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与重塑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然而在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些学生的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背离了传统文化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本文论述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和重塑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回归 重塑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和感到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全人类文化的伟大成就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今天的社会转型,经济变革,科技进步,生活、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节奏越来越快,各种思想文化泛起。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熏陶和感染,没有优秀的文化引领和约束,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爱国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引导、教育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炼、重塑、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好扶手”、“坚强的靠山”,引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的目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教育界,受“批孔、判孔”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丢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广大教育工作者曾经以传授传统文化为耻,唯恐自己被视为迂腐、落后分子,然而传统文化的丢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行市场化的今天,突显了出来。  1.学生缺少理想的支撑,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普遍缺少理想信念,学习的功利性强,有的信奉“读书无用论”,由于迫于外在的压力学习,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学习中容易懈怠,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还有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当官”、“做大老板”……抱着这种目的学习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即便学习好,也只能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2.学生缺乏内心的修炼,抗压能力较差  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时常报道“某某学生离家出走”、“某某学生和某某老师发生冲突”、“某某学生跳楼自杀”……学生选择反抗老师、父母,远离家庭、学校或者是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孩子们走上不归路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种原因却是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内心很脆弱,抗压能力差,不能面对困难,经受挫折。  3.学生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强意识  学生中普遍流行“美国梦”、“欧洲梦”、“澳洲梦”,将出国留学作为学习的动力和追求,张嘴则言他国强、他国富,恨不得自己一出生就是他国人,每每国家遇到主权、领土争端事件时,总是抱怨国家贫弱,民族没有前途……  4.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滑坡  虽然学生从小就接受思想政治课教学,但缺少传统文化熏陶感染的学生们思想道德素质变得越来越叫人担忧,脾气变得越来越乖戾,动辄大打出手,校园里群体斗殴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公共场合,早恋的学生衣着暴露、过分亲热,全然不顾周围人的感受。在广场上,随意吐痰、损坏公物,屡见不鲜。在公交车上,听到有“老年卡”就假寐,看见妇女抱孩子站在身旁就把脸儿转向窗外。在虐杀动物的视频中,赫然出现几个衣着校服的孩子,一边残害、虐杀动物,一边对着镜头做鬼脸……  二.回归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的思想道德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激烈、物欲横流、注重功名利益的环境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袭。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进步,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滑坡,这是极不相称的事情。国内外有识之士奋笔疾书、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呼吁教育界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依靠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核心力量,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1.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立德、立功、立言”,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理想人格和完美境界不懈追求,以至于“圣贤”“至善”的理想境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从自我做起,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后治国;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由小及大,由个体到群体,由个人修为到治理国家。  只有将学习视作提高自身内在修养的需求,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价值的有效途径,是治国安邦的必经之路,才能具有源源不断地动力,“学无止境”、“止于至善”。  2.回归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坚忍,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不少流派学说强调人性中要有坚忍,战国思想家墨翟曾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在《荀子·修身》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唐宋也有不少思想家、文人墨客提倡人性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比如唐朝李咸用的《送人》中有“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宋朝苏轼的“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都成为后人自我激励的座右铭。遥想当年,汉朝与匈奴烽火连天,苏武凭借坚忍的性情,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终归汉室。  古人说“志”、言“强”以强调人性中当有坚忍,人只有坚强才能成就大事、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寻找出教人坚强意志、育人容忍的良方。  3.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中的一句千古名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慷慨赴难、英勇就义。屈原怀念楚地、心系楚王,不愿为他国效力,最终投河自尽。从岳飞精忠报国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无不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爱国主义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人文情感,而是演化成了一种文化——能够通过学习并感染学习者的可传承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每当国家遭受异族入侵时,大批爱国勇士为国尽忠。回归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纠正盲目崇洋媚外,匡扶学生思想道德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海外华侨无法回国与家人团圆,就在当地举行各种活动表达着对祖国的思念和祝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是传统文化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4.回归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表现出来的博大思想,为后人所敬仰和研习,在《论语》问世后的2500多年里,文人墨客争相引孔子为师,奉《论语》为宝典。在国外有许多组织和机构研究《论语》,更有一些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坦言“只有《论语》为代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世界”。孔子和《论语》仅仅是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符号、两个缩影。《三字经》、《道德经》等一批强调孝、和、善的历史鸿篇巨著和《论语》一道走进课堂。  回归传统文化,就是要用先贤圣人修身养性的观点,陶冶学生的性情,磨去学生身上的“乖戾”之气,使学生知礼义,懂廉耻,明是非,辨善恶。回归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成为道德高尚、品行优良的人。  三.重塑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单纯的传统文化回归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单纯的传统文化回归只能算是文化上的复古,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在回归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塑造。  1.提炼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核  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容纳百川,兼收并蓄,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味地汲取,而是有区别,有针对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核,传承开来,发扬光大。  2.“与时俱进”发展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含义  哲学上讲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壮大、不断有新的文化成分进入到传统文化中,从儒家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忠君爱国到爱国主义,无不演绎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不是封闭的,相反,它是开放的,它吸收、借鉴了异己思想文化,如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和晚清的“洋务运动”。在今天,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要有新的含义,具有时代特征。重塑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合力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永远熠熠闪光。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回归及重塑传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借助传统文化解决问题也不是朝夕间就能完成的事情。回归及重塑传统文化是教育界的一项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张维青.中国文化史(全四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汤一介.中国儒学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朱德琳,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文化、写作等教学与研究。