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机构知识库:打造开放的学术环境

■本报见习记者 温才妃

科研人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然后由作者本人或作者所属的工作单位花大价钱购买该论文的使用权,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享有垄断优势的商业出版社,还在逐年推高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价格。

21世纪初,学术界尤其是国际著名大学的一大批学者普遍认为,旧的商业出版模式对学术成果的经济垄断乃至对学术交流造成的障碍必须打破。

1999年,机构知识库这一概念在国外悄然兴起;2005年至2006年,国际上掀起了搭建机构知识库的热潮。

机构知识库,收纳大学、科研机构等本单位员工所写的论文、报告、教学资料等内容,供使用者免费浏览或下载,学术界与商业出版社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

2006年,借着这股“东风”,厦门大学图书馆成为中国内地高校兴建机构知识库的“吃螃蟹者”。

大学的信息网络建设要有自己的想法

教育部曾在“211工程”高校单批立项时,提出“学术环境建设 ”这一概念。许多高校把它理解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建立高水平实验室等,而厦大图书馆馆长萧德洪想到的是建机构知识库。

他认为,高校的信息网络建设不能跟随在社会后面,单纯地应用于行政管理、娱乐游戏。“大学的信息网络建设要有自己的想法,着眼点应是学术。”

他为《中国科学报》记者列举了搭建机构知识库的诸多好处: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出版社的商业垄断,学校的学术成果也得以永久保存与揭示,万维网用户查找学术资料更加方便,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本校已发表论文的引用率。更重要的是,让本校研究人员与国际上的同行学者多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如今,厦大学术典藏库(机构仓储)收录了1.6万多个本校学者近年来发表的成果,包括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工作文稿、会议论文、科研数据资料,以及重要学术活动的演示文稿。近10个月的访问量达82173个IP,日均访问量250个IP(排除搜索引擎)。

西班牙国家科学研究理事会(CSIC)根据网络计量分析,推出的全球机构知识库排名榜上,厦大多年来始终位列中国内地高校之首,最高时名列全球的第121位(2008年1月)。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项目启动之初竟然没有动用任何经费。“平台采用的是免费的开源软件,十多个馆员每人兼职负责一门学科的资料收集工作。”

开放是机构知识库的特色

点击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搜索感兴趣的主题或学者,读者会较容易找到厦门大学学者发表的论文,而其他商业类的搜索引擎相对不易搜索到。

“我们要把机构知识库开放给学术性的搜索引擎,而不是一般性的搜索引擎。以此区别学术性搜索和商业性搜索。”萧德洪告诉记者,这是厦大机构知识库的一大特色。

机构知识库想要与外界互通,首先必须注意与国际性数字图书馆系统互相操作。“厦大机构知识库的经验是一开始就力求向国际著名的‘开放获取’系统进行注册。”

据他介绍,厦大机构知识库开办之初就在ROAR(开放获取知识库登记系统)和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AIster(开放存取搜索引擎)上注册,同时也向谷歌、雅虎、必应等搜索服务器提供站点文件,使得数据库里的目录(元数据)被及时收入各学术性搜索引擎。

反观中国内地高校,机构知识库多限于保存资料,没有向公众开放。ROAR上共注册了79家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其中内地高校仅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4家。

萧德洪指出,版权的风险问题也许是部门管理者最大的担心。在操作中,由于出版商允许的开放方式各异,图书馆馆员会遇到各种版权问题。比如说,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能保存全文,有些只允许元数据级别的存档,通常必须建链接回到出版社。“对于OA(Open Access, 开放获取)规则不熟悉,导致了一批人在开放问题上‘打退堂鼓’。”

是什么绊住了高校机构知识库的“腿”

“多年来,中国高校按照学科划分的思路,导致人们习惯于按照学科归属,考虑本学科的指标做建设,而没有人去考虑整体的、深远的学术环境建设。” 萧德洪说。

在他看来,机构知识库秉承了数字图书馆“开放”的理念,虽然在改进学术环境建设的短期效应上未必明显,但10年、20年后价值深远。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建设机构知识库的热情从未消退。

