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莲与彩色马蹄莲
马蹄莲与彩色马蹄莲是马蹄莲属的几个不同种,它们的生态习性与管理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俗语说“浇不死的马蹄莲” ,这对彩色马蹄莲的栽培并不完全适用。下面对马蹄莲与彩色马蹄莲的性状与管理,分别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马蹄莲属的几个种
天南星科马蹄莲属(Zantedeschia)的属名是以意大利植物学家Giovanni Zantedeschi(1733-1846) 的名字命名的。这一属约有8~9个种,原产于非洲南部至东北部。最早欧洲引入栽培的是马蹄莲(Z. aethiopica),国际上也称为白花马蹄莲。种名是地名埃塞俄比亚,所以也称埃塞俄比亚水芋。马蹄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强健,植株丛生,高度在70cm左右,地下茎为不规划的肉质块茎。叶柄长,常为叶身的2倍。花茎基生,高于叶丛,长约1m左右。在花茎顶端着生肉穗花序,花序外围有纯白色的佛焰苞片,苞片长9~30cm,呈短漏斗状,从喉部开始,苞片的上部开张,形似马蹄,故名马蹄莲。肉穗花序黄色,短于佛焰苞,呈圆柱状,圆柱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着生雄花的长度为雌花部分的4倍,花有香气,花后结浆果,子房1~3室,每室含种子4粒。欧洲1761年就有关于马蹄莲的记载,日本于1843年引进栽培。我国的引种大概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最早见章君瑜1933年出版的《花卉园艺》,称为水芋。1949年黄岳渊的《花经》,称为花慈菇。马蹄莲的栽培种还有变种小马蹄莲(var. minor),比原种低矮,多花,四季有花,耐寒。国内栽培常见的园艺品种有青梗、红梗、白梗三个类型,红梗种叶柄基部有红晕,花大,色洁白,佛焰苞长宽相近,花期中等;青梗种叶柄基部绿色,花白色微带黄,佛焰苞长大于宽,喇叭口大,平展,花期晚。开花块茎的直径,需达5~6cm以上,才能有花;白梗种叶柄基部白绿色,植株矮小,生长势较弱,佛焰苞阔而圆,纯白色,喇叭口紧抱,展开度小,花期早,抽生花枝多,直径只有1~2cm的小块茎即能开花。
马蹄莲原产在非洲南部河流旁与沼泽地,性喜温暖,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20℃左右。不耐旱,不耐寒,温度环境适宜可以全年生长。休眠期常因环境变化而有差异,在非洲好望角地区,因夏季干旱而休眠,而在纳塔尔地区则因冬季低温而休眠。国内设施栽培,在长江流域一般秋植块茎,花期自12月可连续到翌年6月,盛花期在3~4月。
彩色马蹄莲包括好几个种,常见的有:黄花马蹄莲(Z . elliottiana),红花马蹄莲(Z . rehmannii),银星马蹄莲(Z . albo-maculata)与黑喉马蹄莲(Z . tropicalis)等数种。黄花马蹄莲佛焰苞大型,长约18cm,绿黄色。红花马蹄莲,植株较矮小,花苞小,长约12cm,淡红色、红色或紫色。这两种马蹄莲大概在1883年欧洲开始引进种植,日本是在1913年前后引入栽培的。银星马蹄莲花苞黄色或乳白色,基部有紫红色斑,英国在1859年由南非引进。黑喉马蹄莲佛焰苞深黄色,亦有淡黄、杏黄、粉色等变化,其花苞的喉部有黑色斑块。彩色马蹄莲的叶片上,多数都有半透明的白色斑纹。我国彩色马蹄莲的栽培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目前世界栽培的彩色马蹄莲大都是园艺杂交种(Z . hybrida),色彩鲜艳,有切花品种与盆栽品种等不同生长类型。
