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资料

研究美国外交的两条线索:

1.外交思想

 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分界:

1898前 孤立主义主导

1898后 国际主义主导:1)西奥多·罗斯福——现实的国际主义

2)伍德罗·威尔逊——自由的国际主义

3)20S——独立的国际主义

4)30S——孤立占主导(孤义和国义的较量)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美国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

(1898-1941:美国外交思想摇摆期,各种思想的角逐)

2.外交政策(复习思路:人,时间段,政策)

 1776-1898 大陆扩张 (注重外交思想及其指导原则)

(1)《1776年条约计划》

《1776年条约计划》是美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政策文件,它确立了美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其指导思想是亚当斯坚持的孤立主义加商业主义。美国力求在政治上承担最小的义务,商业上获得最大的利益。内容包括:第一,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第二,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第三,只建立商业联系。其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力的原则。此《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孤立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的结合。

(2)孤立主义准则的确立

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提出了孤立主义准则,把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方针政策,成为美国历史上重要文献。美国的孤立从未不是对外界的绝对隔绝,它具有相对的含义: 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

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积极的战略进攻,其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3)中立政策

为了回应法国在其资产阶级革命中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华盛顿代表美国于1793年4月22日发表《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禁止同交战双方进行走私贸易。此后中立主

义就作为早期美国的一项基本政策被确定下来,事实上中立政策还包括后来的中立法以及华盛顿《告别辞》。美国实行中立的根本原因是其军事力量弱小,而远离欧洲战场也为其中立创造了条件。然而,维护和推进商业资本的发展,才是中义主义政策的目的和实质。

(4)天定命运论

“天定命运论”是大陆扩张时期美国外交的理论依据,它源于“宿命论”,但具有比“宿命论”更为成熟的形式和丰富的含义:

信奉“天定命运论”的扩张主义称,美利坚人事最优秀的民族,且美国人也具有扶植落后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使命”;

扩张主义者称美国人是在向世界传播民主制度;

地缘政治学说是“天定命运论”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产生的“政治引力”,以此作为扩张的“自然法则”;

扩张分子断言,只有美国人才能根据上帝的旨意更有效地开拓并利用土地,因此对这些土地拥有优先占有权;

扩张分子杜撰“机体发育理论”。

“天定命运”的鼓吹者从各个角度解释美国的扩张,实质合理化、合法化。它作为一种口号正式出现,表明美国开始进入大陆扩张的高潮。

 (5)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是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门罗咨文包括三项基本原则:

“美洲体系原则”。(第一,它强调美欧之间政治制度方面的本质区别;第二,追求整个美洲的“集体孤立”;第三,试图从美洲这个“集体孤立圈”中排斥欧洲势力。)门罗宣布的原则是扩大了孤立主义,美洲体系实质上是美国殖民体系;

“互不干涉原则”。(即对美洲事务,从今以后美国不能置之不理,有关它们的一切政策问题都对美国的切身权力和利益有直接关系,不能听人纯粹遵循欧洲原则和欧洲利益的欧洲列强们来加以安排。)这要求欧洲不得干涉美洲,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但是美国并未明确承担保卫拉美免遭侵略的责任,也没有做出不向拉美扩张的保证;

“不准殖民原则”。(它要求:今后欧洲任何国家不得把美洲大陆上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做将来殖民的对象。)

这三项原则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门罗主义”的政策体系,它们不仅概括了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体系,也体现了美国同欧洲列强之间的分歧和斗争焦点,这三项原则是表面孤立,实质干涉的体现。它们的核心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想对抗,在当时有防卫性的一面,但排斥欧洲是为了由美国来取代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地位,从而为美国称雄美洲奠定“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

(6)新天定命运论

新天定命运论为美国从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做了理论准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四点:

使命观,即宿命论;

种族优越论,即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

特纳的边疆学说。他指出“只要有自由土地存在”,美国就有应付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安全阀”。美国历史上新一页应是海外扩展,寻求海外边疆;

海上实力论。其中,马汉提出“海权论”: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另外还提出了制海权这一观念,即交战双方依靠海上优势,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洋区域所取得的控制权。

