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

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

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

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

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

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

略要地。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主要内容为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

《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

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

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

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

宗”。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从立论

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

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

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

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

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

“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

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2. 为什么说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箝制和束缚:

经济剥削是上层建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央集权政体需要豢养大量的专职官吏和军队,

政治特权阶层需要奢华的消费,这就必然加重劳动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的负担,使下层民众不堪负担-。

重农抑商的观念使工商业经济受到严重剥削。(2)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围绕着农耕经济这一核

心的,它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特征,言必三代周孔,成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这种保守的意识

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再者,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

经济及新因素的成长。中国是一个地区广大的封建大帝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使落后地区

拖住了先进地区的后腿。箝制了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发展,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国的资

本主义萌芽不可能出现飞跃的前进。

3.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1) 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宗教势力对王权形成巨大冲击、中国的统治者

只是奴仆,宗教为统治者服务,中国王权没有与之抗衡的实力,因此不能长期延续。(2)

欧洲是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眼界开阔,形成

了名族意识,冲击了王权;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思想保守,使封建专制统治发扬光大。

(3)欧洲君主专制维护封建贵族的同时鼓励发展工商业;中国的君主专制极力维护农耕经

济,压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4.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我们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

加以扩大的。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到辛亥革命基本没有发生质的变化。(2)经济基础

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

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

日益强化,到明清时期走向极端,终于消亡。(4)对人生控制严密。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

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方法,把农民牢牢固

着在土地上。时间久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也就形成了。

5.《诗经》描写的五方面的内容:

(1)周部族的历史,这些诗以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但客观上较生动地记载了周族历史上的一些

重要片段,如《大雅.公刘》、《大雅.绵》;(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如《豳风.七月》;

(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反映人民抗侵略的决心,如《秦风.

无衣》;(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如《伐檀》、《硕鼠》;(5)叙述爱情和婚姻,如《溱洧》、

《将仲子》。

6.元剧的五类主要题材:

(1)爱情剧,主要描写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自主的追求,鲜明地体现了反对封建制度及封建道德规范

的倾向,如《西厢记》、《墙头马上》;(2)公案剧,它们一般通过刑事案件的审判,揭露贪官污吏贪赃

枉法、草菅人命的罪恶,歌颂人民群众的不屈斗争,同时也表彰廉洁公正的清官,如《窦娥冤》、《鲁斋

郎》、《陈州粜米》;(3)水浒剧,主要描写梁山英雄除暴安良、解民倒悬的狭义行动,如《李逵负荆》;

(4)世情剧,主要揭露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批判矛头尤其集中于统治阶级对妇女朝三暮四的行径

以及守财奴、败家子、伪君子之类的人物,如《救风尘》、《看钱奴》、《东堂老》‘(5)历史剧,主要

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歌颂忠臣义士,谴责奸臣贼子,表彰民族英雄,批判异族侵略者

和卖国贼。如《赵氏孤儿》、《单刀会》、《汉宫秋》。

7.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基本信仰是“道”,他们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

原,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为“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

道成仙”,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仙。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

一个基本教义。道教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但是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确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

的东西,因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8.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于是教徒们就采用服食丹药

的方法来修行,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

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

药物学,对于药方的制作方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都有书详细记载,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治

疗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还有内丹对气功的影响。(3)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六朝的许多怪志小说

就是为道教而作,有些作品思想内容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诗歌中也有许多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且信

道虔诚,颇具仙风道骨。(4)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如对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几

乎遍及全国各个地区,春节习俗中的桃符、灶马、门神等都是出自道教。

论述:

1.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答: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开放还是封闭,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作肯定或否定。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

与封闭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开放或封闭,中国的西北、西南有很多高原、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

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就是在西北和西南,也有多处通道,早在公元前就开辟了丝绸之路,就是

有力的证明。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不同,人类早期无法逾越的障碍,以后大

多成了坦途。但即使生产力提高了,障碍还是存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通毕竟要比华北平原和长

江下游困难得多。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唯一的开放途径。唐朝

以前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主要依靠陆路,所以地处内陆的长安和洛阳反而比大多数沿海地区更加开放。中国

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中

国当时的富足、强大让国人安于现状、自我陶醉,与地中海文明相比较,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给文化交流带

来的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

2.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纵观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虽有所变异,但其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

(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西周时代统治天下的主角是姬姓家族,到

秦始皇时期,把权力的核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远比“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宗旨贪婪得多。刘邦当了

皇帝后,权力就成了刘氏的权力。这种家天下思想不只统治者有,还深深影响到广大的民众。家天下的主

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

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后,

朝廷生出了一系列对付封国的办法,但谁也没有把封国干脆去掉,就是因为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

个血缘家族。东汉时,刘秀吸取教训,封皇子的事一直犹豫不决,但最后还是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束缚,