彩色马蹄莲的原种,大都是陆生种。生长期需要较多的水份,但对土壤要求必须排水良好,不适宜于水田栽培。彩色马蹄莲的越冬温度要求比马蹄莲高。自然生长情况下通常是冬季休眠,春季定植块茎。
二、马蹄莲的栽培管理
马蹄莲生性强健,喜温暖,湿润和半荫环境,但冬季栽培要求阳光充足。马蹄莲喜水、喜肥,耐水湿,有“浇不死的马蹄莲”之称。生育适温为18~20℃左右,在15~25℃条件下能全年开花,温度大于25℃,小于5℃植株进入休眠期。马蹄莲能耐4℃左右的低温,在0℃时受冻。但一般的栽培环境不要低于10℃,安全的越冬温度至少要保持在5℃以上。家庭盆栽温度宜保持在5~20℃。
马蹄莲通常在开花球的主茎上,每展开4片叶,就会分化2个花芽。理论上,一个主茎一年有花6~8朵,但常因高温而影响花芽分化与出现盲花,故实际年产约3-4支。国内马蹄莲切花栽培,常将花期调控在8月至翌年5月,夏季一般休眠越夏。
1、种植
马蹄莲以分球繁殖为主,上市的商品球周径分为5个规格,分别为12/14cm,14/16cm,16/20cm,20/24cm,24/+cm。国内有白梗、青梗、红梗三个品种,其中白粳种种球周径4~8cm的小球就会开花。国外介绍的盆栽品种有伊莎贝贝(childsiana)、绿色女神(Green Goddess)、童真(Innocense)等。
白花马蹄莲没有自然休眠期,种球种植前不需要采取打破休眠的处理,长江流域地区因夏季高温而被迫休眠。因而主要分球种植期常在8~9月进行,通常8月上旬种植,10月就能开花,9月中旬种植12月有花。栽培条件控制在20℃左右,元旦到春节期间都能供花。家庭栽培越冬温度控制在5℃以上,待开春后,自然花期在3~5月间。
地栽马蹄莲栽植密度根据种球大小而定,一般开花球的行株距为25~30cm×20-25cm,覆土深4~5cm。一个标准大棚(6×30m)用种球1500~2000个左右。盆栽马蹄莲每盆可以种植一至数个块茎,块茎大小与花盆大小的配比,通常是周径12/14cm的块茎用口径15cm左右的花盆,14/16cm块茎用17cm左右花盆,16/20cm块茎用20cm左右花盆。较小的块茎每盆可种2~3个。栽植时芽眼向上,在茎顶上覆土1~2cm以上。栽后充分浇水以利发芽。
2、管理
白花马蹄莲喜温、喜肥,在生长期需要充分浇水,也适用于水生栽培。地栽马蹄莲要充分保持土壤的湿润与空气温度的稳定,常用沟灌方法补充水分与在栽培区地面洒水的方法,提高空气湿度。夏季高温出现后,植株开始枯黄,则应少浇水,保持土壤干燥,促使块茎休眠,安全越夏。盆栽马蹄莲不怕水浇,同样要考虑提高
栽培环境空气湿度问题。马蹄莲进入花期,需要较多的肥料供给,通常可以7~10天,补充一次氮、磷、钾的复合肥。施肥时切忌灌入叶鞘中,以防止块茎腐烂。休眠期应该停止施肥灌水。
白花马蹄莲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是白天控制在15~24℃左右,夜间保持13℃以上,因此田间栽培自10月下旬开始要用薄膜覆盖保温,冬季夜温保持在10℃以上还能有花。秋、冬、春三季需要充足的阳光,而植株如留叶越夏,需要用遮阳网覆盖遮光与降温。越夏遮光率一般达到60%以上,可以保持植株夏季不枯叶。
马蹄莲栽培过程中会遇到严重的软腐病(细菌性软腐病,有腥臭)为害,使块茎腐烂,茎叶枯萎。因此要重视栽培土壤的严格消毒,与防止种球损伤和地下害虫的危害。初发生时可用农用链霉素灌根。用行间铺草降低夏季地温的方法,使地温控制在23℃以下,也有利防止软腐病的发生。
马蹄莲一般一次定植后可隔2~3年再分植。但植后第二年的植株会发生大量的小球芽体,使植株群体生长过密,造成田间郁闭通风不良,而引发病害,影响健株发育与开花。故常需要清除老叶与清除过多的芽苗,一般可控制每平方米保留3~4株,每株带10个左右小球。栽植2年后的马蹄莲可根据块茎大小进行分植,分植的比例大体为1:2~3左右。