(7)特伦特号事件

特伦特号事件是美国内战期间在面临英国的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发生的“妥协外交”事件。当时北方为了防止南方与英国勾结,实行海岸封锁。1861年11月8日,美国士兵强行搜船并逮捕两名乘英国游轮到英国求援的南方人,此做法违反了国际法规,英国要求美国道歉赔款。英国政府态度强硬,意图武装干涉美国内政;林肯政府却做出了让步,采取国务卿西沃德释放南部同盟特使的灵活策略,最终使这一事件和平解决。这是英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英国在美国内战中持中立立场,也是林肯政府坚持相对宽松的外交政策的表现。

 1898-1945 海外扩张 (总统及其任期内的重大事件)

A.1898-1920 四位总统

1.麦金莱(1897-1901)

 (1)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西之间一场小而辉煌的战争,它揭开了美国海外扩张的序幕,此后,美国开始由孤立走向国际。以西班牙大使贬低美国总统以及缅因号事件为导火线,同时由“委内瑞拉事件”、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古巴争取独立的战争等推进的美西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美西经过讨价还价以及法国的调停,于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西班牙放弃古巴;第二,西班牙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割让给美国,美国为此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

美西战争是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其性质是非正义的,但在国内外却有着重大影响:

对于美国来说,美西战争是美国的历史转折点,此后美国跃居世界大国行列:它使美国公众情绪高涨,提高了民族自信;也使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得到了调整(总统权力扩大,国会权力缩小);外交上,美国从此摒弃孤立、转向国际,其战略从防御转为进攻,重心由美洲走向世界,积极谋求商业利益和大国政治地位。 总的来说,美西战争使美国人第一次感觉到了实力的强大和自信,以后便转向了积极的外交。

在国际社会,美西战争改变了美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国际社会承认美国是均势秩序中的一员,接受美国的大国地位;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产生

了难以掩饰恐惧与忧虑,出现了种种关于“美国威胁”的忧虑和论调。

(2)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是美国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情况下,提出的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得到的特权,并主张“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借以规范列强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它是美国侵华政策的“里程碑”,标志着美国已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也是美国开始摆脱孤立主义传统,走向国际主义的标志。同时,该政策也受到列强普遍欢迎,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抵触而激化矛盾,使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这一问题上实现相互合作。

 2.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

西奥多·罗斯福是现实主义政治家,他的外交思想是现实的国际主义,其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上:

在国际上:

一方面他主张美国扮演调停人,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提高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调停的原则即均势原则,主要运用在日俄战争和摩洛哥危机。

另一方面,对于拉丁美洲,他所倡导的是大棒政策(“说话温和,但带根大棒”),主张用武力干涉拉美国家事务,这遵循的是霸权原则。罗斯福推论正是这一“大棒政策”的理论依据。罗斯福推论声称“西半球国家的恶行,可能要求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在西半球,美国处于门罗主义的需要,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权力”。罗斯福推论是对门罗主义的一次重申。它不仅包括欧洲无权干涉美洲的内容,而且还意味着美国可以依照自己的逻辑任意干涉美洲各国事务。罗斯福推论给门罗主义安上了“军事利爪”,这时的门罗主义实际上变成了“罗斯福主义”。

在国内:

罗斯福积极倡导进步主义运动,他是第一个想垄断主义开展的总统。同时他也很关注自然环境保护。

3.威廉·塔夫脱(1909-1913)

威廉·塔夫脱是美国外交思想由现实国际主义向自由国际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位总统,其任期内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就是金元外交。金元外交是在1907美国经济危机后,垄断资本家迫切希望将剩余资本投放到国外以获得更大利润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主要应用的地区是拉丁美洲和亚洲,其目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对该地区进行控制,进一步杜绝欧洲国家对拉美和亚洲事务进行干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交替使用,是这一时期美国对拉美外交的主要特点。

 4.伍德罗·威尔逊(193-1921)

