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12

教育随笔

关爱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初级中学校 张明远

每年春节后,都有大批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的子女就成为新的一批留守儿童。据统计,中国至少有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留守儿童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省份。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闭塞,不合群也不快乐,学习态度和方法很令人担忧;部分还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在广大农村,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学校和教师都为此感到非常的困惑。

2013年5月,我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立了一个校级科研课题《关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我特意在我校初三年级五个班作了个调查,全年级学生234人,其中留守学生就有142人,占初三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沿海和中西部收入的巨大差异。多数留守学生的家长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外出打工。不是因为家里修了新房,就是家里买了新房;不是因为家里有老人得了重病,欠了巨债,就是因为家里有什么变故。。。原因虽然很多,但的确是生活所逼啊!父母只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甚至几年都回不了几次家,他们只好跟随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等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是中西部地区非常严重的隔代管的现象。这些没有文化的监护人只知劳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只知溺爱而不会管教。但是,随着农民工收入的提高,在他们的口袋里缺少的不是经济,而是在思想上缺失的对教育的观念、一种责任!这样缺少家庭教育的学生,着实让学校的教育陷入一片困境。

笔者给家长的建议——

首先父母要合理安排好监护人

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应由老师们去管教,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

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临时监护人及学校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经常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家庭的情况,了解子女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绪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要尽可能调整好外出务工的方式,要保证子女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的是,要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在孩子心中有威望、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要保证做到既不娇惯孩子,也不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使其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其次与孩子常沟通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还可采用网络、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

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总之,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对待,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让孩子离开父母。家长即使离开孩子,也要保持勤联系多沟通。现在通讯很方便,每个周至少要通一次话,了解孩子的情况,让孩子感受到这份亲情,这份来自父母的力量。尽可能多回去看看孩子,路途近的一两个月要回去一次,远一些的也不要超过半年。其实现在随着在外打工收入的增加,多数打工者已经摆脱了经济的困扰,少数连春节都不回家的留守学生的家长,差的不是钱,而是观念。对教育的观念!

再次留守学生需要“亲情课”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钱,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其实,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保持密切地联系,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我做了一次关于一些留守学生的问卷调查,对于“如果让你跟爸妈说说心里话,你最想说什么”的问题,回答大部分是“爸爸妈妈你们能早点回来么?我很想你们”;对于“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回答无一例外都和父母有关,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的,也有“和父母通电话”等等。在回答“爸妈不在身边时,你会觉得孤独吗”“感觉孤独时,你会怎么办”时,近九成孩子表示有孤独感,排解孤独的办法是经常看看爸妈的照片,或者跟爸妈通电话。还有几个孩子表示,感觉孤单时就看动画片、打游戏或者一个人在屋里发呆、哭泣。所以,请留守学生的父母们,一定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亲情上的温暖,以抚慰孩子的心灵。

归根结底,很多留守学生很小就和父母分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亲情孤儿”,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走向冷漠、叛逆、散漫。留守学生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正值在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我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学生吧。因为关注留守学生,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1**********]

教育随笔

关爱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初级中学校 张明远

每年春节后,都有大批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的子女就成为新的一批留守儿童。据统计,中国至少有58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留守儿童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省份。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闭塞,不合群也不快乐,学习态度和方法很令人担忧;部分还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在广大农村,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学校和教师都为此感到非常的困惑。

2013年5月,我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立了一个校级科研课题《关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我特意在我校初三年级五个班作了个调查,全年级学生234人,其中留守学生就有142人,占初三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沿海和中西部收入的巨大差异。多数留守学生的家长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外出打工。不是因为家里修了新房,就是家里买了新房;不是因为家里有老人得了重病,欠了巨债,就是因为家里有什么变故。。。原因虽然很多,但的确是生活所逼啊!父母只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甚至几年都回不了几次家,他们只好跟随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等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是中西部地区非常严重的隔代管的现象。这些没有文化的监护人只知劳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只知溺爱而不会管教。但是,随着农民工收入的提高,在他们的口袋里缺少的不是经济,而是在思想上缺失的对教育的观念、一种责任!这样缺少家庭教育的学生,着实让学校的教育陷入一片困境。

