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记叙文范文精选之凝视:母亲用过的„„ 时间和生活浸过的地方,都是深渊 顶针:一生的戒指
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和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
那是母亲戴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
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一般是右手的中指上。 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
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
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
个针眼。 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
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因为母亲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专注地做针线活),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
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
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 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
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
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
布的那一面,到衣服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
承受后来的痛。
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
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 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因藏纳着如此密集的痛点,如此密集的目光和心情,它应该是世上
最珍贵的器物。
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 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
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篇二:凝望生活 凝望生活 上苍给了我们一双眼睛,是用来凝望生活的。但有人凝望了一辈子,也弄不
清生活的模样。其实生活的模样就是凝望生活,凝望是人间最形象、最丰富、最真实的风景。
凝望生活,是一种审美。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就必须先成为有艺术修养的
人。一望无际的大海,一带绵延的山川,一堵雪白的墙壁,一座生动的雕像,之所以引人凝
望神思,就是因为它们融会了生活的艺术。朋友之间的关切注视,爱人之间的脉脉含情,是
生活艺术的升华;久别重逢或冰释前嫌之时饱含千言万语的深情一瞥,则是生活艺术的经典。
凝望生活,是一幅画廊。以沧桑的理性作笔,沿着人生的主线,给生命以崭新的诠释和生动
的假设,于人于世界的纷繁芜杂中融入人性的至纯。年少的凝望是好奇,充满了憧憬;年轻
的凝望是柔情,充满了蜜意;中年的凝望是平静,充满了理性;老年的凝望是感叹,充满了
回忆。
凝望生活,是一腔投入。以愿望的翅膀为钩,系一线的浮子,让期待在想象中高度充值,
赋予时光以全新的定义。屈子凝望汩罗江,是失意的时候;李白凝望月光,是思乡的时候;
朱自清凝望荷塘,是孤独的时候;李商隐凝望乐游原,是黄昏的时候;弗洛伊德凝望墙壁,
是寂寞的时候„„那是种非同寻常的沉默,是伟大与成功诞生的前奏。 凝望生活,是一支晨曲。在命运的每一次曲折跌宕、大起大落之后,一个个休止符开始 了下一轮的自由组合;但休止不是停止,而是一个起点;后面的乐章,必将成熟稳重、
热烈奔放、荡气回肠。 蓄勇气,满怀执着,放眼又一段长征。但生活的改变,仅有凝望是不够的,凝望是一块
跳板,是思想的铺垫;凝望者不是没有泪,也不是没到伤心处,因为人生豪迈不应有悔,醍
醐灌顶不应有泪,在凝望之中与理想和成功牵手,共点江山迷津,把过去、现在、未来收进
档案制成拷贝,作为教材和编年史,去纪念流金的岁月,去安慰不安的灵魂。这样,即使面
对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我们也永远胸有成竹。 凝望生活,生活也在凝望你。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平等的氛围里重新谈判,所有的生命
都在不同的命运里重新洗牌,所有的一切都在蓝天白云里重新开头。篇三:凝视的意义 动物和人之间相互的凝视, 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幕。 而且,在不到一个世纪以前, 所有人还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来生活, 现在却已经绝迹了
著名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一篇讨论动物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文
章中不无伤感地写到:“动物和人之间相互的凝视,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幕。
而且,在不到一个世纪以前,所有人还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来生活,现在却已经绝迹了。”确实
如此,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有史以来在人的世界里动物与人共处于中心地位的状况:一方面
动物在人的世界里逐渐地消失,野生动物的生命变成了一种不受压抑的理想的生命形态;另
一方面,相对于剥夺人类的某些自由天性的社会制度而言,“大自然”成为了另一种价值观。
动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凝视就这样失去了可能性,而要使动物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消失,反而
能继续繁殖的方法就是饲养宠物。在约翰?伯格看来就其今日在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大城市里
流行的范围之广而言,饲养宠物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现代发明。 李军从2006年开始被这“独一无二的现代发明”所深深吸引,一直未曾间断地以宠物狗
为题材,用一种别出心裁、别样韵味的水墨语言将他对宠物狗的凝视生动地逐一展现,他用
他眼光独到的凝视和他那别样韵味的水墨语言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意蕴丰富的宠
物狗世界。李军的宠物狗世界没有背景,空荡荡、白茫茫??时空感、叙事性乃至作品的观念
性内容的生成与传达,全都托付给狗的体态、眼神以及造就这体态与眼神的水墨运动(水与
墨奇妙的混融、互渗、流淌),或说是由材质肌理生成的独特的视觉性语汇,因为李军有时也
尝试用非水墨性材料作画。可以说李军的宠物狗世界基本上由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宠物狗肖像
构成。有人说肖像画是“压缩了的人物传记”,而李军的宠物狗肖像那各各不同的造型、姿态
尤其是那让你过目不忘的动人眼神,确实不能不让人去用心揣摩、猜测它们背后那太多的故
事。很难说是狗的体态身姿与眼神使李军笔下的水墨运动余音袅袅、韵味无穷,还是李军笔
下的水墨运动令宠物狗的体态、身姿与眼神获得了鲜活的生命意象。总之,空荡荡、白茫茫