最终封诸子。以后历朝历代,一般都没有跳出分封皇子的窠臼,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很多封王叛变,但历

代皇帝照封不误,究其原因,仍然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

变化比较大,但超姓氏的家族本身却依然在发展。到汉代,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使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

起来。刘秀为安定社会,采取释放奴隶、处死不负责任的地方长官等措施,但最终都因为豪强地主的势力

而失败,这更加助长了大家族的发展,形成宗族色彩十分浓烈、封建自然经济经营方式的地方庄园。魏晋

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以编写家谱族谱防止寒门的混入。家族制

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与小农经济相联系的家族制

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社会结构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

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是家族的政治化。宗教和宗法关系

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家国同构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

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弘扬孜孜不倦、临危不惧、不问安危荣辱,把个人担当的社

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有以下几点特色:

(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

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思想。教育具有培养国家所

需人才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作用。

(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德智统一观认为首先是道德教育和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

育来进行,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道德观念的认识与道德信念的建立以及

道德行为的实践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与才能之间也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一个人如

果只有学问没有才能,就好比拥有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经营它;如果有才能没有学问,就像本领高超的木匠,

没有刀斧木材。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也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学记》到《师说》,都揭示了这

些深刻的教育辩证法。

(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提出

了一套做人的道理、要求和方法,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追求,强调在学校、

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着积累道德善行,加强自我修养,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自省、自反、

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其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而

不是向外的。古代教育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的力量。

还有一些特点:它不是机械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因人因时而异的;不是分科细密的,而是整体综合的;

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术的,而是德智合一的;不是师生脱离、教育与人生实践脱节的,而是教学相长、寓

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的;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枢纽,而是以人生为枢纽;以一代一代人风的建树和培育为目

的。中国古代,从乡村到朝廷,教育都有非常显赫的地位。

4.中国文化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首先,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广泛渗透。不论是史学、哲学、教育、科学、艺术、法律,无一

不渗透着经学的影响。汉代人以“经”为“常道”,后人又提出“文以载道”、“艺以载道”,甚至在衣

食住行等社会文化方面,也要遵循着一种“道”的原则。这个“道”,主要就是指儒家思想。

其次,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经学本身并不排斥自然科学,但是,经学以它自成一套的

体系,凌驾于一切知识之上,无形中排斥了科学的独立。如《艺文类聚》中,共有46个“部”,以自然为

主题的只有16部,其余都是关于人和人的创造物的。在经学的学术体系之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只能

走自己的独特道路。

再次,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着一定影响。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之中,宗教都占有重要的地

位,而在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相对而言就比较薄弱,从历史的事实来看,经学传统对宗教发展的制约则

是显而易见的原因经学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佛、道二教始终未能居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对宗

教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这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针在洋务运动时期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那是洋务派是主张变革的他

们对立面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的引进西学 (2)中体西用论的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他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

张是承袭儒家“内圣外王”的思路而来的,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内圣的修己,外王的事功以不可能

都通过学习儒家的经典来实现;修己成圣以不可能自然的获得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功,所以儒家经典以不

在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遭到了破坏,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中体西用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第二个层面――制度层面,它要求改变封建制度,改变传统文化的“体”,而中体西用论正是要维护这个“体”,因此它就成为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4)到戊戌维新时,中体西用论就不再是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了,而成为一股逆流,不断遭到批判。

绪论

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

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名词解释

1.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

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

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

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

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

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

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

略要地。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主要内容为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

《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

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

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

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

宗”。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从立论

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

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

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

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

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

“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

1.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

(1)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

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

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2. 为什么说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箝制和束缚:

经济剥削是上层建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央集权政体需要豢养大量的专职官吏和军队,

政治特权阶层需要奢华的消费,这就必然加重劳动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的负担,使下层民众不堪负担-。

重农抑商的观念使工商业经济受到严重剥削。(2)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围绕着农耕经济这一核

心的,它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特征,言必三代周孔,成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这种保守的意识

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再者,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

经济及新因素的成长。中国是一个地区广大的封建大帝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使落后地区

拖住了先进地区的后腿。箝制了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发展,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国的资

本主义萌芽不可能出现飞跃的前进。

3.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1) 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宗教势力对王权形成巨大冲击、中国的统治者

只是奴仆,宗教为统治者服务,中国王权没有与之抗衡的实力,因此不能长期延续。(2)

欧洲是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眼界开阔,形成

了名族意识,冲击了王权;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思想保守,使封建专制统治发扬光大。

(3)欧洲君主专制维护封建贵族的同时鼓励发展工商业;中国的君主专制极力维护农耕经

济,压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4.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我们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

加以扩大的。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到辛亥革命基本没有发生质的变化。(2)经济基础

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

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

日益强化,到明清时期走向极端,终于消亡。(4)对人生控制严密。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

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方法,把农民牢牢固

着在土地上。时间久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也就形成了。

5.《诗经》描写的五方面的内容:

(1)周部族的历史,这些诗以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但客观上较生动地记载了周族历史上的一些

重要片段,如《大雅.公刘》、《大雅.绵》;(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如《豳风.七月》;

(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反映人民抗侵略的决心,如《秦风.

