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专论]2016年科技体制改革的三项基础性任务

科技体制是国家如何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制度框架。科技资源泛指科技人才、资金、项目、机构与法人、设施与基地、信息及政策等创新要素投入,最基础的是人才和资金。科技体制改革本质是基于资源约束的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及调适过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是农历“猴”年,是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从“猴子摘桃”角度看,既要总结过去的改革经验,又要对未来五年的改革工作进行前瞻部署。

落地实施“改革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刚刚进入第三个年头,单从顶层设计“文件”来看,任务框架已基本成型,如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重大决策文件,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要战略规划,中办国办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实施意见,体制改革的“低垂果实”似乎不多。但从“改革成果”落地实施角度来看,仍然有“低垂果实”适宜采摘。好的制度设计,一开始就要考虑落地实施,然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随着时间推移有进步的累积性。制度如果脱离现实,理念虽越来越先进,但也越来越难以落地。科技体制改革的“低垂果实”是指在科技领域广受诟病和长期呼吁的诸多瓶颈问题中,结合顶层设计任务框架,下决心落实已经明确的制度设计。

以科技投入为例,无外乎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界总是呼吁政府和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而政府、企业和社会又期望科技界对投入予以“多快好省”的回馈。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这两方面均难以完全满足对方的要求和期待。但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提升科研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弥合科技界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相互之间的需求差异,促进科技经济教育融合……是全社会共同的利益诉求。还有计划与经费管理、决策咨询与智库、评价激励等问题,有明确改革方案和举措的,要配套落地,否则难以有效运转。

调整适应“资源基础”

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与途径包括两个维度:(1)知识技术供给导向。由知识生产方即科学共同体主导,科研生产效率高,但需要良好的社会资源条件和综合集成能力配套;(2)战略任务目标导向。由科技需求方即企业和社会共同体主导,产出的实用性好,易转化,但需要良好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稳定的基础研究支撑。不同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须考虑其适用范围、成本、收益和风险。政府科技资源的统筹与优化配置,无论集中还是分散为主,稳定还是竞争为主,供给还是需求为主,都有相应的优点和局限,共同接受的目标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不同的资源基础对应不同的科技体制,包括新旧体制的资源基础匹配性、战略目标协同性、横向纵向依赖性和功能布局复合性。制度创新的目标是提高新体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强化公私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夯实创新主体的创新基础能力。

“十三五”科技资源基础主要包括人才结构和资金投入结构两方面。(1)人才结构方面。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依然被人为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资源市场,且产学研之间、机构之间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难以实现人才资源横向、纵向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美国先进产业雇员数仅占全国总就业人口9%,但雇佣了全国80%的工程师,执行了私营部门90%的研发活动,产生全国约85%的专利,创造17%的GDP。中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是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造力。需要重点关注以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培训来引领和支撑“双创”发展,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2)资金投入结构方面。中央和地方、公共与私人投入结构出现了基础性变化,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不仅要加强各类计划统筹,更要推动新型创新机构建设,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在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衔接。既要破解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满足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资源配置需求,又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满足未来科技创新的资源储备需求。

完善定型“基础制度”

“低垂果实”很容易被采光,只有提升高度、能力和水平,才能采摘更高级的“果实”。除了提高采摘“果实”的能力,还要立足长远,栽培高品质“果林”,保障果实持续供应。“果林”是指在科技领域有较高认同度、面向未来的诸多关键需求中,结合已有顶层设计任务框架,完善定型一批基础性制度。在新常态背景下,支持部门、地方探索新的科技创新治理范式,比简单增加科技投入,单纯强调管理对象去行政化可能更加有效。中国已经明确混合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科技创新治理也需要考虑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以“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为例,国家已经明确要求“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成立国家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主要研究机构、大学、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在推进智库建设,难点在于超越部门利益局限,构建国家层面创新咨询委员会和基础性决策咨询制度。

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公私创新相互割裂、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利益机制问题,必须创新混合经济背景下的科研布局和组织方式,向社会资本开放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准入,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兴办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法人性质、多重功能定位的新型高校及科研机构体系。在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下,引导外资及各类混合研发机构公平参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统一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法人所属创新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职称评定、评价激励制度,消除人才双向流动、跨界流动尤其是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的障碍,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各类主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科技体制改革既源于突破现实发展掣肘带来的紧迫需求,也源于适应未来创新发展战略带来的长远需要。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法定权利和法律责任,支持不同阶段、领域、区域、类型的创新主体自由探索并总结资源配置及组织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灵活多样、与资源基础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和创新生态,完善并定型基础制度,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治理体系公平性和效率的治本之策。

(本文刊载于《科技中国》2016年第1期,由《科技中国》授权发布,作者:万劲波  赵兰香,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科技体制是国家如何组织和管理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制度框架。科技资源泛指科技人才、资金、项目、机构与法人、设施与基地、信息及政策等创新要素投入,最基础的是人才和资金。科技体制改革本质是基于资源约束的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及调适过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是农历“猴”年,是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从“猴子摘桃”角度看,既要总结过去的改革经验,又要对未来五年的改革工作进行前瞻部署。

落地实施“改革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刚刚进入第三个年头,单从顶层设计“文件”来看,任务框架已基本成型,如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重大决策文件,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要战略规划,中办国办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重要实施意见,体制改革的“低垂果实”似乎不多。但从“改革成果”落地实施角度来看,仍然有“低垂果实”适宜采摘。好的制度设计,一开始就要考虑落地实施,然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随着时间推移有进步的累积性。制度如果脱离现实,理念虽越来越先进,但也越来越难以落地。科技体制改革的“低垂果实”是指在科技领域广受诟病和长期呼吁的诸多瓶颈问题中,结合顶层设计任务框架,下决心落实已经明确的制度设计。