一片虚空之上的这些水墨的印迹、流痕奇迹般地获得了生命。这虚与实的转换就像北宋李公
麟《五马图》中的线条在一片虚空之中获得生命一样奇妙,这也恰如古人所言“虚而为实,
是在笔墨有无间”(清?方世庶),不用说这里自有一种一脉相传的水墨文化精神在。 人与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是隐喻性的,用李军自己的话说,他的宠物狗世界亦在相当程
度上“强调了现代人的孤独与彼此难以交流的文化问题”。李军画狗缘于他对狗的一次凝视:
“有一次去十渡写生,看到一条被关在比它身体大不了多少的笼子里的藏獒,你能像想象那
么一条强壮的动物却被束缚在那么小的空间里,满眼都是习以为常的委屈、无奈和向往自由
的不甘与挣扎,还带着些许的怨恨和曾经的王者那藐视一切的自信吗?那复杂的眼神一下子
把我打动了,回来之后就着手开始画狗了。” 这也确如动物学家德斯蒙?莫里斯(desmond
morris)所言:“观察禁闭的动物们那种不自然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接受并克服我
们生活在这个消费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压力”。 李军的宠物狗绘画不仅在水墨性语言的研究与拓展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又一次雄
辩地证明了水墨性绘画在当下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和不可穷尽的可能性,更让我们有
机会学习凝视动物、反观自身。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为我们提供了当代视觉性生成的又一个可
资文化研究的范本。也许应该说李军的宠物狗世界之文化意义更大于其在水墨性语言拓展上
的贡献。
这文化意义乃是艺术家的凝视的意义。篇四: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刘志
一、符合题意
(一)考点精析
1、命题记叙文 以词、短语、句子直接命题的记叙类文题,往往具有寓意性,开放性,容量极为丰富,
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极为广阔。审题重在\咬文嚼字\,要咬准字眼想开去,通过具体的事件、
生活表象的概括,使得主题渐趋明朗,最终再把一度放开的思路收回来。词句不完全型记叙
类文题对所要写的内容带有定向的性质,只允许在某一方面进行选择。选择时要斟酌酝酿,
反复筛选,权衡而定,选择既定之后就要搜罗素材,设计内容,展开结构。
2、材料记叙文 材料记叙文是典型的“戴着镣铐跳舞”。尽管如此,“镣铐”要戴,“舞”也要跳好。考生
主要掌握想象描述类、续写类记叙文。想象描述类文题的写作要注意:一、掌握基本的写作
技巧,诸如行动、心理、对话描写等;二、要精心揣摩要求,依照要求应节而舞,舞出水平,
舞出风格。续写类文题的写作关键在于揣摩透彻文题所提供的情境,然后展开想象创造与文
题情境协调一致的情境,通过情境表现主题。
3、话题记叙文 近三年高考考察了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只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写记叙文热仍不失为
“避重就轻”的明智选择。因为文章的主题业已明确,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用生动曲折的
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具体的描述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哲理性
的思索表现出来,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题,因而审题难度大大降低。
(二)例文精评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199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说的那样„„\ 作文要求:
1、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
2、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 例文 1 树皮 曹冠龙 夏日的傍晚,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浓阴婆娑。我的两个孩子,一人一把竹椅,凑着幽幽
晃晃的月光,还在嘀咕嘀咕地叨念着,快高考了。 白昼那动荡不安的热流,在这夜与静中,渐渐地凝聚成了一块暗绿而透明的冰糕,凉而
微甜。 我躺在藤塌上,那光和影在树叶的琴键上奏鸣着无声的旋律,我散漫地赏玩着,任其一
片朦胧,无需费力聚焦。四肢似乎很重又似乎很轻,仿佛浮在水中。耳边嘤嘤地回绕着孩子
们的苦读,他们将去搏击,而我却已疲惫。 “啪!”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我那个多愁善感的女儿,起身走到树根边,弯腰拾起了
那块剥落的树皮,捧在手里,呆呆地凝视着,果然又想入非非了。 “呵!”她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这衰亡的树皮该有多么崇高!它们含辛茹苦、忠守
职责,兢兢业业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一旦衰老了,僵化了,它们便又心甘情愿地龟
裂,欣然引退,把空气和阳光无私地献给那些鲜嫩粉绿的后代!” “不!”我的儿子却还是那么的犟头倔脑,“应该说,那新生的树皮该有多么勇敢!它们
埋头生息,潜心发育,默默无声地汲取着一切营养。然而,一旦成熟了,强壮了,它们便又
毫无畏惧地一举胀裂束缚她们施展青春的僵皮死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让翠绿的生命向
着更新的高度,更广阔的空间挺进!” 寂静。 熠熠闪烁,在深黛的阴暗中,仿佛是两对幼兽的瞳孔,孩子们盯着我,那是他们渴求真
理的目光。 呵,是的,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曾这样盯着,盯着姥姥那干瘪的嘴唇,苦苦地探索着隐
藏在那些古老的寓言中的神秘。或许我也唠叨唠叨地问过很多,或许我也是问得这样聪明、
古怪、奇特? 枝叶青黄,人生沧桑,无休无止的重复,然而更是无休无止的进化!一个新的循环又在
这幽暗中悄悄萌发了。我顿时感到了 一种异样的庄严。 我觉悟地抚摸着那两棵即将在生活的激流中翻滚浮沉、颠扑撞击的、饱孕着幻想的脑袋,
缓缓地倾诉出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落伍者的祝愿: \我希望,世上的一切,都像你姐姐所说的那样,那样的崇高;我更希望,世上的一切,
都像你弟弟那样,那样的勇敢!\ (原载《微型小说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点评:小说抓住了夏夜典型景物营构了一个优美的意境:风儿习习,月儿朦胧,梧桐葱
郁,树影斑驳。父子三人,乘凉树下,其情悠然,其乐融融!就在这优美的意境中,父子三
人进行了哲理的沉思:或赞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或激叹“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勃勃生机,或诉说历经忧患饱经沧桑的人生思索。这些
沉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优美意境与哲理沉思交融,智慧火花与理性光
芒相映,使得小说文化底蕴愈加深厚,令人读之,如饮醇酒,数日之后仍口留余香,回味绵
长。
(三) 优化训练
1、暖流
2、请以“花开时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3、生活中,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忙是福,有人认为吃亏是福,有人
认为有亲情是福,有人认为历经磨难是福„„ 请你将“ 是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4、先看下列文题,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所给的情境,合理联想和想象,续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思想感情健康。