伍德罗·威尔逊是自由国际主义的代表。

自由国际主义是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对外政

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家认知与行为重复模式。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包含以下要素:在美国以外支持民主既是美国的道义责任,也是现实的需要,美国的国家目标是“使民主在世界上安全存在”,为此必须积极介入和主导国际事务,并致力于建立和主导和平民主制度化国际秩序;美国追求的国际秩序,在经济方面是全球范围内畅行无阻的一体化自由贸易及其制度体系,在政治上是以民族自决、国际合作为原则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全球性国际共同体(多变体制);否定欧洲列强和美国自己的殖民帝国的长期合法性,但主张用和平手段终结殖民主义。自由国际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实力达到世界顶端后的一种必然趋向,是其“国家风格”在其国际观念上的投射,首先由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其做了集成和阐扬。

“十四点”是威尔逊自由国际主义的体现:为了抵消苏维埃政府一战期间宣布的要求各交战国“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废除外交密约”的《和平法令》在全世界人民中的影响,扼杀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排挤英法日等竞争者,争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威尔逊与1918年1月8日提出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基本上概括了美国的战时外交方针以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思。其主要内容是:自由贸易、公海自由、民族自决、裁剪军备、集体安全、国际联盟。

国联盟约之争:在美国,从“十四点”提出到1920年总统选举,围绕国联问题发生了外交政策大辩论。参议院形成四派:

以威廉·博拉为代表的彻底反对条约的不妥协分子:坚持孤立主义传统,反对美国卷入国际事务,要求在国内进行社会改革。他们从反帝民主立场上反对国联,认为国联是帝国主义俱乐部,不可能防止战争。

以亨利洛奇为代表的强硬的保留主义者:主要是帝国主义者,他们主张对外扩张,但不相信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体系会达到目标。认为美国目前力量不足以控制国联反而会被国联限制。

以弗朗克·凯洛格为代表的温和的保留主义者

以威尔逊为代表的非保留主义者

B.20年代的美国外交:独立的国际主义

20年代是一个经济时代,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是经济民族主义,即强调国家利益和自利,优先关注经济,试图通过经济影响力来控制世界。这个时期内有三位共和党总统执政,分别是:沃伦·哈定、卡尔文·柯立芝、赫伯·特胡佛,他们都认为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独立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被称为:独立的国际主义。

一战后美国人反思战争爆发原因,认为国家之间恶性的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他们厌倦权力政治、厌恶战争,厌倦军事实力扮演的作用,因此进行裁军。此后,他们强调经济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形成有序的经济合作模式。另外,由于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要重视国际法的作用,强调多变条约对协调国际关

系的作用。

总之,共和党政府的指导思想就是:

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 + 国际法体系 + 舆论监督 = 世界和平

(2)史汀生主义

1932年1月7日,针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正式爆发(“九一八事变”),美国以“绥靖者”的身份照会中日两国所提出“史汀生不承认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或损害统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即宣布美国不承认远东由武力引起损害中国独立与行政完整的变化。)这是美国对于日本的侵华战争抱以“绥靖政策”的突出表现,正是由于美国纵容,“东亚秩序”便沿着日本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即霸权秩序)发展起来。

C.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的外交(1933-1945)

(1)四部中立法

一战后,美国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潮为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土壤。贸易上的保护主义、政治上的孤立主义和普遍的和平主义情绪结合在一起,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人们认为美国参与一战是一个“灾难性的大错”,他们坚决反对与欧洲有任何形式的结盟,要用严格的中立法防止美国卷入欧战。

1935年中立法

核心内容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武器,孤立主义占主导。

1936年中立法

是对1935年中立法的补充,其中增加了禁止向交战国贷款的条例,孤立主义情绪有所上升。

1937年中立法

提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孤立主义情绪有所下降,试图使孤立松动。

1939年中立法

以现购自运代替武器禁运,开始打开物资禁运的大门。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从中立向介入的转变,中立法的修改是美国站在英法一边往参战道路上卖出的第一步。  (2)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美国损失惨重。12月11日,德、意向美宣战。

日本突袭珍珠港使得美国不再能保持政治上的孤立,美国彻底放弃孤立,选择国际。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长时段原因:

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不同国际体系的冲突。日本试图谋求霸权,在东亚形成了东亚新秩序;而美国由于门户开放加之均势的作用,形成了华盛顿体系。两个体系间的矛盾,引发了战争。

短时段原因:

从中观层面来讲,即从国家角度着眼,这是美国威慑理论的失败所触发的战争。(日本一直试图反对美国,当时日本领导者面对两个选择:一是接受绝望的和平,二是不顾一切地开战。而美国则坚持日本会完全撤退。结果威慑失败,导致战争。)

