家务、吃饭、吃药等最简单的任务都难以完成。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 ,但是被动接触良好。

1.3认知思维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 ,反应迟钝 ,表现为话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 ,患者感到脑子不能用了 ,常诉 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蜡一样开动不了,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存在负性认知,患者自我评价低 ,自感一切都不如人 ,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 ,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 ,伴有自责 ,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 ,觉得自己连累了家庭和社会,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可产生疑病观念 ,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等; 还可能出现被害妄想以及幻觉等。

1.4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闭经、乏力等。躯体不适可涉及各脏器 ,但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较常见。睡眠障碍的典型表现是早醒 ,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或更多 ,醒后难以再入睡。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 ,睡眠不深、多梦; 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快速明显减轻 ,少数患者可出现体重增加。抑郁症大多数也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好发季节为秋冬季,平均病程约为6~8个月。

2、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

这种疗法主要是用来预防抑郁的再次发作,并不适用与那些正在患抑郁的患者。它是一种疗效的维持治疗。从名字可以知道,这种疗法是两种疗法的结合,内观疗法和认知疗法。无论是内观疗法还是认知疗法对抑郁都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认知疗法,在治疗抑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无论是想治疗抑郁还是想维持治疗的效果,治疗的理念和对抑郁原因的解释是很重要的一环。

2.1抑郁的原因

内观认知疗法对抑郁原因的解释继承了认知疗法的观点。抑郁是由于个体的负性思维模式引起的。即使抑郁已经治好,但患者思维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易感性,对于那些过去有抑郁症的人而言,即使是正常的常规的悲伤也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这被

JohnTeasdale 称为有差别的激活假设,即悲伤的情绪会激活与先前悲伤情绪有关的思维

模式。

穷思竭虑思维是指生活中那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会将注意力引向自身的人的反应风格。以这种方式思维的个体倾向于延长自己的悲伤感受。在这种思维状态下,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思考,想弄清楚为什么他们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这种感受,并试图理解自己的问题和个人的不足。他们相信,以这种方式来思考事情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并能找到减小沮丧的方法,但是他们用来达到目的的方法实际上起了反作用。这种思维状态下,反思自己不好的方面,只会使抑郁持续,而不是解决问题。

2.2抑郁的治疗理念

在认知疗法中,特别是在负性思维别唤起的时候,对其进行反复的识别,并设法摆脱他们,评估其内容的准确性。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病人对负性思维和感受的观点有着更为普遍的改变,他们不再将思维视为一定是真实的或自我的一个方面,病人会改变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负性思维和感受可以被视为过去的事件在脑中的重现。他们不一定是现实的确凿反映,也不是自我的核心方面。这种距离化和去中心化的的重要性在认知疗法的讨论中被人们所认识到。但是通常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改变思维内容而不是强调其本身的重要性。

而内观似乎提供了解决预防抑郁的另外一种可能性。通过教给病人去中心化的技巧,训练他们在情绪恶化的时候对其有所意识,并使用那些将会占据信息加工通道中的有限资源的技术以使自己不再陷入穷思竭虑的想法——情绪循环中。

这里要提到内观中关于思维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我们在用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内观中称这种模式为行动模式。另一种就是存在模式,他的内涵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可以宽泛的说,他是一种觉察模式。大多数情况下他与行动模式是相反的。他有两个特点:一,它是经验性的,直接指向当下的现实经验。二,他是非评价性的,关注点在于接纳和允许当下的事实。

行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达成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普通方法,他不仅帮助我们管理日常的生活琐事,也使得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当我们改造自己的内部世界时,我们自然也会想到这种思维模式,不幸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根本无法应对情绪问题,反复的沉思总是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而且行动模式能够在无意识间被不愉快的情绪激发,使我们深陷抑郁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内观认知疗法的理论模型强调改变病人与其想法和感受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疗法中的关键成分是不在于能够改变一个人对其想法和态度的确信程度。而在于人们

是否能够学会对自己的思维模式采取一种去中心化的角度。我们无需改变个体的思维内容,而只需改变病人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即可。也就是让人们在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时从思维的行动模式转到存在模式上。

3、抑郁症临床表现的关系模型

抑郁是一种状态!从四种临床表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四种表现并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下面的这个四面体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抑郁的心理循环模型。在这个四面体中,各个顶点相互之间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三个,而另外三个受到影响后,又会反作用于刚开头的影响,进而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而无法自拔!而这种循环和四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正是抑郁难以治疗和反复发作的基础。

3.1情绪

它是抑郁最明显的标志。我们用来定义抑郁症的那些情绪状态常常被认为是抑郁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抑郁,所以我们感到伤心,低落,忧郁,痛苦…………。而生活中这些情绪本身也会是诱发抑郁的原因,特别是对于那些以前患过抑郁的人。毕竟情绪是很容易受到周围事件的影响。悲伤的情绪会给我们的思维蒙上一种灰色,思考东西时总是带着消极的色彩。悲伤的情绪会减弱我们的意志活动,使我们什么都不想做。当处于悲伤状态时,我们的身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且当我们的注意指向自身时,会对自身的身体感觉更加敏感,把身体症状给主观的扩大。

3.2认知思维

负性思维能够引发抑郁,在我们心情不好时更是雪上加霜。当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我