(2)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适当抒情议论。
(3)题目自拟 “信!”我刚走进教室,好朋友飞似的冲着跑来。“你的信!”\说着将手一扬,在空中划
了一道弧线,好象有意和我作迷藏似的。我一把夺过信,赶紧拆开,一枚精美的书签悄然滑
落,一句名言赫然在目„„看着信的落款,我的心里不禁激起了层层的波澜 。
二、符合文体要求
(一) 考点精
析
1、写景记叙文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突出景物的个性。写景要从表达中心的需要出发,同人物的思想感
情相一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还要选好写景角度,最好能够由所见之景引发开去去
描绘出更广阔的图景。
2、叙事记叙文 应选择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事件,以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为贯穿全文的要
素;要把文中的人物置于从属地位,要巧妙安排线索,合理安排结构。
3、写人的记叙文 写人一要抓住人物的神采气质,二要让你的理性的认识涂抹上至情至性的情感色彩,三
要找到表现这种神采与色彩的感性材料——情节性的、道具性的、戏剧性的、情绪化了的种
种载体。
(二)例文精评篇五:曹文轩:好作文靠“凝视” 曹文轩:好作文靠“凝视” 十岁、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很有“财富”,为何写作文无话可说?作家曹文轩告诉孩子们:
作文写不好的一大原因,是对这个世界缺少“凝视”。针对近日微热议的“中国没有好作文”,
曹文轩表示,孩子是可以写出充满想象力的好作文的。送给孩子几句写作心得 作文对语文
学科至关重要,以至于有人说“作文得高分者得天下”,然而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知怎样
才能写好作文。曹文轩在“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决赛的讲座中,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
送给学生们几句有关写作的话语。
【第一句话】“财富不在远方,就在自己脚下” 曹文轩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生活在西班牙大草原上的小男孩,在教堂旁的一棵大树下,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梦,
梦见自己穿过大草原,渡过大海,来到非洲大沙漠的一座金字塔下,发现了两大箱财宝。于
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寻宝之旅。当他到达梦中的金字塔下,却没在那里挖出财宝。这时,来
了一群坏蛋,得知他的故事后奚落一番,且把他丢进大坑里。其中一个坏蛋对他说:“两天前,
本人在这座金字塔下,同样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梦见自己走过非洲大沙漠,渡过大海,穿过
西班牙大草原,在一座教堂旁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财宝,但我没有像你这样愚蠢到为两个相
同的梦冒险!”后来,男孩回到西班牙大草原,在自己当初出发寻宝的那棵大树下,发现了财
宝。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曹文轩告诉学生们:写作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你自己,走过
童年、少年,你已经是世界上富有的人了,富有到足以对付老师出的各种作文题。因为,每
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而写作就是要写独特的经验。
【第二句话】“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每时每刻都有故事发生,为什么写作文会觉得无话可说? 曹文轩告诉孩子们: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另一个是“凝视”。“写不
好作文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而只有仔细打量、凝视这个世界,才能发现它的无比
丰富和美妙,作文的素材也就取之不尽。否则,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曹文轩以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草原》中写到的“天空飞过来三只鹬”为例:这句看似
简单的话中,“三只”一词说明了契诃夫有着一双善于“凝视”的眼睛;“过了一会儿,那先 前的三只鹬又飞了回来”。这句话看似也很简单,“先前”一词说明了文中主人公记住了
三只鹬的样子,更加反衬出契诃夫善于“凝视”。
【第三句话】“创造的自由无边无际” 曹文轩说,每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有天空、太阳、月亮的是第一世界,用我们的心、
脑想象出来的是第二世界。有个成语叫“无中生有”,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个贬义词,
但曹文轩认为,它是个褒义词,也是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它回答我们的是大千世界来自何处:
“有”是从“无”来。
曹文轩解释道,世界的奇妙就在于通过无中生有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哈利·波特、安徒
生童话,还有语文课本中大量的故事都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但正是成千上万个不可能
发生的故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作文,不仅是写已经存在的世界,还能写创造出来的第
二世界。而任何生活中的事情,如果不掺杂想象,写在作文中都不会生动,所以好作文应该
是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的完美结合。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形式上的天马行空,当成真正的想
象力,这点老师应该加以引导”。 好作文离不开“折腾” 写作文时,学生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不长。老师要求写1000字,可是写了200
字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写作文要怎样才能得高分呢?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曹文轩告诉学
生们:作文得高分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一定要把作文写长”,因为阅卷老师常常
有这样的心态:看到一篇长文他就会赞叹:这个孩子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居然写了这么长
的一篇文章,就给一个高分。 可是,作文写长并不容易。曹文轩举了一个“摘柿子”的事件为例,示范怎样把一点点
事通过反复“折腾”,把它变成一个很长的作品: 一个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皮卡。皮卡
望着最后一个柿子,对柿子说:“柿子呀,你千万千万不要掉下来,你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一
定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再过几天,我的哥哥就要从东京回来了!你一定要坚持到我哥哥回来!”