从微观层面分析,就是从个人即决策者的角度思考,是日本决策者认知的落伍,效法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且拥有一种“必有一战,何不早战”的外交决策心理。

(3)富兰克林·罗斯福(战后秩序观)

罗斯福可以称得上是理想的现实主义政治家,他对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权应当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实施。

维持秩序与安全要靠国际合作的原则而非过时的均势。

30年代的邪恶是一种失常状态。而部分体现了威尔逊原则的20年代才基本上是正常的。为防止历史再次重演,必须坚持两点:

1)美国对国际政治的积极参与;

2)防止过分经济民族主义的组织。

1)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政治自由),免于匮乏(经济自由),免于恐惧(军备裁剪)

2)大国合作(四国警察)维持集体安全

美英联合——美苏联合——四国警察

(战后秩序观部分参见徐兰的论文)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资料

研究美国外交的两条线索:

1.外交思想

 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分界:

1898前 孤立主义主导

1898后 国际主义主导:1)西奥多·罗斯福——现实的国际主义

2)伍德罗·威尔逊——自由的国际主义

3)20S——独立的国际主义

4)30S——孤立占主导(孤义和国义的较量)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美国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

(1898-1941:美国外交思想摇摆期,各种思想的角逐)

2.外交政策(复习思路:人,时间段,政策)

 1776-1898 大陆扩张 (注重外交思想及其指导原则)

(1)《1776年条约计划》

《1776年条约计划》是美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政策文件,它确立了美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其指导思想是亚当斯坚持的孤立主义加商业主义。美国力求在政治上承担最小的义务,商业上获得最大的利益。内容包括:第一,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第二,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第三,只建立商业联系。其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力的原则。此《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孤立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的结合。

(2)孤立主义准则的确立

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提出了孤立主义准则,把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方针政策,成为美国历史上重要文献。美国的孤立从未不是对外界的绝对隔绝,它具有相对的含义: 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

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积极的战略进攻,其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3)中立政策

为了回应法国在其资产阶级革命中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华盛顿代表美国于1793年4月22日发表《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禁止同交战双方进行走私贸易。此后中立主

义就作为早期美国的一项基本政策被确定下来,事实上中立政策还包括后来的中立法以及华盛顿《告别辞》。美国实行中立的根本原因是其军事力量弱小,而远离欧洲战场也为其中立创造了条件。然而,维护和推进商业资本的发展,才是中义主义政策的目的和实质。

(4)天定命运论

“天定命运论”是大陆扩张时期美国外交的理论依据,它源于“宿命论”,但具有比“宿命论”更为成熟的形式和丰富的含义:

信奉“天定命运论”的扩张主义称,美利坚人事最优秀的民族,且美国人也具有扶植落后民族复兴的能力和“使命”;

扩张主义者称美国人是在向世界传播民主制度;

地缘政治学说是“天定命运论”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产生的“政治引力”,以此作为扩张的“自然法则”;

扩张分子断言,只有美国人才能根据上帝的旨意更有效地开拓并利用土地,因此对这些土地拥有优先占有权;

扩张分子杜撰“机体发育理论”。

“天定命运”的鼓吹者从各个角度解释美国的扩张,实质合理化、合法化。它作为一种口号正式出现,表明美国开始进入大陆扩张的高潮。

 (5)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是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门罗咨文包括三项基本原则:

“美洲体系原则”。(第一,它强调美欧之间政治制度方面的本质区别;第二,追求整个美洲的“集体孤立”;第三,试图从美洲这个“集体孤立圈”中排斥欧洲势力。)门罗宣布的原则是扩大了孤立主义,美洲体系实质上是美国殖民体系;

“互不干涉原则”。(即对美洲事务,从今以后美国不能置之不理,有关它们的一切政策问题都对美国的切身权力和利益有直接关系,不能听人纯粹遵循欧洲原则和欧洲利益的欧洲列强们来加以安排。)这要求欧洲不得干涉美洲,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但是美国并未明确承担保卫拉美免遭侵略的责任,也没有做出不向拉美扩张的保证;