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然而在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些学生的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背离了传统文化的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本文论述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和重塑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回归 重塑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和感到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全人类文化的伟大成就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今天的社会转型,经济变革,科技进步,生活、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节奏越来越快,各种思想文化泛起。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熏陶和感染,没有优秀的文化引领和约束,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爱国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引导、教育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炼、重塑、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当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好扶手”、“坚强的靠山”,引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的目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教育界,受“批孔、判孔”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丢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广大教育工作者曾经以传授传统文化为耻,唯恐自己被视为迂腐、落后分子,然而传统文化的丢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行市场化的今天,突显了出来。  1.学生缺少理想的支撑,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普遍缺少理想信念,学习的功利性强,有的信奉“读书无用论”,由于迫于外在的压力学习,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学习中容易懈怠,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还有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当官”、“做大老板”……抱着这种目的学习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即便学习好,也只能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2.学生缺乏内心的修炼,抗压能力较差  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时常报道“某某学生离家出走”、“某某学生和某某老师发生冲突”、“某某学生跳楼自杀”……学生选择反抗老师、父母,远离家庭、学校或者是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孩子们走上不归路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种原因却是不争的事实——孩子的内心很脆弱,抗压能力差,不能面对困难,经受挫折。  3.学生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强意识  学生中普遍流行“美国梦”、“欧洲梦”、“澳洲梦”,将出国留学作为学习的动力和追求,张嘴则言他国强、他国富,恨不得自己一出生就是他国人,每每国家遇到主权、领土争端事件时,总是抱怨国家贫弱,民族没有前途……  4.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滑坡  虽然学生从小就接受思想政治课教学,但缺少传统文化熏陶感染的学生们思想道德素质变得越来越叫人担忧,脾气变得越来越乖戾,动辄大打出手,校园里群体斗殴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公共场合,早恋的学生衣着暴露、过分亲热,全然不顾周围人的感受。在广场上,随意吐痰、损坏公物,屡见不鲜。在公交车上,听到有“老年卡”就假寐,看见妇女抱孩子站在身旁就把脸儿转向窗外。在虐杀动物的视频中,赫然出现几个衣着校服的孩子,一边残害、虐杀动物,一边对着镜头做鬼脸……  二.回归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的思想道德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激烈、物欲横流、注重功名利益的环境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袭。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进步,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滑坡,这是极不相称的事情。国内外有识之士奋笔疾书、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呼吁教育界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依靠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核心力量,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1.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立德、立功、立言”,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理想人格和完美境界不懈追求,以至于“圣贤”“至善”的理想境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从自我做起,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后治国;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由小及大,由个体到群体,由个人修为到治理国家。  只有将学习视作提高自身内在修养的需求,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价值的有效途径,是治国安邦的必经之路,才能具有源源不断地动力,“学无止境”、“止于至善”。  2.回归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坚忍,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不少流派学说强调人性中要有坚忍,战国思想家墨翟曾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在《荀子·修身》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唐宋也有不少思想家、文人墨客提倡人性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比如唐朝李咸用的《送人》中有“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宋朝苏轼的“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都成为后人自我激励的座右铭。遥想当年,汉朝与匈奴烽火连天,苏武凭借坚忍的性情,在匈奴牧羊十九载,终归汉室。  古人说“志”、言“强”以强调人性中当有坚忍,人只有坚强才能成就大事、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寻找出教人坚强意志、育人容忍的良方。  3.回归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中的一句千古名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慷慨赴难、英勇就义。屈原怀念楚地、心系楚王,不愿为他国效力,最终投河自尽。从岳飞精忠报国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无不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怀。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爱国主义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人文情感,而是演化成了一种文化——能够通过学习并感染学习者的可传承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每当国家遭受异族入侵时,大批爱国勇士为国尽忠。回归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纠正盲目崇洋媚外,匡扶学生思想道德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海外华侨无法回国与家人团圆,就在当地举行各种活动表达着对祖国的思念和祝福,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是传统文化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4.回归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其中表现出来的博大思想,为后人所敬仰和研习,在《论语》问世后的2500多年里,文人墨客争相引孔子为师,奉《论语》为宝典。在国外有许多组织和机构研究《论语》,更有一些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坦言“只有《论语》为代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世界”。孔子和《论语》仅仅是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符号、两个缩影。《三字经》、《道德经》等一批强调孝、和、善的历史鸿篇巨著和《论语》一道走进课堂。  回归传统文化,就是要用先贤圣人修身养性的观点,陶冶学生的性情,磨去学生身上的“乖戾”之气,使学生知礼义,懂廉耻,明是非,辨善恶。回归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成为道德高尚、品行优良的人。  三.重塑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单纯的传统文化回归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单纯的传统文化回归只能算是文化上的复古,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在回归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塑造。  1.提炼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核  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容纳百川,兼收并蓄,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味地汲取,而是有区别,有针对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核,传承开来,发扬光大。  2.“与时俱进”发展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含义  哲学上讲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壮大、不断有新的文化成分进入到传统文化中,从儒家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忠君爱国到爱国主义,无不演绎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不是封闭的,相反,它是开放的,它吸收、借鉴了异己思想文化,如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和晚清的“洋务运动”。在今天,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要有新的含义,具有时代特征。重塑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合力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永远熠熠闪光。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回归及重塑传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借助传统文化解决问题也不是朝夕间就能完成的事情。回归及重塑传统文化是教育界的一项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张维青.中国文化史(全四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汤一介.中国儒学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朱德琳,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文化、写作等教学与研究。


