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本达摩易筋经].金铁盒.白话文字版

易筋经为少林武术祖师达摩禅师所传授。分内外二经。内经主柔。以静坐运气为事。非少林正宗弟子。不得其传。且擅此者。亦不肯轻易授人。守少林戒也。后之练武者。欲自炫耀。往往皆以十二段锦之法代之。以其段数相同。法则响雷也。其实十二段锦自十二段锦。易筋经自易筋经。两经可互证而不可相混者也。至于外经。则主刚。以强筋练力为事。其法遍传于世。惟真本亦殊不多遘。坊间俗本。所载各段。节数虽相同。其法实大有出入欲觅完善之本。不可得也。大抵此法盛行于北方。兹编各法。乃得之于山西药商邵仲达君之秘授。据云为少林山陕之派之真传。较寻常坊本为胜也。其法偏重于上肢。实为练力运气。舒展筋脉之妙法。每日依法勤行四五次。百日之后。则食量增加。筋骨舒畅。百病不生。至一二年后。则非但身体强健。精神饱满。且两臂之力,可举千斤。即为平素孱弱多病。力不足以缚鸡者。练习一二年,亦可以一扫其孱弱。两臂增数百斤之力。至若年老之人。精气已衰。勤习此法。虽不足以返老还童。亦足以延年却病。江右老人程明志。年已八旬。精神独如壮年。日徒步三十里不为苦。尝为余曰。予气体素弱。中年多病。从友人之言。勤习易筋经后。不久即健康。四十年中。从未为病魔所扰。今独能强健步者。谓非易筋经之功乎。观乎老人之言。则此法之效力。可以知之矣。兹将其法绘图列说。印行于世以公同好。且为坊间俗本。一证其讹也。倜庵识。

真本达摩易筋经外经

第一段

面东而立。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地。须要平直。不可作八字

形。凝神调息。目宜睁视。口宜紧闭。头宜上昂。鼓起于腹,

两手上提。肘微屈。两掌向地。惟两臂之力。必须下注。如按

物踴身之状。然后用力将手指向上翘起。掌根随即向下一按。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止。须默数牢记之。

式如第一图。

倜按此段乃混元一炁之势。先天之象也。行时指上翘宜速。掌

下按宜缓。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使力足而气沛。一翘一按。

妙合阴阳。若神气涣散。力不专注。行之无功。此为最忌。两

手上提时。肘虽微屈。惟以手掌至腰下为度。若提过腰。则有

损筋骨。学者宜慎也。

行前段毕。调息片时。使周身筋骨舒展。然后更续行第二段。

正立如前。两足紧并。肘挺直。十指屈转握拳。置大腿前面。

两拇指相向。掌心贴腿。然后将拳一紧。拇指即向上用力翘起。

愈高愈妙。于握拳翘指之际。两臂之力。须向下注。如抵物状。

如此一握拳一翘指。是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止。

行时宜凝神静气。专心一念。式如第二图。

倜按此段练指力。握拳宜紧。翘指宜速。臂力下注作抵物状者。

使力聚于拳指。俾拳能愈握愈紧而指能愈翘愈高也。坊本有将

两拳贴大腿两旁。而以拇指向前者。殊不得势。势不合则力不

充。力不充则其气不凝。精神涣散。只见其谬误耳。学者宜明

辨之。

第三段

行前段毕。调息片时。更行第三段。身正立如前。两足分开。相距约一

尺。宜平直。不能作八字式。闭口睁目。两手先曲拇指于拳心。然后以

余指紧之。使成双拳。直垂于左右。拳背向外。初不必用力。但臂不宜

使弯曲耳。然后将拳紧紧一握。臂时向下一挺。是为一度。默数牢记。

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式如第三图。

倜按此段练拳臂之力。两足分开。所以固下盘也。握拇指于中,所以实

拳心。而易于着力也。臂向下挺。至肘节内突。则全身之力。皆聚于臂

而达于拳。故曰此段练拳臂之力。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更续行此段。先将两足紧并。全身