从来没有做对过事情的念头,就会陷入抑郁的心境。然后引发自我责备,比如我为什么是一个失败者,当我们试图解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时,我们的情绪就会变得更低落。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好,或没有价值,那么我们还会去追求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吗?由于对自身的关注,很容易使自己的躯体症状更明显,造成症状的自我实现。

3.3意志活动

抑郁会让我们的行为变得跟平常不一样,而我们的行为反过来又会作用于抑郁。在抑郁状态下,我们的意志活动减弱,会引起自己无能的思维。活动的减少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状况,免疫力等各方面的下降。而不良的行动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我们放弃了那些能够使自己开心的事,使自己的情绪调节受到影响。而做的事情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情绪负担。

3.4躯体症状

不仅仅负性思维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反过来也一样,身体也能够对思维和情绪起作用,使得烦恼和不满反复出现甚至不断加深。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高度灵敏的情绪觉察器,它时时刻刻都在读取我们的情绪状态,但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学会了忽略身体的需求,我们不知道关注自己的身体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方式,他可以提高交往的效率甚至增进治疗的效果。如果你患有抑郁症,你可能会对身体上出现的任何信号产生强烈的反感,这些信号往往是频繁的紧绷感,疲倦,以及生理机能的紊乱。身体的不适会引起自身情绪的变化。阻碍个体的意志行动,给负性思维以落脚点。

4、治疗方法理念之间的比较

这四种模型之间的循环关系,可以很好的描述抑郁产生和复发的模式。根据这个四面体模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比较各种抑郁症的疗法之间的差别。

认知疗法:它理论的作用点是在于思维认知,他通过与自己思想的辩解,来达到拒绝负性思维的目的,中断了认知与其他三个方面的负面联系,使认知对其他产生的影响正面化,经过一段时间,个体的症状会越来越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已经留下痕迹,当再次遇到悲伤的事件时,很容易导致旧有思维的激活,引起抑郁的复发。

精神分析疗法:则认为抑郁的原因在于情绪和思维之间通过某些事件而产生的情结,这种情结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而不被个体所觉察,他是模糊的存在,却在现实中产生着实际的影响。通过揭示这些情结,帮助患者了解情绪和认知背后的意义,梳理情情绪和思维之间连接。从而解开情结达到治疗的目的。在笔者看来,这些情结也就是

个体由于以前的负性事件产生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情绪和负性思维的结合体。

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认知疗法,他们在治疗过程中都有一个意识化的过程,让患者觉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使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明了。只不过精神分析注重对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而认知疗法注重对其非理性信念的辩解。

内观认知疗法则是注重对个体内心深处想法情绪的觉察。它对抑郁的预防作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方法,让我们在处理情绪问题时能够以存在模式的方式去处理。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只是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身体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四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都被打破了,成为四个独立的因子。而对于那些负性的情绪和想法的觉察和接纳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与内观认知疗法不同的是这俩个疗法是个体通过外在的力量来觉察自身,而内观认知疗法则是个体借助自己的力量来觉察自身!从这点来看,也确实解释了为什么内观认知疗法会有更持久的疗效。改变从觉察开始,内观认知疗法也继承了认知疗法中的作业,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应对习惯,敏锐的觉察能力,从而对抑郁的复发达到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Segal ,Z.V . 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M].刘兴华,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MarkWilliams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M].谭洁清,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赵慧琴. 抑郁治疗的心理疗法述评[J].哲学研究,2011

[4]李 新 ,孟红旗 ,蒲 凡. 抑郁性心理的研究进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相关内容

  •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
  • [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探索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运用贝克认知疗法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SCL-90.BDI和BAI对32例符合条件并自愿入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评估,运用贝克认知方法对患者进行言语盘诘,揭示其潜在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结构,并在抗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贝克认知疗 ...

  • 认知行为疗法及答辩
  • [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 ...

  • 抑郁症的诊断与认知治疗
  • 抑郁症的诊断与认知治疗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depression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 )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 ),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抑郁症的原因是一综合因素的结果,各因素之 ...

  • 2行为治疗
  • 行为治疗 [概述]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以下择其要简作介绍. [理论背景] 以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观点为基础 ...

  • 论文-护理心理学
  • 护理心理学论文 题 目 浅谈抑郁症之心理治疗法 学 院 护理学院 专 业 护理学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2012年 5 月 浅谈抑郁症之心理治疗法 [摘要] 有资料显示,抑郁症发病率已与冠心症持平,甚至高于癌症,已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据统计,自杀的人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抑郁症所致,因此,抑郁 ...

  • 老年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 autonomicfailure[J].ClinSci,1989:77(1):85-92畅 ・2581・ monitoringandpostprandialhypotensioninelderlypersonswithfallsorM540. 21 BrownRT,PolinskyRJ,Baucom ...

  • 自残心理辅导
  • 找回曾经的纯真 --一个自残女生的个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集美区乐安中学 洪钰婷 [摘要] 本案例是一个自残女中学生的辅导个案,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取认知领悟疗法.行为疗法和支持心理疗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经过六次咨询后,使该学生克服了自残行为,并且在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能力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咨询得到 ...

  • 我国老年抑郁心理干预研究的方法学分析
  • [关键词] 心理干预:抑郁: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社会更加关注老年群体,在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和精神疾患[1].国内有学者报告,老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9.9%,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老年人患躯体疾病的风险[2-4 ...

  • 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 第一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