无衣》;(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如《伐檀》、《硕鼠》;(5)叙述爱情和婚姻,如《溱洧》、

《将仲子》。

6.元剧的五类主要题材:

(1)爱情剧,主要描写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自主的追求,鲜明地体现了反对封建制度及封建道德规范

的倾向,如《西厢记》、《墙头马上》;(2)公案剧,它们一般通过刑事案件的审判,揭露贪官污吏贪赃

枉法、草菅人命的罪恶,歌颂人民群众的不屈斗争,同时也表彰廉洁公正的清官,如《窦娥冤》、《鲁斋

郎》、《陈州粜米》;(3)水浒剧,主要描写梁山英雄除暴安良、解民倒悬的狭义行动,如《李逵负荆》;

(4)世情剧,主要揭露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批判矛头尤其集中于统治阶级对妇女朝三暮四的行径

以及守财奴、败家子、伪君子之类的人物,如《救风尘》、《看钱奴》、《东堂老》‘(5)历史剧,主要

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歌颂忠臣义士,谴责奸臣贼子,表彰民族英雄,批判异族侵略者

和卖国贼。如《赵氏孤儿》、《单刀会》、《汉宫秋》。

7.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基本信仰是“道”,他们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

原,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为“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

道成仙”,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仙。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

一个基本教义。道教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但是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确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

的东西,因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8.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于是教徒们就采用服食丹药

的方法来修行,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

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

药物学,对于药方的制作方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都有书详细记载,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治

疗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还有内丹对气功的影响。(3)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六朝的许多怪志小说

就是为道教而作,有些作品思想内容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诗歌中也有许多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且信

道虔诚,颇具仙风道骨。(4)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如对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几

乎遍及全国各个地区,春节习俗中的桃符、灶马、门神等都是出自道教。

论述:

1.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答: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开放还是封闭,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作肯定或否定。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

与封闭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开放或封闭,中国的西北、西南有很多高原、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

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就是在西北和西南,也有多处通道,早在公元前就开辟了丝绸之路,就是

有力的证明。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不同,人类早期无法逾越的障碍,以后大

多成了坦途。但即使生产力提高了,障碍还是存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通毕竟要比华北平原和长

江下游困难得多。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唯一的开放途径。唐朝

以前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主要依靠陆路,所以地处内陆的长安和洛阳反而比大多数沿海地区更加开放。中国

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中

国当时的富足、强大让国人安于现状、自我陶醉,与地中海文明相比较,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给文化交流带

来的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

2.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纵观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虽有所变异,但其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

(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西周时代统治天下的主角是姬姓家族,到

秦始皇时期,把权力的核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远比“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宗旨贪婪得多。刘邦当了

皇帝后,权力就成了刘氏的权力。这种家天下思想不只统治者有,还深深影响到广大的民众。家天下的主

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

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后,

朝廷生出了一系列对付封国的办法,但谁也没有把封国干脆去掉,就是因为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

个血缘家族。东汉时,刘秀吸取教训,封皇子的事一直犹豫不决,但最后还是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束缚,

最终封诸子。以后历朝历代,一般都没有跳出分封皇子的窠臼,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很多封王叛变,但历

代皇帝照封不误,究其原因,仍然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

变化比较大,但超姓氏的家族本身却依然在发展。到汉代,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使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

起来。刘秀为安定社会,采取释放奴隶、处死不负责任的地方长官等措施,但最终都因为豪强地主的势力

而失败,这更加助长了大家族的发展,形成宗族色彩十分浓烈、封建自然经济经营方式的地方庄园。魏晋

南北朝时期,家族制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以编写家谱族谱防止寒门的混入。家族制

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与小农经济相联系的家族制

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社会结构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

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是家族的政治化。宗教和宗法关系

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家国同构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中国古代教育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它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尤其重视道德教育和德性培养,注重气

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弘扬孜孜不倦、临危不惧、不问安危荣辱,把个人担当的社

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教育有以下几点特色:

(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

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思想。教育具有培养国家所

需人才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作用。

(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德智统一观认为首先是道德教育和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

育来进行,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道德观念的认识与道德信念的建立以及

道德行为的实践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与才能之间也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一个人如

果只有学问没有才能,就好比拥有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经营它;如果有才能没有学问,就像本领高超的木匠,

没有刀斧木材。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也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学记》到《师说》,都揭示了这

