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生态汝城、文明环保”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何好生 时间:2013年5月8日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精神,笔者一行围绕汝城县委、县政府“三城四化”发展战略,结合当前该县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环保调研活动,基本了解掌握该县生态文明环保建设的现状,查找了制约城乡生态文明环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推进生态汝城、文明环保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 文明 环保 调研
一、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汝城县确立“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该县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聘请湖南大学设计院高标准编制了《湖南省汝城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全县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高潮。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完成珠江、赣江、湘江水系生态林5万余亩,完成林业生态建设4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7%。同时,该县在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将环境整治与生态能源利用相结合,境内建有4个水源水系断面监控点,建成各类沼气池2.65万口,实现“以电代燃户”3.94万户,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喜人。目前,全县5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 该县生态文明环保建设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该县山地绿化、规划建设、国土保护、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明卫生创建等工作成效显著,已成功完成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创建,106国道沿线绿化基本完成,“三纵六横”路道绿化全面启动,樱花公园等示范林、生态林建设有了新业绩;乡村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大力推广改厕、改厨工程。
二是文明环保体系逐步形成。环保宣传、绿色倡导,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能源利用等文明行为时处涌现,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新风;开展以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流域综合整治为热点的文明环保活动,逐步形成文明环保体系。
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日趋增强。为确保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该县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生态环保政策法规,使其宣传家喻户晓、人人
皆知。目前,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水、机动车辆尾气等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四是生态资源依法受到保护。该县依法加大对原始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贯彻《野生珍稀动植物保护条例》,林业部门启动了“封山育林”工程;环保部门制定出台了企业准入制度和污染源排放标准;九龙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原始生态旅游景点;热水、暖水已建成两大地热温泉休闲旅游景点,强力打造“中国养生之都”旅游精品。
二、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建设滞后,硬件设施不配套,制约了生态发展;城区机动车辆日益增多,尾气排放不达标,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公厕标准化建设管理滞后,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城乡部分区域污水排放杂乱无章,环卫硬件设施有待完善;乡村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严重;部分乡村砍伐林木严重,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部分民营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三、建议及对策
1.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要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强化硬件设施配套,重点推进公厕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污水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处理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和无害化处理。二是要严格行业准入机制。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在确行业准入条件时要充分考虑环保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三是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促进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建立各类废弃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构架体系,大力推进生产、生活中各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乡村要科学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建设小型水电站,安装省柴节煤炉灶、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实施改厕、改厨工程,减少室内气体排放。
2.加强生态环保,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一是要实施分
区类管理。确定生态生态环保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环保质量;二是要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推进重点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加大城市环境的治理力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监管;加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和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置,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大力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开发,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点建设,预防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四是要严控资源开发和环境监管。按照“环保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风险评估,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大生态环保监管力度,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统筹用水调配,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控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区的环境监管,推广生态旅游景点示范。
3.加大宣传教育,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一是要倡导文明道德规范。崇尚生态文明理念,从不同层面入手,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逐步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大力倡导“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恪守“优质服务、文明办公、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积极弘扬以健康生活、和美家庭、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二是要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倡导购买绿色、有机产品,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开展“无车日”活动;以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要简化商品包装,减少塑料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三是要强化生态文明宣教。采取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事物、新典型,积极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建立生态文
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4.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二是要健全机制体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范畴;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逐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格局。三是要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依法行政,杜绝环境执法中的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打击权法交易、权钱交易的不良行为。四是要制定政策标准。科学制订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体系、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合理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限制原材料、粗加工、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公开限制生产、出口的产品和工艺目录,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县环保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环保经济和生态补偿政策。五是要推进试点示范。以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县”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着力整合社会资源,调整工作思路,开展以“生态汝城、文明环保”等为主题的生态建设活动,及时总结经验,丰富内涵,突出特色;将工作重点放在生态县建设监管过程中,突出成效评估,对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作者简介】何好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文化,199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副主任科员兼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1**********]。