所以每天早晨,这个叫皮卡的男孩不时望着这棵柿子树上的最后一个柿子对着柿子说:“一定
一定要坚持住!拜托了!”
可是,就在哥哥要回来的前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 学生们立即说:柿子掉下来了! 曹文轩说:不!不能掉下来!掉下来作文就写不下去了。 就在哥哥回来的前一天,天空飞来一只乌鸦,把柿子给叼走了!这只乌鸦很淘气,就在
皮卡脑袋的上空飞来飞去,气得皮卡不行。天空很蓝,乌鸦很黑,柿子很红!蓝色的天空下
飞着一只黑色的乌鸦,它嘴里叼着一只红色的柿子。 曹文轩说,有一种词叫颜色词,写作文的时候要多多使用,因为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是
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写作文要有风景描写,要有场面。 乌鸦飞走了。皮卡就开始追赶这只乌鸦,追赶了很远很远的路。那只乌鸦飞过一道山岭,
再也看不见了。这个时候,皮卡已经累得不行了,就躺在地上。 曹文轩问,当皮卡醒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在什么地方?学生们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曹文
轩说,只要打开了你的思路,只要你说得通,这就是第二世界。本来就没有,创作了才有。 皮卡醒来了,起来一看——哇!好大一片柿子林啊!一棵一棵的柿子树挂满了柿子,阳
光灿烂。灿烂的阳光下,那一树一树的柿子就像一盏一盏的灯笼那么漂亮! 曹文轩问,这个时候皮卡最想做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摘柿子!曹
文轩说,错了!这个柿子不能摘!写作文写到一个人最想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让他
立即去做,要有一个来回,要有一个反复,有一个矛盾。这就是“折腾”,每折腾一次,皮卡
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也越来越明朗了。 曹文轩又问:你们听到火车运行时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又有各种回答,而
曹文轩的回答是:我听到的声音是“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
定,螺旋式上升,是世界运行的动力,也是好作文运行的动力”。 好作文能写出孩子的天性 一篇在“希望杯”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的小学生作文,在初中老师眼中只是一篇普通习
作,因为“套路、斧凿痕迹重”,由此引发了争议,中小学生作文的文风问题再度引起关注,
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好作文,真实才是唯一救赎”。也有人认为,目前的作文教学不给力,
为了考试拿高分,学生作文中公式化的套作严重,不接地气,多见陈词滥调和“假大空”的
模块作文。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赵长天直言,作文教学中“不应该总是教孩子说假话,教孩子
说真话比提高gdp更重要”。
针对这样的争议,评委会接触了几位语文教师和曹文轩。 呼和浩特的一位语文老师冯程茹认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们写作文最大的
困扰并不是套作,而是缺乏曹文轩强调的两种能力:不会无中生有地创作,不会静心凝视。 所以,她认为,教会学生“用慢镜头聚焦身边的生活”很重要,而这与孩子平时的阅读
积累以及受到的引导密切相关。 武汉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刘艳表示,那种为求考试得高分的套作作文“不符合学生写作
的初衷,有些急功近利。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着想”。所以,她
在教学中更注重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情感,“引导他们多发现生活中阳光的、积
极进取的一面,提炼出生活的真谛,汲取正能量,而不是偏激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 广州的语文老师梁晓佳也认为,导致模块作文出现的原因,正是因为小学生不懂得发掘
生活中的素材,或者不懂得如何组织语言。所以,曹文轩的讲座,对指导学生们的写作会有
很大的启发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写出真情实感,写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真性情作文”。 中国果真只有应试作文,没有“好作文”吗? 曹文轩表示,一篇作文是否好,存在争议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看文章的标准不一样。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并不都是以套作作为评卷标准,好作文还是能够被发现的。 什么样的作文才称得上好作文?曹文轩认为,好作文是能让孩子发挥自由天性、充分发
挥想象力的,不要用太多的简单的条条框框去要求。 对中小学生中作文“假话”多这样的说法,曹文轩表示,说假话肯定不好,但说假话和
想象力如何分界是个问题,不能把想象力等同于说假话,“孩子们是可以写出具有很强想象力
的作品的”。
【曹文轩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儿童文学作品有《草
房子》、《红瓦》、《根 鸟》、《青铜葵花》等,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小
说门》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希腊、日、韩等文字。曾获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 奖
等,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5年第十一届“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决赛
评审。
2010年高考记叙文范文精选之凝视:母亲用过的„„ 时间和生活浸过的地方,都是深渊 顶针:一生的戒指
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和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
那是母亲戴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
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一般是右手的中指上。 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
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
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
个针眼。 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
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因为母亲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专注地做针线活),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