笔者给家长的建议——

首先父母要合理安排好监护人

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应由老师们去管教,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

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临时监护人及学校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经常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家庭的情况,了解子女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绪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要尽可能调整好外出务工的方式,要保证子女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的是,要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在孩子心中有威望、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孩子的亲朋好友,要保证做到既不娇惯孩子,也不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使其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其次与孩子常沟通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还可采用网络、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

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总之,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要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对待,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让孩子离开父母。家长即使离开孩子,也要保持勤联系多沟通。现在通讯很方便,每个周至少要通一次话,了解孩子的情况,让孩子感受到这份亲情,这份来自父母的力量。尽可能多回去看看孩子,路途近的一两个月要回去一次,远一些的也不要超过半年。其实现在随着在外打工收入的增加,多数打工者已经摆脱了经济的困扰,少数连春节都不回家的留守学生的家长,差的不是钱,而是观念。对教育的观念!

再次留守学生需要“亲情课”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钱,让孩子有条件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其实,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保持密切地联系,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我做了一次关于一些留守学生的问卷调查,对于“如果让你跟爸妈说说心里话,你最想说什么”的问题,回答大部分是“爸爸妈妈你们能早点回来么?我很想你们”;对于“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回答无一例外都和父母有关,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的,也有“和父母通电话”等等。在回答“爸妈不在身边时,你会觉得孤独吗”“感觉孤独时,你会怎么办”时,近九成孩子表示有孤独感,排解孤独的办法是经常看看爸妈的照片,或者跟爸妈通电话。还有几个孩子表示,感觉孤单时就看动画片、打游戏或者一个人在屋里发呆、哭泣。所以,请留守学生的父母们,一定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亲情上的温暖,以抚慰孩子的心灵。

归根结底,很多留守学生很小就和父母分离,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亲情孤儿”,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走向冷漠、叛逆、散漫。留守学生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正值在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我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学生吧。因为关注留守学生,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1**********]


相关内容

  • 随笔化写作经验(强烈推荐)
  • 从"情境随笔"到"三位一体"语文新课堂建设 --平原二中语文生态园建设工作总结 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 李志清 (此文获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8月,入选山东省教育资源库) 2008年以来, 随笔化写作教学改革,如一束灿烂阳光,洒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 ...

  • 幼儿园大班教学随笔
  • 每次带孩子们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随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地伸出自己的小手,我 ...

  • 怎样写教育随笔
  • 怎样写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随笔在写作样式上没有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 借事说理: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 ...

  • 培根随笔在线阅读
  • 篇一: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内容概括 <随笔集>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 ...

  • 语文教学常规工作总结工作回放
  • 四月份语文学科工作回放: 1. 4月13、14日,高年级语文教师上阅读教学研讨课。连老师上《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妙兰老师执教《生命生命》 ,进和老师的《桥》、韩老师的《永生的眼睛》、晓茹老师的《凡卡》、合笑老师执教《全神贯注》……林淑如主任为分 别为这些老师的课堂作了诊断与评价,并为老师们指明了 ...

  • 树立孩子们的自信
  • 树立孩子们的自信 这个月就快结束了,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分分秒秒中,我发现班里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很好的参与到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里,尤其是对游戏活动的兴致,尤为显得兴奋.但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环节上却略显薄弱别看他们在私底下和你聊得热热闹闹的,可在课堂上单独回答时,不是扭扭捏捏,就是说话声音似如蚊子 ...

  •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小学学校教研科研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教科室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思路,积极走“以科研促教育、教学,德研、教研、科研相长”的道路,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精神,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的和责任感,深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科室的先导、服务功能,以 ...

  • [培根随笔]简介
  • <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 ...

  • 随笔写作:初中语文写作指导的突破口
  •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鉴于此,笔者赞同潘新和教授的 ...

  • 培根随笔与傅雷家书知识点
  • 1,<培根随笔>为,(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2,本书分为:等多篇随笔. 3,(<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 4,从 <培根随笔>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