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1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3.1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测定加速及延缓血液凝固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

二、实验原理

血液流出血管后会很快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台地过程,其实质是血液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及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是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阶段的实质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的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凝血系统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套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衣物表面接触而被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区别是:外源性凝血系统所需的凝血因子的种类及凝血步骤较少,因此血液凝固的时间短,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血液凝固时间长。

本试验在暴露血管的条件下直接从动物动脉取血,观察记录不同实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通过加入外源性的组织因子来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比较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血液凝固过程的不同,并进一步比较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物理及化学作用。

三、实验用品

家兔,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小试管11支,带橡皮条的玻璃棒,小烧杯两只,试管架,秒表13个,0.1%的肝素,2%草酸钾,7%枸缘酸钠,8%的Cacl2溶液,细玻璃粉,石蜡油,冰块。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备好11支干洁试管和2只小烧杯。 2、麻醉家兔,进行动脉插管。

取一只家兔,从一侧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氨基甲酸乙酯(4ml/kg体重),待其麻醉后,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距喉头1~2cm起,之胸骨上端1~2cm止,做一5~7厘米长的正中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实施气管插管。然后,暴露一侧颈总动脉,于近心端加

一动脉夹,然后结扎其远心端,动脉夹与结扎线之间的距离应达到3cm 。在结扎线和动脉夹之间做一楔形切口,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至动脉夹,用细线在动脉壁外将动脉插管扎紧,注意应使动脉插管壁的内外涂满肝素,需要放血时,开启动脉血管夹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取11个干燥的小试管,标号,然后按照表中的准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第一试管血液凝固的记录方法是:自血液柳树动脉插管时开始计时,在干燥、室温的情况下保持静止不动,直到管中的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此时间为1号试管血液凝固的时间,也即为此家兔的凝固时间。第二只至第11只试管血液凝固的时间的记录方法是: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时记录时间,每隔15秒钟,轻轻倾斜试管一次,观察液面是否倾斜,直到管中的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这个时间,为此试管血液的凝固时间。以第二管血液的凝固时间为对照,其他各管凝固所需时间与第二管血液的凝固时间比较,判断血液凝固是加速还是延缓了,并分析其原因。

4、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取2个干燥的烧杯,标号,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加入3ml 血液,其中一杯静止不动,作为对照,另一杯则用粗糙的试管刷搅拌血液半分钟后,取出竹签,用生理盐水洗去血细胞,观察缠绕在试管刷上的纤维蛋白,观察并比较两个烧杯里的血液有何区别?分别将鸽子血液凝固的实践记录在表中。

五、实验记录

六、数据分析

试管组:

1. 干燥、室温、凝固过程中避免震荡

根据实验条件可以看出,预期结果应该是使血液在正常的情况下凝固,第一个实验应该是作为对照组。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血液确实是正常凝固的,且凝固时间为3分30秒。 2. 干燥、室温、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增强了血液胶体的布朗运动,不利于血液的凝固。 3. 干燥、加温(40℃水浴),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加温使酶变性,从而阻碍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4. 干燥、降温(0℃水浴),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降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从而阻碍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5. 干燥、加细玻璃粉,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理论上,加细玻璃粉会增大血液接触面的粗糙度,从而促进血液凝固的过程。而实验结果却是延缓了凝血的过程。导致实验结果错误的可能原因有:①操作失误:做实验的同学可能并没有添加足够的细玻璃粉或者该同学的试管一直处于震荡之中,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震荡会延缓血液凝固;②判断失误:该同学可能将已经凝固的血液错误判断为还没有凝固,导致凝固时间不符合预期结果。

6. 加石腊油,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黏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x Ⅱ的激活,从而延缓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7. 加草酸钾,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由于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 2+的参加,而草酸钾能与钙结合形成不易解离但可溶解的络合物,起抗凝作用,因此防止了血液凝固。实验中的血液也并没有凝结,理论情况符合

实际情况。

8. 加7%枸椽酸钠,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枸橼酸根与血中钙离子形成难解离的络合物,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所需的物质之一,血液中钙离子减少,而使血液凝固受阻。

9. 加1毫升 8% CaCl2,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理论上,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 2+的参加,添加1毫升 8% CaCl2的预期结果应该是使血液凝固的时间变短。然而实验结果的凝固时间却远远大于3分30秒,说明该实验结果是错误的。可能原因有:①操作失误:做实验的同学可能并没有添加足够1毫升的CaCl2,或者该同学的试管一直处于震荡之中,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震荡会延缓血液凝固;②判断失误:该同学可能将已经凝固的血液错误判断为还没有凝固,导致凝固时间远远大于正常凝固时间。