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
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 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
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
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
布的那一面,到衣服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
承受后来的痛。
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
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 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因藏纳着如此密集的痛点,如此密集的目光和心情,它应该是世上
最珍贵的器物。
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 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
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篇二:凝望生活 凝望生活 上苍给了我们一双眼睛,是用来凝望生活的。但有人凝望了一辈子,也弄不
清生活的模样。其实生活的模样就是凝望生活,凝望是人间最形象、最丰富、最真实的风景。
凝望生活,是一种审美。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就必须先成为有艺术修养的
人。一望无际的大海,一带绵延的山川,一堵雪白的墙壁,一座生动的雕像,之所以引人凝
望神思,就是因为它们融会了生活的艺术。朋友之间的关切注视,爱人之间的脉脉含情,是
生活艺术的升华;久别重逢或冰释前嫌之时饱含千言万语的深情一瞥,则是生活艺术的经典。
凝望生活,是一幅画廊。以沧桑的理性作笔,沿着人生的主线,给生命以崭新的诠释和生动
的假设,于人于世界的纷繁芜杂中融入人性的至纯。年少的凝望是好奇,充满了憧憬;年轻
的凝望是柔情,充满了蜜意;中年的凝望是平静,充满了理性;老年的凝望是感叹,充满了
回忆。
凝望生活,是一腔投入。以愿望的翅膀为钩,系一线的浮子,让期待在想象中高度充值,
赋予时光以全新的定义。屈子凝望汩罗江,是失意的时候;李白凝望月光,是思乡的时候;
朱自清凝望荷塘,是孤独的时候;李商隐凝望乐游原,是黄昏的时候;弗洛伊德凝望墙壁,
是寂寞的时候„„那是种非同寻常的沉默,是伟大与成功诞生的前奏。 凝望生活,是一支晨曲。在命运的每一次曲折跌宕、大起大落之后,一个个休止符开始 了下一轮的自由组合;但休止不是停止,而是一个起点;后面的乐章,必将成熟稳重、
热烈奔放、荡气回肠。 蓄勇气,满怀执着,放眼又一段长征。但生活的改变,仅有凝望是不够的,凝望是一块
跳板,是思想的铺垫;凝望者不是没有泪,也不是没到伤心处,因为人生豪迈不应有悔,醍
醐灌顶不应有泪,在凝望之中与理想和成功牵手,共点江山迷津,把过去、现在、未来收进
档案制成拷贝,作为教材和编年史,去纪念流金的岁月,去安慰不安的灵魂。这样,即使面
对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我们也永远胸有成竹。 凝望生活,生活也在凝望你。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平等的氛围里重新谈判,所有的生命
都在不同的命运里重新洗牌,所有的一切都在蓝天白云里重新开头。篇三:凝视的意义 动物和人之间相互的凝视, 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幕。 而且,在不到一个世纪以前, 所有人还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来生活, 现在却已经绝迹了
著名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一篇讨论动物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文
章中不无伤感地写到:“动物和人之间相互的凝视,可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一幕。
而且,在不到一个世纪以前,所有人还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来生活,现在却已经绝迹了。”确实
如此,工业文明彻底改变了有史以来在人的世界里动物与人共处于中心地位的状况:一方面
动物在人的世界里逐渐地消失,野生动物的生命变成了一种不受压抑的理想的生命形态;另
一方面,相对于剥夺人类的某些自由天性的社会制度而言,“大自然”成为了另一种价值观。
动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凝视就这样失去了可能性,而要使动物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消失,反而
能继续繁殖的方法就是饲养宠物。在约翰?伯格看来就其今日在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大城市里
流行的范围之广而言,饲养宠物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的现代发明。 李军从2006年开始被这“独一无二的现代发明”所深深吸引,一直未曾间断地以宠物狗
为题材,用一种别出心裁、别样韵味的水墨语言将他对宠物狗的凝视生动地逐一展现,他用
他眼光独到的凝视和他那别样韵味的水墨语言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意蕴丰富的宠
物狗世界。李军的宠物狗世界没有背景,空荡荡、白茫茫??时空感、叙事性乃至作品的观念
性内容的生成与传达,全都托付给狗的体态、眼神以及造就这体态与眼神的水墨运动(水与
墨奇妙的混融、互渗、流淌),或说是由材质肌理生成的独特的视觉性语汇,因为李军有时也
尝试用非水墨性材料作画。可以说李军的宠物狗世界基本上由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宠物狗肖像
构成。有人说肖像画是“压缩了的人物传记”,而李军的宠物狗肖像那各各不同的造型、姿态
尤其是那让你过目不忘的动人眼神,确实不能不让人去用心揣摩、猜测它们背后那太多的故
事。很难说是狗的体态身姿与眼神使李军笔下的水墨运动余音袅袅、韵味无穷,还是李军笔
下的水墨运动令宠物狗的体态、身姿与眼神获得了鲜活的生命意象。总之,空荡荡、白茫茫
一片虚空之上的这些水墨的印迹、流痕奇迹般地获得了生命。这虚与实的转换就像北宋李公
麟《五马图》中的线条在一片虚空之中获得生命一样奇妙,这也恰如古人所言“虚而为实,
是在笔墨有无间”(清?方世庶),不用说这里自有一种一脉相传的水墨文化精神在。 人与动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是隐喻性的,用李军自己的话说,他的宠物狗世界亦在相当程
度上“强调了现代人的孤独与彼此难以交流的文化问题”。李军画狗缘于他对狗的一次凝视:
“有一次去十渡写生,看到一条被关在比它身体大不了多少的笼子里的藏獒,你能像想象那
么一条强壮的动物却被束缚在那么小的空间里,满眼都是习以为常的委屈、无奈和向往自由
的不甘与挣扎,还带着些许的怨恨和曾经的王者那藐视一切的自信吗?那复杂的眼神一下子