三、彩色马蹄莲的栽培管理
彩色马蹄莲多数为陆生种,目前栽培品种主要是园艺杂交种。植株形态上与白花马蹄莲的不同,是大多数植株的叶面有半透明的白色斑点。在生长习性上,表现在对土壤的要求不能过于潮湿,生长最适温度与白花马蹄莲相似,但对冬季晚间栽培温度要求比白花马蹄莲高,一般不宜低于16℃,越冬最低的安全温度要控制在6℃以上,家庭盆栽温度调控宜达到10~22℃。
1、种植
彩色马蹄莲在每个生长周期结束,叶片枯萎后,有三个月左右的自然休眠期。
播种前需要进行干热处理后,才能萌芽。通常进口球的种球出口商,都会对种球进行高温处理与赤霉素处理后,才供应给客户。打破休眠的处理,首先是将种球在20℃的温度与60%的相对湿度条件进行高温与干燥处理2周。然后再将种球置于9~13℃低温与75~80%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完成剩余的休眠时间。为了促进提早开花与增加开花量,种球还常在种植前3周用300ppm的赤霉素浸种15分钟。处理后的种球可用9℃低温,75~80%的相对湿度储藏,以便供应不同播种期的需要。但种球贮藏最多不要超过5个月。因此,进口球的一般供货期是在11、12月到翌年8月。在取得种球后,还可以用2~4周的时间对块茎用20℃温度,80~85%的相对湿度进行催芽。目前国内也已有不少单位,通过组织培养方式,生产种球供应市场。
彩色马蹄莲与马蹄莲一样,块茎的大小与出花数相关,一般周径12/14cm的块茎有花1~3支,18/20cm的块茎有花3~6支。现在园艺栽培的种球大多数是通过组织培养繁殖的,这种球有利于种性复壮。生产用的种球应尽量采用新球,1~2年生组培球外形光滑正齐,植株生长健壮。而栽培多年的老球,虽然种球较大,芽眼多,但生长势不及组培球。
彩色马蹄莲的种植期大都自12月到翌年8月,一般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自种植到开花的生长期大概3个月左右。国内根据市场需求,主要播种期在11月、2月与7月,这样大体在春节、五一节、国庆节期间可以供花。家庭栽培在温度调控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然温度让植株冬季休眠,块茎在3月上旬播种,早花品种大概6月可以见花。
2、管理
彩色马蹄莲的灌水量要适度调控,一般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保证供水和保持土壤的透气度,使根系发育良好。肥料的供给常采用低氮高钾的营养配方。
温室栽培的室温宜维持在20~25℃,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5~16℃。土壤温度要稳定在15~18℃,土温超过20℃,容易引发软腐病。空气相对湿度白天应达到60~65%
左右,最低不能低于50%,晚间保持75~85%。彩色马蹄莲的植株与块茎对霜冻没有忍耐力,因此比白花马蹄莲更要注意防冻。
家庭盆栽彩色马蹄莲要选用保湿、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盆土中可以掺入10~20%的砂土,PH值保持5.5~7。使用肥料氮、磷、钾的配比,大概控制在12.5:15:27。栽培温度控制在10~22℃。花盆的置放位置应在明亮处,光照不足也会影响开花。夏季应放于蔽荫处。
彩色马蹄莲栽培中,细菌性软腐病的危害比白花马蹄莲严重。因此要重视栽培土壤的消毒与避免种球的机械损伤和地下害虫为害,防止有害病菌从伤口侵入。家庭盆栽的土壤,可以利用夏季高温,将盆土装入透明的塑料袋内,暴晒3-4个太阳,进行高温消毒。在栽培过程中氮肥使用量不宜过多,土温要控制在23℃以下。发病初期要清除病株,原地用石灰消毒,并喷洒2000倍农用链霉素等方法防治。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蔡曾煜 06年7月10日