以科技投入为例,无外乎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界总是呼吁政府和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而政府、企业和社会又期望科技界对投入予以“多快好省”的回馈。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这两方面均难以完全满足对方的要求和期待。但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提升科研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弥合科技界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相互之间的需求差异,促进科技经济教育融合……是全社会共同的利益诉求。还有计划与经费管理、决策咨询与智库、评价激励等问题,有明确改革方案和举措的,要配套落地,否则难以有效运转。

调整适应“资源基础”

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与途径包括两个维度:(1)知识技术供给导向。由知识生产方即科学共同体主导,科研生产效率高,但需要良好的社会资源条件和综合集成能力配套;(2)战略任务目标导向。由科技需求方即企业和社会共同体主导,产出的实用性好,易转化,但需要良好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稳定的基础研究支撑。不同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须考虑其适用范围、成本、收益和风险。政府科技资源的统筹与优化配置,无论集中还是分散为主,稳定还是竞争为主,供给还是需求为主,都有相应的优点和局限,共同接受的目标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不同的资源基础对应不同的科技体制,包括新旧体制的资源基础匹配性、战略目标协同性、横向纵向依赖性和功能布局复合性。制度创新的目标是提高新体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强化公私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夯实创新主体的创新基础能力。

“十三五”科技资源基础主要包括人才结构和资金投入结构两方面。(1)人才结构方面。与资金、技术、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依然被人为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资源市场,且产学研之间、机构之间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不成熟,难以实现人才资源横向、纵向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美国先进产业雇员数仅占全国总就业人口9%,但雇佣了全国80%的工程师,执行了私营部门90%的研发活动,产生全国约85%的专利,创造17%的GDP。中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是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造力。需要重点关注以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培训来引领和支撑“双创”发展,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2)资金投入结构方面。中央和地方、公共与私人投入结构出现了基础性变化,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不仅要加强各类计划统筹,更要推动新型创新机构建设,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在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衔接。既要破解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满足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资源配置需求,又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满足未来科技创新的资源储备需求。

完善定型“基础制度”

“低垂果实”很容易被采光,只有提升高度、能力和水平,才能采摘更高级的“果实”。除了提高采摘“果实”的能力,还要立足长远,栽培高品质“果林”,保障果实持续供应。“果林”是指在科技领域有较高认同度、面向未来的诸多关键需求中,结合已有顶层设计任务框架,完善定型一批基础性制度。在新常态背景下,支持部门、地方探索新的科技创新治理范式,比简单增加科技投入,单纯强调管理对象去行政化可能更加有效。中国已经明确混合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科技创新治理也需要考虑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以“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为例,国家已经明确要求“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成立国家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主要研究机构、大学、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在推进智库建设,难点在于超越部门利益局限,构建国家层面创新咨询委员会和基础性决策咨询制度。

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公私创新相互割裂、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利益机制问题,必须创新混合经济背景下的科研布局和组织方式,向社会资本开放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准入,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兴办新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法人性质、多重功能定位的新型高校及科研机构体系。在对等开放、保障安全的原则下,引导外资及各类混合研发机构公平参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统一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法人所属创新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职称评定、评价激励制度,消除人才双向流动、跨界流动尤其是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的障碍,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各类主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科技体制改革既源于突破现实发展掣肘带来的紧迫需求,也源于适应未来创新发展战略带来的长远需要。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法定权利和法律责任,支持不同阶段、领域、区域、类型的创新主体自由探索并总结资源配置及组织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灵活多样、与资源基础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和创新生态,完善并定型基础制度,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治理体系公平性和效率的治本之策。

(本文刊载于《科技中国》2016年第1期,由《科技中国》授权发布,作者:万劲波  赵兰香,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相关内容

  •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军民融合"专题
  • [通知公告]关于征集"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参展民营企业的通知 [通知公告]关于"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征文的通知 [特别推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国防战略 [特别推荐]2015年中国军民融合进展 [特别 ...

  • [东方法学]2017年第4期目录
  • 学术专论 论民间法对法律合法性缺陷的外部救济                        谢  晖 行政过程中的先行为效力                                              柳砚涛 类型化界定涉"借"案件中的买卖合同性质          ...

  • [科技专论]管好用好科学基金 推进科学繁荣
  • 管好用好科学基金 推进科学繁荣 --专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20世纪以来,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不走过了一条靠加大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原始创新十分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日前,按 ...

  • _农业网络信息_2011年总目次
  • <农业网络信息>2011年总目次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探析 苏建英蔡立(83) 郭 凌(85) 第1期 高校图书馆和谐阅览环境的构建 基于读者信息行为规律的信息服务管理策略构建高校硕博士论文数据库的意义与作用 综述与专论 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科技远程服务平台构建 任玉珍(88) 贺兰 ...

  • 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论)
  • 内容提要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 ...

  • 2016年法学专业书单大全
  • 2016年法学书单大全 法律人需具备"能说.会写.善思"三种技能.掌握这三种技能路径就是"读.思.写",其中"读"是"思"."写"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学科的阅读对于一个人.一个学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 ...

  • 强国兴邦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1)
  • 强国兴邦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016-01-14 05:2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专论·治国理政新实践] 强国兴邦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作者:赵周贤 刘光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

  • 浅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 !!!!!!!!!!!" 建筑安全 2007年第12期 安全专论 摘要]本文力求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工程,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对策,提出了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路径及发展方向. 关键 ...

  • 教师专业技能与素质培训试题
  • 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填空 应用研究课题,就是依据科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规律适用的条件.方式和效果,使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填空 教学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教学探索活动.填空 评述是指对有关的文献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