些深刻的教育辩证法。

(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中国古代教育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提出

了一套做人的道理、要求和方法,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追求,强调在学校、

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着积累道德善行,加强自我修养,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自省、自反、

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其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而

不是向外的。古代教育重视启发内心的觉悟,相信主体内在的力量。

还有一些特点:它不是机械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因人因时而异的;不是分科细密的,而是整体综合的;

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术的,而是德智合一的;不是师生脱离、教育与人生实践脱节的,而是教学相长、寓

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的;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枢纽,而是以人生为枢纽;以一代一代人风的建树和培育为目

的。中国古代,从乡村到朝廷,教育都有非常显赫的地位。

4.中国文化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首先,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广泛渗透。不论是史学、哲学、教育、科学、艺术、法律,无一

不渗透着经学的影响。汉代人以“经”为“常道”,后人又提出“文以载道”、“艺以载道”,甚至在衣

食住行等社会文化方面,也要遵循着一种“道”的原则。这个“道”,主要就是指儒家思想。

其次,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经学本身并不排斥自然科学,但是,经学以它自成一套的

体系,凌驾于一切知识之上,无形中排斥了科学的独立。如《艺文类聚》中,共有46个“部”,以自然为

主题的只有16部,其余都是关于人和人的创造物的。在经学的学术体系之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只能

走自己的独特道路。

再次,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着一定影响。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之中,宗教都占有重要的地

位,而在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相对而言就比较薄弱,从历史的事实来看,经学传统对宗教发展的制约则

是显而易见的原因经学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佛、道二教始终未能居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对宗

教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这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方针在洋务运动时期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那是洋务派是主张变革的他

们对立面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的引进西学 (2)中体西用论的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他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

张是承袭儒家“内圣外王”的思路而来的,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内圣的修己,外王的事功以不可能

都通过学习儒家的经典来实现;修己成圣以不可能自然的获得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功,所以儒家经典以不

在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遭到了破坏,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中体西用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第二个层面――制度层面,它要求改变封建制度,改变传统文化的“体”,而中体西用论正是要维护这个“体”,因此它就成为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4)到戊戌维新时,中体西用论就不再是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了,而成为一股逆流,不断遭到批判。

绪论

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名词解释)

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关内容

  • 烹饪学概论
  • 扬州大学编 (高纲号 0325) 一.烹饪学概论的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烹饪学概论>课程是江苏省自学考试烹饪专业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中国烹饪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设置的一门专门基础课. <烹饪学概论>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它融技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艺术 ...

  • 考研院校信息
  • 新闻学 排名 招生单位 等级 1 中国人民大学 A+ 2 中国传媒大学 A+ 3 复旦大学 A+ 4 武汉大学 A 5 华中科技大学 A 6 四川大学 A 7 南京大学 A 8 北京师范大学 A 9 清华大学 A 10 暨南大学 A 11 南京师范大学 A 12 湖南大学 A B+等级新闻学研究生院 ...

  •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艺术类本科招生简章
  • 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艺术类本科招生简章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985 工程"高校,其艺术学科地位独具. 历史悠久,是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先驱.学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下设影视传媒系. 音乐系.舞蹈系.美术与设计系.书法系.数字媒体系和艺术学系.2017 年计划招收艺术类本科生 ...

  •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2.化的本义,即为变易.生成.造化 3.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4.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5.中国文 ...

  • [企业经营战略概论]考试重点
  • 企业经营战略概论考试重点 一.<企业经营战略概论>考试题型分析: 根据历年考试情况来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这门课程题型基本不变,只是题量有所变化,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六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 由各题型分值分布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 ...

  • 选课推荐(四川大学)
  • 一.文史类 ◎现代汉语周仁平推荐理由:讲课风趣,内容丰富,有时会有小测试,但是会比较水,一定要认真,不认真还是会挂的. ◎新闻学概论(段弘)推荐理由:很给力的课,合作做课题研究的感觉很赞!◎管理学基础(焦强)推荐理由:作业都很具有实践性,不点名,老师幽默.◎中华文化(李瑄)推荐理由:上课不点名,接近 ...

  • 山西大学 2016 招生简章
  • 山西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目录 百年育英才,盛世续华章.近年来,承载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使命,山西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工并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1998年,我校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2003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05年,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 ...

  • 动漫产业概论大纲
  •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动漫产业概论 课程代码:08878 2014年11月版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动漫产业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 应考者有关动漫产业的基本概念.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动漫 ...

  • [转载]关于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 , 转载]关于古典文献学考研的参考书目 北师大郭英德推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初学者的参考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 ...

  • 欧洲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 附件2 <欧洲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European Culture 一.课程基本信息 - 1 -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欧洲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直至20世纪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实绩,并对20世纪的美国文化予以一定关注:识记欧洲文化史上具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