正立如第一图。曲拇指于拳心。然后余指握之成拳。从下

向前缓缓举起。拳背向外。两拳心相对。相距与肩阔相等。

拳高亦以齐肩为度。上体不能动摇。然后将拳紧紧一握。

两臂乘用力一伸。在伸握之时。若拳臂向左右宕动。是为

切忌。如此拳一握一伸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

而止。式如第四图。

倜按此段乃练肩背拳臂之力。盖握拳伸臂。虽力聚于拳臂。

而每一伸臂时。两肩必向前耸。肩向前耸。则背部之筋骨。

毕现紧张之象。其力不运而自至矣。若两肩于举动之时。

不能专运其力。而任其宕动。则势乱神散。徒行无益也。

是宜切戒。

第五段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足紧并。全身直

立如第一式。将两手握拳。从左右缓缓举起。以直伸于上

为度。拳背向外。两掌心相对。时微曲。两臂不能贴紧头

上。约离耳际一寸余。两足殿起。足跟约离地二三寸。后

然将拳紧紧一握。两臂蓄力下挫。似做拉物状。两足跟乘

势落下。拳暂一松。臂力亦暂收。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

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式如第五图。

倜按此乃练全身筋骨之法。两臂上举。则肩背胸廓。处处

着力。两足上举。则腿跨等处。处处不虚。若腿跨不用全

力。则身体必动摇不定。难行之矣。至两臂蓄力下挫。非

真将两臂下挫。但使两臂之力向下挫。而臂仍不动。此运

意使力之法也。足跟落下时。宜缓缓着地。不能猛疾。则

踵与地相扣。则全身血脉。必受激震。而心房且受其患。

切宜慎也。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足分开。相距约

一尺。须平直。不宜作八字式。两手握拳。拇指并不置拳

心中。曲置于外。其第二节。与其余四指之地一节。紧紧

相扣。然后从左右举起。至上臂与肩平时。即折肘向内。

折至极度。拳对双耳。想离寸许。臂宜举平。最忌前后倾

倒。上下欹斜。掌心向肩。将拳紧握一下。小(臂)用力

向内折。上臂蓄力向上抬。如此拳一握。臂一折一抬为一

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式如第六图。

倜按此段乃练肘腕之力。而兼及于胸廓肩背者也。小臂向

内。则肘折而筋骨紧张。握拳向耳。拳高向肩下挫。手腕

必折转而运用其力。臂举平肩。胸廓开展。内脏必然伸舒。

上臂于小臂内折时上抬。则肩与背亦处处着力矣。行此之

时。上体最忌欹斜动摇。两腿尤须用力。以固下盘。

第七段

行上式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手握拳。

拇指在外。其第二节与其余四指之第一节相扣。提

至当胸。掌心向内。肘臂与肩平。然后用力缓缓向

左右分去。平肩成一字式。上身略向后仰。惟体不

能曲。足跟着地足见上抬。以离地盈寸为度。将拳

紧紧一握。缓缓一松。拳紧则吸气入内。拳松则吐

气向外。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

十九度为止。式如第七图。

倜按此段乃练拳臂之力而兼理其内脏之法也。握拳

伸臂。所以增其力。吸气吐气。所以理其脏腑。即

习吐纳术者之所谓。纳清吐浊也。且欲理内脏。必

先使其内部开展舒适。然后有效。此段之所以伸两臂而仰身向后者。正使其胸廓张大而展其内脏也。然后更纳清气而吐浊气。则获益可想见。至足尖上抬。盖欲使两腿着力而不至松懈。若不着力则倾跌立见。用意深远矣。