“不准殖民原则”。(它要求:今后欧洲任何国家不得把美洲大陆上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做将来殖民的对象。)

这三项原则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门罗主义”的政策体系,它们不仅概括了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体系,也体现了美国同欧洲列强之间的分歧和斗争焦点,这三项原则是表面孤立,实质干涉的体现。它们的核心是同欧洲的外交体系想对抗,在当时有防卫性的一面,但排斥欧洲是为了由美国来取代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地位,从而为美国称雄美洲奠定“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

(6)新天定命运论

新天定命运论为美国从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做了理论准备。其内容主要包括四点:

使命观,即宿命论;

种族优越论,即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

特纳的边疆学说。他指出“只要有自由土地存在”,美国就有应付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安全阀”。美国历史上新一页应是海外扩展,寻求海外边疆;

海上实力论。其中,马汉提出“海权论”: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的。另外还提出了制海权这一观念,即交战双方依靠海上优势,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洋区域所取得的控制权。

(7)特伦特号事件

特伦特号事件是美国内战期间在面临英国的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发生的“妥协外交”事件。当时北方为了防止南方与英国勾结,实行海岸封锁。1861年11月8日,美国士兵强行搜船并逮捕两名乘英国游轮到英国求援的南方人,此做法违反了国际法规,英国要求美国道歉赔款。英国政府态度强硬,意图武装干涉美国内政;林肯政府却做出了让步,采取国务卿西沃德释放南部同盟特使的灵活策略,最终使这一事件和平解决。这是英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英国在美国内战中持中立立场,也是林肯政府坚持相对宽松的外交政策的表现。

 1898-1945 海外扩张 (总统及其任期内的重大事件)

A.1898-1920 四位总统

1.麦金莱(1897-1901)

 (1)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西之间一场小而辉煌的战争,它揭开了美国海外扩张的序幕,此后,美国开始由孤立走向国际。以西班牙大使贬低美国总统以及缅因号事件为导火线,同时由“委内瑞拉事件”、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古巴争取独立的战争等推进的美西战争,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美西经过讨价还价以及法国的调停,于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西班牙放弃古巴;第二,西班牙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割让给美国,美国为此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

美西战争是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其性质是非正义的,但在国内外却有着重大影响:

对于美国来说,美西战争是美国的历史转折点,此后美国跃居世界大国行列:它使美国公众情绪高涨,提高了民族自信;也使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得到了调整(总统权力扩大,国会权力缩小);外交上,美国从此摒弃孤立、转向国际,其战略从防御转为进攻,重心由美洲走向世界,积极谋求商业利益和大国政治地位。 总的来说,美西战争使美国人第一次感觉到了实力的强大和自信,以后便转向了积极的外交。

在国际社会,美西战争改变了美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国际社会承认美国是均势秩序中的一员,接受美国的大国地位;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产生

了难以掩饰恐惧与忧虑,出现了种种关于“美国威胁”的忧虑和论调。

(2)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是美国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情况下,提出的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得到的特权,并主张“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借以规范列强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它是美国侵华政策的“里程碑”,标志着美国已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也是美国开始摆脱孤立主义传统,走向国际主义的标志。同时,该政策也受到列强普遍欢迎,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抵触而激化矛盾,使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这一问题上实现相互合作。

 2.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

西奥多·罗斯福是现实主义政治家,他的外交思想是现实的国际主义,其外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上:

在国际上:

一方面他主张美国扮演调停人,利用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提高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调停的原则即均势原则,主要运用在日俄战争和摩洛哥危机。

另一方面,对于拉丁美洲,他所倡导的是大棒政策(“说话温和,但带根大棒”),主张用武力干涉拉美国家事务,这遵循的是霸权原则。罗斯福推论正是这一“大棒政策”的理论依据。罗斯福推论声称“西半球国家的恶行,可能要求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在西半球,美国处于门罗主义的需要,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权力”。罗斯福推论是对门罗主义的一次重申。它不仅包括欧洲无权干涉美洲的内容,而且还意味着美国可以依照自己的逻辑任意干涉美洲各国事务。罗斯福推论给门罗主义安上了“军事利爪”,这时的门罗主义实际上变成了“罗斯福主义”。