把我打动了,回来之后就着手开始画狗了。” 这也确如动物学家德斯蒙?莫里斯(desmond
morris)所言:“观察禁闭的动物们那种不自然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接受并克服我
们生活在这个消费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压力”。 李军的宠物狗绘画不仅在水墨性语言的研究与拓展上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又一次雄
辩地证明了水墨性绘画在当下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和不可穷尽的可能性,更让我们有
机会学习凝视动物、反观自身。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为我们提供了当代视觉性生成的又一个可
资文化研究的范本。也许应该说李军的宠物狗世界之文化意义更大于其在水墨性语言拓展上
的贡献。
这文化意义乃是艺术家的凝视的意义。篇四: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刘志
一、符合题意
(一)考点精析
1、命题记叙文 以词、短语、句子直接命题的记叙类文题,往往具有寓意性,开放性,容量极为丰富,
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极为广阔。审题重在\咬文嚼字\,要咬准字眼想开去,通过具体的事件、
生活表象的概括,使得主题渐趋明朗,最终再把一度放开的思路收回来。词句不完全型记叙
类文题对所要写的内容带有定向的性质,只允许在某一方面进行选择。选择时要斟酌酝酿,
反复筛选,权衡而定,选择既定之后就要搜罗素材,设计内容,展开结构。
2、材料记叙文 材料记叙文是典型的“戴着镣铐跳舞”。尽管如此,“镣铐”要戴,“舞”也要跳好。考生
主要掌握想象描述类、续写类记叙文。想象描述类文题的写作要注意:一、掌握基本的写作
技巧,诸如行动、心理、对话描写等;二、要精心揣摩要求,依照要求应节而舞,舞出水平,
舞出风格。续写类文题的写作关键在于揣摩透彻文题所提供的情境,然后展开想象创造与文
题情境协调一致的情境,通过情境表现主题。
3、话题记叙文 近三年高考考察了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只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写记叙文热仍不失为
“避重就轻”的明智选择。因为文章的主题业已明确,考生所考虑的只是如何用生动曲折的
事件、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具体的描述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哲理性
的思索表现出来,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题,因而审题难度大大降低。
(二)例文精评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199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说的那样„„\ 作文要求:
1、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
2、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 例文 1 树皮 曹冠龙 夏日的傍晚,院子里的梧桐树下,浓阴婆娑。我的两个孩子,一人一把竹椅,凑着幽幽
晃晃的月光,还在嘀咕嘀咕地叨念着,快高考了。 白昼那动荡不安的热流,在这夜与静中,渐渐地凝聚成了一块暗绿而透明的冰糕,凉而
微甜。 我躺在藤塌上,那光和影在树叶的琴键上奏鸣着无声的旋律,我散漫地赏玩着,任其一
片朦胧,无需费力聚焦。四肢似乎很重又似乎很轻,仿佛浮在水中。耳边嘤嘤地回绕着孩子
们的苦读,他们将去搏击,而我却已疲惫。 “啪!”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我那个多愁善感的女儿,起身走到树根边,弯腰拾起了
那块剥落的树皮,捧在手里,呆呆地凝视着,果然又想入非非了。 “呵!”她发出了一声悠长的叹息,“这衰亡的树皮该有多么崇高!它们含辛茹苦、忠守
职责,兢兢业业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一旦衰老了,僵化了,它们便又心甘情愿地龟
裂,欣然引退,把空气和阳光无私地献给那些鲜嫩粉绿的后代!” “不!”我的儿子却还是那么的犟头倔脑,“应该说,那新生的树皮该有多么勇敢!它们
埋头生息,潜心发育,默默无声地汲取着一切营养。然而,一旦成熟了,强壮了,它们便又
毫无畏惧地一举胀裂束缚她们施展青春的僵皮死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让翠绿的生命向
着更新的高度,更广阔的空间挺进!” 寂静。 熠熠闪烁,在深黛的阴暗中,仿佛是两对幼兽的瞳孔,孩子们盯着我,那是他们渴求真
理的目光。 呵,是的,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曾这样盯着,盯着姥姥那干瘪的嘴唇,苦苦地探索着隐
藏在那些古老的寓言中的神秘。或许我也唠叨唠叨地问过很多,或许我也是问得这样聪明、
古怪、奇特? 枝叶青黄,人生沧桑,无休无止的重复,然而更是无休无止的进化!一个新的循环又在
这幽暗中悄悄萌发了。我顿时感到了 一种异样的庄严。 我觉悟地抚摸着那两棵即将在生活的激流中翻滚浮沉、颠扑撞击的、饱孕着幻想的脑袋,
缓缓地倾诉出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落伍者的祝愿: \我希望,世上的一切,都像你姐姐所说的那样,那样的崇高;我更希望,世上的一切,
都像你弟弟那样,那样的勇敢!\ (原载《微型小说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点评:小说抓住了夏夜典型景物营构了一个优美的意境:风儿习习,月儿朦胧,梧桐葱
郁,树影斑驳。父子三人,乘凉树下,其情悠然,其乐融融!就在这优美的意境中,父子三
人进行了哲理的沉思:或赞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或激叹“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勃勃生机,或诉说历经忧患饱经沧桑的人生思索。这些
沉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优美意境与哲理沉思交融,智慧火花与理性光
芒相映,使得小说文化底蕴愈加深厚,令人读之,如饮醇酒,数日之后仍口留余香,回味绵
长。
(三) 优化训练
1、暖流
2、请以“花开时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3、生活中,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忙是福,有人认为吃亏是福,有人
认为有亲情是福,有人认为历经磨难是福„„ 请你将“ 是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4、先看下列文题,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所给的情境,合理联想和想象,续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思想感情健康。
(2)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适当抒情议论。
(3)题目自拟 “信!”我刚走进教室,好朋友飞似的冲着跑来。“你的信!”\说着将手一扬,在空中划