此与第四式大略相同。行上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两

手曲拇指于掌心。更以余指握之成拳。然后从下前方直举高

于肩平。两拳心相对。惟第四式之相距。以与肩阔相等。此

则相距止二三寸之遥。两拳上举时。两足踵即向上提。完全

用足趾点地。足踵离地约二三寸。然后将拳紧紧一握。徐徐

一松。一握一松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式

如第八图。

倜按此段乃练两臂凌空之力者。紧紧握拳之后。两臂宜力向

外分。至于肩阔相等为度。盖作拉引重物之势也。拳距等肩

后。即将拳徐徐松开。两臂仍缓缓合拢。至原处而止。如是

行之。其效最著。学者不可不知。

第九段

行前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足紧并。不宜作

八字式。全身直立。头正目前视。两手先曲拇指于拳心。

将余指握之成拳。然后屈肘将两臂上提。以拳臂肩相平为

度。此时拳心向下。两拳相距约二三寸。更将两拳紧紧一

握。小臂上举。腕用力向上翻转。至掌心向外。两拳向鼻

为度。惟两拳不能捧鼻。须离开约盈寸地。腕及小臂上翻

之时。上臂不宜随之上抬。然后将拳徐徐松开。小臂肘腕。

仍复原位。为此一翻一落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

度而止。式如第九图。

倜按此段乃练肘部之力。而兼及两臂之法。其翻腕向上时。

宜如手握千钧之物。向上翘起。虽手中并未握物。心目中

当作如是观。否则任意行之。则力不专注。获益实鲜。且

此段坊本作两臂向上提时拳即对鼻。腕臂并不翻落。但将

拳握放者实误。盖如是非但获益甚少。且与第六式相混。殊不合理也。学者宜审思而明辨之。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更续行此段。先两足紧并。全身正立。屈拇指于掌心。以余指握之成拳。然后折肘将两臂从前面上举。使上臂与肩平。小臂直竖左右。拳口对耳。拳心向前。使两臂与头。成一山字形。将两拳一紧握。两臂蓄力向上一托。为举重物状。两肘蓄力向外逼。意欲使之凑合。然后徐徐将拳松开。收回肘臂之力。如此一握一放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如式第十图。

倜按此段乃练两臂上托之力。所谓蓄力上托。肘蓄力向外逼者。非真须将臂上托时外逼也。亦运意使力之法。即拳技家所谓力到拳不到之意。盖意想所及。使两臂之力向上托。两肘之力向外逼也。坊本作臂上举时外逼。则势乱而力散矣。殊觉其诞谬。学者宜慎察之。

第十一段

行前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两足紧并。全身正立。两手握拳。拇指第二节与余四指第一节。紧紧相扣。然后将双拳缓缓提至少腹之上。脐轮之下。肘微屈。拳离腹盈寸。将拳紧紧握一下。拇指即向上一翘。而两臂蓄力使上提。如提千钧重物。然后徐徐松拳。拇指仍屈至原处。每于松拳时。吸气向内。拳松时吐气向外。如此一紧一松者一度。默数牢记。四十九度而止。拳足复原位。静心屏息。默诵呵嘘呼呬吹嘻六字九遍。式如第十一图。

倜按此段练拔之力。乃治理内脏之法。纳清吐浊。使腹内清洁。至呵嘘呼呬吹嘻六字。乃治脏不二妙诀。治心宜呵。治肝宜嘘。治脾宜呼。治肺宜呬。治肾宜吹。治三焦宜嘻。其所以必先纳清吐浊而后行之者。先清其内脏而后按部调理之也。行九遍者按九宫也。默诵之时。声音宜低。每字须延长至一呼吸时。若音高而短。则气促神涣。是为最忌。切宜留意。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两臂直垂左右。双掌向前。指尖朝下。然后用力徐徐向前举起。平肩为度。在两臂上举时。两足踵亦即向上举起。足尖着力。踵离地约二寸。更将两手徐徐放下。两踵亦轻轻落地。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十二度。既毕。再举掌于前如前势。将肘一折。手掌往上一抬。肘即往下一扎。上举之左足。轻轻落地。再复原势。然后再一抬一扎。左足踵上举。右足轻轻落地。两足替换上下。以一抬一扎为一度。共行十二度。式如第十二图。