马蹄莲与彩色马蹄莲
马蹄莲与彩色马蹄莲是马蹄莲属的几个不同种,它们的生态习性与管理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俗语说“浇不死的马蹄莲” ,这对彩色马蹄莲的栽培并不完全适用。下面对马蹄莲与彩色马蹄莲的性状与管理,分别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马蹄莲属的几个种
天南星科马蹄莲属(Zantedeschia)的属名是以意大利植物学家Giovanni Zantedeschi(1733-1846) 的名字命名的。这一属约有8~9个种,原产于非洲南部至东北部。最早欧洲引入栽培的是马蹄莲(Z. aethiopica),国际上也称为白花马蹄莲。种名是地名埃塞俄比亚,所以也称埃塞俄比亚水芋。马蹄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强健,植株丛生,高度在70cm左右,地下茎为不规划的肉质块茎。叶柄长,常为叶身的2倍。花茎基生,高于叶丛,长约1m左右。在花茎顶端着生肉穗花序,花序外围有纯白色的佛焰苞片,苞片长9~30cm,呈短漏斗状,从喉部开始,苞片的上部开张,形似马蹄,故名马蹄莲。肉穗花序黄色,短于佛焰苞,呈圆柱状,圆柱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着生雄花的长度为雌花部分的4倍,花有香气,花后结浆果,子房1~3室,每室含种子4粒。欧洲1761年就有关于马蹄莲的记载,日本于1843年引进栽培。我国的引种大概是在20世纪初开始的,最早见章君瑜1933年出版的《花卉园艺》,称为水芋。1949年黄岳渊的《花经》,称为花慈菇。马蹄莲的栽培种还有变种小马蹄莲(var. minor),比原种低矮,多花,四季有花,耐寒。国内栽培常见的园艺品种有青梗、红梗、白梗三个类型,红梗种叶柄基部有红晕,花大,色洁白,佛焰苞长宽相近,花期中等;青梗种叶柄基部绿色,花白色微带黄,佛焰苞长大于宽,喇叭口大,平展,花期晚。开花块茎的直径,需达5~6cm以上,才能有花;白梗种叶柄基部白绿色,植株矮小,生长势较弱,佛焰苞阔而圆,纯白色,喇叭口紧抱,展开度小,花期早,抽生花枝多,直径只有1~2cm的小块茎即能开花。
马蹄莲原产在非洲南部河流旁与沼泽地,性喜温暖,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20℃左右。不耐旱,不耐寒,温度环境适宜可以全年生长。休眠期常因环境变化而有差异,在非洲好望角地区,因夏季干旱而休眠,而在纳塔尔地区则因冬季低温而休眠。国内设施栽培,在长江流域一般秋植块茎,花期自12月可连续到翌年6月,盛花期在3~4月。
彩色马蹄莲包括好几个种,常见的有:黄花马蹄莲(Z . elliottiana),红花马蹄莲(Z . rehmannii),银星马蹄莲(Z . albo-maculata)与黑喉马蹄莲(Z . tropicalis)等数种。黄花马蹄莲佛焰苞大型,长约18cm,绿黄色。红花马蹄莲,植株较矮小,花苞小,长约12cm,淡红色、红色或紫色。这两种马蹄莲大概在1883年欧洲开始引进种植,日本是在1913年前后引入栽培的。银星马蹄莲花苞黄色或乳白色,基部有紫红色斑,英国在1859年由南非引进。黑喉马蹄莲佛焰苞深黄色,亦有淡黄、杏黄、粉色等变化,其花苞的喉部有黑色斑块。彩色马蹄莲的叶片上,多数都有半透明的白色斑纹。我国彩色马蹄莲的栽培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目前世界栽培的彩色马蹄莲大都是园艺杂交种(Z . hybrida),色彩鲜艳,有切花品种与盆栽品种等不同生长类型。