了一道弧线,好象有意和我作迷藏似的。我一把夺过信,赶紧拆开,一枚精美的书签悄然滑
落,一句名言赫然在目„„看着信的落款,我的心里不禁激起了层层的波澜 。
二、符合文体要求
(一) 考点精
析
1、写景记叙文 要写出景物的特点,突出景物的个性。写景要从表达中心的需要出发,同人物的思想感
情相一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还要选好写景角度,最好能够由所见之景引发开去去
描绘出更广阔的图景。
2、叙事记叙文 应选择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事件,以事件的产生、发展、高潮、结局为贯穿全文的要
素;要把文中的人物置于从属地位,要巧妙安排线索,合理安排结构。
3、写人的记叙文 写人一要抓住人物的神采气质,二要让你的理性的认识涂抹上至情至性的情感色彩,三
要找到表现这种神采与色彩的感性材料——情节性的、道具性的、戏剧性的、情绪化了的种
种载体。
(二)例文精评篇五:曹文轩:好作文靠“凝视” 曹文轩:好作文靠“凝视” 十岁、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很有“财富”,为何写作文无话可说?作家曹文轩告诉孩子们:
作文写不好的一大原因,是对这个世界缺少“凝视”。针对近日微热议的“中国没有好作文”,
曹文轩表示,孩子是可以写出充满想象力的好作文的。送给孩子几句写作心得 作文对语文
学科至关重要,以至于有人说“作文得高分者得天下”,然而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知怎样
才能写好作文。曹文轩在“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决赛的讲座中,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
送给学生们几句有关写作的话语。
【第一句话】“财富不在远方,就在自己脚下” 曹文轩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生活在西班牙大草原上的小男孩,在教堂旁的一棵大树下,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梦,
梦见自己穿过大草原,渡过大海,来到非洲大沙漠的一座金字塔下,发现了两大箱财宝。于
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寻宝之旅。当他到达梦中的金字塔下,却没在那里挖出财宝。这时,来
了一群坏蛋,得知他的故事后奚落一番,且把他丢进大坑里。其中一个坏蛋对他说:“两天前,
本人在这座金字塔下,同样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梦见自己走过非洲大沙漠,渡过大海,穿过
西班牙大草原,在一座教堂旁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财宝,但我没有像你这样愚蠢到为两个相
同的梦冒险!”后来,男孩回到西班牙大草原,在自己当初出发寻宝的那棵大树下,发现了财
宝。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曹文轩告诉学生们:写作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你自己,走过
童年、少年,你已经是世界上富有的人了,富有到足以对付老师出的各种作文题。因为,每
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而写作就是要写独特的经验。
【第二句话】“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每时每刻都有故事发生,为什么写作文会觉得无话可说? 曹文轩告诉孩子们: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另一个是“凝视”。“写不
好作文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而只有仔细打量、凝视这个世界,才能发现它的无比
丰富和美妙,作文的素材也就取之不尽。否则,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曹文轩以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草原》中写到的“天空飞过来三只鹬”为例:这句看似
简单的话中,“三只”一词说明了契诃夫有着一双善于“凝视”的眼睛;“过了一会儿,那先 前的三只鹬又飞了回来”。这句话看似也很简单,“先前”一词说明了文中主人公记住了
三只鹬的样子,更加反衬出契诃夫善于“凝视”。
【第三句话】“创造的自由无边无际” 曹文轩说,每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有天空、太阳、月亮的是第一世界,用我们的心、
脑想象出来的是第二世界。有个成语叫“无中生有”,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个贬义词,
但曹文轩认为,它是个褒义词,也是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它回答我们的是大千世界来自何处:
“有”是从“无”来。
曹文轩解释道,世界的奇妙就在于通过无中生有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哈利·波特、安徒
生童话,还有语文课本中大量的故事都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但正是成千上万个不可能
发生的故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作文,不仅是写已经存在的世界,还能写创造出来的第
二世界。而任何生活中的事情,如果不掺杂想象,写在作文中都不会生动,所以好作文应该
是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的完美结合。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形式上的天马行空,当成真正的想
象力,这点老师应该加以引导”。 好作文离不开“折腾” 写作文时,学生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不长。老师要求写1000字,可是写了200
字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写作文要怎样才能得高分呢?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曹文轩告诉学
生们:作文得高分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一定要把作文写长”,因为阅卷老师常常
有这样的心态:看到一篇长文他就会赞叹:这个孩子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居然写了这么长
的一篇文章,就给一个高分。 可是,作文写长并不容易。曹文轩举了一个“摘柿子”的事件为例,示范怎样把一点点
事通过反复“折腾”,把它变成一个很长的作品: 一个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皮卡。皮卡
望着最后一个柿子,对柿子说:“柿子呀,你千万千万不要掉下来,你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一
定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再过几天,我的哥哥就要从东京回来了!你一定要坚持到我哥哥回来!”