倜按此段乃舒展全身筋络血脉之法。盖行以上十一势之后。臂肘腿足内脏各部。固皆用力运气。筋络伸舒而血脉调和矣。于颈臀等处。虽亦顾及。然不免偏轻。故用此法而调和之。

两臂起落抬扎。两踵上下交替。则全身之筋络血脉。无不感应自然调和舒展矣。其所以各行十二度者。按十二候也。合之成二十四度。暗应二十四气也。

易筋经为少林武术祖师达摩禅师所传授。分内外二经。内经主柔。以静坐运气为事。非少林正宗弟子。不得其传。且擅此者。亦不肯轻易授人。守少林戒也。后之练武者。欲自炫耀。往往皆以十二段锦之法代之。以其段数相同。法则响雷也。其实十二段锦自十二段锦。易筋经自易筋经。两经可互证而不可相混者也。至于外经。则主刚。以强筋练力为事。其法遍传于世。惟真本亦殊不多遘。坊间俗本。所载各段。节数虽相同。其法实大有出入欲觅完善之本。不可得也。大抵此法盛行于北方。兹编各法。乃得之于山西药商邵仲达君之秘授。据云为少林山陕之派之真传。较寻常坊本为胜也。其法偏重于上肢。实为练力运气。舒展筋脉之妙法。每日依法勤行四五次。百日之后。则食量增加。筋骨舒畅。百病不生。至一二年后。则非但身体强健。精神饱满。且两臂之力,可举千斤。即为平素孱弱多病。力不足以缚鸡者。练习一二年,亦可以一扫其孱弱。两臂增数百斤之力。至若年老之人。精气已衰。勤习此法。虽不足以返老还童。亦足以延年却病。江右老人程明志。年已八旬。精神独如壮年。日徒步三十里不为苦。尝为余曰。予气体素弱。中年多病。从友人之言。勤习易筋经后。不久即健康。四十年中。从未为病魔所扰。今独能强健步者。谓非易筋经之功乎。观乎老人之言。则此法之效力。可以知之矣。兹将其法绘图列说。印行于世以公同好。且为坊间俗本。一证其讹也。倜庵识。

真本达摩易筋经外经

第一段

面东而立。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地。须要平直。不可作八字

形。凝神调息。目宜睁视。口宜紧闭。头宜上昂。鼓起于腹,

两手上提。肘微屈。两掌向地。惟两臂之力。必须下注。如按

物踴身之状。然后用力将手指向上翘起。掌根随即向下一按。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共行四十九度而止。须默数牢记之。

式如第一图。

倜按此段乃混元一炁之势。先天之象也。行时指上翘宜速。掌

下按宜缓。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使力足而气沛。一翘一按。

妙合阴阳。若神气涣散。力不专注。行之无功。此为最忌。两

手上提时。肘虽微屈。惟以手掌至腰下为度。若提过腰。则有

损筋骨。学者宜慎也。

行前段毕。调息片时。使周身筋骨舒展。然后更续行第二段。

正立如前。两足紧并。肘挺直。十指屈转握拳。置大腿前面。

两拇指相向。掌心贴腿。然后将拳一紧。拇指即向上用力翘起。

愈高愈妙。于握拳翘指之际。两臂之力。须向下注。如抵物状。

如此一握拳一翘指。是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止。

行时宜凝神静气。专心一念。式如第二图。

倜按此段练指力。握拳宜紧。翘指宜速。臂力下注作抵物状者。

使力聚于拳指。俾拳能愈握愈紧而指能愈翘愈高也。坊本有将

两拳贴大腿两旁。而以拇指向前者。殊不得势。势不合则力不

充。力不充则其气不凝。精神涣散。只见其谬误耳。学者宜明

辨之。

第三段

行前段毕。调息片时。更行第三段。身正立如前。两足分开。相距约一

尺。宜平直。不能作八字式。闭口睁目。两手先曲拇指于拳心。然后以

余指紧之。使成双拳。直垂于左右。拳背向外。初不必用力。但臂不宜

使弯曲耳。然后将拳紧紧一握。臂时向下一挺。是为一度。默数牢记。

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式如第三图。

倜按此段练拳臂之力。两足分开。所以固下盘也。握拇指于中,所以实

拳心。而易于着力也。臂向下挺。至肘节内突。则全身之力。皆聚于臂

而达于拳。故曰此段练拳臂之力。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更续行此段。先将两足紧并。全身