10. 加0.1%肝素0.1ml ,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肝素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因此肝素会大大延缓了血液的凝固。

11. 先加草酸钾,待第二只试管血液凝固后,加 8% CaCl2,并开始计时

先加入草酸钾,消耗了血液中的钙离子,再加入CaCl2,本来应该产生凝血,但是由于滴加的量的大小控制问题,最后并没有发生凝血,这个情况应该是实验量化控制不足造成的,如果草酸钾和氯化钙刚好完全形成络合物,血液应该是可以凝固的。 烧杯组:

1. 干燥、室温、凝固过程避免震荡

由于烧杯的容积远大于试管的容积,使得血小板不易黏着,且各成分的凝血因子之间的接触概率减小,所以延缓了凝血的过程。 2. 用试管刷不断搅拌

凝血的最后阶段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交叉呈网状结构,把血液中所有的血细胞网罗其中,从而发生血液凝固。在用试管刷搅拌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凝血的过程,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但形成的纤维蛋白被不断的缠绕到了试管刷上,无法形成网状结构,从而使血液无法凝结。

七、思考题

1.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有何不同?

答: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区别是:外源性凝血系统所需凝血因子的种类及凝血步骤较少,因此血液凝固的时间短;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血液凝固时间长。

实验3.1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测定加速及延缓血液凝固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

二、实验原理

血液流出血管后会很快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台地过程,其实质是血液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及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是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阶段的实质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的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凝血系统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套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衣物表面接触而被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区别是:外源性凝血系统所需的凝血因子的种类及凝血步骤较少,因此血液凝固的时间短,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血液凝固时间长。

本试验在暴露血管的条件下直接从动物动脉取血,观察记录不同实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通过加入外源性的组织因子来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比较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血液凝固过程的不同,并进一步比较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物理及化学作用。

三、实验用品

家兔,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小试管11支,带橡皮条的玻璃棒,小烧杯两只,试管架,秒表13个,0.1%的肝素,2%草酸钾,7%枸缘酸钠,8%的Cacl2溶液,细玻璃粉,石蜡油,冰块。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备好11支干洁试管和2只小烧杯。 2、麻醉家兔,进行动脉插管。

取一只家兔,从一侧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氨基甲酸乙酯(4ml/kg体重),待其麻醉后,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距喉头1~2cm起,之胸骨上端1~2cm止,做一5~7厘米长的正中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实施气管插管。然后,暴露一侧颈总动脉,于近心端加

一动脉夹,然后结扎其远心端,动脉夹与结扎线之间的距离应达到3cm 。在结扎线和动脉夹之间做一楔形切口,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至动脉夹,用细线在动脉壁外将动脉插管扎紧,注意应使动脉插管壁的内外涂满肝素,需要放血时,开启动脉血管夹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取11个干燥的小试管,标号,然后按照表中的准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第一试管血液凝固的记录方法是:自血液柳树动脉插管时开始计时,在干燥、室温的情况下保持静止不动,直到管中的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此时间为1号试管血液凝固的时间,也即为此家兔的凝固时间。第二只至第11只试管血液凝固的时间的记录方法是: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时记录时间,每隔15秒钟,轻轻倾斜试管一次,观察液面是否倾斜,直到管中的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这个时间,为此试管血液的凝固时间。以第二管血液的凝固时间为对照,其他各管凝固所需时间与第二管血液的凝固时间比较,判断血液凝固是加速还是延缓了,并分析其原因。

4、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取2个干燥的烧杯,标号,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加入3ml 血液,其中一杯静止不动,作为对照,另一杯则用粗糙的试管刷搅拌血液半分钟后,取出竹签,用生理盐水洗去血细胞,观察缠绕在试管刷上的纤维蛋白,观察并比较两个烧杯里的血液有何区别?分别将鸽子血液凝固的实践记录在表中。

五、实验记录

六、数据分析

试管组:

1. 干燥、室温、凝固过程中避免震荡

根据实验条件可以看出,预期结果应该是使血液在正常的情况下凝固,第一个实验应该是作为对照组。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血液确实是正常凝固的,且凝固时间为3分30秒。 2. 干燥、室温、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增强了血液胶体的布朗运动,不利于血液的凝固。 3. 干燥、加温(40℃水浴),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加温使酶变性,从而阻碍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4. 干燥、降温(0℃水浴),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降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从而阻碍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5. 干燥、加细玻璃粉,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理论上,加细玻璃粉会增大血液接触面的粗糙度,从而促进血液凝固的过程。而实验结果却是延缓了凝血的过程。导致实验结果错误的可能原因有:①操作失误:做实验的同学可能并没有添加足够的细玻璃粉或者该同学的试管一直处于震荡之中,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震荡会延缓血液凝固;②判断失误:该同学可能将已经凝固的血液错误判断为还没有凝固,导致凝固时间不符合预期结果。