相关内容

  • 戒毒人员认知教育机制建立与实践探索
  • 戒毒人员认知教育机制建立与实践探索 吸毒人员毒瘾的形成固然来自毒品的麻醉精神作用,但与戒毒人员对毒品对人生对道德的错误认知也密不可分,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能增强其戒毒信念和信心,进而标本兼治.为此,始终要把改变戒毒人员思想和认知行为教育作为提高教育矫治质量的根本."认知"是指一个人 ...

  • 重塑全民族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 作者:张丽君 长白学刊 1996年01期 在有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历来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爱国主义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奋斗目标,也是全中国人民为之奋 ...

  • 笔耕不止愚公志奋斗终生志不移
  • 在喜迎对外经贸大学60周年校庆期间,笔者专程到对外经贸大学访问了黎孝先教授,后又拜读了他为迎接校庆发表的专著<黎孝先国际经贸文选集>,开卷有益,深为感动. 早在1998年,黎教授即办了离休手续,但他却离而不休,把离休视为"第二个青春的开始",继续跋涉在国际经贸学科研究 ...

  • 广西桂林:强化日常管理监督 切实把纪律挺在前面
  • 近日,广西桂林市委制定下发<关于加强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施意见>,对突出抓好党的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部署. <实施意见>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纪律建设,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做到时刻提醒. ...

  • "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的三重创新关联
  • "工匠精神"与中国制造的三重创新关联 在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这一关键时期重提"工匠精神",不仅要重启在大规模.高速度.无差别的机器化生产时代逐渐缺失的精益求精.严谨细致 ...

  • 好想你最好--2016中国十大最美爱情故事评选揭晓
  • 11月16日,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妇女报社.共青团湖南省委.岳阳市政府主办,岳阳市旅游外事侨务办.岳阳楼君山岛景区承办.由"好想你枣业"冠名的"情满洞庭湖·爱溢君山岛暨CCTV乡约·最美爱情故事揭晓典礼"在岳阳君山岛举行.穆孟杰和曹清香等10对夫妇的爱 ...

  • 不信春风唤不归
  • <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男高音曼里科的角色形象及唱段分析研究>被收入西安音乐学院建校六十五周年学术文丛时,它的作者田彬已经成为了江苏省方强制隔离戒毒所六大队一名普通的戒毒人民警察. 刚满三十周岁的田彬毕业于中国八所音乐院校之一――西安音乐学院,本科主攻声乐教学与演唱,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 ...

  • 中学生德行天下演讲稿
  • 2016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 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的主题是道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下面就是第一公文网小编为大 家整理的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范文 关于德行天下演讲稿一 但是,我们无不忧虑地看到,伴随当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剧烈转型,传统的 道德体系尤其是孝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重塑.弘 ...

  • 实证宏观经济学的重塑与发展
  • 第29卷第3期2012年3月统计研究 StatisticalResearchVol.29,No.3Mar.2012 实证宏观经济学的重塑与发展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重大贡献 何光辉 吴建航 杨咸月 内容提要:萨金特和西姆斯因重塑和发展了现代实证宏观经济学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 ...