正立如第一图。曲拇指于拳心。然后余指握之成拳。从下

向前缓缓举起。拳背向外。两拳心相对。相距与肩阔相等。

拳高亦以齐肩为度。上体不能动摇。然后将拳紧紧一握。

两臂乘用力一伸。在伸握之时。若拳臂向左右宕动。是为

切忌。如此拳一握一伸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

而止。式如第四图。

倜按此段乃练肩背拳臂之力。盖握拳伸臂。虽力聚于拳臂。

而每一伸臂时。两肩必向前耸。肩向前耸。则背部之筋骨。

毕现紧张之象。其力不运而自至矣。若两肩于举动之时。

不能专运其力。而任其宕动。则势乱神散。徒行无益也。

是宜切戒。

第五段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足紧并。全身直

立如第一式。将两手握拳。从左右缓缓举起。以直伸于上

为度。拳背向外。两掌心相对。时微曲。两臂不能贴紧头

上。约离耳际一寸余。两足殿起。足跟约离地二三寸。后

然将拳紧紧一握。两臂蓄力下挫。似做拉物状。两足跟乘

势落下。拳暂一松。臂力亦暂收。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

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式如第五图。

倜按此乃练全身筋骨之法。两臂上举。则肩背胸廓。处处

着力。两足上举。则腿跨等处。处处不虚。若腿跨不用全

力。则身体必动摇不定。难行之矣。至两臂蓄力下挫。非

真将两臂下挫。但使两臂之力向下挫。而臂仍不动。此运

意使力之法也。足跟落下时。宜缓缓着地。不能猛疾。则

踵与地相扣。则全身血脉。必受激震。而心房且受其患。

切宜慎也。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足分开。相距约

一尺。须平直。不宜作八字式。两手握拳。拇指并不置拳

心中。曲置于外。其第二节。与其余四指之地一节。紧紧

相扣。然后从左右举起。至上臂与肩平时。即折肘向内。

折至极度。拳对双耳。想离寸许。臂宜举平。最忌前后倾

倒。上下欹斜。掌心向肩。将拳紧握一下。小(臂)用力

向内折。上臂蓄力向上抬。如此拳一握。臂一折一抬为一

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式如第六图。

倜按此段乃练肘腕之力。而兼及于胸廓肩背者也。小臂向

内。则肘折而筋骨紧张。握拳向耳。拳高向肩下挫。手腕

必折转而运用其力。臂举平肩。胸廓开展。内脏必然伸舒。

上臂于小臂内折时上抬。则肩与背亦处处着力矣。行此之

时。上体最忌欹斜动摇。两腿尤须用力。以固下盘。

第七段

行上式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手握拳。

拇指在外。其第二节与其余四指之第一节相扣。提

至当胸。掌心向内。肘臂与肩平。然后用力缓缓向

左右分去。平肩成一字式。上身略向后仰。惟体不

能曲。足跟着地足见上抬。以离地盈寸为度。将拳

紧紧一握。缓缓一松。拳紧则吸气入内。拳松则吐

气向外。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

十九度为止。式如第七图。

倜按此段乃练拳臂之力而兼理其内脏之法也。握拳

伸臂。所以增其力。吸气吐气。所以理其脏腑。即

习吐纳术者之所谓。纳清吐浊也。且欲理内脏。必

先使其内部开展舒适。然后有效。此段之所以伸两臂而仰身向后者。正使其胸廓张大而展其内脏也。然后更纳清气而吐浊气。则获益可想见。至足尖上抬。盖欲使两腿着力而不至松懈。若不着力则倾跌立见。用意深远矣。