2005年以来,国际上一批有个人影响力的大学者,不在意SCI上文章的多寡,创办开放获取的期刊(OA期刊),而相当一部分OA期刊又被SCI收录。

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等的机构知识库跻身于全球前100名,整体走在世界高校的前列,形成群体效应。台湾大学甚至高居全球第9位。尽管启动时间比厦大还晚一年,但台大上下高度重视,背后有一名计算机专业教授出身的副馆长,带领专门的团队负责推进,并时常参考排名指标进行修正。

和许多关注机构知识库的人一样,萧德洪相信,如果有足够的重视,国内的机构知识库建设也能蓬勃开展起来。

《中国科学报》 (2012-03-07 B2 大学)

■本报见习记者 温才妃

科研人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然后由作者本人或作者所属的工作单位花大价钱购买该论文的使用权,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享有垄断优势的商业出版社,还在逐年推高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价格。

21世纪初,学术界尤其是国际著名大学的一大批学者普遍认为,旧的商业出版模式对学术成果的经济垄断乃至对学术交流造成的障碍必须打破。

1999年,机构知识库这一概念在国外悄然兴起;2005年至2006年,国际上掀起了搭建机构知识库的热潮。

机构知识库,收纳大学、科研机构等本单位员工所写的论文、报告、教学资料等内容,供使用者免费浏览或下载,学术界与商业出版社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

2006年,借着这股“东风”,厦门大学图书馆成为中国内地高校兴建机构知识库的“吃螃蟹者”。

大学的信息网络建设要有自己的想法

教育部曾在“211工程”高校单批立项时,提出“学术环境建设 ”这一概念。许多高校把它理解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建立高水平实验室等,而厦大图书馆馆长萧德洪想到的是建机构知识库。

他认为,高校的信息网络建设不能跟随在社会后面,单纯地应用于行政管理、娱乐游戏。“大学的信息网络建设要有自己的想法,着眼点应是学术。”

他为《中国科学报》记者列举了搭建机构知识库的诸多好处: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出版社的商业垄断,学校的学术成果也得以永久保存与揭示,万维网用户查找学术资料更加方便,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本校已发表论文的引用率。更重要的是,让本校研究人员与国际上的同行学者多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如今,厦大学术典藏库(机构仓储)收录了1.6万多个本校学者近年来发表的成果,包括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工作文稿、会议论文、科研数据资料,以及重要学术活动的演示文稿。近10个月的访问量达82173个IP,日均访问量250个IP(排除搜索引擎)。

西班牙国家科学研究理事会(CSIC)根据网络计量分析,推出的全球机构知识库排名榜上,厦大多年来始终位列中国内地高校之首,最高时名列全球的第121位(2008年1月)。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项目启动之初竟然没有动用任何经费。“平台采用的是免费的开源软件,十多个馆员每人兼职负责一门学科的资料收集工作。”

开放是机构知识库的特色

点击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搜索感兴趣的主题或学者,读者会较容易找到厦门大学学者发表的论文,而其他商业类的搜索引擎相对不易搜索到。

“我们要把机构知识库开放给学术性的搜索引擎,而不是一般性的搜索引擎。以此区别学术性搜索和商业性搜索。”萧德洪告诉记者,这是厦大机构知识库的一大特色。

机构知识库想要与外界互通,首先必须注意与国际性数字图书馆系统互相操作。“厦大机构知识库的经验是一开始就力求向国际著名的‘开放获取’系统进行注册。”

据他介绍,厦大机构知识库开办之初就在ROAR(开放获取知识库登记系统)和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AIster(开放存取搜索引擎)上注册,同时也向谷歌、雅虎、必应等搜索服务器提供站点文件,使得数据库里的目录(元数据)被及时收入各学术性搜索引擎。

反观中国内地高校,机构知识库多限于保存资料,没有向公众开放。ROAR上共注册了79家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其中内地高校仅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4家。

萧德洪指出,版权的风险问题也许是部门管理者最大的担心。在操作中,由于出版商允许的开放方式各异,图书馆馆员会遇到各种版权问题。比如说,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能保存全文,有些只允许元数据级别的存档,通常必须建链接回到出版社。“对于OA(Open Access, 开放获取)规则不熟悉,导致了一批人在开放问题上‘打退堂鼓’。”

是什么绊住了高校机构知识库的“腿”