所以每天早晨,这个叫皮卡的男孩不时望着这棵柿子树上的最后一个柿子对着柿子说:“一定
一定要坚持住!拜托了!”
可是,就在哥哥要回来的前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 学生们立即说:柿子掉下来了! 曹文轩说:不!不能掉下来!掉下来作文就写不下去了。 就在哥哥回来的前一天,天空飞来一只乌鸦,把柿子给叼走了!这只乌鸦很淘气,就在
皮卡脑袋的上空飞来飞去,气得皮卡不行。天空很蓝,乌鸦很黑,柿子很红!蓝色的天空下
飞着一只黑色的乌鸦,它嘴里叼着一只红色的柿子。 曹文轩说,有一种词叫颜色词,写作文的时候要多多使用,因为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是
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写作文要有风景描写,要有场面。 乌鸦飞走了。皮卡就开始追赶这只乌鸦,追赶了很远很远的路。那只乌鸦飞过一道山岭,
再也看不见了。这个时候,皮卡已经累得不行了,就躺在地上。 曹文轩问,当皮卡醒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在什么地方?学生们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曹文
轩说,只要打开了你的思路,只要你说得通,这就是第二世界。本来就没有,创作了才有。 皮卡醒来了,起来一看——哇!好大一片柿子林啊!一棵一棵的柿子树挂满了柿子,阳
光灿烂。灿烂的阳光下,那一树一树的柿子就像一盏一盏的灯笼那么漂亮! 曹文轩问,这个时候皮卡最想做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摘柿子!曹
文轩说,错了!这个柿子不能摘!写作文写到一个人最想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让他
立即去做,要有一个来回,要有一个反复,有一个矛盾。这就是“折腾”,每折腾一次,皮卡
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也越来越明朗了。 曹文轩又问:你们听到火车运行时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又有各种回答,而
曹文轩的回答是:我听到的声音是“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
定,螺旋式上升,是世界运行的动力,也是好作文运行的动力”。 好作文能写出孩子的天性 一篇在“希望杯”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的小学生作文,在初中老师眼中只是一篇普通习
作,因为“套路、斧凿痕迹重”,由此引发了争议,中小学生作文的文风问题再度引起关注,
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好作文,真实才是唯一救赎”。也有人认为,目前的作文教学不给力,
为了考试拿高分,学生作文中公式化的套作严重,不接地气,多见陈词滥调和“假大空”的
模块作文。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赵长天直言,作文教学中“不应该总是教孩子说假话,教孩子
说真话比提高gdp更重要”。
针对这样的争议,评委会接触了几位语文教师和曹文轩。 呼和浩特的一位语文老师冯程茹认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们写作文最大的
困扰并不是套作,而是缺乏曹文轩强调的两种能力:不会无中生有地创作,不会静心凝视。 所以,她认为,教会学生“用慢镜头聚焦身边的生活”很重要,而这与孩子平时的阅读
积累以及受到的引导密切相关。 武汉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刘艳表示,那种为求考试得高分的套作作文“不符合学生写作
的初衷,有些急功近利。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着想”。所以,她
在教学中更注重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情感,“引导他们多发现生活中阳光的、积
极进取的一面,提炼出生活的真谛,汲取正能量,而不是偏激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 广州的语文老师梁晓佳也认为,导致模块作文出现的原因,正是因为小学生不懂得发掘
生活中的素材,或者不懂得如何组织语言。所以,曹文轩的讲座,对指导学生们的写作会有
很大的启发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写出真情实感,写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真性情作文”。 中国果真只有应试作文,没有“好作文”吗? 曹文轩表示,一篇作文是否好,存在争议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看文章的标准不一样。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并不都是以套作作为评卷标准,好作文还是能够被发现的。 什么样的作文才称得上好作文?曹文轩认为,好作文是能让孩子发挥自由天性、充分发
挥想象力的,不要用太多的简单的条条框框去要求。 对中小学生中作文“假话”多这样的说法,曹文轩表示,说假话肯定不好,但说假话和
想象力如何分界是个问题,不能把想象力等同于说假话,“孩子们是可以写出具有很强想象力
的作品的”。
【曹文轩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儿童文学作品有《草
房子》、《红瓦》、《根 鸟》、《青铜葵花》等,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小
说门》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希腊、日、韩等文字。曾获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 奖
等,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5年第十一届“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决赛
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