此与第四式大略相同。行上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两

手曲拇指于掌心。更以余指握之成拳。然后从下前方直举高

于肩平。两拳心相对。惟第四式之相距。以与肩阔相等。此

则相距止二三寸之遥。两拳上举时。两足踵即向上提。完全

用足趾点地。足踵离地约二三寸。然后将拳紧紧一握。徐徐

一松。一握一松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式

如第八图。

倜按此段乃练两臂凌空之力者。紧紧握拳之后。两臂宜力向

外分。至于肩阔相等为度。盖作拉引重物之势也。拳距等肩

后。即将拳徐徐松开。两臂仍缓缓合拢。至原处而止。如是

行之。其效最著。学者不可不知。

第九段

行前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足紧并。不宜作

八字式。全身直立。头正目前视。两手先曲拇指于拳心。

将余指握之成拳。然后屈肘将两臂上提。以拳臂肩相平为

度。此时拳心向下。两拳相距约二三寸。更将两拳紧紧一

握。小臂上举。腕用力向上翻转。至掌心向外。两拳向鼻

为度。惟两拳不能捧鼻。须离开约盈寸地。腕及小臂上翻

之时。上臂不宜随之上抬。然后将拳徐徐松开。小臂肘腕。

仍复原位。为此一翻一落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

度而止。式如第九图。

倜按此段乃练肘部之力。而兼及两臂之法。其翻腕向上时。

宜如手握千钧之物。向上翘起。虽手中并未握物。心目中

当作如是观。否则任意行之。则力不专注。获益实鲜。且

此段坊本作两臂向上提时拳即对鼻。腕臂并不翻落。但将

拳握放者实误。盖如是非但获益甚少。且与第六式相混。殊不合理也。学者宜审思而明辨之。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更续行此段。先两足紧并。全身正立。屈拇指于掌心。以余指握之成拳。然后折肘将两臂从前面上举。使上臂与肩平。小臂直竖左右。拳口对耳。拳心向前。使两臂与头。成一山字形。将两拳一紧握。两臂蓄力向上一托。为举重物状。两肘蓄力向外逼。意欲使之凑合。然后徐徐将拳松开。收回肘臂之力。如此一握一放为一度。默数牢记。共行四十九度而止。如式第十图。

倜按此段乃练两臂上托之力。所谓蓄力上托。肘蓄力向外逼者。非真须将臂上托时外逼也。亦运意使力之法。即拳技家所谓力到拳不到之意。盖意想所及。使两臂之力向上托。两肘之力向外逼也。坊本作臂上举时外逼。则势乱而力散矣。殊觉其诞谬。学者宜慎察之。

第十一段

行前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两足紧并。全身正立。两手握拳。拇指第二节与余四指第一节。紧紧相扣。然后将双拳缓缓提至少腹之上。脐轮之下。肘微屈。拳离腹盈寸。将拳紧紧握一下。拇指即向上一翘。而两臂蓄力使上提。如提千钧重物。然后徐徐松拳。拇指仍屈至原处。每于松拳时。吸气向内。拳松时吐气向外。如此一紧一松者一度。默数牢记。四十九度而止。拳足复原位。静心屏息。默诵呵嘘呼呬吹嘻六字九遍。式如第十一图。

倜按此段练拔之力。乃治理内脏之法。纳清吐浊。使腹内清洁。至呵嘘呼呬吹嘻六字。乃治脏不二妙诀。治心宜呵。治肝宜嘘。治脾宜呼。治肺宜呬。治肾宜吹。治三焦宜嘻。其所以必先纳清吐浊而后行之者。先清其内脏而后按部调理之也。行九遍者按九宫也。默诵之时。声音宜低。每字须延长至一呼吸时。若音高而短。则气促神涣。是为最忌。切宜留意。