关于推进“生态汝城、文明环保”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何好生 时间:2013年5月8日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精神,笔者一行围绕汝城县委、县政府“三城四化”发展战略,结合当前该县创建国家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环保调研活动,基本了解掌握该县生态文明环保建设的现状,查找了制约城乡生态文明环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推进生态汝城、文明环保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 文明 环保 调研
一、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汝城县确立“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发展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该县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聘请湖南大学设计院高标准编制了《湖南省汝城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在全县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高潮。2009年以来,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完成珠江、赣江、湘江水系生态林5万余亩,完成林业生态建设4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7%。同时,该县在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将环境整治与生态能源利用相结合,境内建有4个水源水系断面监控点,建成各类沼气池2.65万口,实现“以电代燃户”3.94万户,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喜人。目前,全县5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 该县生态文明环保建设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该县山地绿化、规划建设、国土保护、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明卫生创建等工作成效显著,已成功完成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创建,106国道沿线绿化基本完成,“三纵六横”路道绿化全面启动,樱花公园等示范林、生态林建设有了新业绩;乡村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大力推广改厕、改厨工程。
二是文明环保体系逐步形成。环保宣传、绿色倡导,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能源利用等文明行为时处涌现,营造了浓厚的文明新风;开展以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防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污染流域综合整治为热点的文明环保活动,逐步形成文明环保体系。
三是生态环保意识日趋增强。为确保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该县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生态环保政策法规,使其宣传家喻户晓、人人
皆知。目前,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污水、机动车辆尾气等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
四是生态资源依法受到保护。该县依法加大对原始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贯彻《野生珍稀动植物保护条例》,林业部门启动了“封山育林”工程;环保部门制定出台了企业准入制度和污染源排放标准;九龙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原始生态旅游景点;热水、暖水已建成两大地热温泉休闲旅游景点,强力打造“中国养生之都”旅游精品。
二、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建设滞后,硬件设施不配套,制约了生态发展;城区机动车辆日益增多,尾气排放不达标,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公厕标准化建设管理滞后,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城乡部分区域污水排放杂乱无章,环卫硬件设施有待完善;乡村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严重;部分乡村砍伐林木严重,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部分民营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三、建议及对策
1.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要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强化硬件设施配套,重点推进公厕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污水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处理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和无害化处理。二是要严格行业准入机制。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在确行业准入条件时要充分考虑环保要求,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三是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促进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建立各类废弃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构架体系,大力推进生产、生活中各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乡村要科学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建设小型水电站,安装省柴节煤炉灶、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池,实施改厕、改厨工程,减少室内气体排放。
2.加强生态环保,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一是要实施分
区类管理。确定生态生态环保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强化管护能力建设,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环保质量;二是要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推进重点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加大城市环境的治理力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强化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监管;加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和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置,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建立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实行“以奖促治”政策;大力推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开发,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点建设,预防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四是要严控资源开发和环境监管。按照“环保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风险评估,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大生态环保监管力度,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统筹用水调配,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控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区的环境监管,推广生态旅游景点示范。
3.加大宣传教育,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一是要倡导文明道德规范。崇尚生态文明理念,从不同层面入手,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逐步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大力倡导“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恪守“优质服务、文明办公、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积极弘扬以健康生活、和美家庭、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二是要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倡导购买绿色、有机产品,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开展“无车日”活动;以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要简化商品包装,减少塑料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三是要强化生态文明宣教。采取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事物、新典型,积极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效,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建立生态文
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
4.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二是要健全机制体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范畴;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创新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逐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格局。三是要完善法律体系。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依法行政,杜绝环境执法中的保护主义,遏制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打击权法交易、权钱交易的不良行为。四是要制定政策标准。科学制订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体系、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合理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限制原材料、粗加工、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公开限制生产、出口的产品和工艺目录,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县环保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环保经济和生态补偿政策。五是要推进试点示范。以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县”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着力整合社会资源,调整工作思路,开展以“生态汝城、文明环保”等为主题的生态建设活动,及时总结经验,丰富内涵,突出特色;将工作重点放在生态县建设监管过程中,突出成效评估,对在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作者简介】何好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文化,199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副主任科员兼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