在国内:

罗斯福积极倡导进步主义运动,他是第一个想垄断主义开展的总统。同时他也很关注自然环境保护。

3.威廉·塔夫脱(1909-1913)

威廉·塔夫脱是美国外交思想由现实国际主义向自由国际主义过渡时期的一位总统,其任期内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就是金元外交。金元外交是在1907美国经济危机后,垄断资本家迫切希望将剩余资本投放到国外以获得更大利润的背景下提出的。它主要应用的地区是拉丁美洲和亚洲,其目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对该地区进行控制,进一步杜绝欧洲国家对拉美和亚洲事务进行干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交替使用,是这一时期美国对拉美外交的主要特点。

 4.伍德罗·威尔逊(193-1921)

伍德罗·威尔逊是自由国际主义的代表。

自由国际主义是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外交上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对外政

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家认知与行为重复模式。美国的自由国际主义包含以下要素:在美国以外支持民主既是美国的道义责任,也是现实的需要,美国的国家目标是“使民主在世界上安全存在”,为此必须积极介入和主导国际事务,并致力于建立和主导和平民主制度化国际秩序;美国追求的国际秩序,在经济方面是全球范围内畅行无阻的一体化自由贸易及其制度体系,在政治上是以民族自决、国际合作为原则的、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全球性国际共同体(多变体制);否定欧洲列强和美国自己的殖民帝国的长期合法性,但主张用和平手段终结殖民主义。自由国际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实力达到世界顶端后的一种必然趋向,是其“国家风格”在其国际观念上的投射,首先由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其做了集成和阐扬。

“十四点”是威尔逊自由国际主义的体现:为了抵消苏维埃政府一战期间宣布的要求各交战国“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废除外交密约”的《和平法令》在全世界人民中的影响,扼杀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排挤英法日等竞争者,争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威尔逊与1918年1月8日提出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基本上概括了美国的战时外交方针以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思。其主要内容是:自由贸易、公海自由、民族自决、裁剪军备、集体安全、国际联盟。

国联盟约之争:在美国,从“十四点”提出到1920年总统选举,围绕国联问题发生了外交政策大辩论。参议院形成四派:

以威廉·博拉为代表的彻底反对条约的不妥协分子:坚持孤立主义传统,反对美国卷入国际事务,要求在国内进行社会改革。他们从反帝民主立场上反对国联,认为国联是帝国主义俱乐部,不可能防止战争。

以亨利洛奇为代表的强硬的保留主义者:主要是帝国主义者,他们主张对外扩张,但不相信威尔逊的集体安全体系会达到目标。认为美国目前力量不足以控制国联反而会被国联限制。

以弗朗克·凯洛格为代表的温和的保留主义者

以威尔逊为代表的非保留主义者

B.20年代的美国外交:独立的国际主义

20年代是一个经济时代,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是经济民族主义,即强调国家利益和自利,优先关注经济,试图通过经济影响力来控制世界。这个时期内有三位共和党总统执政,分别是:沃伦·哈定、卡尔文·柯立芝、赫伯·特胡佛,他们都认为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独立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外交被称为:独立的国际主义。

一战后美国人反思战争爆发原因,认为国家之间恶性的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他们厌倦权力政治、厌恶战争,厌倦军事实力扮演的作用,因此进行裁军。此后,他们强调经济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形成有序的经济合作模式。另外,由于无序竞争导致战争,所以要重视国际法的作用,强调多变条约对协调国际关

系的作用。

总之,共和党政府的指导思想就是:

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 + 国际法体系 + 舆论监督 = 世界和平

(2)史汀生主义

1932年1月7日,针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正式爆发(“九一八事变”),美国以“绥靖者”的身份照会中日两国所提出“史汀生不承认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凡是以损害美国的条约权利及其在华公民,损害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或领土和行政的完整,或损害统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政策的任何新情况,美国不能也不拟予以承认。”(即宣布美国不承认远东由武力引起损害中国独立与行政完整的变化。)这是美国对于日本的侵华战争抱以“绥靖政策”的突出表现,正是由于美国纵容,“东亚秩序”便沿着日本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即霸权秩序)发展起来。

C.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的外交(1933-1945)