行上段毕。略息片时。续行此段。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两臂直垂左右。双掌向前。指尖朝下。然后用力徐徐向前举起。平肩为度。在两臂上举时。两足踵亦即向上举起。足尖着力。踵离地约二寸。更将两手徐徐放下。两踵亦轻轻落地。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十二度。既毕。再举掌于前如前势。将肘一折。手掌往上一抬。肘即往下一扎。上举之左足。轻轻落地。再复原势。然后再一抬一扎。左足踵上举。右足轻轻落地。两足替换上下。以一抬一扎为一度。共行十二度。式如第十二图。

倜按此段乃舒展全身筋络血脉之法。盖行以上十一势之后。臂肘腿足内脏各部。固皆用力运气。筋络伸舒而血脉调和矣。于颈臀等处。虽亦顾及。然不免偏轻。故用此法而调和之。

两臂起落抬扎。两踵上下交替。则全身之筋络血脉。无不感应自然调和舒展矣。其所以各行十二度者。按十二候也。合之成二十四度。暗应二十四气也。


相关内容

  • 少林功夫的家底
  • 少林功夫的家底 时间: 2006-05-30 - 分类: 少林功夫, 武艺述真 - 作者: - 出处: - "我曾经开玩笑地对弟子们说,'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有形的,保护的是文物;而无形的非物之类的,则保护的是人.你们好好练功,申报成功后,就都是人类的宝贝了."少林寺永信法师对记 ...

  • 易筋经 全文
  • [达摩易筋经] 『达摩易筋经』相传是由少林寺『达摩大师』所创,为中国武术界中最负盛 名的内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则源之於千百年来达摩易筋经向来只传内门弟子 ,而坊间虽然仅凭著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练,却已然能进艺无穷,而流传开来, 使得『达摩易筋经』的功效备受肯定.长久以来各方为求『达摩易筋经』古本 ,均不 ...

  • 达摩易筋经
  •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浏览:194329  |  更新:2011-09-21 13:09   1  2  3  4  5  6  7 分步阅读 "达摩易筋经"是我国一种健身的好方法,此功使神.体.气三者, 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有效的结合起来,经过循序渐进,持 ...

  • 易筋经呼吸方法
  •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 ( 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 ) .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 _ ...

  • 中医经典著作大全(570本)
  • [ 香儿 - xianger] 中医经典著作大全 (570本) 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 ...

  •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 [瑯琊水宫)]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中医书籍 中医知识经典大全版 [中医宝典] [疾病大全] [中药材] [中医药方] [中医宝典移动版] [人体穴位] [本草纲目] [中医名医] [资助中医宝典] [中医经论]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难经] [类 ...

  • 金庸武侠小说武功排名
  • 金庸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朝代越早武功越高,天龙的朝代算是最早的 因此天龙里面的功夫都比其他书里面的厉害,就连降龙十八掌也比射雕三步曲里面的厉害,天龙里面一阳指不是非常厉害,但是到了射雕就是相当强大的功夫了.但是后面几部书里面还是有一些奇人练的一些奇功超越了前人. 1 前朝太监(葵花老祖)练的全本葵花宝典 ...

  • 金庸笔下人物时间表
  • 金庸笔下人物时间表 公元前483年 西施送入吴国: 范蠡遇到阿青,阿青传越国剑士剑法. 公元前476年 越国灭掉吴国:范蠡与西施隐居,阿青离去. 527年 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 536年 达摩逝世 554年 西魏 宇文泰攻破江陵城(今荆州),梁元 ...

  • 天龙八部游戏
  • 二.各种武功名称和由来 [吐纳法]:自己初期自带内功心法 [蟠龙棍法]:与自己府中的师父对话,选择(切磋武艺)可以习得(蟠龙棍法 ) [通臂拳]:与自己府中的师父对话,选择(切磋武艺)可以习得(通臂拳) [慈悲刀法]:在天童寺,找心观老和尚对话,选择2就可以习得(慈悲刀法). [太极十三势]:声望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