“多年来,中国高校按照学科划分的思路,导致人们习惯于按照学科归属,考虑本学科的指标做建设,而没有人去考虑整体的、深远的学术环境建设。” 萧德洪说。

在他看来,机构知识库秉承了数字图书馆“开放”的理念,虽然在改进学术环境建设的短期效应上未必明显,但10年、20年后价值深远。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建设机构知识库的热情从未消退。

2005年以来,国际上一批有个人影响力的大学者,不在意SCI上文章的多寡,创办开放获取的期刊(OA期刊),而相当一部分OA期刊又被SCI收录。

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等的机构知识库跻身于全球前100名,整体走在世界高校的前列,形成群体效应。台湾大学甚至高居全球第9位。尽管启动时间比厦大还晚一年,但台大上下高度重视,背后有一名计算机专业教授出身的副馆长,带领专门的团队负责推进,并时常参考排名指标进行修正。

和许多关注机构知识库的人一样,萧德洪相信,如果有足够的重视,国内的机构知识库建设也能蓬勃开展起来。

《中国科学报》 (2012-03-07 B2 大学)


相关内容

  • 厦大党委书记:一些错误思想急于在高校"抢滩登陆"
  • 原标题: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张彦 高校是教育单位,也是文化单位,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构成了校园人群的主体,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激荡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既有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轨转型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也有国外敌 ...

  • 大学应该怎么办
  •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扰攘不绝的各类公共事件,让大学走下了圣坛.大学究竟应该怎么办?让我们倾听九位著名大学校长的回答. ⊙中科大校长侯建国:教育规划应少些功利 中科大很民主,校长被骂是正常的.这跟这所大学的文化传统有关,它尊重学术,要尊重学术先要讲民主. 中科大实行通识教育,就是说数学,物理全校各 ...

  • 王亚南的教育思想初探
  • 作者:林金辉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12期 王亚南(1901-1969)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实践都与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作为新中国厦门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他对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富有远见卓识的观点,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王亚南的教 ...

  • 厦大副教授博士抄袭论文
  • 厦大副教授博士抄袭论文 厦大副教授批校长享就餐特权一事又有新插曲.前晚,方舟子发微博称"谢灵博士论文存在伪造.抄袭等问题,应被开除".对此,谢灵回应称指控不属实,且方舟子混淆了"社会科学与理科的研究方法".至于方舟子质疑谢灵的论文指导老师余绪缨已在2007年去 ...

  • 校园游资料
  • 一.建议开辟高等学校旅游专线(亲子游+修学游) ------------ 1 二.校园旅游应定位在参观上(参观制度与管理) ------------- 3 三.如何组织"校园游",将"校园游"引入正确的轨道? ------ 4 四.规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暑期 ...

  • 推荐的两篇文章
  • 让研读成为大学生活的精彩一章 "悦读"是1310班2014年的一大主题.我给大家推荐著名教授回忆"心中的老师"和大学学习方法的两篇文章.请每位同学静下来心来多读几篇. 大学与中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是探究学术的场所.我希望有一批同学像这两篇文章中的作者那样,综 ...

  • 采用国际标准的中国经济学才能获得国际认同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淼 本报记者 刘迪 十年以后,中国高校将会进入高度的"生源竞争"阶段.这一点,现在已经初见端倪.到那时,你如果跟学生说"我们校园有多大,有多漂亮",可能就不管用了.管理与文化软实力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括&q ...

  • 武汉大学硕士就业前景分析:金融学
  •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硕士就业前景分析:金融学 从就业前景来看,通常认为复旦>=人大=上财>=厦大=央财>=南开=武大,这是综合考虑了地域.校友资源.就业数据.民间口碑.地处北京上海的学校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每个学校的项目和培养模式也会有所影响. ...

  • 大学校园DV视频大赛策划书
  • 2011年厦门大学学生会漳州校区分会 全体成员见面会策划书 主办单位:校会人力资源部 承办单位:校会其他部分部门 策划部门:校会人力资源部 日期:2011年10月23日 目 录„„„„„„„„„„„„„„„„„„„„„„1 一.活动背景„„„„„„„„„„„„„„„„„„„„„„2 二.活动目的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