(1)四部中立法

一战后,美国盛行的和平主义思潮为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土壤。贸易上的保护主义、政治上的孤立主义和普遍的和平主义情绪结合在一起,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人们认为美国参与一战是一个“灾难性的大错”,他们坚决反对与欧洲有任何形式的结盟,要用严格的中立法防止美国卷入欧战。

1935年中立法

核心内容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武器,孤立主义占主导。

1936年中立法

是对1935年中立法的补充,其中增加了禁止向交战国贷款的条例,孤立主义情绪有所上升。

1937年中立法

提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孤立主义情绪有所下降,试图使孤立松动。

1939年中立法

以现购自运代替武器禁运,开始打开物资禁运的大门。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从中立向介入的转变,中立法的修改是美国站在英法一边往参战道路上卖出的第一步。  (2)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美国损失惨重。12月11日,德、意向美宣战。

日本突袭珍珠港使得美国不再能保持政治上的孤立,美国彻底放弃孤立,选择国际。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长时段原因:

从宏观层面来看,是不同国际体系的冲突。日本试图谋求霸权,在东亚形成了东亚新秩序;而美国由于门户开放加之均势的作用,形成了华盛顿体系。两个体系间的矛盾,引发了战争。

短时段原因:

从中观层面来讲,即从国家角度着眼,这是美国威慑理论的失败所触发的战争。(日本一直试图反对美国,当时日本领导者面对两个选择:一是接受绝望的和平,二是不顾一切地开战。而美国则坚持日本会完全撤退。结果威慑失败,导致战争。)

从微观层面分析,就是从个人即决策者的角度思考,是日本决策者认知的落伍,效法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且拥有一种“必有一战,何不早战”的外交决策心理。

(3)富兰克林·罗斯福(战后秩序观)

罗斯福可以称得上是理想的现实主义政治家,他对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权应当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实施。

维持秩序与安全要靠国际合作的原则而非过时的均势。

30年代的邪恶是一种失常状态。而部分体现了威尔逊原则的20年代才基本上是正常的。为防止历史再次重演,必须坚持两点:

1)美国对国际政治的积极参与;

2)防止过分经济民族主义的组织。

1)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政治自由),免于匮乏(经济自由),免于恐惧(军备裁剪)

2)大国合作(四国警察)维持集体安全

美英联合——美苏联合——四国警察

(战后秩序观部分参见徐兰的论文)


相关内容

  • 形势与政策复习提纲_珊
  • 2013-2014-2形势与政策复习要点 各专题复习提纲: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复习提纲 选择题: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一般了解)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臶 ...

  • 2013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归纳与整理 (3)
  • 2013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归纳与整理 历史热点问题通常包括短效热点.周年次周年热点和长效热点.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常用周年或次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载体在课外或题外,旨趣在书本之内,考查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以2012年全国新课程卷为例,涉及刺 ...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 第四单元复习 学习目标 1.简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冷战"政策的表现;概述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说出美苏争霸的阶段及典型事件. 2.说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征;知道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归纳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3. ...

  •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
  •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 ...

  • 人教版初中历史_世界史复习提纲
  • 世界近代史复习(九年级上) 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九年级下) 开始:1917年3月,在首都彼得格勒爆发革命. 成果:推翻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代表苏维埃) 开始: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成果:苏维埃政权建立(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

  • 重点推荐货币银行学教材参考书
  • 1. 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 作 者: 易纲.吴有昌 著 易纲.海闻 主编 2.货币金融学(第七版)(经济科学译丛) [美]弗雷德里克·S ·米什金 2006-12-31 3.<金融学> 作者:(美)兹维·博迪 罗泊特·C ·莫顿 ...

  • 行政管理考研北大行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内部讲义
  • 第六章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 一.模型的含义 1.简单地讲,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2.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3.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 ...

  • 国际商务管理学总结
  • <国际商务管理学>课程考试说明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命题工作是自学考试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环节,为做好<国际商务管理学>课程全国统一命题工作,特制定本课程考试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考试目标 ...

  •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A.试卷分值和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为100分,闭卷40分,开卷60分. 2.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先闭卷20分钟,试卷收上来再开卷40分钟. B.复习提纲 考点1 侵略与反抗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外国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