彩色马蹄莲的原种,大都是陆生种。生长期需要较多的水份,但对土壤要求必须排水良好,不适宜于水田栽培。彩色马蹄莲的越冬温度要求比马蹄莲高。自然生长情况下通常是冬季休眠,春季定植块茎。
二、马蹄莲的栽培管理
马蹄莲生性强健,喜温暖,湿润和半荫环境,但冬季栽培要求阳光充足。马蹄莲喜水、喜肥,耐水湿,有“浇不死的马蹄莲”之称。生育适温为18~20℃左右,在15~25℃条件下能全年开花,温度大于25℃,小于5℃植株进入休眠期。马蹄莲能耐4℃左右的低温,在0℃时受冻。但一般的栽培环境不要低于10℃,安全的越冬温度至少要保持在5℃以上。家庭盆栽温度宜保持在5~20℃。
马蹄莲通常在开花球的主茎上,每展开4片叶,就会分化2个花芽。理论上,一个主茎一年有花6~8朵,但常因高温而影响花芽分化与出现盲花,故实际年产约3-4支。国内马蹄莲切花栽培,常将花期调控在8月至翌年5月,夏季一般休眠越夏。
1、种植
马蹄莲以分球繁殖为主,上市的商品球周径分为5个规格,分别为12/14cm,14/16cm,16/20cm,20/24cm,24/+cm。国内有白梗、青梗、红梗三个品种,其中白粳种种球周径4~8cm的小球就会开花。国外介绍的盆栽品种有伊莎贝贝(childsiana)、绿色女神(Green Goddess)、童真(Innocense)等。
白花马蹄莲没有自然休眠期,种球种植前不需要采取打破休眠的处理,长江流域地区因夏季高温而被迫休眠。因而主要分球种植期常在8~9月进行,通常8月上旬种植,10月就能开花,9月中旬种植12月有花。栽培条件控制在20℃左右,元旦到春节期间都能供花。家庭栽培越冬温度控制在5℃以上,待开春后,自然花期在3~5月间。
地栽马蹄莲栽植密度根据种球大小而定,一般开花球的行株距为25~30cm×20-25cm,覆土深4~5cm。一个标准大棚(6×30m)用种球1500~2000个左右。盆栽马蹄莲每盆可以种植一至数个块茎,块茎大小与花盆大小的配比,通常是周径12/14cm的块茎用口径15cm左右的花盆,14/16cm块茎用17cm左右花盆,16/20cm块茎用20cm左右花盆。较小的块茎每盆可种2~3个。栽植时芽眼向上,在茎顶上覆土1~2cm以上。栽后充分浇水以利发芽。
2、管理
白花马蹄莲喜温、喜肥,在生长期需要充分浇水,也适用于水生栽培。地栽马蹄莲要充分保持土壤的湿润与空气温度的稳定,常用沟灌方法补充水分与在栽培区地面洒水的方法,提高空气湿度。夏季高温出现后,植株开始枯黄,则应少浇水,保持土壤干燥,促使块茎休眠,安全越夏。盆栽马蹄莲不怕水浇,同样要考虑提高
栽培环境空气湿度问题。马蹄莲进入花期,需要较多的肥料供给,通常可以7~10天,补充一次氮、磷、钾的复合肥。施肥时切忌灌入叶鞘中,以防止块茎腐烂。休眠期应该停止施肥灌水。
白花马蹄莲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是白天控制在15~24℃左右,夜间保持13℃以上,因此田间栽培自10月下旬开始要用薄膜覆盖保温,冬季夜温保持在10℃以上还能有花。秋、冬、春三季需要充足的阳光,而植株如留叶越夏,需要用遮阳网覆盖遮光与降温。越夏遮光率一般达到60%以上,可以保持植株夏季不枯叶。
马蹄莲栽培过程中会遇到严重的软腐病(细菌性软腐病,有腥臭)为害,使块茎腐烂,茎叶枯萎。因此要重视栽培土壤的严格消毒,与防止种球损伤和地下害虫的危害。初发生时可用农用链霉素灌根。用行间铺草降低夏季地温的方法,使地温控制在23℃以下,也有利防止软腐病的发生。
马蹄莲一般一次定植后可隔2~3年再分植。但植后第二年的植株会发生大量的小球芽体,使植株群体生长过密,造成田间郁闭通风不良,而引发病害,影响健株发育与开花。故常需要清除老叶与清除过多的芽苗,一般可控制每平方米保留3~4株,每株带10个左右小球。栽植2年后的马蹄莲可根据块茎大小进行分植,分植的比例大体为1:2~3左右。
三、彩色马蹄莲的栽培管理