6. 加石腊油,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由于石蜡油表面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黏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x Ⅱ的激活,从而延缓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7. 加草酸钾,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由于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 2+的参加,而草酸钾能与钙结合形成不易解离但可溶解的络合物,起抗凝作用,因此防止了血液凝固。实验中的血液也并没有凝结,理论情况符合

实际情况。

8. 加7%枸椽酸钠,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枸橼酸根与血中钙离子形成难解离的络合物,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所需的物质之一,血液中钙离子减少,而使血液凝固受阻。

9. 加1毫升 8% CaCl2,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理论上,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 2+的参加,添加1毫升 8% CaCl2的预期结果应该是使血液凝固的时间变短。然而实验结果的凝固时间却远远大于3分30秒,说明该实验结果是错误的。可能原因有:①操作失误:做实验的同学可能并没有添加足够1毫升的CaCl2,或者该同学的试管一直处于震荡之中,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震荡会延缓血液凝固;②判断失误:该同学可能将已经凝固的血液错误判断为还没有凝固,导致凝固时间远远大于正常凝固时间。

10. 加0.1%肝素0.1ml ,凝固过程中每15秒倾斜试管一次

肝素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Ⅲ结合,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因此肝素会大大延缓了血液的凝固。

11. 先加草酸钾,待第二只试管血液凝固后,加 8% CaCl2,并开始计时

先加入草酸钾,消耗了血液中的钙离子,再加入CaCl2,本来应该产生凝血,但是由于滴加的量的大小控制问题,最后并没有发生凝血,这个情况应该是实验量化控制不足造成的,如果草酸钾和氯化钙刚好完全形成络合物,血液应该是可以凝固的。 烧杯组:

1. 干燥、室温、凝固过程避免震荡

由于烧杯的容积远大于试管的容积,使得血小板不易黏着,且各成分的凝血因子之间的接触概率减小,所以延缓了凝血的过程。 2. 用试管刷不断搅拌

凝血的最后阶段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交叉呈网状结构,把血液中所有的血细胞网罗其中,从而发生血液凝固。在用试管刷搅拌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凝血的过程,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但形成的纤维蛋白被不断的缠绕到了试管刷上,无法形成网状结构,从而使血液无法凝结。

七、思考题

1. 血液凝固的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有何不同?

答: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区别是:外源性凝血系统所需凝血因子的种类及凝血步骤较少,因此血液凝固的时间短;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血液凝固时间长。


相关内容

  • 不同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 不同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xxx (浙江中医药大学20xx级xxxxxxxxxx,20xxxxxxxxx) 摘要:目的 以血液凝固时间作为指标,了解对血液凝固影响的因素,加深对生理止血过程的理解.探究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颈动脉采血放血,用不同因素(生理盐水.棉花.液体石蜡.冰水 ...

  • 各种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 各种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对新鲜家兔血液分别做低温.加肺组织浸液.棉花,涂石蜡油于管壁,加肝素.草酸钾,用竹签搅动处理观察记录其凝血时间并与不做任何处理的血液凝固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凝血时间的变化.结果:草酸钾.涂石蜡油于管壁.肝素.低温处理 ...

  • 实验7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 实验7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王上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2级针灸推拿七年制1班3组,[**************]) 一.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因素处理各试管血液,记录凝血时间.结果:各组凝血时间依 ...

  •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自己的)
  •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加深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 ...

  • 理化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 理化因素对家兔血液凝固的影响 [摘要]目的 以血液凝固时间作为指标,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加深对生理止血过程的理解.方法 将家兔颈动脉采血放血,用不同因素(生理盐水.棉花.液体石蜡.冰水.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等)处理各试管血液,通过测定凝血时间,对比分析各个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 肺组织浸 ...

  •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姓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200*级********专业 * 班 * 组 学号: 摘要: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 通过记录不同因素作用于血液后凝固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 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 ...

  •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生理学教学大纲 (physiology ) (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 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 二〇一一年四月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 ...

  • 利用全血凝固时间测定组织因子活性的研究
  • 利用全血凝固时间测定组织因子活性的研究 作者:齐金海,陶智,魏文宁 作者单位:1.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新州 43040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 430022 [摘要] 目的 应用内毒素(LPS)刺激后全血复钙时间检测全血中细胞组织因子(TF)的促凝血活性(TFPCA ...

  • 采集标本对凝血四项注意事项论文
  • 采集标本对凝血四项分析的注意事项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测定常用血栓与止血筛检实验,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性的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是判断机体出血和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手术前筛查凝血系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