彩色马蹄莲多数为陆生种,目前栽培品种主要是园艺杂交种。植株形态上与白花马蹄莲的不同,是大多数植株的叶面有半透明的白色斑点。在生长习性上,表现在对土壤的要求不能过于潮湿,生长最适温度与白花马蹄莲相似,但对冬季晚间栽培温度要求比白花马蹄莲高,一般不宜低于16℃,越冬最低的安全温度要控制在6℃以上,家庭盆栽温度调控宜达到10~22℃。
1、种植
彩色马蹄莲在每个生长周期结束,叶片枯萎后,有三个月左右的自然休眠期。
播种前需要进行干热处理后,才能萌芽。通常进口球的种球出口商,都会对种球进行高温处理与赤霉素处理后,才供应给客户。打破休眠的处理,首先是将种球在20℃的温度与60%的相对湿度条件进行高温与干燥处理2周。然后再将种球置于9~13℃低温与75~80%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完成剩余的休眠时间。为了促进提早开花与增加开花量,种球还常在种植前3周用300ppm的赤霉素浸种15分钟。处理后的种球可用9℃低温,75~80%的相对湿度储藏,以便供应不同播种期的需要。但种球贮藏最多不要超过5个月。因此,进口球的一般供货期是在11、12月到翌年8月。在取得种球后,还可以用2~4周的时间对块茎用20℃温度,80~85%的相对湿度进行催芽。目前国内也已有不少单位,通过组织培养方式,生产种球供应市场。
彩色马蹄莲与马蹄莲一样,块茎的大小与出花数相关,一般周径12/14cm的块茎有花1~3支,18/20cm的块茎有花3~6支。现在园艺栽培的种球大多数是通过组织培养繁殖的,这种球有利于种性复壮。生产用的种球应尽量采用新球,1~2年生组培球外形光滑正齐,植株生长健壮。而栽培多年的老球,虽然种球较大,芽眼多,但生长势不及组培球。
彩色马蹄莲的种植期大都自12月到翌年8月,一般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自种植到开花的生长期大概3个月左右。国内根据市场需求,主要播种期在11月、2月与7月,这样大体在春节、五一节、国庆节期间可以供花。家庭栽培在温度调控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然温度让植株冬季休眠,块茎在3月上旬播种,早花品种大概6月可以见花。
2、管理
彩色马蹄莲的灌水量要适度调控,一般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保证供水和保持土壤的透气度,使根系发育良好。肥料的供给常采用低氮高钾的营养配方。
温室栽培的室温宜维持在20~25℃,最低温度应保持在15~16℃。土壤温度要稳定在15~18℃,土温超过20℃,容易引发软腐病。空气相对湿度白天应达到60~65%
左右,最低不能低于50%,晚间保持75~85%。彩色马蹄莲的植株与块茎对霜冻没有忍耐力,因此比白花马蹄莲更要注意防冻。
家庭盆栽彩色马蹄莲要选用保湿、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盆土中可以掺入10~20%的砂土,PH值保持5.5~7。使用肥料氮、磷、钾的配比,大概控制在12.5:15:27。栽培温度控制在10~22℃。花盆的置放位置应在明亮处,光照不足也会影响开花。夏季应放于蔽荫处。
彩色马蹄莲栽培中,细菌性软腐病的危害比白花马蹄莲严重。因此要重视栽培土壤的消毒与避免种球的机械损伤和地下害虫为害,防止有害病菌从伤口侵入。家庭盆栽的土壤,可以利用夏季高温,将盆土装入透明的塑料袋内,暴晒3-4个太阳,进行高温消毒。在栽培过程中氮肥使用量不宜过多,土温要控制在23℃以下。发病初期要清除病株,原地用石灰消毒,并喷洒2000倍农用链霉素等方法防治。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蔡曾煜 06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